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氩弧焊工168说:
三国演义第一谋士是诸葛亮,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三个臭皮匠不及一个诸葛亮,古代的人流传下来的东西不会假,诸葛亮虽然不能统一三国,但是,他的智慧超人,有经天纬地之才人人都知道,他成为蜀国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足可能证明他的才华横溢,智慧双全。
网友mas张良汉说:
提及三国谋士,人们肯定会说刘备阵营里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庞统,袁绍阵营里田丰,曹操阵营里荀彧、司马懿、许攸,孙权阵营里的周公瑾、鲁肃。实际上,三国时期不仅仅只涌现出这些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其中有位他的功劳一点不弱于诸葛亮,此人就是郭嘉,如果不是天妒英才,英年早逝,或许三国根本就不会登上历史舞台。郭嘉才是三国时期第一谋士。曹操在谋士戏志才死后就一直很想找寻得心意的谋臣,接替前者的位置。这个时候,曹操麾下的荀彧向他推荐了郭嘉,郭嘉来到曹营后,和曹操一起共论天下大事。席间曹操被郭嘉的见解深深折服,对郭嘉的礼遇非常之高,两人甚至到了同寝同食的地步。郭嘉在世时,只要是他参与过的战事,绝大部分都能取得圆满的胜利。曹操集团因他而如日中天,成为群雄中的霸主。曹操麾下有许多能征善战的武将和才智多谋的文臣,然而没有一个人能与郭嘉在决策上的才能相提并论。可以说,郭嘉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第一大功。 郭嘉去世后,曹操哭过他三次,一次是郭嘉生病后,身体虚弱不得不卧病在床,曹操来到郭嘉床前,看着憔悴的郭嘉,流下了伤心的泪水。第二次哭郭嘉,是郭嘉得病后不久就死了,曹操前去拜祭他,追忆郭嘉的功绩,说道动情处,不由自主就哭了起来。第三次是曹操赤壁大战失败后,路过郭嘉的坟墓,他想起郭嘉的才能,又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不禁悲从心来,再一次为郭嘉哭泣。这足以说明郭嘉在曹操心目中占有极重的分量。后世曾有传言,说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从中可以窥见郭嘉对三国局势的重要性。
网友烽火野史说:
个人认为是诸葛亮,相比郭嘉、荀彧、荀攸、贾诩、周瑜等人,诸葛亮出山时,刘备势力极弱,剧本成功难度大,但即使这样还是赢得了三分之一天下,不容易。
网友旧时茅店溪桥见说:
徐庶啊,元直走马荐诸葛。没有徐庶举荐诸葛亮,没准孔明还在山里种地,也就没有后面三分天下了。从这个角度看,你说徐庶是不是第一谋士。
网友乐宝是哭包说:
谢邀。首先,我们先限定一下范围,把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这类多面手排除在外,只讨论单纯负责出谋划策的、而不必参与具体执行的人,这种我们才称为谋士。按照这个来看,笑谈君认为,贾诩可以称得上三国第一谋士。
贾诩其人
贾诩,字文和,凉州姑臧人。原本隶属董卓部下,后来辅佐李傕、段煨、张绣,官渡之战前,劝张绣投靠了曹操,立下了不少功劳,是曹魏的开国元勋,魏晋八君子之首。贾诩的谋略,体现在军谋、谋势、谋身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贾诩都是顶级的存在。
一、军谋
贾诩精通兵法,他研读过孙子兵法和吴起兵法,他对兵法的理解,连曹操都要佩服。贾诩为张绣效力时,张绣十分尊敬贾诩,小小一个宛城,曹操来来回回地攻打,能让曹操在一个人手中连吃败绩,这种情况真的罕见。投靠曹操以后,曹操在面对西凉军时陷入苦战,曹操本人在渡渭河时差点挂掉,后来贾诩提出离间计,帮曹操漂亮地打赢了这一仗。
又问诩计策,诩曰:“离之而已。”太祖曰:“解。”……卒破遂、超,诩本谋也。
二、谋势
贾诩不仅仅是能对一场战斗出谋划策,他对天下大势也有清醒的看法。挟天子以令诸侯,这最早应该是贾诩提出来的,不过贾诩的原话是“奉国家以征天下”。贾诩这个主意,是帮李傕、郭汜出的,本质上是贾诩自己的保命之计,因为如果不这么干,他可能会死,李傕、郭汜采用了贾诩的计谋,反攻长安,掌握了大权,差点成为了第二个董卓。赤壁之战前,贾诩也展现了他过人的眼光,他可能是唯一清醒的人。他不建议曹操贸然攻打江东,不如缓一缓,站稳了荆州,可能不用打,东吴自己就臣服了。但是曹操屡战屡胜,根本不把江东放在眼里,结果有了赤壁惨败,赤壁之战后,曹操到手的荆州丢了,丧失了统一的希望。
三、谋身
修身治国平天下,贾诩的为人处世,最让人佩服,他是个有大智慧的人,所以才能在乱世三国中活到了77岁的高龄。曹操晚年,问贾诩立储的事情,这种事情,外姓臣子,哪能贸然参与?那杨修就是前车之鉴。所以贾诩一开始是不回答,曹操非要追问,贾诩才说:“我刚才不说话,在想刘表、袁绍的事情。”刘表、袁绍由于宠爱幼子导致大乱,所以还是立嫡长子为好。贾诩就是通过这么委婉的方式,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不管曹操喜不喜欢曹丕,他都不会因此迁怒于贾诩。
结语
三国时代,英雄辈出,武将如云,谋士如雨。贾诩的出身并不好,一生辗转,西凉军一脉中,能善终的没几个,但贾诩的确很厉害,一步步精打细算,有“算无遗策”之称,最终位列三公,而贾氏一族到了晋代十分显贵,这都是贾诩荫蔽子孙的功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