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是不是军事要地

原创 野人  2023-11-12 10:00  阅读 0 次

网友贵山道说:

在云南和东南亚经济还没有开发的年代,贵州在战略上的地位是不重要的。随着南宋以后,西北和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南方少数民族也相应南迁,云南和东南亚人口、经济发展很快。到明朝,云南、越南和中原王朝爆发战争。从那以后,贵州在中国的整体战略上就显得非常重要,就相当于汉唐时期的‘’河西走廊‘’。汉唐历界朝庭皆知:‘’失河西走廊,则西北方向尽失‘’!因为贵州是中原、华东到云南、缅甸、老挝等地的必经通道,又居高临下地遏制着从中原、华东经广西至越南、泰国等地的必经通道的最狭窄段。而且中国的其他地理天险均只适合短期的战略防御,运输困难且给养无法就地解决,不适合长期驻军(如秦岭、巫山等)。而贵州却有很好的水、土等耕作条件,人口也较多,既是一个巨大的天险又适合大量驻军作为前进基地。中原王朝控制贵州,即可威慑云南、广西和东南亚。而反之,贵州一旦被西南军阀控制,就会很麻烦。历史上吴山桂叛乱、蔡锷的护国运动,都是因为先控制了贵州,而形成了大气候。事实上,孙中山的两次‘’护法运动‘’失败,都与未能争取到云贵两省军阀的支持有直接关系。即便是北伐战争时期,如果贵州事先没有响应革命,广西革命军进入湖南就无法保障侧翼安全,还得先去攻占难啃的贵州,那就会严重影响北伐战争的进程。明朝时候,明军因为先占据了贵州而取得先机,战争直接进入云南和越南,结果是打败云南纳入管辖,越南接受册封向明朝称臣。如果反之,云南和越南联合起来先占据贵州后重兵布防,其后方又有巨大的人口和经济支撑,战线就极可能会长期胶作在广西、贵州、重庆一线,明朝同时还要和北边的蒙古势力作战,那么明期西南的历史就很可能要重写了!由于云南在唐朝灭亡后直到明朝建立,约400多年里,都不是中原王朝管辖,加上此时越南和东南亚人口、经济发展很快,力量快速崛起。明朝对这一片的安全和管理始终是个重大问题。因此,明朝决定把贵州这片专门建为一个省,目的就是中央政府要直接控制这个战略要地。贵州现在有两个县城地名,一个叫”镇远“,一个叫”镇宁“,都是明朝军队奔赴云南时的重要兵站,而留下的名称,贵州的各条交通线上带有‘’镇‘’字的地名比比皆是,大多来自明朝,意即‘’平定远方“。小一点的兵站就很多了,贵阳城郊著名的”青岩古镇”就是明朝军队的一个补给兵站。由于当地盛产黄豆,军队的长期大量采购还催生出了著名的‘’青岩豆腐‘’而流传至今。贵州安顺至今还留有许多”屯堡”,都是明朝驻军留下,很多人还留有明朝时候华东汉人的语言、生活习惯和服装。他们就是当时明朝驻军的后代。这些驻军和屯堡,主要目的就是作为大军前出云南和越南等地的前进基地。而不是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抗日战争时候,日军占领桂林后,向北派兵占领了没重兵布防的贵州独山县城,但之后向北前进,虽没发现大军。却被这里的丛山峻岭所震慑。回到独山县城后,随即撤回了桂林,主动放弃了独山县城(独山县城位于贵州山区南部边沿、朝南的一个喇叭口上,此地随时会在遭到来自西、北、东三个方向的攻击,自己却无法进攻)。因为贵州的特殊地形和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为依托,在整个抗战期间,日军从未做过进占贵阳和从南面进攻重庆的战略计划。据传,抗日战争期间蒋介石曾到贵阳视察时,到弘福寺上香祈福。日军得到情报,从占领区派出飞机去轰炸,却在贵州一望无际的丛山峻岭上空几乎迷路。好不容易找到了贵阳,却根本找不到黔灵山和宏福寺,于是派出飞机下降高度去寻找,但很快就回报:没有防空炮火。但山间气流极强,而且方向混乱、变化多端,飞机低空飞行将极易坠毁(那时候的日军战机是很小、很轻的,也没有导航)。无奈之下,日军飞机在高空毫无目标地扔下炸弹飞回去了。没造成大的破坏。之后,日军飞机从湖北或湖南起飞,宁愿高空飞越贵州去轰炸昆明,也不敢去轰炸贵阳了。这也是抗战期间,贵阳没遭受大规模轰炸,成为重要的、最安全的抗战基地的原因。桂林失守后,白崇禧曾想光复家乡广西,调集了二十余万部队,准备收复桂林,连作战计划都已拟定。而蒋介石却突然命令白崇禧放弃。其实蒋介石早有运筹:谅他日军不敢进犯贵州!让它占着广西,还可拖住他几个师团。因贵州的防守坚固,日军战线被迫越拉越长,形不成进攻重点,成了到处都薄弱的”一字长蛇阵“,为此付出了惨痛大的代价。日军在太平洋上节节败退,本土受到海上威胁,决定撤退在西南和华南的陆军保卫本土。由于日军已丧失制海权,日军计划居然是只撤退在广西的10万部队,绕开贵州,从贵州、广西、湖南的交界处的狭窄地带(桂林--永州),偷偷撤退到湖南,再撤退到湖北武汉上船,通过过长江到华东,然后再北撤。如果联同驻守缅甸、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等地的20万部队,30万大军将很难迅速通过那个狭窄地带,而在贵州东南部、南部、湘西这一带,有上百万中国军队,一旦出去,那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日军放弃了驻守缅甸和越南的部队,让其自生自灭。当然,那些部队的结局没有悬念,最后十分的悲催!很多人再也没有回到日本!而驻广西日军的最终行动时还是被中国军队识破,在三省交界处遭到大军追击、堵截,日军死伤惨重,几乎被全歼。中国军队顺势收复了广西。事实上,如果日军不撤退,只要等日军丧失制海权,中国的大军就可以从贵州直扑广西(广西内地无险可守),把区区10万广西日军逼到越南或逼下海。那全部东南亚日军的陆路退路就会被彻底截断,也只有等死的份。这个策略也许才是蒋介石坚决占据贵州、却又不准白崇禧过早收复广西的原因,一步好棋!但可惜日本海上战局恶化太快,先决定撤退了。顺便说下笔者的另一个观点:1944年初,美军在太平洋已经开始进攻塞班岛、关岛,攻取后,美军就可以掌握西太平洋的制空权和制海权,截断日军的海上运输线。日本知道这个后果多严重,于1944年春开始长衡会战,目的是急于打通从华北到广西、广东、并连接越南和东南亚的“大陆交通线”,准备从东南亚撤军。而这一交通线在贵州东南面、在南岭和雪峰山脉之间,只有一个缺口可以供大军通过。而蒋介石在长衡会战中一开始就想保存实力投入不多,战斗的关键时候又下令撤退,放弃了长沙、衡阳和湘中大片土地,为此饱受历史学家诟病。但之后蒋介石把把大量部队布置在湘西和黔东南,象一把尖刀,同时威胁着贵州东南面的这个咽喉缺口(全州、兴安)、南面的桂林、柳州和南宁。这也许可以说明蒋当时就已经看清日军狂攻长沙的真实目的是要收缩东南亚兵力的大战略,即便日军占据长沙和湘中平原,也不敢向湘西方向进攻进入贵州,对西南大后方和重庆不会构成威胁。而且长衡会战中广西日军按兵不动,没有乘机从后方夹攻中国军队的企图,仍据守广西当然是为接应东南亚的日军撤退。所以蒋决定放弃长沙那一片,正是要撤兵去扼制南面那个日军交通线上的最薄弱环节,准备截断日军。决不能让南洋那一大片的日军通过广西撤回到中国来,那中国抗战损失会很更巨大,胜利的日子会更远(当然,那时谁也不知道美军在搞原子弹,会用原子弹结束战争。而当时在东南亚、南洋各岛国上日军尚有总计约50万部队可以通过越南回撤)。应坚决将其困死在东南亚。所以,笔者认为长衡会战中,不与日军的机械化部队在湘中平原厮杀,避免消耗,回兵布防南面是完全正确的。最后的事实也说明,蒋的这一重点布置,加上美军进展顺利,最后直接逼迫日军广西军由撤退变成了‘’偷渡‘’,并放弃了东南亚的部队。而后来围堵广西日军撤退的战役也正是在有中国军队重兵布防的三省交界处(广西东北角)打响,并取得全胜,轻松收复广西。为国家民族利益计,学术界应给蒋的长衡战役“逃跑”的罪名平反。也许是日军驻湖南、广西的数十万部队,为与贵州对峙数年,却从未进入较量下而耿耿于怀。在1945年4月,日军已全面开始溃败的时候,驻湖南日军组织约8万人发动了湘西会战,进攻湘西雪峰山(这里是和贵州连成一片的喀斯特地形区)。其实在战略上,这一仗即便打赢对日军结局也已经没有任何意义。所以可以理解为日军失败之前的“泄愤”!中国军队投入约18万人,以地形为依托,节节抵抗,诱敌深入,分割包围,各个击破。这一战役不仅以日军彻底失败告终,日军还创下抗战期间和中国军队战斗伤亡的比例之最,日军伤亡近2万多人,而中国军队伤亡只有日军的一半。日军之后再没有大的进攻战役直到投降。通过这一战役,日军终于相信了如果进攻贵州一定是场噩梦。所谓行军,其实是不断的爬山、下山、再过沟道、河流,再爬山......所谓推进,其实是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去攻击,一个沟壑、又一个沟壑地攻击再爬过去。推进10公里,也许要攻击数十个大小山头、数条沟壑。所谓战斗,是只听见枪声和身边人倒下、却看不到敌人,只能寻着枪声疯狂射击。所谓占领,是好不容易攻上山去,人影都没有了,还不敢去追击。(到处是溶洞、山间小路,断崖、当地人可以利用来运动,但你日军却不知道是不是死路)。日军每每攻下视线内的最高峰都以为苦难终于结束了,可登上山顶抬眼一望前方,又是一片沟壑和山峰等着自己去奋斗!没有多少人能承受这种精神折磨(要知道贵州可不是象美军打得最惨烈的硫磺岛,毕竞那只是个小岛。贵州可是十七万平方公里几乎一样的复杂地形!)......经过湘西战役,估计能活着回去的日军,也才对一直没进犯贵州而“心安理得了”!从几部关于湘西剿匪的电视剧,你就可以看出再精锐的部队,在这种喀斯特山区与熟悉地形的一方打游击战简直是场灾难。而当时解放军是依靠当地群众才取得胜利的。如果是日军进犯贵州,那贵州几百万少数民族和军队会同仇敌忾开展大规模游击战争,那么”贵州之战“一定是日军战后最不愿想起的噩梦。贵州就像一颗巨大的钉子钉在大西南的东南部。易守难攻,却又适合隐蔽驻军。为中国赢得抗战胜利,发挥了巨大作用。蒋介石把贵州这把地理尖力,巧妙地运用到了极致。红军长征时,毛主席带领中央红军,巧妙地利用了贵州的复杂地形。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彻底甩掉薛岳的十万中央军的追击。还有更神奇的事情,贺龙率领二、六军团本试图和中央红军会合,但一直被国军追击,而无法实现。到达贵州乌蒙山区时,贺龙毅然将一万部队带进乌山区,国军四万大军尾随进入山区。此时,乌蒙山区正值雨季,绵绵细雨始终不停,道路泥泞不堪,无论军官如何催促,部队就是追不上红军。最讽刺是:红军绕了一个多月后,安然无恙地、竟然从进山的地方走了出来,却把国民党军四万大军扔在茫茫乌蒙山区的山间小路上、苦苦挣扎!又过了10几天,他们才从乌蒙山区走出来。而红二、六军团早于不见踪影。大步向云南进军了。真是天佑中华,抗战时日军对以重庆为核心的西南抗战大后方,完全是束手无措。不能不说,蒋介石国民政府选择重庆作为战时首都,经营大西南长期抗战,正是考虑了重庆南面有贵州这个天然屏障来保护安全,日军无法撼动。笔者认为:蒋的这个决策是经过深思熟虑、非常成功的!也许正因为蒋介石曾亲赴贵阳指挥追击红军,却在贵州吃过大亏而得到的启示!这真叫“实践出真知”!而两大红军长征,都是在贵州彻底摆脱了追兵,轻松北上了。更重要的是:红军的重生是在贵州召开的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也正是在贵州重新开始领导党和红军,领导中国革命的。也许是上天的安排,贵州就是这样一个平时默默无闻,却总在关键时候为华夏民族发挥巨大作用的地方。(需要说明的是:云贵高原东部的喀斯特山区绝大部分地属于贵州,与贵州相邻的省也有一部分,和贵州是连城一片的同样地形,在军事战略上是不可能分开的,都是国家对这片喀斯特山区地形的军事、战略运用。用行政地界去推敲一些战斗到底属不属于贵州地界是没有意义的。)欢迎参与留言讨论,民间的各种传说、依据、观点均可。只谈历史,不谈现在!谢谢!

网友蓝风破晓说:

很多人都说贵州不是军事要地,但是,在抗日战争中,如果没有贵州横在前面,重庆可能就被日军攻破了。如果重庆被攻破,国民政府可能会继续西迁,甚至灭亡,细思极恐!

一、贵州在过去的重要军事意义

说起贵州,很多人有这样的印象,一是风景秀丽,气候宜人;二是能想到这么两个词:贫穷,山多。

其实,贵州在抗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1、位置

我们先看看贵州的位置,既不临海,也不靠边,是个内陆城市,周边有这么几个省市:四川、重庆、湖北、湖南、广西、云南。

如果,没有抗日战争,贵州的重要性并不明显,但是抗日战争爆发后,因为国民政府迁到了重庆,就此,贵州成了重庆的南大门,贵州不保,重庆难存。贵州山多,是个易守难攻的省,如果日本人胆敢深入,很有可能会折戟贵州。

曾经,日本有一支部队,约有4000人孤军深入贵州,而且也攻克了贵州东南边靠近广西的四个县,但最终,在国军29军19师的狙击下,撤退了。

一切说明,有贵州这么一个省,对陪都重庆有着极其重要的军事意义,至少不用太过担心日军从贵州攻入。那么,如果不是抗日战争,贵州的位置还重要吗?也算重要,因为,贵州是六个重要省市的中间部分,谁如果忽略这个地方,谁就是犯了夜盲症。2、重要的交通线枢纽抗日战争时期,重庆往南,有两条重要的交通线,一是往华南的,去广东、广西,到出海口;二是往西南,过了边境去往东南亚的缅甸。很巧,贵州是必经之地。不过贵州行不行?也行,距离大大增长,运输成本大大增加。说贵州是国民政府生命线的毕经之地,其实不算过分的。3、贵州是战时的大后方贵州因为山多,侵略者攻击不易,而且,又有靠谱的大交通线,因此,是非常适合的后方生产基地。

在抗战前,贵州有大型生产型企业55家,抗战后统计,高达154家。

稳定的区域,受到很少的战争干扰,适合进行战时物资的生产,用“重庆的后勤工厂”来形容抗战时期的贵州,毫不过分。重要的是,贵州省的资源算是充裕的,煤炭储量在全国第五,江南第一,生产量也在前五;淡水资源全国前五,这样的条件,在战时,重要性不言而喻。4、贵州是重要的兵源基地在抗日战争8年中,贵州出征将士总人数达639634人,这个数字比起四川、河南、山东等大省不算是高的的,但是,出征人数占本省总人数的比例,贵州绝对再前三位。那些为过捐躯的贵州男儿,值得所有人尊重,虽然地方不富裕,虽然地处西南,但保家卫国的精神,让我们不得不竖起大拇指。一个贡献了六十多万士兵的省份,其重要性完全不可忽视。总而言之,抗战时期,贵州绝对算得上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作为重庆的南大门,作为重要的交通枢纽,作为重要的大后方生产基地,作为兵源大省,贵州在军事上的重要性,完全不可忽视。

二、贵州在如今的另一番意义

现在不是战争时期,但,贵州的重要性,依然不可忽视。1、大数据中心如果留意新闻,很多人都可以看见,经济不发达,而且山多的贵州却成为了各个企业的大数据中心,华为、腾讯、阿里等纷纷进驻贵州,这是为何?因为贵州有着重要的特点,让这些高科技企业心向往之。一是高海拔,低气温。海拔高了,风就会大一些;常年平均气温才22-25度,哪怕是最高气温,也很少超过35度的。高海拔,低气温,让数据中心的服务器冷却变得容易,冷却成本变低。二是淡水多,电价低。前面说过,贵州全省的水资源全国排到了前五,发电量目前也是西南前三,而且水电较为发达,这就使得电价不高,这对企业运营非常有利,这样的地方,哪个高科技企业会忽视?三是贵州大部分区域是“非地震带”。大数据中心,一是要顾及成本,二是要稳定,三是要容易冷却,因此,地震频繁的省市绝对不是要选择的地方。而贵州,恰好没有这样那样的地震,大部分区域都是在非地震带,这让大家不约而同选择了贵州。一句话,贵州虽然在现在不是重要的军事要地,但它是重要的大数据中心,这个意义就太深远了。2、天眼所在地何谓天眼?就是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利用它可以发现脉冲外星,推动航空航天发展。500米的天眼,世界上只有两个,一个在美国,一个在中国的贵州。

关于建立自己的天眼,计划是1993年就提出了,2005年立项审批,然后筛选地点,开始施工,到2016年完工,整个用了23年时间。

关于天眼地点的筛选,刚开始,全国有900多个地点可选择,第一次筛选下去,剩了700多个;第二次筛选后,剩了82个;第三次筛选后,剩了4个;第四次筛选后,只剩下贵州的地点了。目前,天眼所在地在中国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境内,是典型的山地喀斯特地貌,周边全是山,中间一洼地。

选择这里,一是处于非地震带,二是因为特殊的地貌,三是处于寂静之地。

从天眼运行到现在,已经发现了240多颗脉冲外星了,这效率非常惊人,毕竟,从1967年开始,历经50多年,也就发现了2700多颗。中国贵州天眼的存在,不仅对于中国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世界,也有着非比寻常的意义。回到开头,贵州,在抗战时期,绝对算是军事要地,因为它是重庆的南大门,它是重要的交通线枢纽所在地,它是重要的军事物资生产基地,也是重要的兵源提供地。而在如今,贵州成为了重要的大数据中心所在地,也是天眼所在地,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

网友度度狼gg说:

1940年1月11日,杜聿明第五军以尸山血海的代价,终于克复桂南要隘昆仑关,然而这个所谓的机械化军也基本丧失了战斗力,全军伤亡28000余人,战斗结束即撤往迁江整补,昆仑关阵地由刚上来的李延年第二军部分部队接防。虽然史书上充斥着“昆仑关大捷”的用词,但是老蒋一句话都没有夸奖杜聿明,原因很简单:战损太大了,而让老蒋气急败坏的,其实还远远不只如此。而盘踞在南宁的日军第五师团在得到第十八师团的增援后,于2月3日重占昆仑关,前锋一直冲到了宾阳县城,白崇禧、陈诚指挥下的10余万中国军队完全溃败,总算日军没有继续深入,双方在昆仑关以北形成对峙。2月21日老蒋亲飞柳州督战,入驻羊角山官邸准备召开应对及军事检讨会议,当夜2时许遭日机轰炸,幸亏钻入洞穴及时才幸免于难,随从卫士被炸死炸伤12人。老蒋狼狈不堪,在第二天的会议上大发雷霆,开出了抗战史上最大的一张罚单:军事委员会副参谋总长兼桂林行营主任白崇禧、代表军事委员会协调作战的政治部长陈诚、第37集团军总司令叶肇、第38集团军总司令徐庭瑶和一大堆军长师长,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处分,桂林行营干脆被降格为军委会桂林办公厅,不再负战役指挥之责,甚至撤销了中央军第9师的番号,改为“无名师”。(白崇禧不太像)老蒋为何开出前所未有的天价罚单?不是因为第五军伤亡惨重,也不是因为在羊角山差点被炸死,最主要的原因是后背真冒凉风,因为桂南会战的失利,极有可能让打红了眼睛的日本人发疯,以有力部队进犯桂林和柳州,而柳州的身后就是重庆政府的命门:柳渝路。所谓柳渝路就是指从广西北部通过贵州进入四川的这条通道,是足以对西南大后方构成致命威胁的一条路。在抗日战争相持阶段,以侵华日军的现有战力,无论是想从川陕还是鄂西进军四川,都是不太可能的,一方面是两地均为群山屏障的地理条件易守难攻,另一方面是这两个方向分别聚集着胡宗南和陈诚的重兵,日本人是有自知之明的。而柳渝路本来位于薛岳第九战区的身侧,理论上也是安全的,日军如果不能占领长沙、衡阳和全州,则无法通过湘桂边境深入桂北和贵州,重庆就不会受到威胁。(陈诚也不太像)然而谁也想不到,日军却从海上突然登陆了广西南部,占领了南宁等要地,并且派兵北上攻击昆仑关,这就让老蒋一身冷汗了,搞不清楚日本人的战略目的究竟是什么,如果日寇越过昆仑关攻占桂柳,再沿柳渝路通过贵州奔袭重庆的话,那麻烦可就大了。幸亏日军的目标,仅仅是切断桂越铁路和公路而已,所以派出的兵力有限,并且打到昆仑关以后就停止了进攻。现在知道贵州的重要性了吧?尤其是黔南地区的独山县城,东守两广、西望云南、南控广西、北达四川,素有“贵州南大门”和“西南门户”之称,是贵州南部的战略要地,也是两广出海口进入川黔的必经之地。若独山及黔南有失,则贵阳危在旦夕,必然引起重庆震动,在抗日战争期间,贵州是重庆和成都重要的南方屏障,不容半点有失。日本人也不全是一群傻子,新成立的华南方面军参谋长根本博(最后一任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就亲自飞到南京,当面向中国派遣军总司令西尾、总参谋板垣提出了自己的设想:以第五师团、第十八师团为基干,再增加至少一个师团的兵力,直接攻击广西北部然后沿柳渝路入贵州奔重庆,同时川陕和鄂西的日军发起配合性进攻,即可一举打垮重庆政权。不过坂垣征四郎感觉这么干太过冒险,因为兵力实在不够充足,并且辎重补给也太成问题,最终否决了这个提议,仅要求华南方面军在桂南与中国军队形成对峙,切断中越国际交通线即可。所以1940年初,重庆政府度过了最大的一次危机,那就是日军差点通过广西进入贵州,直接威胁重庆大后方,也就难怪老蒋闹了个后怕,严厉处分了桂系和黄埔系的一票大员。到了1944年豫湘桂会战期间,日本人虽然之前已经放弃了桂南,但是从岳阳南下的第11军20多万人马,却一路攻陷长沙、衡阳等城,再经湘桂咽喉全州进入广西,连续实施了长衡会战和桂柳会战。是役,薛岳第九战区和张发奎第四战区全面溃退,日军第3和第13师团不仅攻占了柳州,先头部队还越过黔桂边境占领独山,这下子老蒋又抓狂了,重庆政府甚至已经有了迁都西康的打算。为了阻止日军全面进入贵州觊觎川渝,重庆军委会下令驻贵阳的杨森第27集团军不惜一切代价死守,同时从第一、第六、第八战区紧急抽调八个军的兵力,由汤恩伯统一指挥驰援贵州,由于援军路途遥远,当时形势堪称千钧一发。所幸日军所携粮弹将尽,第11军司令横山勇下达了第3师团撤回柳州的命令,孙元良第29军于1944年12月8日的晚间“克复”独山,这也是全面抗战八年间,贵州和川渝情况最危险的一次。1945年元旦,重庆政府在告全国军民同胞文书中指出:“要以去年为危险最重而受患最深的一年,敌人侵犯到贵州独山,这一年实在是第二期抗战中最堪悲痛的一页”。而在解放战争中的大西南战役中,秘密从湘西出动的我第二野战军部队,也是以杨勇第五兵团先行解放贵州,然后才攻击川渝地区。历史事实是,二野自1949年11月1日大军出动,11月15日解放贵阳控制贵州要道,尔后才于11月30日解放重庆。为什么这么打呢?道理是跟抗日战争时期一样的,如果先打川渝,则重庆守敌即可以通过柳渝路经贵州逃往广西和云南,不符合我军“大打歼灭战”的战略指导思想。在川北有贺老总率领的第18兵团、四野大军已经抵达鄂西,所以川中敌人的退路就那么一条,必须加以封闭才能全歼,而问题的关键,就是抢先控制贵州。然而五兵团先期占领贵州以后,川渝地区的蒋军、川军则被完全封闭在四川盆地,打不过只有一条路可逃,那就是一直向西窜入人烟稀少的西康地区,那种鸟不拉屎的地方对大部分敌人来说,当然是绝境,于是在解放大军的追击下,纷纷起义、投诚或者投降。胡宗南指挥下的五个兵团,竟然没有一个坚持跑到西康,全部被解决掉了,西南战役由此取得全面胜利。前几年去贵阳旅游,开出租的师傅很健谈,得知他的父亲就是跟随杨勇兵团解放贵州的二野老兵,言语中充满着自豪,也足以说明,贵州在大西南的版图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位置,当然也就是军事要地,这是毫无争议的。

网友萨沙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贵州的战略位置是很重要的。表面上贵州处于内陆,不和任何国家接壤。然而,它地处四川、广西、云南、湖北、湖南五省之间。自然,如果中国是统一的,贵州的意义不大。如果在当年的战乱期间,贵州就有很大的意义。只要能够控制贵州省,就能对周围5省起到巨大的控制力。所以,当年蒋介石借助红军长征驱虎吞狼,第一个收复的就是贵州省,消灭了地方军阀王家烈。然后,蒋介石让他的老朋友吴忠信管理贵州。事实上,控制贵州以后,蒋介石很快搞定了湖北、四川、湖南,剩下云南在抗战后搞定,只有广西一直坚持到最后。在抗战中,贵州作为大后方,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8年贵州的征兵计划为58.3万人,实际征兵67.5万人,超征9.2万人。从人口数来看,四川是全省人口平均14人中便有1人直接参战,云南是全省人口平均20人有1人参战,贵州是全省人口平均12人中便有1人参战。从出兵人数与全省总人口的比例看,贵州位于各省出兵人数的前列。日军攻打中国,最远也不过打到贵州的独山。所以,夜郎国从军事上来说还是非常重要的。当年毛主席也把云贵川当做军事决战的后方大基地,将我国部分重要的军工企业西撤。由此一些兵工厂也在贵州扎根,可见贵州的重要性。不过,贵州最大问题是经济不好,历史上就没富裕过。解放之前,贵州鸦片饱和,人民不但穷且抽大烟,身体素质低下,出现了所谓的双枪兵。如果贵州经济能有很大发展,军事上的意义就更大。

网友Mer86说:

贵州是军事要地。明朝以前,由于云南和中南半岛的发展比较落后,且历朝历代也无意向西南扩张。因此贵州的战略、军事地位也就不怎么重要。但随着明朝建立,朱元璋意识到,贵州这个作为中原掌控西南各省的稳固战略支点,不能再让土司自治了。必须要由中央直辖。让土著自制,看起来节省了治理成本,实际上却是增大了治安隐患,不仅阻碍了当地的经济民生发展,也阻断了中央与大西南的联系。中央只有加强对贵州的管理力度,才能改变这一现状。于是,被冷落了近千年的贵州,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也就开始重要了起来。1381年,为消灭盘踞在云南的元朝梁王集团,朱元璋敕令“调北征南”,派遣名将傅友德率30万大军直入滇黔。灭掉元廷残余后,为保障湖南通往云南的驿道畅通,并监视管理当地少数民族,朱元璋再次下令,留下大量军队于贵州屯扎,建立军事卫所。屯扎的部队,就不用回来了,就在当地安家立业,繁衍生息。再后来,卫所规模扩大,具备了建立省级机构的基础。明成祖朱棣随即下旨,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贵州地区正式建省。(明朝没能征服越南北部,很大一个原因就是当时缺人,缺军队,未能及时移民,在越南建立类似贵州那样的军事卫所)看地图。现在的沪昆铁路,沪昆高铁,沪昆高速等国家主干交通线,大体上就是沿着明朝在贵州设立的卫所修建的。当年为了保证这条入滇通道的顺畅,朱元璋下旨“等杀得蛮子畏服了”。对本地土司年年用兵,杀得鸡飞狗跳。就这样,自唐中期后,脱离中央控制,半独立存在的云贵地区,也就再次被中央政府牢牢控制在了手里。由于贯穿了通往东南亚的交通线,此后几十年时间,明朝不断往东南亚扩张势力范围。历史上的三宣六慰就是这么产生的。我们可以想象一下,如果没有贵州,没能打通交通线,历史上还能有三宣六慰吗?不可能的。当时无论是商团还是军队,想要南下到云南以及中南半岛,在不经过贵州地区的情况下,只能走巴蜀,直下云南,或是走湖广地区,穿越广西,再绕到云南。而这两条通道,补给距离都太长了。这么长的补给距离,影响效率。别说是对东南亚形成影响力了。要是搞得物资和军队运转不畅,土著势力趁你病,要你命,在明朝衰弱时造反,明朝怕是连云南都守不住。就像唐朝一样,一旦武运衰败,云南又脱离中央控制。再想收复,就困难了。更恶劣的情况,为了减少与云南土著政权的摩擦,缩减开支,朝廷甚至还会默许土司自治的情况。搞不好,一切又回到了原点。虽说,明朝后来的武运也衰败了,其在东南亚的势力范围逐渐萎缩。但能把云南留在中国版图内,也算是很成功的结果了。明朝后期,万历皇帝剿灭播州杨氏后,中央对贵州的控制力进一步加强。贵州承宣布政使司的管辖范围扩大,与今天的范围大致相当。以此为基础,贵州作为明朝在西南的战略支撑点地位,进一步提升。可以说,后来无论是清朝灭南明,灭吴三桂叛乱。还是南明和吴三桂北伐,贵州这个夹在川、渝、鄂、湘、桂、滇六省市中间的省份,都是双方必争的战略要地。这里我们还可以再想象一下,要是朱元璋当年没有经营西南。南明能撑到1661年?不可能的。一旦长江守不住,南明顶多撑个两三年就没了。就像南宋一样。还想退守云贵?门都没有。后来的国民政府也一样。要是中央军没能趁着追击红军的契机,拿下贵州,撬动了西南军阀联盟,并以贵州为战略跳板,又逼着刘湘让出重庆,继而震慑川滇军阀,为后来的抗战创造大后方。老蒋想以大西南为长期抗战的大本营,怕也是很困难的。值得一提的是。抗战八年,贵州实际征兵67万人(计划征兵58万),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再后来的解放战争,国军之所以在“西南战役”中败得如此之快,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二野“声东击西”,抢先拿下贵州,切断了四川国军与广西桂系的呼应,并切断了川东国军南下云南的退路。成功的把国军仅存的几个主力兵团困在了四川,顺利围歼。要是二野没有先攻击贵州,而是先攻击川渝,让国军跑了,可能战争效果就没这么好了。1960年代,中苏交恶,以及美国在东南沿海制造攻势。中央提出“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口号,开启三线建设,贵州也是被当做我们与美苏军事决战的后方大基地之一。所以别看现在经济不好,但贵州的战略地位和军事价值,一直都是都很重要的。而贵州经济不好,那也是与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对比而产生的印象。要知道,贵州作为是中国唯二不靠海、不沿边、且没有大江大河经过(另一个是北京),地形还是八山一水一田的省份。经济发展自古就较差。现在和以前做纵向对比,发展程度其实已经好很多了。相信有国家不断加大的开发与扶持力度,贵州经济必然能发展起来。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701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