内容简介
作者:[英]芭芭拉·彭纳 等
出版社: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出品方:后浪
副标题: 85个消亡之物的故事
原作名: Extinct: A Compendium of Obsolete Objects
译者:丁宇岚
出版年: 2025-2
页数: 456
定价: 98.00元
装帧: 平装
ISBN: 9787505759992
在物欲和焦虑盛行的时代 放缓脚步 从进步叙事和消费主义的轨道外 回望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旧故事” 多位重量级学者、艺术家齐聚 用85个消亡之物的“失败” 唤回人与世界相处的其他可能 🌊 编辑推荐: ◎柯达胶卷、宝丽来相机、电传打字电报机、斗拱、协和式飞机……85件旧发明,85段各有缘由的消亡故事,多位重量级学者、艺术家、建筑师汇聚一堂,结合严谨的历史考证和深刻的个人反思,回望文明与科技发展的旧时故事。 ✦ “我们相信,研究消亡之物能给现在的世界提供很多参考。技术史的叙述往往关注创新,强调充满命运感的新奇和幻想,不太关心废弃之物或失败的探索。但本书认为,假如我们也思考一下进步的背面——矛盾、淘汰、意外、破坏和失败(这些都是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事物的历史会变得更为丰富。” 👀 ◎把目光从“人类”转向“物品”,从“新科技”转向“消亡之物”,从旧物的角度来反观人类的社会与历史,我们将会认识到一种不同于“进步”“发展”“新产品”“新技术”的认定逻辑,帮助我们从快节奏、高强度、高密度的当代生活中抽身出来,也看见另一种生活的可能。 ✦ 我们生活在一个产品层出不穷、不断更新迭代的时代,物质的空前丰富也伴随着物欲和进步叙事引起的浮躁与焦虑。本书关注社会达尔文主义和进步论的线性叙事背后的危险,希望借由旧物的故事唤回人与世界相处的其他可能性。 ✦ 技术和设计的发展并不总是按部就班的线性进步,而是走走停停、迂回曲折、跳跃式前进,有时候又卷土重来。在这样颠倒迂回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实用——而不是单纯的“创新”和“进步”——具有更核心的价值,这不仅有助于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更能够帮助我们抚平自己内心被消费裹挟的挣扎。 🎞️ ◎通过旧物的生命故事,我们将会看到一种不同于商品世界的真相,回归另一种真实——我们只有有限的时间、有限的生命和能量,就像地球也只有有限的能源。在这样双重的“有限”里,无限的革新和占有并不会带来更深的幸福或更高的价值感。 ✦ 本书提倡适用技术的概念,即在更小的范围内,结合本土的社区、环境、人群状况,形成一种更加可持续的技术解决方案,让生活中的问题不再无条件地一直“优化”下去,不再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制造新的问题,而是形成一种平衡的结构,构建起可以稳定栖居的家园。 ✦ 在这样的限制中,人也可以更多的回归自身,朝向精神或文明的纵深空间,去实现个人的更多可能——适用的技术,适度的生活。 ✨ ◎本书的内容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衣食住行,到通讯、医疗、娱乐、艺术、时尚,以散点的方式串联起社会的方方面面,每个人都可以从中读到自己关切的内容。 ✦ 有些故事会令你哑然失笑,又觉得颇具趣味,比如爱迪生的反重力内衣(一种穿上即可任意飘浮的内衣)和蜗牛电报(通过两只“恋爱的蜗牛”,人类就可以隔着大洋互相传递消息)。 ✦ 有些故事会令你唏嘘,意识到物品的轮转背后有着沉重的底色,比如含砷壁纸(因色彩异常鲜亮美观而被大力推崇,也将砒霜的成分——砷带进千家万户)和脑白质切断器(通过向大脑“开刀”来治疗精神疾病,曾被视为精神医学的巨大进步,数不清的人接受了这项治疗)。 ✦ 有些故事令人沉吟,你反复思索着“得”与“失”,最终只感受到一切在流逝的空茫,比如电话桌、广播电视柜、柯达胶卷、迷你光碟和月亮塔。发明推搡着出现,与之伴生的、和我们的生活更加密切的种种物品则被甩进历史的深渊。 ✦ 有些故事启发当下,比如阿伦德尔印刷画(强调精致工艺的手工艺术复制品,复制画如同大师译作)、史丹利55组合刨(强调人、机器与材料的磨合与协作,形成一种特殊的人、物共鸣)、特龙布墙(利用太阳能实现房屋自主供暖)、“思想城市”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先驱,构造的95%都使用可回收材料)…… 🎈 ◎本书的许多物品都诞生于科技爆炸的前夕,处于科技的“童年”时期,也因此展示出惊人的想象力,不同于已经相对成熟、科技发展路径比较确定的当下,能够给当代的设计与发明带来许多启发,比如: ✦ 在“人船”所启发的动力外骨骼系统的研究中,穿戴式机器人“自动拟人机”拥有力反馈系统和情绪模拟逻辑,以一种更强调身体感知的方式,开辟着不同于通过视听经验“虚拟”出“增强现实”的发展方向; ✦ 气动邮政系统建立在城市地下,通过空气压力进行管道运输,可以在30分钟内“快递”信件等轻量物品,某种意义上比当代的“闪送”更加便捷; ✦ 戴马克松房屋试图通过小型预制房屋组件来解决住房短缺的问题,它充分利用了动力学的知识,通过房屋的特殊形状形成空气涡流而调节室内温度,并内置水循环系统,避免了水资源的浪费…… 💡 ◎书中配有119幅珍贵图片,涵盖建筑技术、智能科技、卫生用品、城市规划、交通工具等诸多领域,让我们可以通过视觉的方式对这些旧物的故事有更立体的感知。 编者邀请各行各业的作者,包括策展人、评论家、艺术家、建筑师和学者,来确定并撰写各种规模的消亡之物的案例,尽量严谨地确定导致物品消亡的各种进程和力量,利用珍贵的历史照片和资料还原这些横跨多个领域的故事,为我们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提供不同的视角。 🎁 ◎封面采用红、黄、绿的复古配色,护封反用日本广告纸(糙面印刷),内封用里纸直接印刷文字,以粗粝又微微通透的纹理再现旧物生涩的灵光。 🎙️ 名人媒体推荐: 这是一部真正引人入胜且始终出人意料的作品,描述了一个被遗忘的世界。它记录了消亡物品的故事,具备高度的原创性,同时也挑战了当今对进步和现代化的简单共识。它集趣味性、震撼性和学术性于一身,是对我们这个不断升级和革新产品的时代的一次极好的反击。 ——V&A博物馆馆长特里斯特拉姆·亨特 一直以来,我们生活中的物品都在不断革新,因为新的设计更有效、更吸引人、更经济或更环保。但在数字化的当代之前,这种革新从未以如此快的速度、如此大的规模出现过。本书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提供了精辟的分析,并且致敬了我们在设计的“进化”历程中所失去的一些特殊物品。 ——《设计是一种态度》作者爱丽丝·罗斯特霍恩 这是一本精彩的奇趣之书,讲述了“消亡发明”的幽灵如何在当代延续着自己的生命——它们不仅存在于我们的脑海中,更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里。令我意外的是,发现这些技术的遗迹如何塑造了我们这个时代的蓝图,竟然是一件那么让人上瘾的事。 ——《重要的事物》作者马克·米奥多韦尼克 本书以令人陶醉的方式探索了大量不再被人类使用的物品、系统和策略。它们是设计的幽灵,正活跃地纠缠着现在,并幻化着另一种未来。每个故事都堪称史诗,这本杰出的著作不仅仅调查了过去,更考察了我们的未来。 ——普林斯顿大学建筑史教授比阿特丽斯·科洛米娜 📖 内容简介: 本书讲述了一系列旧物,它们曾来过世上一遭,如今却已烟消云散。在这些旧物中,有些人工制品和技术曾经无处不在,另一些仅停留于概念或雏形,几乎从未真正存在于世。我们感兴趣的不仅是这些物品为何消失——有些物品我们曾经很熟悉——还有这些物品的消失给我们创造的这个世界带来了何种启示。 这些文章最引人入胜的地方在于,它提醒人们,消亡之物不仅代表技术,而且代表不同的思维方式、生产方式、与世界互动的方式,以及对身体、技艺、复制品、美、艺术、交流、运动、休闲、爱、阶级、文化身份、自然和人工智能的不同态度。最终,每一件消亡之物都体现了一种对未来的想象,即使物品本身被淘汰了,这些想象仍然向我们敞开着。
相关声明
本博客所有资源收集于网络,本资料版权归原作者及版权商所有,如果你喜欢,请购买正版!仅限个人试读学习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请在下载后24小时内删除!
温馨提示:由于不可控因素,链接有时效性,若失效或下载问题,请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