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青梅煮酒品三国说:
三国历史非常的励志。三国可以从多角度去阅读,可以当做小说、可以当做英雄传、可以当做创业史等等。没个时期和不同的心态读三国都会有不同的意义。以创业人的角度更是有趣。
袁氏兄弟相当于行业的领头羊
袁绍、袁术两兄弟在三国早期最大的军阀了,而且是历代如此的家族传承,那么这兄弟二人的势力无异于现在一些行业的领头羊。但是可怜的是袁绍、袁术二兄弟骄傲自满、不思进取。一点一点的落后,一点一点的被动然后手下的势力也一点一点的被新兴企业吞食。袁氏兄弟属于重工业难以转型,只能慢慢的被新科技所取代。
江东孙权好似一些能力不错的富二代
孙权继承父兄基业,既没有扩张企业也没有让企业缩水。孙权在整个三国历史中缺乏存在感,手里有一手的好牌却不会打。明明自己就可以当主角,却常常给他人当配角。波澜不惊时就谈合作,一波三折时就谈合并,妥妥的为了生存。
刘备属于典型的暴发户
刘备在三国中可以说是典型的暴发户。从市井小贩到三分天下有一,可以说是草鸡变凤凰了。拥有资本后得意忘形,不住的挥霍。流动资金被挥霍,资金链也断了,留给后代的只剩下固定资产。
曹操典型的创业成功人士
曹操从小资直线发展为龙头企业。以创新的思维、开拓进展的势头长线发展。虽然起初有些力不从心,但是小有成就后就开始一飞冲天。不仅仅守得住已有的,还有能力吞并他有的。在三国时期成为了最具实力的几个企业之首。总结:三国历史可以分为很多的角度去品味,而且不同的心态读出来的感觉也不同。
感谢大家阅读,希望能和大家一起探讨、学习历史。
网友坦坦荡荡的尚格说:
三国故事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三国历史的广泛传播绝不仅仅是《三国演义》一书的贡献,《三国》的成书也应该归功于此前的这么一个过程。三国故事本身的特点,历朝历代对三国历史的影响或是再创作,共同造就了如今三国历史在中国雅俗共赏的局面。
三国历史本身的特点
三国历史本身就足够精彩,东汉末年到魏晋之间持续多年的动乱,名士豪杰辈出。三个国家之间的利益纠葛,既不同于东周列国故事的复杂凌乱,又充满曲折的脉络与耐人寻味的细节。特别是三国人物在期间经过历史加工之后的鲜明特色,更加使得三国故事鲜活生动,所以上至士大夫下至平民都喜闻乐见。
历朝代对三国故事的臧否与补充
从三国历史到《三国演义》再到如今的三国文化,是雅文化与俗文化的成功互补。在三国的历史方面,在三国历史的传播方面,先要归功于记载和今后增补三国历史的史官们。这其中最为人熟知的就是《三国志》。《三国志》对后世的深远影响不必赘述。《三国志》是三国故事得以传播的一个重要原因,而这又要先归功于陈寿。从入选中学课本的《隆中对》来看,我们就能发现《三国志》与其他史书的不同之处,《三国志》的叙述不同于之后很多正史的分门别类,它完全是以人系事,陈寿修《三国志》的目的就是为了纯粹的记录时人时事。所以,它的这个特点就很容易使人在其中发现精彩。在之后的两晋时期,品评人物的风气盛行,在这期间又有大量的文学创作,它们自然而然地丰富与生动了三国故事。在期间的南朝,又出现了推动三国故事发展的另一个人——裴松之。《三国志》其实很生动,但它过于简略太过简短。裴松之收集了大量的资料为《三国志》做了补注,裴松之所做的工作之多,以至于我们只要对比《三国志》的原文与注释的多少就能非常清楚看到。裴松之是丰富三国历史故事的大功臣,他对三国历史知识的传播所做的贡献应该说是不亚于陈寿的。(裴松之)在之后各朝对三国历史的重视,特别是如宋代对三国正统的争论,其实都推动了三国历史的普及。这也是三国故事精彩复杂的结果。
诗词及通俗文艺的推动
三国历史的传播很大一方面都要归功于关于三国历史的文艺创作。正是这些文艺形式,使得三国才被广为熟知。首先是诗词歌赋创作与戏曲杂剧等艺术。唐代的诗、宋代的词、元代的剧有多少歌颂了三国故事。杜甫“三顾频烦天下计”的《蜀相》、苏轼“一时多少豪杰”的《念奴娇》等等,这类的创作数不胜数,它们都推动了三国故事的传播,这些诗词也为后来的通俗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一时多少豪杰)然后是市井文化中对三国故事的创作,这主要集中于大众喜闻乐见的戏剧。《东京梦华录》中记载的瓦肆勾栏的文艺表演:
说《三分》……其馀不可胜数。
《三分》即是三国故事。所以这些创作又以非常快速度在市井里弄为三国故事做了推广,茶余饭后的闲谈也因此多了主题。所以在关于三国的通俗文学越来越成熟的时候,在《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三国演义》诞生了。这里我要多说一句,关于历史小说的理论一般有两大流派,一是“羽翼信史”,这方面的小说有杰出的《东周列国志》。二是“留心损益”,这方面的小说中最为知名的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和其他三国小说的巨大成功在明清极大的扩大了三国历史的影响,以至于达到了被人津津乐道的地步。所以,三国历史之所以被人津津乐道,我认为主要原因就在这三方面:一、三国历史本身的特点,二、历朝代对三国历史的藏否与补充,三、诗词及通俗文艺的推动。
网友雨夜构想说:
三国的历史是被《三国演义》给炒热的。古代的时候信息闭塞,人们了解信息的途径很有限,普通人读到历史方面的书籍是很困难的,大部分是被口口相传的。这样以来《三国演义》作为一部以《三国志》改编而来的白话本小说,就被民间大量相传。普通百姓也是通过他了解到了三国时期的那一段历史。三国历史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了。我们现在人们讨论三国历史往往都是按照《三国演义》的内容来讨论的,主要依据就是《三国演义》。其实三国时期的历史就是中国历史上一段普通的历史时期,虽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也没有《三国演义》描写的那样异彩纷呈。《三国演义》神话了一批人,比如关羽,诸葛亮。贬低了一批人,比如曹操,周瑜。褒扬了一批人,比如刘备。演义中很多的故事不符合史实,可是人们还是愿意相信书中的描写,因为他复合大多数百姓的审美情趣,可以把大多数百姓的善恶观念带入进去。通过演义的精彩描写,很多的故事被大众津津乐道,口口相传。比如诸葛亮的故事大多数都不是史实,可我们宁愿相信他就是真实的,千百年来我们已经习惯了诸葛亮就是智慧的化身,他可以做出任何我们想象不到的事,他就是我们所崇拜的那位智慧智慧之神。三国时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段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涌现出来很多英雄人物,在历史上是不可替代。比如曹操,在演义中曹操被贬低。在真实的历史上曹操是一位雄才大略的英雄,他用一己之力统一中国北方,抗击外族侵略,用威压之势强力威慑北方游牧民族。使他们在曹魏统治期间没有敢来骚扰中原,一度使中国北方百姓安居乐业。可是这种做法也给以后五胡乱华埋下了祸根,给两晋南北朝的混乱种下种子。三国的历史从另一个方面也让我们读懂了整个中国历史,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的道理。浩浩荡荡的历史让很多籍籍无名的人物引领了时代,站在历史的三岔路口,总会有人认识路,他会带领大家走到正确的路上。三国就是这样一段历史,被人们津津乐道的一段历史。
网友地水火风空行说:
看似好回答的问题,实则不简单!三国历史,让人们津津乐道,那是主要因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先说说罗贯中。三国历史,有小说,有评书,有话剧,有传说,有画本,有相声,有交流,有讨论……。但罗贯忠根据《三国志》及其传说,创作《三国演义》成为传奇,贴近现实,满足了国人一直以来的欣赏口味!罗贯中,比明太祖朱元璋小2岁,比朱元璋晚一年没地,同时代人。他要多活几年,那他笔下的“明国演义”得有多精彩,不过他不会写朱元璋的,早年他俩曾经为敌。罗贯中,元末明初写小说和剧本地。号湖海散人,一听名号,就知此人江湖书生,义气云天。巜三国演义》全称叫《三国志通俗演义》,巜三国演义》是简称。他写过宋太祖,作品存世不算多,但很挥弘。巜水浒传》作者施耐庵是他老师。二人都是历史和其它原因不得志,不能仕途,而成就中华名籍。1330年,罗贯中出生于山西太原,名字叫罗本,贯中是字。他爸是做丝绸买卖地,因元末动乱举家南迁苏杭,但小罗对买卖没兴趣,想入仕途,这样他就辗转成为张士诚的幕僚,张士诚谁呀?江苏泰州一带起义军领袖,带自家兄弟和盐户一起造反,但张是朱元璋死对头,张士诚原名叫张九四,朱元璋不是叫朱重八吗,可这九四就是干不过重八,都心明镜似地想雄霸天下,打到最后最后被朱元璋赐上吊。这下坏了罗秘书地终身大事,朱元璋不可能用他罗贯中了,从此专心著书,却也名满天下,该是名人,你挡都挡不住。《三国志》作者陈寿,主要依据《魏书》、《魏略》、《吴书》所撰。全书整合汉末晋初历史,选材慎重;《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鸿篇巨著,滂薄大气,典型人物众多,脍炙人口。两著中呈现作者典型气质特点,均为私人著作,直视现实,贴近生活,说百姓所说。符合封建社会各历史条件下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感受和愿望,对现实仍有现代意义。这样的史记和小说怎会不受欢迎。再看看,巜三国演义》中的这些名段一,开篇,巜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舒服,这个开篇寄,最低能让人充实平静,把小说看完。二,桃园三结义,刘关张三英,在张飞家后院桃子园,焚香饮血,义结金兰,生死与共。这是什么?这是封建社会普通百姓必须互相关怀的普遍写照,那时小老百姓谁理你,这样的互相深情拉一把,怎么能不深入人心。三,煮酒论英雄四,千里走单骑五,张松献地图六,挥泪斩马谡七,舌战群儒八,三英战吕布九,三顾茅庐十,空城计十一,水淹七军十二,草船借箭十三,七擒孟获…………。
网友摸不着头脑的人说:
主要是人们生活中经常发生的类似事,之所以经典,凡例嘛!如:桃园丶三顾茅庐丶关专麦城丶六出祁山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