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豹眼看历史说:
这可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如果说曹操不是三国人物,听起来就像个笑话。但如果按照史学界对于三国时期的时间界定,曹操还真不是三国的人物。01史学界对三国时期时间的界定。对于三国究竟是从哪一年算起,这个是有争议的,但一般的史学家还是认定,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三国开始。无法一一列举史学家的观点,还是看一下中国近现代著名史学家吕思勉先生的观点吧。
吕思勉(1884年2月27日-1957年10月9日),字诚之,笔名驽牛、程芸、芸等。汉族,江苏常州人。中国近代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严耕望语)。
吕先生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早年曾经担任过光华大学历史系主任、代校长,也曾在上海中华书局、上海商务印书馆任编辑。1951年在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被评为一级教授。吕先生著述颇丰,在《吕著中国通史·第三十二章·后汉的分裂和三国》中,记述道:
先是220年,曹操死,子丕篡汉自立,是为魏文帝。其明年,刘备称帝于蜀,是为蜀汉昭烈帝。孙权是到229年才称帝的,是为吴大帝。天下正式成为三分之局。
从这里可以看出,吕先生是没有明确的把公元220年曹丕称帝,定义为三国的正式开始。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第十二章 长期分裂之开始 三国时代 记述:
秦、汉的大一统,到东汉末而解体。从此中国分崩离析,走上衰运,历史称此时期为魏晋南北朝。自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即魏文帝黄初元年,下至魏元帝咸熙二年,凡四十六年而魏亡。此下十五年,至西晋武帝太康元年吴亡,中国又归统一。
钱先生把这一时期称作统一---分裂---统一的一段历史,但史学家一般都是钱先生的论点,称这一时期为“魏晋南北朝”。就是以魏代替三国时期,这也不是近现代才有的观点。总之,历史大佬们,都没有明确的说三国从哪里开始,都是明确地记述三国分别称帝的时间,但模糊地说明三国之开始,这也是史学界主流的观点。02《资治通鉴》的史书纪年查阅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按照老先生写作的目录顺序,摘录如下:
。。。。。。卷六十六 汉纪五十八卷六十七 汉纪五十九卷六十八 汉纪六十卷六十九 魏纪一卷七十 魏纪二卷七十一 魏纪三。。。。。。卷七十八 魏纪十卷七十九 晋纪一卷八十 晋纪二卷八十一 晋纪三。。。。。。
从这个目录就可看出,根本就不存在魏蜀吴之说,《汉纪》之后就是《魏纪》,《魏纪》之后是《晋纪》。曹魏继承了东汉的衣钵,西晋继承了曹魏,这是华夏帝国的正统传承。起码从司马光的观点来看,三国不是一段正统的历史,曹魏才是延续中华历史的正宗一脉。那就是东汉--曹魏--晋朝,一脉相传。这个观点,也直接影响着后世对这段历史的定位。03三国称谓的由来一般的观点,三国还是因为陈寿的《三国志》。《三国志》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固的《汉书》、南朝范晔的《后汉书》并称前四史,可见其史学价值和地位。后世习惯上把陈寿记述的这段历史,就称作三国。其实,《三国志》是从184年黄巾军起义就开始记述的,而且在这一时期还存在着燕国这一历史史实。初平元年(190年),董卓任命公孙度为辽东太守,经过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等几代,公孙家族一直控制着这一地区,是事实上的独立王国。尽管公孙渊在237年才自立为燕国,仅仅一年多的时间,就被司马懿在238年消灭,但不可否认这也是一国存在的史实。燕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也设置百官,具有独立完善的官僚体系,是中原王朝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不可以忽视它真实的存在的。因而,广义而言,三国也是四国的历史。04三国的称谓也不是唯一被史学界认可的观点。三国的说法类似于春秋、战国的划分。孔子作了《春秋》,后世也就把这段历史称作春秋;战国时期有著名的史书《战国策》,后世也就把这段历史称作战国时期。其实,无论春秋还是战国,都是周朝,特别是东周的一段历史。《三国志》是记述这一时期最好的史书,由于他的影响广泛,后世也就把这段历史称作三国。但三国究竟从啥时候算起,就像春秋、战国一样,存在着很大的分歧。有人认为,《三国志》是从黄巾军起义开始记载,就以184年作为三国的开始;有人认为190年,董卓胁迫献帝西迁长安,东汉名存实亡,三国就开始了;有人认为,208年,赤壁之战,曹操被孙刘联军打败,奠定了三足鼎立的雏形;有人认为,214年,献帝册封曹操为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都邺城,设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官职,此时,魏国就开始了;就此时魏国的势力,恐怕也超过蜀汉。一般还是认为,220年,曹操病逝,曹丕继位,当年接受献帝禅让,建立魏国,以此作为三国的开始。但是,曹操建立魏国之初,尽管只有冀州之地十余郡,但已经具备完善的官僚体系。曹丕接受了献帝的禅让,但依然没有控制益州和江南地区。此时,也没有蜀、吴的存在,也并不是三国真正的开始。221年,刘备称帝,定都成都,史称蜀汉,但这也不是三国。229年,孙权称帝,定都建邺,国号吴,史称东吴,至此三国正式成立。在之前,孙权对曹丕称臣,名义上孙权集团是曹魏的一部分,也属于曹魏的势力范围。263年,蜀汉灭亡,三国鼎立的局面也就结束了,历史也就进入曹魏与东吴对峙时期。因此,狭义上的三国,就是从229年孙权称帝,到263年蜀汉灭亡,仅仅三十四年的时间。广义而言,一般认为是220年曹丕称帝,到280年西晋消灭东吴,一共六十年的历史。但是,人们记述三国的历史和故事,往往不是从曹丕立国开始,一般从黄巾起义或者董卓之乱下手。回到题主的问题,如果不把曹操看做三国的人物,这的确有些滑稽,让人很难接受。但就是按照广义的三国历史,从曹丕称帝开始,毕竟曹操已经去世了,他无论如何也算不得是一个三国的人。在豹眼看来,还是认为三国从曹操被册封为魏公,魏国建立,就算三国开始比较好玩一些。因为,毕竟三国之一的魏国已经成立,曹操也算是三国的人物,听上去也似乎好听一些。从史学界,"三国两晋南北朝"和”魏晋南北朝“两种称谓,大题也可以反映出对这段历史的基本定位,也就是要么把曹魏作为历史的正统,要么把三国作为一个历史阶段,绝没有把蜀汉或者东吴作为华夏正统一脉的说法。无论演义如何褒刘贬曹打击吴,但史学界的观点一直都不会忽视曹魏政权的合法性的。但即便确定曹魏的合法性,也不能保证曹操就是三国的人物,究竟是与不是,那就由友友们自己去判断吧,谁也不能替你做主。
网友湘水微波说:
曹操应算三国人物,而且还是开创三国局面的第一人。也许有人认为曹操到死汉献帝都没退位,魏蜀吴都未正式建号称帝,所以曹操就不应算三国人物,其实是误解。因为建号称帝只是个形式而已,只能实际以势力划分为准。比如袁术仅有淮南一地就称帝,建号仲氏。并不是认为汉无道要取而代之,而是汉帝和朝廷为曹操控制已名存实亡,与其为曹操所用不如自己称帝。当然他属志大才疏之类,其做法是犯傻,不但不为任何人认可,反而成为众矢之的。那么三国应从什么时候算起呢,我以为要从几方面阐述。一、首先汉末有十常侍之乱,大将军何进被杀,董卓入京,这一阶段即为汉朝彻底衰败过程。后董卓无道被杀,李傕郭汜把控朝政,皇帝出走,曹操奉迎天子,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局面,此时的汉朝可以说完全不存在了,中原失鹿,群雄共逐之,三国正在蕴壤阶段。随后曹操灭群雄统一北方,孙权据江东,刘表守荆州,刘璋据益州,张鲁占汉中,为当时之大势。曹操取荆州直逼江东几竟形成统一天下之势。孙刘联手火烧赤壁,刘备借荆州,取益州再取汉中,三国蕴壤阶段完成,三国鼎立正式确立。二、虽三国形成,因魏吴蜀的三国制约关系,谁都没正式称帝,只是不断加官加爵,由侯而公、由公而王来直逼近帝位。曹操死曹丕即位,公元220年汉献帝"禅让”,曹丕称帝,两年后刘备称帝,公元229年孙权称帝,此时完成了三国的正式称号。三、曹操为三国的实际开创者。正如他所言,如不是他,不知世上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他是打着汉家旗号灭群雄志在统一天下,若真如此则无三国,但或许也无东汉存在了,只有大魏。但功亏一篑,赤壁之败,孙刘兴起,所以才有三国,所以说形成三国的主要是赖曹公之力为多。魏国建立,曹丕追曹操为魏武帝,可见魏国第一帝当属曹操。人们谈到三国自然想到的是曹操、刘备和孙权,并没有曹丕什么事。所以曹操理所当然算三国人物。
网友ww3721王建文说:
曹操是三国魏国的奠基人,是生前己经让把孙权,刘备在二一一年上表投降的大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把四分五裂地方刺史,不受东汉王朝管辖分封割据政权又统一起来。为儿子曹丕建立魏国政权 打下坚实基础。但他是算东汉人,他在二一三年汉献帝册封魏公,加九锡建魏国,定国都邺城,拥有冀州十郡之地,有国家机构,设置丞相,太尉,大将军等百官,献帝又在二一六年又册封曹操为魏王,成为真正国家。以天子旒冕,车服,旌旗,礼乐郊祀天地有宗庙,王子皆为列侯。名为汉臣,实为皇帝。但还是东汉人。曹操从家乡,组织反对董卓自家起业,首先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起家。私家军在荥阳汴水与董卓大将徐荣交锋大败,队伍死伤大半自己箭伤被救,幸免于难。还建议诸侯联军进兵武关。但联盟军中首领袁绍不听,各个势力诸侯都心怀鬼胎,都想乘机天下大乱之机发展自己势力。争权夺利内部发生火拼,又组成成为二袁为首集团联盟,曹操也成为袁绍部下东郡大守。领军大败黄巾残余于毒,白绕,眭固,于扶罗,从中壮大自己队伍有了势力。又在黄巾军再次发展壮大破兖州郡县,杀了兖州刺史刘岱。济北相鲍信,请曹操为兖州刺史。联合自己打击黄巾军。曹操战胜黄巾军,收附了百万之众,组成屯田大军,更从中精选出精壮年轻之人组成三十多万专业军队青州兵。帮助袁绍打败以袁术为首的联盟中刘备,单经和陶谦的军队势力,发展成为进一步为兖州军阀。袁术成为伪天子。曹操主动打击,匡亭大败袁术军,六百里追击,歼灭袁术军,打败来帮袁术的黑山军,南匈奴军,攻占陶谦徐州,占领徐州陶谦的十余城。名声大震,开始遂鹿中原,还要利用父亲兄弟被杀,大举付伐陶谦向东南扩展势力。杀的山东部分县城鸡犬不留人烟灭绝,略地至东海。陈宫联合张邈,张超,许汜,王楷在背后插刀,迎来吕布为兖州牧,占领他的根据地兖州。只有鄄,范,东阿三城,在荀彧,程昱,夏侯惇的坚持保卫还在,属于曹操的地盘,形势异常危机危险。但是曹操军事力量专业青州军还在,在攻打徐州,退回与吕布决战,在濮阳城打了二百多天,不分胜败。曹操还军鄄城。军粮已尽。几十万军队有溃散危险。袁绍要曹操投靠自己。程昱阻止他去,曹操作罢。曹操治严谨,军策周全,没有使军队溃散。还整军再战。大败吕布,平定兖州,打跑吕布。让他投奔徐州刘备。在董卓被王允,吕布刺杀后,部下李催,郭氾军队杀回长安夺权成功。但为胜利后争权夺利火拚屠城。汉献帝逃出长安,要求各路诸候勤王,曹操抓住时机,请汉献帝东来,迁都许昌。开始执行挟持天子,号令诸侯的策略。自先讨伐张绣,沉兵淯水,使张绣投降。但曹操污辱张绣嫂娘,张绣复叛,偷袭曹军。曹操损失儿子曹昂,侄曹安,猛将典韦。曹操乱中整军两度打败张绣。但没有彻底击败。曹操领军向东,又开始打击袁术,袁术弃军逃跑到江淮,曹军杀了袁术的阻击四位将领,占领袁术大片土地,又令归附将领裴茂讨伐李傕,灭其三族控制关中。又进一打攻向徐州,天子的军事权威使吕布军队上下离心,在长期围攻下邳后不得又用大水灌城。吕布的部将魏续,宋宪等生擒了叛徒曹操的陈宫归降曹操。吕布眼看大势已去,也投降曹操但曹操还是杀了吕布,陈宫高顺等人也用心收降吕布在各地的张辽,臧霸,孙观等,他们都是还有相当军事实力地方军阀,初步控制徐州各地。又令史涣,曹仁打击北方眭固,取得河内郡。势力己经发展进入黄河以北。控制大半中原。利用山东青州有影响力臧霸,占领齐,北海等地巩固右翼,就屯兵黄河,准备与在朝中始终与己做对,夺了自己大将军,使自己为太尉的袁绍的河北军事集团的军事斗争。想永久解除河北军事大祸。正好张绣在袁绍拉扰要打击曹操为盟时,反而反对袁绍。投降曹操,解除身边内忧。还得到天下有第一谋土贾诩。曹操首先率军到黄河示威,屯兵官渡,迎击袁绍。但内部发生了反叛,他一直认为是好人大英雄的刘备,却在任为豫州刺吏,左将军,在他令其截击袁术。袁术兵溃要北上去河北时却呕血而死。与董承阴谋诛曹操不得的刘备,却袭徐州车胄,叛乱独立。曹操又不得己。回军进攻徐州,杀鸡用牛刀速快解决镇压刘备叛乱,使刘备投奔袁绍,关项投降了曹操。再次领兵北上与袁绍决战。在白马之战中声东击西,先进延津,说要攻击袁军大营,吸引袁军回守,再快转向白马,杀向袁军精锐前锋颜良的军队,歼灭其部,连大将颜良都被斩杀,尸被田野。曹操回撒,袁绍追击,曹操主动诱敌深入,解鞍放马,卸甲于道,诱使袁军夺物中计,阵乱队混,曹操亲自领青州军杀出埋伏圈,歼灭袁绍手臂样大将文丑军队,阵斩文丑。初战连捷两阵,曹军威震河北。却不留恋,主动退回官渡。又诱使袁绍前来,依沙堆为屯分兵坚守,伺机而动。就是再消耗歼灭大量袁军,袁绍军队连吃败仗却不明白,还是百般猛攻,都被曹军一一化解。激战二个多月。袁绍里队寸步难进。曹军内部,也人心浮动,内中牧乱危机蕴藏,粮草极为困难。但袁绍军内先出叛徒许攸,报告曹操偷袭乌巢,曹操当机立断,亲率精锐骑兵五千换上袁军军装进兵乌巢,放火烧粮。袁军大乱,大将淳于琼的军队大败被杀。袁绍也令军队猛攻曹阵不胜。将军张郃,高览今临阵倒戈,投降曹操。曹操大获全胜。歼灭袁军七万多人,袁绍领军逃回河北,十万多袁绍军马只逃回河北六佰多人。袁绍不久气病而死,儿子争权火拼,曹操出兵占领邺城,平定了河北。曹操开始为自己打算,经营自己天下,把军势大本营放在邺城。政令己出。唯我独大。许昌汉献帝,只有几位伺候官吏,实为软禁,成傀儡政权。为了肃清袁氏残余势力,解决北方匈奴入侵曹操又领军远征鸟桓。打击辽西,辽东,右北平蹋顿势力,追杀袁尚,袁熙。平定辽地。远征是以张辽为前锋,轻骑劲旅向鸟桓军发动猛攻,大败乌桓军,大获全胜,控制了平州的公孙康的地盘。也肃清袁氏势力。使代郡乌桓单于晋富,上郡鸟丸行单于那楼都归顺王朝。曹操控制大多个北方。曹操进一步要统一全国,进军南下征荆州刘表。刘表病死,曹操席卷荆州。刘琮无想投降但荆州军阀令他无法抵挡,只有举州之众投降曹操。曹操在听说刘备要占江陵之机,速令虎豹骑五干骑疾驰,在当阳长坂将刘备追上,大破他率领十万多襄阳富户辎重车队。随后占领有大量军用物物资的江陵。逼得刘备几十人投奔孙权。曹操击溃刘备后,更想鲸吞江东,令孙权投降 但以周瑜为首的军人反对,张昭为首文人的投降。周瑜在赤壁用诈降之计,用小船装油柴,假称投降,烧毁曹操的船队,加上曹军南方蚊虫叮咬,虐疫多得,水土不服,恶病暴发,死人连连,军心溃散。使曹操败退北方。没有渡过长江控制江南。败后曹操把矛头指关中,要讨伐汉中张鲁原先投附王朝马超,韩遂,杨秋等西部势力更怕唇亡齿寒,心生疑惧,一时俱反。曹操汇集全国之兵进攻关中,连守在江陵的大将曹仁都调来,舍得局面进攻大敌。亲率大军征讨关中。联军马超等十部人马,屯兵狭路,据守潼关,得天时地利,但没有利用。出关征战,被曹操铁军大败。关中联军不得已,马超请求割地求和,但曹操用贾诩之计用伪许之,再次大败联军。西北十部关中联军溃散。使马超韩遂败走凉州,杨秋逃回安定,成宜和李堪被阵斩。关中大地彻底平定,曹操领军进军安定,杨秋投降。曹操回邺城。夏侯渊率领众将继续西征两年多,赶走马超,逐出韩遂,灭宋建势力横扫羌,氐,虎步关。凉州地区也控制东汉王朝之内。北方大地曹操全部控制后。再次率领四十万大军南征孙权,进军濡须口。攻破孙权营寨,生捉吴将公孙阳。孙权也率军七万迎战,但相持月余,孙权就上表有条件投降,曹操也难以渡江取胜,同意撤军北还。汉献帝面对曹操强势压迫他不得加曹操成魏公,曹操初步建立魏国,设百官,大将成为国家形象。汉献帝再不得已封曹操为魏王,有奏事不称臣,受诏不呼谢。以天子之礼,出入王朝大殿。邺城设宗庙祖祭,实为皇帝。曹操成王为国后,在刘备夺得益州,必然要攻汉中时,他首先亲领十万大军征汉中张鲁,攻克河池,斩杀氐王窦茂,兵锋速到阳平关,汉中张鲁逃往巴中,曹军进入汉中重城南郑。尽得张鲁一切财富。张鲁上表投降。汉中也为曹操所有。曹操胜后又是南征孙权的濡须口,猛攻濡须口,击败孙权有生力量。孙权也只有让徐洋上表求降。曹操同意,还新结姻亲。但刘备向汉中发动进攻,夏候渊领着张郃郭淮多次击退刘备进攻。曹操亲率大军到了关中坐镇长安,但是东北硝烟再起,南部农民叛乱群发,许昌城内有人捣乱,曹操命曹彰田听嚎去战东北,大破鸟桓,鲜卑联军。刘备却在定军山斩杀夏侯渊,曹操也亲率大军来到汉中。刘备却坚壁不战,曹军久耗粮草,又被劫后,关羽又领导江淮农民打击曹仁军队,包围樊城。曹操认为关羽己经独立座大,威震华夏,更是心腹大祸。在汉中与刘备长期对峙,胜败难说,久候无利,主动放弃汉中,去救襄樊。飞快令于禁率七军去援救樊城。可关羽乘夏天洪水泛滥,决堤淹了于禁之军。擒住于禁,斩杀庞德,乘势进军得到襄阳。曹操从关中急到洛阳,又到摩坡临近指挥,又派兵十二支军队援徐晃,反击关羽。刘备得益州夺汉中。和妹夫孙权原来全力支持刘备夺益州来换取荆州的计划全部落实。刘备放弃荆州全给孙权。吕蒙派兵偷袭占领重镇江陵,陆逊一路势如破竹占领荆州全境。关羽从此内无根据之地得粮草人马。外得罪刘备,不承认他的授权为将,更得罪孙权结姻亲成为内无救兵,外无粮草,一夜兵溃麦城,逃路路上被马忠擒杀,孙权割头送洛阳示众。孙权被任为骠骑将军,荆州牧,孙权遣使入贡为谢,向曹操称臣。曹操基本上完成统一全国的希望大愿。孙权更是劝曹操取代汉朝上书为大魏皇帝,群臣也无不向劝进曹操为皇帝。曹操明智说,孙权就是想把我放火炉中入,想让成为第二董卓。又对群臣说,若是我家有命为皇帝,吾就周文王矣。二二O年曹操在洛阳病死,年为六十六岁儿子魏丕急不可待当了皇帝,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曹操是东汉王朝掘墓人,魏国开拓者是东汉权臣。当然是东汉人。
网友伊耆角木说:
可以算,也可以不算。因为三国时代一向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会有不同的解读,都能说的通,也都不算错。三国时代至少可以有六种划分法,各有各的道理:一、220年到280年(东汉灭亡到西晋统一)这是接受程度最高的一种分法。这里将三国定义为从东汉灭亡之后到西晋统一天下之前的那段分裂时期。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年),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东汉寿终正寝。西晋咸宁五年(279年),晋发动灭吴战争,次年(280年)完成统一。所以把这个阶段定为三国时期。二、220年到265年(东汉灭亡到西晋建立)这就是把三国视为东汉之后,西晋之前的一个历史时期。所以与第一条的区别在于,三国时间的终结不在于西晋灭吴完成统一,而是西晋建立。曹魏咸熙二年(265年),司马炎接受魏帝曹奂禅让,改国号为晋。而由于此前蜀汉已经被曹魏所灭,所以在西晋建立之时起,东吴也已经是偏安一隅的割据势力罢了。说这个时候三国结束了,也讲得通。三、229年到263年(东吴称帝到蜀汉灭亡)这个属于字面理解。“三国”顾名思义就是魏蜀吴三个国家。那较真一点就是三个国家都存在的时候才算是“三国”。所以,东吴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这时候魏蜀吴才都是皇帝了,这才算三个国家。蜀汉景耀六年(263年),蜀汉后主刘禅向曹魏投降,蜀汉灭亡,此时魏蜀吴三国已不全。所以这个时候视为三国终结。四、222年到263年(东吴自立到蜀汉灭亡)这种算法与上一种的区分在于东吴的成立时间。229年孙权称帝,但早在222年,孙权改元黄武,改元的举动表示东吴正式与曹魏决裂(原本孙权的吴王为曹丕册封),东吴实际独立。五、216年到280年(魏国成立到东吴灭亡)与前面的东吴自立一样,这里说的魏国,不是指曹丕称帝,而是指建安二十一年(216年),曹操获封魏王,建都邺城。此时虽未称帝,但朝廷政令已俱出魏廷而非汉廷,东汉名存实亡。所以将216年魏国的建立视为三国开端。六、189年到280年(董卓进京到西晋统一)这个划分将三国时期的开端定为中平六年(189年),董卓接受何进的邀请,进京诛灭宦官。董卓进京,开启了大分裂时代,从那个时候开始,虽然汉朝还在,但已经是实际上的分裂,无人再将汉朝放在眼里。这个说法可不是没根据的。“三国”一词得名于西晋所编写的《三国志》,而《三国志》中所记载的人物事迹,也多从董卓进京开始。后来广收欢迎的《三国演义》也是基本以此为故事开端(之前的黄巾之乱属于交代背景)。所以从“三国”一词的本源来说,这个解释也是合理的。综上,如果按照第一到第四种说法,曹操不属于三国时期人物,但是第五、第六种,曹操就是三国时期人物。三国本就是个可以有多种解释的时期。同理,就比如清朝究竟从努尔哈赤起兵开始算,还是皇太极改国号称帝开始算,或者顺治入关开始算?明朝灭亡究竟是算到李自成攻入北京,还是清朝打下南京擒获南明弘光帝,或者南明永历帝被杀?就看你从什么角度来说,没有什么一定统一的道理。
网友邮箱里的猫说:
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三国鼎立,这个时代出了很多英雄人物与辉煌事迹,那么三国具体是从什么时候算起呢?学术界分为两种观点,一种是比较正统的定义,划分时代那就从上一时代消亡、新时代开始算起,即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曹丕篡位称帝建立魏国,三国正式开始,至公元280年,西晋灭东吴,三国结束。从这种观点看,曹操是公元155年-220年生人,在魏国成立前死去,那么曹操就不算严格意义上的三国人物。但以上这种是狭义的观点,而不论是陈寿的《三国志》,还是罗贯中的小说《三国演义》大篇幅的都是220年前的事,并且很多重要人物都是出现在曹魏建立之前;如果按照上面观点来看,整个三国的魅力就要逊色很多,也不能完整的展示与研究这段历史。 于是又有一种广义的观点,即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爆发,群雄割据;之后十常侍之乱,董卓篡权,因为正是这样才开启了东汉末年的混乱状态以及形成三国雏形,我们熟知的各种英雄及事迹,曹操、刘备、诸葛亮、关羽、周瑜等黄金时间都在220年之前,官渡之战曹操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到后来的孙刘联合在赤壁之战火烧曹军奠定三国基础。所以从这种角度来看,只有这样才是能完整的去品三国这段历史,曹操也是三国的重要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