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财税圈朱老师说:
诸葛亮可谓是三国演义中最闪亮的一颗星,在三国职场上连对手司马懿都说:“真乃天下奇才也!”无论是当时还是现在,对诸葛亮的评价都很高。【十二十页】认为诸葛亮要是放到现在,可能不会进入职场,一旦进入职场,就会混的如鱼得水。
公司需要像诸葛亮一样忠诚的人
疫情刚过,有的公司开人,降薪,导致员工流失。但有的员工,面对疫情没有跟企业共担风雨,选择跳槽。任何事情都要正反两面,公司需要的是忠心有能力的人,就需要像诸葛亮这样的人。如果二者都具备,基本不用怕公司开除,也不用怕自己找不到工作。诸葛亮对汉室朝廷和刘备耿耿忠心。他留下那句名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在白帝城托孤时说过:“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也就是说,我儿子不行,你就上。但是诸葛亮没有,他仍然尽心竭力辅佐后主,一点二心都没有。这样的忠心,对于企业来说难能可贵。但前提是,得有个明主,也就是得找个好公司,好公司具备的第一个要素也就是仁义。
诸葛亮对企业的好处不仅仅是忠诚这么简单。
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找到方向,找到风口,就是成功的一半。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屡试不顺,在茅草屋里见到诸葛亮,随即有了“隆中对”的战略思想。企业如果成功地制定和实施了价值创造战略,就能获得战略竞争力。一种策略是设计用于发展核心能力、获得竞争优势的一系列综合、协调一致的行动和措施。
企业战略是企业以未来为主导,将其主要目标、方针、策略和行动信号构成一个协调的整体结构和总体行动方案。
企业若选择一个策略,就是在不同的竞争方式中做出选择。在这种情况下,战略选择显示出该公司打算做什么,也显示出没有做什么。正是方向找对了,目标有了,规划图有了,大局看到了,才能把蜀国的这艘大船,愈行愈远。
当代不缺诸葛亮不缺,就缺像刘备这样的老板
2019年2月27日,王卫卸任董事长和执行董事。2019年4月10日,华为CEO任正非退出公司董事。2019年9月10日,马云正式卸任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放眼国内企业,好老板有,但在整个市场环境中,并不多。“三顾茅庐”的事情在现在是有出现,但少之又少。一位40多岁的老板,三顾茅庐一位20多岁的谋士,这样的情形,真没听说过。《三国演义》诸葛亮是被动出山,而现在的“诸葛亮”必须要主动出击,当你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才会有“三挖”能人的事件发生。为此也衍生出了“猎头”这一职业。
面对三个公司,为何诸葛亮选择了蜀国
在《三国志》里,有两句话,反映了诸葛亮对自己的看法。有一次,他劝一位朋友投曹操,说:“中国饶士大夫。”也就是说,中原地区,士卒众多,啊,你投靠了曹操,就没有机会了。另外,东吴老臣张昭曾向孙权推荐过诸葛亮,诸葛亮拒绝了,理由是:孙将军可以贤亮,但不能尽亮。尽管把我当作贤德来使用,孙权却没有尽到自己的职责,即没有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作为一个大学毕业的高材生,他加入了刘备集团,没有加入大公司,想加入创业团队,背后的考虑是一样的。因此他投奔刘备,并非出于对汉室的忠诚,更多的是考虑个人的发展前景。毫无疑问,无可厚非。作为我们职场人,要学习诸葛亮的忠、智,还要学习诸葛亮身上的目标感,诸葛亮想成为像管仲一样的人,目标感非常强,哪怕有当老板的机会,他也没当,可见其对目标的针对性非常强。这一点似乎是很多人做不到的。
网友韓奈戴说:
对于历史人物,由于立场和角度的不一样,后代的评论有低有高,有坏有好,有邪有正,当然对这里的主人公诸葛亮,也同样不例外。诸葛亮是一位大名鼎鼎,家喻户晓的历史伟人,在这里不做过多的介绍。生而为人,谁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有缺点就会有优点,当然诸葛亮这样的伟人也不例外。下面一起去看看后人是如何评价诸葛亮的。诸葛亮的优点。博学多才,当年躬耕南阳,闭门十年精读经典,因此饱读诗书。不以貌取人,年轻俊朗的诸葛亮找了一个奇丑无比的黄夫人作为夫人,识才而不重貌,天下无人尔。他是战略理论家,一篇《隆中对》,分析天下局势,非常透明。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 ,如失街亭后,自降三级。注重科学,发明水牛流马。一生忠心耿耿,辅佐完刘备,再是刘婵。正确确立和执行少数民族政策,如七擒七纵。凡事讲道理,用事实说话。诸葛亮的缺点。战略方针的缺陷。推崇诸葛亮者首先是《隆中对》,甚至说这个千古一策。凭事实说话,诸葛亮在隆中的三分天下,确实不易,但是缺乏实践,是免不了有缺陷的。用人上的失误。关羽大意失荆州,这一结果对蜀国的影响很大,诸葛亮命关羽镇守荆州,无疑是最大的错事。因为关羽虽然文武双全,但他是一个傲视群雄,轻敌之人。留马谡守街亭是诸葛亮又一选人的失误,这次直接导致了第一次北伐的失败。马谡和赵括一样,只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没有容忍的度量。诸葛亮用人偏于主观,他喜用敢说敢言,稳重谦虚的人。比如在对待魏延上就可看出。事必躬亲,影响到人才的锻炼。《出师表》是诸葛的代表作,但是束缚了刘婵的发展。固然是谆谆教诲,却无真实的实践活动,在那个乱世里,诸葛亮却把刘婵养在了温室里。过于慎重,缺乏魄力。例如拒绝魏延的兵出子午谷。我并非觉得诸葛亮是神化,完美之人,正如上述,他也有失误及人格缺陷的地方,但总体而言,诸葛亮确实是中国史上最为杰出的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之一,后人可以评价诸葛亮,但一定要公正客观,学他的成功之道,借鉴他的一些不足之处。以上所述,只是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网友心妈科普驿站说: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晖晖若长庚,孤出照一方。势欲起六龙,东回出扶桑。”这是王安石满怀激情赞美诸葛亮的诗句。诸葛亮是封建社会里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东汉末年、三国初年的法家代表。诸葛亮在蜀国执政期间,贯彻、实践法家路线,对东汉以来的腐朽的封建制度进行了某些改革,厉行法治,安定蜀国政局;推行耕战政策,发展社会经济,开发祖国西南部,为反对分裂,谋求国家的统一,奋斗不懈,做出了历史贡献。古典小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描绘成神话般的人物,说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其实,诸葛亮是在反对豪族地主的分裂割据的斗争中涌现出来的庶族地主阶级的政治代表,有他自己战斗成长的历史。诸葛亮的故事,千百年来一直是中国老百姓田间地头、街前巷里谈论的对象,也是评书、戏曲舞台上常盛不衰的题材。然而这些故事仅仅是诸葛亮智慧的浅层表现,诸葛亮真正的人生大智慧在于他深明做官之理、洞察为政之道。他那“草船借箭”、“借东风”、“空城计”等智慧已经成为千古绝唱,恐怕再无人能够企及。但是他为人为政的经验和智慧不但后人能学得来,而且应该成为后世效法的榜样。那么诸葛亮为人为政的真正智慧到底是什么呢?
01 淡泊以明志
诸葛亮在一次北伐的途中,向后主刘禅上了一道表章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这段话的意思是说,我一身在外,衣食都由国家供给。在成都的家中,有桑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一家温饱有余,不要再增加私产。如果我死的时候,内有剩余丝帛,外有少量财产,那就对不起陛下。到他死后,人们发现他的家产如他所说一样,没“长尺寸”。他临终前,对自己的丧事有明确的安排。“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诸葛亮的遗嘱说:我要埋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筑坟,墓冢只要放得下棺椁就行了,收敛时穿平日的衣服,不需要用器皿作陪葬品诸葛亮自出茅庐,辅佐刘备,南征北战,半生都在戎马倥偬中度过。晚年,在渭水前线,抱病巡营,事无巨细,亲自过问。此外,“不别治生”,别无所求。在封建社会里,像诸葛亮这样身居高位的人,能摆脱追求荣华富贵的陋习,不受声色犬马的侵染, 始终过着淡泊生活的人,实在是屈指可数。“淡泊可以明志”,这是诸葛亮经常说起的一句家训。他养成俭朴生活的习惯,与早年在隆中躬耕十年的乡居生活颇有关系。后来,他出于治蜀的政治需要,更大力提倡俭朴。东汉末年以来,成都地区的一些殷实之家,婚丧嫁娶,往往不惜倾家荡产,大事铺张,蔚成风气。不扫除这种奢侈之风,要想巩固新建立起来的蜀汉政权,为北伐中原提供足够的人力物力,是不可能的。这样看来,诸葛亮提倡俭朴,就不仅是属于个人“明志”的问题了,而是他治蜀的一项重要重要措施,是一个关系到国计民生、移风易俗的大问题。因此他把能否坚持简朴生活,作为选拔 人才的一个标准。被他提拔到丞相府担任要职的董和,就是由于董和敢于反对社会上的奢侈歪风,“躬率以俭,恶衣蔬食”。他所在的地方“皆移风变善”,成为首善之区。后来董和居官二十多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诸葛亮手下的重要将领,如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材无余”,“乐学不倦,清素节约”;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宰相费“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这些记载不免有夸大不实之处,但诸葛亮提倡俭朴,却在相当一部分官员中产生了效果,这对整个社会风气的扭转也绝对有好处。试想,董和厉行简朴,其所在地区就移风易俗,成为首善之区,而诸葛亮在蜀为相十几年,一直崇尚俭朴,其影响力和号召力非董和能比,能不扭转整个蜀国的社会风气吗?
02 执政为公,赏罚分明
当诸葛亮逝世的消息传开以后,被削职为民流放在川北梓潼郡的李严,悲伤至极,不久就病死了。流放在汶山郡夷族地区的廖立,得到诸葛亮的死讯后,也流着眼泪说:我这辈子算是回不去了,将老死在这边远山区了。这些被诸葛亮严厉处分过的人,为什么对诸葛亮的死,这样惋惜,这样悲伤?因为诸葛亮对他们的处罚是公正的,是按律治罪。他们只要有悔改的表现,还有可能被重新任用。现在诸葛亮死了,恐怕再没有像诸葛亮这样赏罚分明的人了。李严是西蜀一个地位仅次于诸葛亮的重臣,曾与诸葛亮一道接受刘备的托孤,辅佐刘后主。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时,李严在后方负责筹运军粮。当时正好连日下雨,军需供应不上,他就假传刘后主的命令,让诸葛亮退兵。当诸葛亮返回汉中时,才知道虽然下过大雨,但军粮的运输并没有李严所说的那么严重。这时的李严却故作惊讶地问:“军粮这样充足,何以便归?”诸葛亮经过查对,指出李严欺上瞒下,贻误军国大事,上表后主,把他削职为民,搬到梓潼去住。 廖立少年得志,在刘备自领荆州牧之时,他做了“从事”, 后升为长沙郡太守;转到益州,任巴郡太守;刘备自立汉中王,他做了“侍中”,官位很大。后主继位,诸葛亮总揽一切,把他调任“长水校尉”。廖立很不高兴,他认为自己应仅次于诸葛亮之后,攻击朝廷选拔的官员都是些“俗吏”,造谣惑众,挑拨是非。诸葛亮得知他的情况之后,上表后主,说他“诽谤先帝,疵毁众臣”, 好比害群之羊,把他流放边区。对李严、廖立等高级官吏作这样处理,无疑是很严厉的。这与诸葛亮以前斩马谡等人一样,体现了诸葛亮一贯推行法治的精神。只有执法无私,赏罚分明,才能使人心振奋,出现新的社会风气。刘备去世后,诸葛亮任丞相兼益州牧,全面负责军政事务。他陆续颁布了各种法令,进一步巩固西蜀政权,安定社会秩序, 以便恢复生产,有足够的物质力量进行北伐战争。对于依法治蜀,当时是有争论的。蜀郡太守、杨武将军法正对诸葛亮说:“昔汉高入关,约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据一州,初有其国,未垂惠抚,且客主之义,宜相降下。愿缓刑弥禁,以慰其望。”意思是说:想当初汉高祖入关之后,约法三章,秦朝的百姓感恩戴德。今天我们刚用武力占据了益州,还没有施恩惠于地方,按照客、主的关系,我们也应该多施些恩惠才对。望你把刑罚、禁令放宽,以安慰他们。诸葛亮反驳道:“君知其一,未知其二。刘璋暗弱,自焉以来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縻,互相奉承,德政不举,威刑不肃。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渐以陵替。宠之以位,位极则贱; 顺之以恩,恩竭则慢。所以致弊,实由于此。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则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则知荣;恩威并济,上下有节。为治之要,于斯而著。”意思是说: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刘璋暗弱, 自从刘焉以来就法令不明,刑罚不严。蜀土人士,专权自恣,君臣之道,逐渐松弛。给他们高位,官位高了他们反而贱视,而不觉得可贵;给他们恩惠,恩惠多了,他们反而会傲慢无礼。正因如此才造成这样的弊端。现在我们推行威严的法令,人们就会知道什么是恩德;限制爵禄的赏赐,人们就会感到爵禄的尊荣。荣恩并行,上下就有秩序。治国的要领,正在于此。诸葛亮这种以严济宽、以猛纠弘的法治,并不是乱以施刑,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的。他曾一再告诫典刑官员,决狱行刑要慎重,既不要冤枉好人,也不能放过坏人,赏罚要分明。他处理“失街亭”事件,处理李严、廖立等人,就十分慎重,做到赏罚公正。诸葛亮依法治蜀,使得惨遭战争破坏的西蜀很快就恢复过来,生产发展,社会秩序逐步安定。陈寿对诸葛亮治蜀作了中肯的评价。他说诸葛亮“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显,至于吏不容奸,人怀自厉,道不拾遗,疆(强)不侵弱,风化肃然也。”跟随诸葛亮多年的丞相长史张裔以见证人的身份称赞诸葛亮:“公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之所以佥忘其身者也。”
03 举贤荐能
“忠益者莫大于进人”,这是诸葛亮的一句名言。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对国家负责、对国家有贡献最重要的表现莫过于推荐有用的人才。诸葛亮出山之后的二十七年中,一方面为刘备制定各种治国的方针政策,在文治武功上作出了出色的成绩;另一方面,不断推荐和选拔各种有用的人才,使他与刘备共同开创的事业后继有人。尽管阿斗很不成器,但西蜀仍能支撑了四十年,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许多诸葛亮选拔和培养起来的精明能干的文臣武将,在继续执行刘备和诸葛亮的治国方针。诸葛亮早在隆中对策时,便高度评价了刘备“思贤若渴”的行动。他认为,“总揽天下英雄,思贤若渴”,加上天时、地利等其它条件,就有可能完成统一大业。这也是他对刘备的一个重要献策。刘禅继位后,诸葛亮一再用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 提醒他注意任用贤才。他说:“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重视人才,是诸葛亮一贯的思想。赤壁战后,被人誉称为“凤雏”的庞统,投奔刘备,被任命为耒阳县令。庞统认为自己被大才小用,所以不好好办公,结果“在县不治,免官”。显然,庞统这次免官是刘备没有拔识真才、使用不当造成的,诸葛亮说服刘备对庞统要重新认识加以重用。刘备只好找庞统来谈话,从接触中,发觉庞统果然有非凡的才识,“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取益州时,刘备带着他去作为军师。在定西川的过程中, 庞统向刘备提出夺取成都的上、中、下三策,很切实际,刘备行其中策,很快就取得益州。可惜庞统三十六岁就阵亡,否则,蜀汉拥有一龙一凤,局面将会更加可观。诸葛亮对庞统的荐举,可谓惺惺惜惺惺。入川之后,诸葛亮任用了大批经过战争考验的文官武将。像王平那样出身于行伍,大字不识十个,但头脑清醒,有实战经验的人,同样得到重用。其中最能表明诸葛亮荐贤任能的,是他对两个人的破格任用。一个是蒋琬,一个是姜维。蒋琬在荆州时,只是一个书吏小官。入川后,任广都长。同样由于刘备大才小用,蒋琬态度消极,“众事不理,时又沈醉”。刘备十分恼火,准备处他以死罪。诸葛亮恳切地向刘备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之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不搞那些装点门面的形式),愿主公重加察之。”由于诸葛亮的说情,蒋琬才免于一死。诸葛亮成立丞相府办事机构时, 即任命蒋琬为东曹掾。以后一再提升他,直至长史,加抚军将军。诸葛亮在北伐前线,蒋琬“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源源不断地给诸葛亮提供充足的战争物资和兵员,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蒋琬不仅有出色的治国才能,而且作风俭朴,待人以诚, 很服众望。诸葛亮甚为赞赏。他一再说:“公琰(蒋琬字)托志忠雅,当与吾共赞(共同辅助)王业者也。”临终时,给后主上表说:“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事实证明,蒋琬没有辜负诸葛亮的爱护和重用,他继承了诸葛亮的政策和作风,成为西蜀后期的一根顶梁柱。姜维,出身于凉州的一个低级官吏家庭。是诸葛亮一出祁山时,从曹魏营垒中得到的一个军事干才。诸葛亮在收天水郡的战斗中,与姜维直接交锋。深深感到姜维“甚敏于军事。既有胆义, 深解兵义”,又“心存汉室,而才兼于人”,是一个大将之才。他给蒋琬写信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李永南)、季常(马良)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经过考察,觉得李永南、马良这些原是不错的将领都比不上姜维,他是凉州出类拔萃的人物。诸葛亮这一次北伐尽管丢了街亭,打了败仗,但得到了姜维,他还是很高兴。诸葛亮后来放手使用姜维,并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他。姜维继诸葛亮之后,掌管了军队,成为与蒋琬并立的西蜀的另一根顶梁柱。诸葛亮在荐贤用能的同时,对于那些不称职的人不断加以调任或罢官,特别对那些造谣惑众,弄虚作假,为了争夺名位, 不择手段的人如李平、廖立等,毫不留情地罢官,削职为民。正是诸葛亮这种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作风,才使得西蜀政权政风和煦,上下肃然。总结诸葛亮出山之后,仅仅短短的二十七年,他外结孙权, 内平南中,北拒曹魏,六出祁山,立法施度,整理戎旅,事无巨细,悉以躬亲,根本没有时间有计划有步骤地选拔人才和培养人才。能在戎马倥偬中荐贤任能,已是难能可贵,切不可吹毛求疵, 苛求古人。(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网友明月明朗明空明天说:
杜甫在他的巜蜀相》中写道:“出师未捷事先死,常使英雄泪满巾”。对诸葛亮的赞美,怀念之情溢于言表,同时也感叹诸葛亮事业未成身先去。就职场而言,诸葛亮聪明能干,能解决问题,也能很好的描述远景,制定计划,有条不紊的推进工作。但是,诸葛亮对工作管理太细,事必躬亲,不利于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作为一个管理者,要学会放权,让下属分担自己的工作压力,诸葛亮这一块全是自己大包大揽,所以说诸葛亮是活活累死的。
网友刀笔传神说: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陈寿: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杜甫: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刘伯温:军在于治。诸葛亮连年征战而兵无厌言,乃至于此。康熙:史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者,唯诸葛亮能为之。乾隆:端推诸葛是完人。毛泽东:诸葛亮的理政和品德我是推崇的。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