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三国外族入侵 镇守边疆的是谁)

原创 野人  2023-07-29 12:20  阅读 12 次

网友杨角风发作说:

我来回答:古代朝代都有外族入侵、边关危机,为何三国乱世却能安稳200年?我们所谓的三国战乱时期,一般是从公元220年的汉献帝退位,曹丕称帝算起,至280年晋吞吴结束。如果再往前推一下,从汉末战乱开始,到三国归晋结束,也就是从公元184年黄巾起义来算,到公元280年晋灭吴结束。这期间不到一百年,也是汉民族饱受摧残的一百年,并不是题目讲的二百年!那么为什么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再到三家归晋,这个过程中外族这么安分呢?首先,不得不提的就是汉王朝对周边外族,尤其是匈奴的打压是非常狠的。特别是汉武帝时期,匈奴和鲜卑被打的四分五裂,大大加长了外族实力增长的周期。再加上外族部落之间也冲突不断,相对中原地区武器落后人口不足,所以尽管到了东汉末期乱世来临,外族也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其次,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汉王朝虽然已经分崩离析,但是各路诸侯依然摁着外族打。以北方曹魏为例子,建安十二年派出张辽大败外族,掳走大量人口,建安二十三年派出曹彰,北伐乌丸,鲜卑王柯比能吓坏了直接称臣。包括多次登上历史舞台的匈奴也曾在兴平二年和建安七年两次投降曹操,外族就像送快递的一样,来了就是送粮送人。 不光曹魏,其实三国对立阶段,蜀国和吴国对于外族的打压也是很到位的。蜀国当时主要应对的就是南蛮,我们熟知的诸葛亮七擒孟获的故事就是由此而来的。除了孟获一支,蜀国还面对淮水一带的廪君蛮,荆南附近的傒人,以及阆中一带賨人,这几股外族势力最后都依附于蜀汉的政权,成为蜀汉的军事力量。吴国相对于曹魏和蜀国外族入侵的压力并不是那么大,主要应对反吴汉人和外族混杂的山越,也是被孙权多次围剿,后来也是投降东吴,成为了吴国的战备力量。可以看出,无论是魏蜀吴怎么如何争斗,各个政权对于外族的方针还是比较一致的,基本上就是打到你服为止,这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无论是羌、匈奴也好,还是羯、南蛮、山越也好,实力上和魏蜀吴有着不小的差距,说白了就是打不过,打不过谈什么入侵。后来,司马氏篡权建立了晋朝,在晋朝的初期,司马炎虽然带来了短暂的太平盛世,但是贪污腐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社会现状并没有得到根除。尽管如此,当时鲜卑首领发动史称秦凉之变的反抗战争,最终结果还是被晋将马隆镇压了。最后,我们都知道,三家归晋以后,就是八王之乱和五胡乱华……三国时期尽管我们对外族有着绝对的优势,但是不得不否认的是,自东汉末年开始汉人的数量就在战乱中急剧下降。在晋朝统一的时候全国人口根本无法和汉朝时候相提并论,只剩零头,汉朝余威已尽。北方各部也完成了统一,在最应该励精图治大力发展的时候,晋惠帝带着一脑子浆糊坐上了龙椅。本来就衰弱的国力加上更加严重的内斗,名将去不了战场而是在门阀互斗中疲于奔命。三国时期对外一致的政治共识也不存在了,人口优势没了、装备优势没了、政治环境糜烂不堪。再加上人口大量减少,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虽然一开始是作为晋人的奴婢。但很快奴婢的数量就超过了晋人的数量,八王之乱后,这些外族人士趁机举兵,很快就占据了中国半壁江山。晋朝也因此常常被人成为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期,西晋很快就灭亡了。到了东晋国土面积已经严重缩水,北方连年的战乱、朝代更替频繁,昔日让各个外族闻风丧胆的汉人军队也一去不复返了。所以总体来说外族相对安分的那段时期有以下三点原因:一是汉王朝形死神在,余威尚存,外族不是对手。二是各路军阀实力强大,人才辈出,外族不成气候。三是晋朝初期,司马炎掌权也算有所作为,外族没有机会。

网友开心天天lSay说:

在三国时期,少数民族由于势力和军队战斗力不够强大无,而法与当时的朝廷势力相抗衡,并且,多数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中,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在汉武帝的时期,汉朝对于匈奴打击很大,对匈奴的军事进攻主要有四次战役,分别为:河南之战、漠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河南之战:使匈奴失去了进犯中原的跳板,解除了其对长安的威胁,并为汉军建立了一个战略进攻的基地,随后汉朝政府在河南地设置朔方、五原两郡,并筑朔方城,移内地民众十多万在朔方屯田戍边 漠南之战:汉军第一次与匈奴主力对决,卫青打破匈奴右贤王部,右贤王失去对河西诸王的控制,单于远徙漠北。河西之战:霍去病连破匈奴河西五王国,占据河西马场,通过这次战役,匈奴退出河西走廊,西汉政府通过设置郡县、移民实边、修筑长城等措施,最终使河西走廊纳入汉朝版图。漠北之战: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西汉亦损失兵力数万人,马10万余匹。匈奴左右两王所部主力几乎全部被歼。 伊稚斜单于因与兵众失散十余日,以致于被误认为战死沙场,右谷蠡王自立为单于,十几天后伊稚斜单于复出,右谷蠡王乃去号,匈奴王廷的混乱与狼狈状态由此可见其严重。漠北之战后的“漠南无王廷”则标志着匈奴势力大范围的退缩。此后,双方暂时休战,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已基本得到解决。其次,在东汉时期强军持续打击匈奴下,最终把匈奴打的不敢迈入中原一步。即使到了东汉末年乃至三国时期,虽然,此时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但是,汉朝的军事主张延续了下来。正应了当年汉武帝那句:“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汉代的青壮年必须在边境与地方去戍兵,这样中原地区的常备军事力量一直保持着一定的数目,战斗力不但没有变弱,而且,有一定程度的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保持着绝对的优势。同时,东汉末年政府为了镇压黄巾起义,允许地方有实力的豪强私募兵力,这样就打开了地方兵力持续增强的源头,如曹操、袁绍、公孙瓒和马腾等人,这种地方势力的迅速扩张再加有丰富的军事战争经验,最终,导致东汉末年的各派势力都很强大。从白马队到死士团,再到西凉骑兵,都有着非常强大的实力与影响力。所以说,无论从心理上还是从战斗力上,其他外族想要入侵就变得不容易了。最后,三国鼎立时期,北方的匈奴分为了几个部分,其地盘大多都在以曹操为首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格管控之下,并且,曹操对匈奴采取了分别治理的方略,甚至,曹操还允许匈奴保留着自己的一些习俗,成功地使匈奴各部受制于曹魏政权。其他少数名族基本在当时都不成气候,根本无法威胁中原。孙权稳住了南海的局势,刘备解决了西边的羌戎,三位霸主联合起来,没有让中原领土落入外敌一丝一毫。

网友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说:

实际三国时,并非是无边患,边患始终存在。从凉州羌乱,到北地鲜卑、匈奴、乌丸,游牧政权们,士马强盛,控弦之众皆数十万,一点儿也不弱。但是,彼虽兵强马壮,却始终无法趁中国之乱而大举入寇,为何呢?答案就是:中国虽乱,然而汉人武风强盛,汉兵仍锐,汉族知识分子阶层文武尚未分道,普遍性的能挽强弓挥利刃,士大夫多兼资文武。而不像宋朝以后的纯文士们,空有满腹诗书韬略。却不识五兵之用,未经历过白刃争锋。无事时,人人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但遇临阵战斗,见了刀枪如林、矢石如雨、血肉横飞之场面,立即就吓得面无人色,平时的韬略才华,惊恐之下,顿时就忘得一干二净,宋朝以后,多以彼辈为大军统帅,故而外战时,小仗多胜而大战屡败也。三国时处东汉之末,仍为两汉,两汉重军功,承先秦以来中国尚武之风,且体制制度非军功不得封侯。而封侯,却是其时中国士人们的终极追求,这就极大激砺了中国知识分子们对军功的向往,如此,汉民族自然也成了战斗民族。游牧民族如果只凭胡马骑射之勇力,想要入侵一个组织体制健全,坚甲利兵,人口土地庞大的战斗民族大国,这岂不是如痴人说梦?《三囯志》中,那些魏蜀吴三国名臣们,看其列传所述,全是文职武职交叉升迁,从郡县吏员转为军职,又任县长县令、郡守,再转任将军的,多不胜数。就连吕布、张辽、徐晃等天下名将,也不是后世所理解的武夫,全是郡吏出身的,可见两汉时的中国,文武本为一体,如此,岂能是外敌所能入侵得了的!而事实证明,三国英雄打外敌,真很轻松。如公孙瓒袁绍辈,完全碾压鲜卑乌丸。马腾韩遂等,威震凉州羌种。乌丸突骑天下驰名,那时,他们却是纷纷奉令为公孙瓒袁绍等提供骑兵,帮着打仗,岂敢有入侵之心。这些,还全是二流军阀。等到一流军事家曹操征乌丸时,白狼山之战,张辽率数百轻骑,趁乌丸不备,一个居高临下突击,竟然大破乌丸十万众。实则,能以数百破十万,非是汉军为天神,实乃两汉四百年军威积累,让彼畏汉如畏虎也。而曹操定北方后,分別命田豫、牵招二人,为护乌桓校尉与护鲜卑校尉,长期镇守北彊,讨叛伐乱,诸胡臣服,威风远振十余年。使得史书也要为此二人叹曰:位止于州郡,未尽其才也。田豫牵招,皆有才干将略,长年统军戍边,若于后世,岂不是国之干城,当世名将。只是三国时,汉军实在太强,强至已视胡骑为无物,以致田牵二人,身为名将,在《三国演义》中竟然没有露脸机会,还好在史书上留了个名。所以,三国时,边患有,但只是小患,因为强汉余威未衰,没有哪个外敌敢来掳强汉的虎须!

网友人者仁义也说:

我是人者仁义也,用正史说三国。三国乱世只有几十年,没有200年这么夸张,从曹丕在公元220年篡位登基建立曹魏开始算,到280年西晋灭东吴,统一中国为止不过60年的时间。如果从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黄巾起义爆发时,汉朝的统治秩序崩溃开始算起的话,也只有96年的时间。不足一百年。所以200年的说法不正确。其次三国时期的外患就那么几个,北方大体是鲜卑,乌桓,南匈奴,高句丽。西边是羌人,氐人。南边就是蜀汉南中七郡,也就是牂柯郡、越嶲郡、朱提郡、建宁郡、永昌郡、云南郡、兴古郡。现在的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一代的蛮人。东吴的山越实际上很多都不是越人,他们很多一部分都是当时逃入山中,不愿意受到东吴统治的汉人,东吴的史书也有用山寇来称呼他们,称不上是外族。下面我们可以仔细的看一下这些外患的情况。

乌桓在三国时期被曹魏击垮,成为曹魏的仆从军。

乌桓本就是东胡的一支,东胡也就是被匈奴冒顿单于灭亡的一个民族,东胡的一部逃往乌丸山居住,所以乌桓也被称作乌丸。乌丸曾经被匈奴欺压最后是西汉朝大破匈奴,解救了乌桓人,乌桓此后受到西汉朝的保护,成为西汉朝的仆从军,到了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乌桓趁机脱离控制开始骚扰边疆。在汉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之后,乌桓前来投降,于是汉光武帝把匈奴人安置在辽东属国、辽西、右北平、渔阳、广阳、上谷、代郡、雁门、太原、朔方这些北方的边郡。设置护乌桓校尉来控制乌桓人,乌桓人为东汉仆从军,负责为东汉王朝侦查北匈奴和鲜卑人的动向。此后乌桓人的偶尔也有叛乱,但都是小规模的。到了东汉末年,中山太守张纯逃入乌桓人,自号弥天安定王。辽西乌桓,辽东属国乌桓,右北平乌桓这三郡的乌桓人追随张纯发动叛乱,但是随后张纯被幽州牧刘虞派人杀死,但是三郡乌桓由此做大,其中为人所知的就是三郡乌桓的统帅蹋顿,蹋顿曾经协助袁绍攻灭公孙瓒,从此乌桓人跟着袁绍混在一起。建安十一年,也就是公元206年,曹操追击袁尚,袁熙兄弟经过辽东的柳城,在这里发生了著名的白狼山之战。张辽阵斩蹋顿,乌桓大败,乌桓的首领速附丸、楼班、乌延等人迁徙乌桓人去往辽东,被辽东的公孙康全部杀死,此后乌桓人被迁徙到中原,成为曹魏的重要骑兵来源,一直为曹魏作战。

南匈奴其实在三国时期实力十分弱小,干着一些小军阀的事情,比如护送汉献帝,追随高干打曹操,曹操把南匈奴单于扣留在邺城,把南匈奴划分为五部,各自设立校尉掌管,南匈奴在三国时期基本上被控制住了。一直要等到西晋的八王之乱时才发挥作用。

鲜卑在三国时期也走向低落

鲜卑也是东胡的余部,匈奴攻破东胡的时候,鲜卑人跑的更远,跑到了辽东塞外,在鲜卑山附近,因此得名鲜卑。鲜卑人在早期和乌桓人一样臣服于东汉王朝,但是南北匈奴的大战让北匈奴势力大损,鲜卑人的开始侵入草原,开始侵入中原。后来乌丸校尉耿晔出塞攻打鲜卑,在大破鲜卑人之后,鲜卑三万多的部落投降被迁徙到辽东,而北匈奴逃亡之后大约有十多万的部落,也在辽东,这些被鲜卑人同化,开始自称鲜卑人。到了东汉后期的檀石槐的时期,鲜卑人到达历史上的巅峰时期,占据东西万二千馀里,南北七千馀里的土地,基本上取得了匈奴故地,屡次进犯汉朝,而且几次大败汉朝的远征军。但是到了三国时期,檀石槐去世了,鲜卑人分崩离析,又变成了一盘散沙,檀石槐的后裔步度根,扶罗韩都被当时的鲜卑小部族出生的轲比能所杀,轲比能掌握了鲜卑的大权,但是轲比能此后被曹操之子曹彰大败,又被幽州刺史王雄派人刺杀,鲜卑人从此势力大衰。

高句丽在三国时期备受打击,割据辽东的公孙康在建安年间出军攻打高句丽,攻破高句丽,焚烧高句丽的邑落。曹魏年间毋丘俭北征高句丽,攻破高句丽的都城,高句丽经过这一战势力大衰。

羌人最初是靠着马腾韩遂这些凉州人起事,但是马超,韩遂被消灭后,只有零星的暴动而已。而氐人生活的区域是蜀汉和曹魏反复拉锯的地区,没有构成太大的威胁。

蜀汉南中七郡的叛乱根本算不上是蛮族的叛乱,而是牂牁太守朱褒造反,益州郡豪族雍闿,越隽夷王高定勾连他们一起造反。这完全就是本地的土豪和蛮族联合在一起的反叛而已,并非蛮族入侵。在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后,南中从此没有大规模的叛乱也可以看出,这只是本地豪强的叛乱。

网友方圆论坛说:

方圆论坛观点

说三国时期没有发生异族入侵简直是自欺欺人。南蛮入侵蜀汉!山越进攻东吴,袁绍勾结乌恒攻打曹操,鲜卑入侵曹魏,乌恒鲜卑等族攻打公孙瓒还有董卓,马腾,韩遂等人的军队中都有羌族军队的存在。以上这些实际上都算是异族入侵。只不过相比起乌恒,南蛮,山越鲜卑等族赤裸裸的入侵,羌族就显得更加的柔和。羌族是通过和董卓,马腾,韩遂等人的合作来从中原获取足够的利益。乱世之中最能彰显或者说激发出一个民族的野性。汉人本身并不尚武,而且也并不善战。但不得不说在某些特定的时代汉人的侵略性或者说攻击性简直要爆棚。比如秦朝,唐朝,和三国时期。秦朝和唐朝就不必多说了。毕竟是一个统一完整的国家。而三国时期属于各自混战的混乱时代。按理说一般这种时期中华大地是最容易受到异族的侵袭的。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东汉末年天下打乱,异族也看到了汉室衰弱想要趁机来捡捡便宜,结果下场一个比一个惨。因为当时虽然汉朝将灭,但是正是群雄并起之时,三国时期就好像战国时期一样,各军阀充满了侵略性进攻性。所以异族在这个时候入侵中原往往都会碰的头破血流。比如三国时期袁绍和乌恒合作。乌恒知道靠蛮力侵略中原肯定是不可取的,所以乌恒迂回作战开始和袁绍合作。袁绍纵容乌恒在部分地方劫掠,甚至于提供给乌恒物资补给。而乌恒则需要帮助袁绍扫平敌人。从最早公孙瓒,再到曹操袁绍可以说都和乌恒进行了紧密的合作。公孙瓒比较倒霉被双方连手给灭掉了。而曹操就很刚了。不仅没有失败反而击溃了袁绍。在击败袁绍后曹操聚集大军讨伐乌恒。结果曹操一路以吹枯拉朽的气势战胜了乌恒,不仅斩杀了乌恒单于还俘虏了二十多万乌恒士兵。就此乌恒臣服于曹操。而董卓,韩遂,马腾三人和羌族已经是血脉融合了。董卓的凉州军实际上就是羌人和汉人聚集之地。历史上董卓凉州军之所以野蛮飞扬跋扈就是因为其内异族混杂太多。而韩遂的军中也多以羌人为主。在韩遂败给曹操后逃回潢中的时候,也多亏了羌人的保护。后来羌人一直保护韩遂终老。马腾祖先就是靠镇压羌人建功立业的。而马腾时期开始和羌人联姻。马腾的军中羌人也是占据主流。历史上马腾死后马超为父报仇追击曹操,曹操略施小计就使得马超大军自乱阵脚,就是利用了马超军队中羌人贪婪的本性。三国时期东吴和山越的“恩怨情仇”更是贯穿了东吴的整个时期。从孙策时期开始到孙皓时期结束。东吴一直都在和山越纠缠不休。东吴多次征讨山越,山越也是降了又反,反了又降。但不论怎么说山越和东吴的战争也属于异族入侵。而后来山越也有部分融入了东吴。根据《吴志》记载东吴历年来征讨山越所得士兵人数加起来不少于十三四万。直到吴国灭亡之时,当时吴国军队有二十万人。其中山越人占了将近一半。而历史上南蛮入侵蜀汉也同样是异族入侵。只不过南蛮的入侵被诸葛亮以攻心战的方式给彻底降服。相对于其他异族的反复无常,南蛮倒也算是讲信义。有次看来三国时期虽然是一个乱世,但对于入侵华夏的异族来说确实不是一个好时机。没有人占到便宜不说反而都损失惨重。这也侧面证明了三国时期那些军阀是多么的狠。感谢阅读。喜欢的朋友请关注转发支持一下。欢迎大家留言探讨。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45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