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部到底有多少实力,兵强马壮,为何与清朝对抗了70多年?(准噶尔部是现在哪里)

原创 野人  2023-07-30 13:10  阅读 15 次

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说:

鼎盛时期的准噶尔汗国,曾经统治了今新疆、青海、蒙古西部,以及今哈萨克斯坦大部。准噶尔部的人口原本并不多,他们为何能建立如此强大的帝国,并与鼎盛的大清争雄70余年呢?

准噶尔部的崛起

准噶尔人原是卫拉特蒙古的一支。卫拉特蒙古,就是当年令大明刻骨铭心的瓦剌部。明朝后期,蒙古达延汗将诸子分封各地,便把准噶尔部“分配”到了伊犁河流域。游牧民族靠天吃饭。由于伊犁河流域水草茂盛,因此,准噶尔部也就发展了起来。不久,后金崛起,由于林丹汗将重心放在对付东面大清,包括准噶尔在内的卫拉特四部不受其支配。而大清在击败林丹汗后,为全力对付大明,对他们也是以拉拢为主。所以,准噶尔部击败了土尔扈特等部,实力膨胀起来。不过,准噶尔的爆发,则是从噶尔丹开始的。

准噶尔汗国的建立

噶尔丹,早年奉命到西藏学习佛法,他从中获取的人脉,为其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久,准噶尔部内乱,噶尔丹靠着自己的人脉,获得了“达赖喇嘛宣抚使者”的名号,回伊犁平定内乱。当时,蒙古各部都信奉了藏传佛教,宗教身份的加持,噶尔丹自然获得了独特的力量。回伊犁途中,噶尔丹利用自己的特殊身份走访各部,宗教身份+个人魅力使他获得了广泛支持。噶尔丹率领信徒进入伊犁,杀掉竞争者,自立为准噶尔部之长。其后,噶尔丹又以“近攻计”,接连对卫拉特各部和邻近部族发起兼并。他先是兼并了其叔父的部族,又袭击和硕特部族。1678年,噶尔丹获得五世达赖喇嘛所赠的的“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举办盛大仪式,建国!准噶尔部由此发展成了一个汗国。1679年,他又占领了哈密、吐鲁番,扩张至今甘肃张掖。随后,噶尔丹又接到了另一项“任务”:攻击天山一带的黑山党。当时,在天山一带,黑山党与白山党竞争激烈,白山党领袖阿巴克失势,取道克什米尔向当时的西藏地方政府求助,这无疑又给了噶尔丹发展的机会。噶尔丹奉命发兵,在白山党的支持下,击败了黑山党,消灭了叶尔羌汗国。于是,准噶尔汗国成为占据新疆大部,影响力及西藏、青海的汗国。

入主中原的野心受挫

作为蒙古人,噶尔丹当然想要重建当年蒙古帝国的辉煌。因此,他把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喀尔喀蒙古等处,企图整合蒙古族后,进攻大清,图取天下。当时的大清,正忙着平定对付三藩,无力用兵,也找到喇嘛使者,对喀尔喀等部游说,并在危急之中,愣是让图海平定了一些动乱。但是,噶尔丹的野心仍在继续。1688年,准噶尔攻入漠北,1690年,准噶尔攻入漠南。此时,平定三藩之乱的康熙,腾出手来,全力抵抗。乌兰布通之战、昭莫多之战,清军大胜。不久,噶尔丹被杀。不过,噶尔丹的死,只是意味着康熙稳住了漠南、漠北蒙古,准噶尔汗国仍然强大。

鼎盛期

在策妄阿拉布坦的领导下,准噶尔汗国迎来了鼎盛时刻。策妄阿拉布坦的才干,胜过噶尔丹。他是噶尔丹的之子,僧格长子。噶尔丹企图杀死他,他率死忠逃走。在噶尔丹东侵后,他趁势崛起,与大清修好,配合大清对付噶尔丹,并在噶尔丹战败后成为继承者。随后,在治理汗国时,他展现出惊人的才能。他大力发展农业,并利用外籍俘虏和工匠,发展了手工业,使汗国经济迅速发展。此外,他任命在与俄罗斯作战时俘虏的瑞典军官雷纳特为其制造火炮、训练炮兵。雷纳特为他制造了15门发射4磅重炮的炮,5门小型炮和20门发射10磅重炮的迫击炮,组织了一支200人的炮兵部队。随后,他在军事上的发展,使汗国再次膨胀。他先后占领了哈萨克草原南部的大部分地区和南疆喀什噶尔城,整个新疆地区和哈萨克草原南部及锡尔河中游全部成为他的势力范围。1716年,他派兵将俄罗斯人从叶尼塞河上游驱逐。1717年,他派猛将策零顿多布率奇兵突袭拉萨,重新组织了一个听命于他的政权,并发攻掠前藏等地。1720年,噶尔丹策凌再次击败沙俄,并与沙俄划定边界。此时的准噶尔汗国,达到了鼎盛。他们的势力范围囊括天山西藏青海及中亚东部(只是势力范围),成为面积达500万平方公里的大帝国。

漫长的拉锯战:打到双方都打不动了

随后,准噶尔汗国与大清展开了漫长的拉锯战。1718年,准噶尔军击败入藏平乱的清军,清军“全军饿毙”。1720年,康熙再次派兵入藏平乱,在西藏人民的支持下,准噶尔部败走。1723年,青海的罗卜藏丹津在准噶尔的支持下叛乱,雍正派名将年羹尧、岳钟琪平定。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去世,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他继续采取其父亲的方式发展汗国,据俄国探险家给沙皇的报告:噶尔丹策零拥有持火炮的军队8万人,“对属下拥有无上的权力”。随后,准清双方的直接大规模交战迅速展开。1731年,噶尔丹策零以诱敌深入之计,在和通泊大败清军,万余清军,得生还者仅2000人。1732年,清军在额尔德尼昭之战重,大败准噶尔军。准噶尔军驼马物资损失殆尽。漫长的拉锯战,使双方都吃不消了。准噶尔方面,损失惨重,骆驼马匹物资丧失殆尽,元气大伤。大清方面,“自康熙五十六年备边以来,旋罢旋调,先后军饷七千余万”。不仅是财力消耗大,内部也出现了隐忧。由于在和通泊之战等战事中,清军将领出现失误,喀尔喀蒙古等部都蒙受不小损失,急需安抚。因此,大清也认为:“熟天下之力,养天下之命”已十分必要。1739年,双方达成和议,以阿尔泰山为界,休战!可以说,双方基本上是互有胜负,只是大清国力占优,因此略占上风。

趁乱灭国

议和后,双方迎了了将近20年的和平期。不过,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帝国陷入内乱。噶尔丹策零的女婿阿睦尔撒纳投靠清军,希望大清发兵支持。当时,清人对拉锯战的损耗心有余悸,多不赞成,唯有大学士傅恒一人赞成用兵。乾隆力排众议,出兵!为了缓解财政压力,此次,清军采取了“蒙古行走之法”,即乾隆所说的“轻骑进剿”。不带辎重的骑兵迅速挺进,除随身携带的口粮外,其余全部因粮于敌,就地补给。由于有人带路,又有人支持,清军“两路进兵,直抵伊犁”,迅速平定战事。不久,带路党阿睦尔撒纳又叛乱!乾隆重封准噶尔四部,瓦解敌人,派兆惠再入伊犁。阿睦尔撒纳退入哈萨克,企图拉长清军战线。不过,失去了实力的人,自然会墙倒众人推。哈萨克领袖致书大清,愿全部归顺,成为大清藩属国。失去支持,阿睦尔撒纳只好逃到西伯利亚,不久死去,乱平。准噶尔之乱,从此彻底平定。总的来说,大清平定准噶尔,是非常艰难的。尽管准噶尔汗国人口少,兵力不多,但是,他们既有游牧骑兵的机动力又有火炮等装备,战斗力还是非常不错的,他们对付周边各部,优势明显;与大清、沙俄交战,也各有胜负。而对于已经成为中原王朝的大清来说,征讨准噶尔,多要进入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甚至跨越戈壁,补给困难,对国力考验极大。尽管如此,大清还是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平定准噶尔,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值得赞许!

网友小院之观说:

说起准噶尔,现在我们最熟悉的可能是个地名:准噶尔盆地(Junggar Basin),而对这个部族知之甚少。事实上,准噶尔盆地之得名正是来自于准噶尔汗国,这块如今位于中国西北边陲,占地约38万平方公里的中国第二大的内陆盆地,当初正是曾称雄中亚的准噶尔汗国的腹地。38万平方公里有多大?作个对比可以看出,云南省的面积是39万平方公里,日本面积是37.7万平方公里,欧洲强国德国如今的面积是35.7万平方公里,而实际上,强盛时的准噶尔汗国面积远远不止这么大,极盛时期它的国土面积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比之当时的亚洲霸主大清帝国也毫不逊色,那这么大一个汗国,怎么如今就销声匿迹了呢?准噶尔并非突然冒出来的部落,它拥有着悠久的历史与传承,实际上,瓦剌、卫拉特、厄鲁特都是它在不同时期的不同称呼。元明时期称卫拉特或瓦剌,明朝称瓦剌,清朝称为厄鲁特,这么多称呼里,由于那场举国震惊的土木堡之变,瓦剌可能是名气最大的一个,没错,准噶尔正是瓦剌,都是出自绰罗斯姓氏,在元明时期,对西部蒙古的称呼就是瓦剌,又称卫拉特,瓦剌是一个广义上的称呼,其中包括许多部落,主要是以定居在森林中的蒙古人为主,所以也被称为林中百姓。北元灭亡后,卫拉特部也摆脱了鞑靼的统治,为了争夺霸权,与鞑靼互相攻杀,实力此消彼长,到了1433年,瓦剌部首领脱欢攻杀鞑靼首领阿鲁台,立拥有黄金家族血统的脱脱不花为大汗,自任太师,重新统一了蒙古高原,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承太师之位,收服兀良哈三卫,扫荡建州女真,拉拢西北诸卫,到了1448年,瓦剌实际统治下的蒙古汗国已经控制了东起女真,西达哈密及其以西的裕勒都斯河流域,北抵叶尼塞河上游,南临长城的广袤地区,控制的地区甚至比明朝还要大,史称“漠北东西万里,无敢与之抗者”。(也先时期的卫拉特控制地区)随后,就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著名的黑暗时刻“土木堡之变”,瓦剌大举入侵明境,大明皇帝朱祁镇被俘,明军精锐尽丧,举国震动,瓦剌兵锋直抵北京城下,如果不是于谦主持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后果难以想象。1451年,也先袭杀了与其发生矛盾的名义上的可汗脱脱不花,并开始了大清洗,“凡故元头目苗裔无不见杀”,几乎将黄金家族的直系子孙斩杀殆尽。1453年,绰罗斯家族的也先自立为大汗,打破了蒙古大汗历来只能由拥有黄金家族血统成员出任的惯例,成为蒙古历史上第一位非“黄金家族”的可汗。也先称汗后,变得昏庸残暴,甚至失去了本部瓦剌的拥戴,没过几年就被其手下阿刺知院起兵杀死,从此,瓦剌开始衰弱,东蒙古鞑靼部又卷土重来,卫拉特诸部只得往西迁移,再也没能恢复也先时期的强盛,直到噶尔丹的出现。西迁后的卫拉特,共有五大部,分别是土尔扈特部、杜尔伯特部﹑和硕特部、辉特部和准噶尔部。明末清初之际,当时的卫拉特各部盟主固始汗率众归顺后金,卫拉特从此成为清朝属国,名义上臣属于皇帝,但不受内地官员的管理。原先准噶尔只是卫拉特联盟的部落之一,并非汗国,到了康熙年间,准噶尔在其首领巴图尔珲台吉的领导下开始崛起,击败了原来的卫拉特盟主鄂齐尔图汗,逐步控制了卫拉特诸部,把松散的卫拉特联盟变成了准噶尔汗国。到了清朝,为了笼络蒙古诸部,清朝政府认可其传统,非黄金家族擅自称汗者不得入贡。噶尔丹出自卫拉特的绰罗斯姓,虽然他拥有大汗的实际权力,但从血统上来说,他没有资格称汗。噶尔丹称汗后,上疏要求清廷确认其汗号,理藩院以卫拉特部称汗者不得入贡的先例为辞,指责噶尔丹“擅称汗号”,但为了笼络噶尔丹,并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而且还准许他纳贡。事实上,无论清帝国承认或不承认,都无法阻挡噶尔丹继续他的霸业,此后数年间,统一了卫拉特诸部的噶尔丹先后出兵降服了叶尔羌汗国,征服了吉利吉思、塔什干等地,击破哈萨克部落。叶尔羌汗国由察合台后裔建立,疆域包括现在天山南部、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地区的广阔版图。吉利吉思部落的领地在如今的谦河至俄罗斯鄂毕河一带,塔什干是如今乌兹别克首都。此时,噶尔丹的势力已远及阿富汗等地,开始称霸中亚。噶尔丹于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六月领兵南下,直抵内蒙古乌珠穆沁边界,并在此附近击败了一支试图将其赶出边境的清军,顺势进至克什克腾旗(在现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此处离北京已不太远,到这时,清帝国再也无法容忍,七月,康熙皇帝玄烨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交战,大败噶尔丹,噶尔丹仅剩数千人逃回科布多。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五月,噶尔丹领兵三万,再次出征漠北,次年三月康熙再次亲征,五月与噶尔丹在昭莫多(如今的乌兰巴托)交战,大败准军,噶尔丹仅以数骑逃走。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三月,康熙皇帝驻跸宁夏,命费扬古、马哈思出击噶尔丹残部,清兵进抵狼居胥山,擒获噶尔丹之子,经此失败,噶尔丹再也无力回天,不久自尽。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任了准噶尔大汗之位,他接收了噶尔丹的全部领土并且继续扩张,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十一月,他派手下大策零敦多布偷袭拉萨,杀死和硕特部首领拉藏汗,控制了西藏。次年十月,康熙发兵入藏,经过两年战争,清军将准噶尔军逐出西藏。康熙皇帝撰写平定西藏记,立御制平定西藏碑于布达拉宫前。策妄阿拉布坦并不甘心失败,继续不断袭扰,为了消除威胁,当时正值盛世的清帝国在康熙六十年(1721年)三月计划出兵三路剿灭策妄阿拉布坦。这时,国际局势发生了变化,俄罗斯帝国在逐步吞并了哈萨克汗国后,企图招诱策妄阿拉布坦归顺俄国,为了避免策妄阿拉布坦在打击下选择归俄,清廷停止了用兵,安抚策妄阿拉布坦,双方关系暂时缓和。但这只是暂时的,雍正五年(1727年),策妄阿拉布坦病死,其子噶尔丹策零即位。噶尔丹策零继承了先祖遗志,继续以不断扩张为毕生事业,雍正八年(1730年)噶尔丹策零偷袭清军的阿尔泰山大营。雍正九年六月,噶尔丹策零在和通泊之战中大败傅尔丹所部清军,这次失败清军损失惨重,参战的18名副都统以上将领仅4人生还,成为清军历史上对蒙古军队的最大败仗。雍正十年,噶尔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东征发兵喀尔喀,当年六月,清额驸策凌在光显寺之战中大败准噶尔军。噶尔丹策零、小策零敦多布率残部突围遁去。雍正十二年(1734年),噶尔丹策零遣使与朝廷议和。双方大致以阿尔泰山为界划定边界,同时皇帝准许准噶尔入藏煎茶。从此,准噶尔与清朝之间又迎来了暂时的安宁。到了乾隆十年(1745年),准噶尔爆发瘟疫,噶尔丹策零病死,噶尔丹策零死后,为了争夺汗位准噶尔爆发内乱。内战持续了七年之久,乾隆十七年(1752年),大策零敦多布之孙达瓦齐继承了汗位,但准噶尔的乱局早已被乾隆皇帝了解得一清二楚,乾隆认为“天与人归,机不可失”,为了替父亲雍正完成未竞之事业,他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春发兵二路出征准噶尔。乾隆的判断十分正确,长期内乱早已将准噶尔的实力消耗一空,清军长驱直入,作战顺利,五月即占领伊犁,六月达瓦齐被手下擒获缚送清军,强盛一时的准噶尔汗国至此宣告灭亡。达瓦齐被擒后,战争并未马上停止,辉特部台吉阿睦尔撒纳当年就举兵反叛,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三月,乾隆派策楞为定西将军,发两路大军征讨阿睦尔撒纳。十二月,原先归附的噶勒藏多尔济、巴雅尔也举兵反叛,攻陷乌鲁木齐。直到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清军才最终剿灭了叛军残部,在此一年前,逃入俄国的阿睦尔撒纳也已染病而死,到这时,清军平定准噶尔的战争,才取得了最终胜利。准噶尔之役前后历时七十年,清帝国的皇帝从康熙到雍正直到乾隆,准噶尔汗更是经历了从噶尔丹到策妄阿拉布到噶尔丹策零再到达瓦齐的传承,相隔三四代人之久。

网友邓海春说:

康熙二十七年(1688),随着大清帝国康熙皇帝的一声令下,大清帝国与准噶尔汗国关于新疆、蒙古主导权的争夺战争正式打响,这场战争一直持续到乾隆二十二年(1757)才以准噶尔汗国的灭亡而宣告结束。大清帝国用三代人,打赢了这些长达七十年的战争,解决了当时帝国最大的敌人。大家都知道,清朝的康雍乾三代,正是号称河清海晏的康乾盛世,是整个清王朝的巅峰时期,在这段时期清朝军队平三藩、收台湾,还在雅克萨击退了俄罗斯帝国,那么这个准噶尔汗国是什么来头?凭什么成为大清帝国的死敌并与之死磕了七十年?当时准噶尔汗国,并非一个小国,而是一个盘踞在中亚、新疆、蒙古地区的庞然大物,他的领土甚至一度达到了西藏和青海地区,被西方历史学家称为“最后的游牧帝国”。准噶尔汗国的前身,是曾经在土木堡大败明朝军队的蒙古瓦剌部,瓦剌部被蒙古另一大部族鞑靼部驱逐至中亚,又分裂为四个部族,准噶尔就是其中之一。明崇祯九年(1636)皇太极在盛京称帝,建立大清帝国,年号崇德,四年后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召开泛蒙古大会,改卫特拉汗国为准噶尔汗国,正式建立了准噶尔汗国。巴图尔死后,其子僧格继位,但很快就在内乱中被杀,从西藏学佛归来的噶尔丹得到了西藏和硕特汗国的支持,夺得了汗位。噶尔丹趁清朝平定三藩之乱无暇顾及西北时,率领军队取得了喀什与叶尔羌的统治权,附庸了哈萨克汗国,此时的噶尔丹又将目标转到漠北,挑拨札萨克图汗和土谢图汗的争端,借此介入漠北,击败了漠北的土谢图汗,占领了漠北全境。准噶尔帝国的疆域从伊犁河一直延伸到贝尔湖,成了整个蒙古的领袖。准噶尔汗国实力的迅速增长,已经严重威胁到了清朝的统治,另一方面噶尔丹统一蒙古的野心危及到了清朝“满蒙联姻”的国策,清朝在这种情况下向准噶尔开战。 此时的准噶尔汗国,向西多次击退了俄罗斯人的入侵,向东扩张到贝加尔湖,统治了七百万平方公里。而且准噶尔并非传统的游牧国家,他不仅有大量的牧场,还有大量农田,同时国内商业也非常发达,是一个复合型的帝国。准噶尔在军事上也非常强悍,他不仅有强大的骑兵,同时非常注重火器的发展,噶尔丹专门从瑞典聘请了工程师生产火器。可以说,当时的准噶尔汗国是亚洲数一数二的大帝国,不仅是清朝的心头之患,也是俄罗斯东进的最大阻碍。幸运的是,准噶尔内部统治极其不稳定,内战频发。噶尔丹就死于准噶尔帝国的内部斗争,噶尔丹之后的策妄阿拉布坦与噶尔丹策零时期是准噶尔帝国的鼎盛时期,多次击败了清朝军队。但在噶尔丹策零死后,准噶尔帝国陷入了多年的内乱之中,多年的内乱大大削弱了准噶尔帝国的实力,乾隆二十年(1755)清朝趁机出兵这个看似庞大的帝国在多年的内战中失去了反抗的能力,最终在乾隆二十二年(1757)被彻底征服。如果准噶尔帝国能够巩固国内的统治,最终清朝能否彻底消灭它也尚未可知。

网友老威观史说:

准噶尔虽一度成为清朝的北方大患,但实际上并没有多强的实力,人口一直不超过70万,常备军最多的时候也只维持在大约5万人左右。但准噶尔的势力范围却一度扩张到了今天的新疆、西藏、青海、蒙古以及哈萨克斯坦大部,是一个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

准噶尔的起源

元朝末年,蒙古人在中原的统治被推翻后,元廷逃到了蒙古草原,继续与明朝对峙。在准噶尔崛起之前,蒙古与明朝的状况就是,明朝打蒙古、蒙古打蒙古、外族打蒙古、蒙古打明朝。朱元璋时期明朝先是把北元打残,到了朱棣时期北元在蒙古内斗中灭亡,变成了鞑靼。朱棣又先后五次亲征鞑靼,把鞑靼打残。鞑靼被打残后,瓦剌乘机崛起,先是把鞑靼打败,然后又在土木堡之变中俘虏了明英宗,甚至一度统一了整个蒙古草原。不过瓦剌只是短暂地统一了蒙古,之后瓦剌迅速衰落,分裂成了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并称为“卫拉特四部”。我们后来所说的漠西蒙古,其实就是卫拉特蒙古,也就是之前的瓦剌。而后来的漠南蒙古和漠北蒙古,其实就是之前的鞑靼。分裂后的卫拉特蒙古不断被漠北蒙古、漠南蒙古按在地上反复摩擦,连西部的哈萨克人也在不断蚕食他们的地盘,甚至在1606年的时候,卫拉特还一度被漠北蒙古的外喀尔喀打服,并对外喀尔喀人建立阿拉坦汗王朝俯首称臣。俗话说团结就是力量,被外敌不断挤压生存空间的卫拉特人也团结了起来,在准噶尔首领哈喇忽拉的带领下他们多次击败阿拉坦汗王朝,不但摆脱了被宰割的命运,反而还从阿拉坦汗王朝手上夺取了大片领土,势力也一度扩张到了伊犁河流域并占据了天山以北的全部地区。没了外敌,卫拉特的人口也不断繁衍,虽然领土不断扩张,但人口繁衍的速度永远比领土扩张的速度还快。虽然卫拉特四部都划分了各自的领地,但内部也难免为争夺草场而发生摩擦。经过一番争斗,最终土尔扈特部联合杜尔伯特、和硕特一部共5万户20万人迁居到了伏尔加河流域,建立了土尔扈特汗国;和硕特大部分部众南下远征青海、西藏,建立了和硕特汗国;而杜尔伯特部到后来衰落了下去,最后卫拉特四部共享的天山以北和额尔齐斯河、鄂毕河流域及其广阔的草原就只剩下准噶尔一家独大了。

噶尔丹的崛起

1634年,哈喇忽拉去世,他的长子和多和沁继位,是为巴图尔珲台吉。在巴图尔珲台吉时期,准噶尔继续扩张,向西攻入哈萨克草原,降服了锡尔河上游的布鲁特部,向南频繁入侵叶尔羌汗国,领土范围得到了进一步扩大,而巴图尔珲台吉的六子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噶尔丹。凡出色的人物,他的出生在历史上总会留下一些传说,噶尔丹也不例外。传言温萨三世活佛在准噶尔部完成传教任务后,准备启程返回拉萨,却被巴图尔珲台吉的妻子尤姆哈噶斯拦住,这位首领夫人虔诚地要求活佛再赐予她一个儿子,遭到拒绝后,尤姆哈噶斯退而求其次,既然不能赐予她儿子,能不能来生做她的儿子呢?面对如此诚恳的请求,温萨三世无法拒绝只好答应了下来。巧合的是,温萨三世活佛回到拉萨后不久就圆寂了,到了来年,尤姆哈噶斯果然产下一子,人们纷纷认为这个孩子就是温萨三世活佛的转世,便取名“噶尔丹”,在藏语里是“兜率天”,即欢喜的安乐世界之意。有了这层故事,西藏教廷便承认了小噶尔丹转世活佛的身份,册封他为温萨四世活佛。我们今天看这个故事或许不会信,但当时的蒙古人是信的,凡事只要人们信了就能其作用,而这个作用对于将来的噶尔丹来说还真不小。1652年巴图尔珲台吉去世后,准噶尔部由噶尔丹同母哥哥僧格继承,而噶尔丹在12岁的时候便离开准噶尔远赴拉萨学习佛法。在西藏期间,他先从四世班禅,四世班禅圆寂后又从五世达赖。五世达赖是个非常老道的政治人物,他曾借助卫拉特蒙古的力量建立了政教合一的甘丹颇章政权,又前往北京觐见顺治帝,获得了清朝对其地位的承认。在五世达赖看来,噶尔丹是个工于心计又好勇斗狠的人,只要时机成熟让他回到准噶尔,他便能改变局势。噶尔丹的哥哥僧格是个行事非常刚猛的人,解决问题从来都喜欢诉诸武力。比如当阿拉坦汗王朝和札萨克图汗部起冲突的时候,本来是充当调停人的僧格,竟然直接灭了了阿拉坦汗王朝,甚至还出兵越过天山,企图通过策划政变的方式来征服叶尔羌汗国。僧格简单而粗暴的处事方式也自然引发了内部的动荡,很快僧格的长兄车臣和二哥卓特巴巴图尔就与他爆发了内战,噶尔丹也是在这个时候被五世达赖看准时机派回了准噶尔部。回到准噶尔部后,噶尔丹利用自己温萨四世活佛的身份,在四年时间里游走四方,通过传教的方式暗中发展势力。1670年,僧格被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暗杀,噶尔丹见时机成熟便果断地打出了五世达赖的旗号,纠集自己和僧格部众数千人对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发动了进攻,擒获了车臣,而卓特巴巴图尔则逃到了青海。在击败了车臣和卓特巴巴图尔后,噶尔丹成功上位,成为了准噶尔部的首领。在此后的几年里,噶尔丹四处出击,很快就统一了天山北路的卫拉特四部,并将“准噶尔珲台吉国”升格为“准噶尔汗国”。1679年,噶尔丹出兵攻占了叶尔羌汗国东部要地哈密和吐鲁番,占据了叶尔羌汗国的半壁江山。到了来年的1680年,噶尔丹乘胜出击,灭亡了叶尔羌汗国,进一步扩张了准噶尔的势力。到1684年的时候,准噶尔的势力不仅包括了天山南北,向西还延伸到了中亚地区,成为了一个幅员辽阔的草原帝国。对于东方的强邻大清,准噶尔长期以来一直奉行和睦政策,在准噶尔崛起的时候,也正是清军入关夺取中原的时候,长久以来大清一直忙于平定中原,无暇顾及北方,很长时间里清朝与准噶尔双方都心照不宣地保持着表面的和平,但随着双方势力的不断扩张,这种和平最终也总有打破的一天。1644年清军入关,直到1662年才将南明平灭,但和平仅维持了10年,到1673年又爆发了三藩之乱,康熙花了整整8年时间才将这场叛乱平息,这个时候时间已到了1681年,之后康熙又花了2年的时间平定台湾,但平定台湾后不久,沙俄又入侵了东北,与清朝爆发了两次雅克萨之战,直到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尼布楚条约》后,康熙真正的敌人就只剩下了噶尔丹了。

康熙大帝VS噶尔丹

1688年,噶尔丹出兵漠北,几乎攻灭了整个喀尔喀蒙古,其势力范围达到了巅峰,此时的噶尔丹正春风得意,却不想乐极生悲的事情却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正当噶尔丹在追击喀尔喀残部的时候,被羁押在伊犁的叶尔羌贵族发动了叛乱,这使得噶尔丹不得不回师平叛。就在他回去的路上,叛乱被他的侄子,僧格的长子策旺阿拉布坦给平息了。策旺阿拉布坦在平息叛乱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果然,让噶尔丹感觉到了威胁,而且策旺阿拉布坦作为僧格的长子,理应继承准噶尔部首领的位置,只是僧格死时策旺阿拉布坦还只是个7岁的孩子,到这个时候策旺阿拉布坦已经24岁,他会甘心让叔叔占据本应属于自己的位置么?于是噶尔丹就出了个昏招,企图派人毒死策旺阿拉布坦,但事情最终败露,策旺阿拉布坦与噶尔丹也因此彻底决裂。1689年,策旺阿拉布坦带领部众5000人出走,并很快就控制了阿尔泰山以西的准噶尔地区,准噶尔汗国在这个时候被一分为二,噶尔丹失去了老巢,只能带领2.5万人滞留在了科布多地区。1689年7月,清廷正式通知噶尔丹,要求其退还喀尔喀三部领土,但对于噶尔丹来说,到嘴的肉岂会吐出呢?于是噶尔丹就与大清兵戎相见了。相对于强大的清王朝来说,噶尔丹手上最多只有大约3万人马,以如此少的兵力之所以敢跟清朝叫板,多是缘于其手上部队战力的强悍。噶尔丹在科布多的两万多军队中,至少有一万名以上的火枪兵,而且噶尔丹部队的火器不仅来源于沙俄,还有相当部分来源于中亚地区,十分精良,再加上他的部队又是一支久经战阵的虎狼之师,虽然兵力不多,但在广阔的北方边境上却足以给清朝制造足够的麻烦了。1690年五月初三,噶尔丹留5000人驻守科布多大营,自己亲率2万大军侵入了呼伦贝尔草原。到六月二十一,噶尔丹进入乌尔会河,击败了理藩院尚书阿喇尼的2万大军,之后便一路杀向了乌兰布通,此时噶尔丹距北京仅700里!七月初二,康熙任命裕亲王福全为抚远大将军,与皇长子胤禔统兵出征古北口,前往乌兰布通迎击噶尔丹;以恭亲王常宁为安北大将军,出兵喜峰口以为东路;康熙亲率一军为中路统揽全局。此次出征,清军算上后勤人员总兵力有10万人,但到了七月十六日的时候,康熙身体不适,不得不返回北京休养,三路大军只留下了福全一路继续进击,而福全一路的具体人数是为多少,至今没有文献考证。到八月一日,福全一路人马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主力相遇,双方随即以隔着萨里克河相互射击拉开了大战的序幕。就在双方对射的时候,福全却发现敌军摆出了一个奇怪的阵型:噶尔丹将骆驼集中起来排成数个横队面对清军,骆驼都卧在地上,驼背上装载着木箱以掩护士兵射击、放箭,这就是著名的"驼城”战术,这种战术其实并非噶尔丹首创,而是在之前与中亚国家作战的过程中学习到的。噶尔丹在乌兰布通北坡扎下大营,将骑兵隐蔽在左右两翼的树林,想用“骆驼阵”吸引清军来攻,却不料清军并不过河攻击,在放了一阵枪后,清军拿出了大炮对着“骆驼阵”发动了炮击,一时间“骆驼阵”血肉横飞,“骆驼阵”也很快被大炮轰散。随即清军分左右两翼渡河向噶尔丹发动了攻击。左翼在渡河的时候,准噶尔军依托有利地形对清军发动了连续射击,而清军在艰难渡河后又遭遇到了准噶尔骑兵团的冲击,很快清军不支而退。而右翼部队在渡河后一上岸就陷入了一片泥沼之中,一时进退两难,从下午一直打到当天夜里,最终被准噶尔军击退。进攻受挫后,清军不再敢轻易渡河,准噶尔军也始终没有渡河发动进攻,就这样双方对峙了2日,噶尔丹随后率军撤出战场,战役也至此结束。噶尔丹在乌兰布通的损失并不大,但是在从乌兰布通回去的路上,准噶尔部却爆发了瘟疫和饥荒,部众出现了急剧减员。同时策旺阿拉布坦乘着噶尔丹出征之际偷袭了科布多,噶尔丹留守在大营的部众也大多被策旺阿拉布坦俘虏,经过这两件事,噶尔丹元气大伤。就在噶尔丹元气大伤之时,西藏教廷却给与了噶尔丹不遗余力的支持,教廷先是调解了策旺阿拉布坦与噶尔丹之间的矛盾,最终策旺阿拉布坦释放了在科布多俘虏的噶尔丹部众,噶尔丹与策旺阿拉布坦握手言和并签下和约,双方互不侵犯。然后又从青海等地征集了大量的粮食、牲畜等各种物资支援了噶尔丹,使噶尔丹很快就重振旗鼓。几年后,噶尔丹重新聚集了2万部众再度东侵,康熙也集结了10万大军,打算一举消灭噶尔丹,荡平整个蒙古草原。1696年五月十三日,噶尔丹主力在昭莫多与康熙亲率的主力遭遇,一场帝王之战就此展开。战斗一开始噶尔丹就先发制人,两翼以轻骑兵用火绳枪或弓箭在快速奔跑中对清军发动交替射击,中路以重骑兵为主力冲击清军大营。清军一边组织人马防守两翼的轻骑兵,一边组织骑兵从中路杀出,与噶尔丹军交锋。在交锋过程中,清军诈败,一直向西面山林撤退,噶尔丹则带队穷追不舍,很快清军骑兵就“”四散溃逃”,将噶尔丹骑兵引到了高地密林处。清军早就在此埋伏了火器部队,见噶尔丹骑兵赶来,便用鸟枪和子母炮展开连续不断的轰击。从下往上佯攻的噶尔丹见势不对,便命令部队全体下马,企图以分散队形冲入清军阵中肉搏,清军也主动出击,双方一时杀得难解难分。就在噶尔丹在前方厮杀之际,清军骑兵绕到了噶尔丹的后方大营,对少量精锐部队留守的大营展开了进攻。交战双方从上午一直杀到了傍晚,清军在袭击了噶尔丹大营后从后方攻向了噶尔丹,噶尔丹腹背受敌,不得不撤出了战场。此战噶尔丹有两千多人阵亡,三千多人被俘,六万多头牲畜和大量的军备物资被清军缴获,大败而归。昭莫多之战后,噶尔丹大势已去,战后只收容了不足5000人马的残部,终日游荡于科布多西部塔米尔河流域一带。此时他的统治中心伊犁已为策旺阿拉布坦所占,往北通往俄国的道路又被与准噶尔有仇的部落封堵,东边的大清他不敢惹,就连西藏教廷,此时也在清朝的严厉斥责下不敢收留他,噶尔丹完全成了一只丧家之犬,无处可去。长期的游荡生活,使得跟随噶尔丹的部众逐渐对他失去了信心,出走的部众也越来越多,噶尔丹也在1697年三月十三日,在绝望之中病死,一代枭雄就此陨落。

策旺阿拉布坦复兴准噶尔

噶尔丹死后,策旺阿拉布坦成为了准噶尔部首领的唯一合法继承人,他慢慢收集了噶尔丹的旧部,整合了准噶尔内部资源,还联合伏尔加河流域的土尔扈特部,共同夹击哈萨克草原,攻取了哈萨克王国的大片领土。策旺阿拉布坦不仅对付哈萨克王国十分给力,就连俄军也在策旺阿拉布坦手上栽了跟头。1715年2900多名俄军入侵准噶尔部,并在额尔齐斯河上游的亚梅什盐湖领地修建了要塞,策旺阿拉布坦不甘示弱,派出了9000精锐骑兵将其围困了半年,最后俄军弹尽粮绝,仅存700余人逃出。与噶尔丹对西藏教廷言听计从所不同的是,策旺阿拉布坦并不想听命于西藏教廷,而是想取而代之。1716年,策旺阿拉布坦派遣堂弟大策零敦多布攻取了西藏,准噶尔势力又一次扩张。一系列的胜利使策旺阿拉布坦的声望很快就超过了噶尔丹,势力越来越大的策旺阿拉布坦也走了与叔叔同样的道路,叫板清王朝。

争夺西藏

直到1717年1月康熙才得知西藏被攻占的消息,随即于1718年三月组织兵马企图夺回西藏。但由于清军出兵仓促,各种准备不足,再加上准噶尔在西藏的统帅大策零敦多布精于谋略,最终导致清军第一次入藏作战归于失败。到了第二次入藏作战时,清朝不但出动了“大将军王”的皇十四子胤祯为帅,而且还经过了多方精心筹备,使得第二次入藏作战获得了成功。雍正继位后,青海和硕特贵族中实力最强的罗布藏丹津于1722年10月召集和硕特贵族发动了反清叛乱,到1723年罗布藏丹津率众围攻西宁,被年羹尧击败,随后西走打算投靠准噶尔,又遭到了岳钟琪的围攻,最后只带了少数人马逃到了准噶尔汗国。

对战

1727年,策旺阿拉布坦去世,享年64岁,其长子噶尔丹策零继位,成为了准噶尔的新一代大汗。1728年,雍正谴使准噶尔,命其遣返罗布藏丹津等反清分子,被噶尔丹策零拒绝。1729年三月,雍正以岳钟琪为宁远大将军,统帅西路军,傅尔丹为靖边大将军,统帅北路军出兵准噶尔,清朝与准噶尔的第三次交手就此展开。听闻清军出兵,噶尔丹策零先发制人,于1730年十月率先对巴尔库尔、青海噶斯的清军发动了突袭。到十二月,准噶尔军在哈密和巴里坤之间的科舍图岭牧场将清军洗劫,此战清军阵亡3243人。之后,准噶尔军乘胜继续在哈密周边窜扰,一直攻入到了柴达木盆地以南的德布特尔。虽然准噶尔的进攻最终被击退,但清军无论人员和物资都受到了极大损失。1731年五六月份,噶尔丹策零引诱傅尔丹率军深入准噶尔腹地,在博克托岭、和通泊等处大败清军,尤其是和通泊一战,清军总共损失官兵7226人,是清军19世纪以前吃的最大的一场败仗。此后战争一直持续到了1733年,清朝与准噶尔多次交锋,双方皆损失惨重。到1734年,双方又回到了战前状态,清军虽收复了科布多,却丢失了吐鲁番。之后噶尔丹策零向雍正求和,双方战事又告一段落。

准噶尔的衰落

1745年,准噶尔爆发大面积天花,噶尔丹策零不幸染上天花去世,享年50岁。在噶尔丹策零死后,他的次子策旺那木札勒继承了汗位,但策旺那木札勒在位五年不谙政事,最后被噶尔丹策零庶子喇嘛达尔扎夺位。喇嘛达尔扎继位之后,就在内部搞起了政治清算,很快就引起了大规模内乱,大量的准噶尔部众出走投奔清朝。到1752年十一月二十七日,大策零敦多布的儿子达瓦齐率军攻克伊犁,杀死喇嘛达尔扎,当上了准噶尔大汗。达瓦齐继位后难以服众,准噶尔汗国很快又出现了大规模内乱,内部再一次陷入了激烈的争斗,经过如此反复折腾,准噶尔汗国元气大伤。与之相对的清朝在这段时期里国泰民安,蒸蒸日上,经过康熙、雍正两代大帝的治理,在乾隆刚继位的时候清朝的国力达到了鼎盛。面对此时已经破败不堪的准噶尔汗国,乾隆于1755年出兵向其发动了最后一次作战。结果这次作战没有任何悬念和意外,到1755年五月十五日,清军便击败了达瓦齐率领的准噶尔军主力,到六月八日的时候,达瓦齐在天山南路的乌什城被当地城主俘获,随后被交给清军。至此,一个曾让康熙、雍正两代大帝头疼不已的准噶尔汗国,当经历了严重的内乱后,在强大的清帝国面前已不堪一击。此后,虽准噶尔部还有零星复叛,但这个时候的准噶尔早已物是人非,清廷没费多大力气就将其平定了。总的来说,准噶尔始终都没有过强的实力。但准噶尔作为一个草原民族,其民皆善于骑马作战,再加上当时的准噶尔军还装备了先进的火器,这就使他们能够与强大的清王朝对抗了整整70多年。准噶尔向来也不缺乏军事人才,噶尔丹、策旺阿拉布坦、噶尔丹策零、大、小策零敦多布都是准噶尔杰出的军事人才,在他们的带领下,准噶尔军的战力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但是准噶尔历来就不乏内乱,先是噶尔丹时期策旺阿拉布坦与噶尔丹之间的内乱,导致准噶尔汗国被一分为二。到了噶尔丹策零死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准噶尔汗国就先后换了三任汗王,两次大型政变以及大大小小数不清的内乱。当准噶尔内部能团结一致的时候,即便是遇到了康熙、雍正这样的雄主,也拿他们毫无办法。但是当准噶尔内乱不止的时候,当准噶尔经过严重内耗而虚脱的时候,乾隆竟然没费什么力气就把准噶尔给灭了,这种结局也不免令人唏嘘了。

网友历史茶坊说:

提起准噶尔就不得不提及噶尔丹,正是在噶尔丹统治时期,才使得原本隶属于卫拉特蒙古四大部落之一的准噶尔逐渐强盛起来。噶尔丹通过强大的军事实力,打败和硕特部首领兼卫拉特盟主的鄂齐尔图汗,统一了卫拉特蒙古诸部,于1678年(清康熙十七年)建立了准噶尔汗国。那么,准噶尔汗国的实力究竟如何?为何能与清朝对抗长达73年之久呢?

疆域辽阔 实力不俗

准噶尔汗国自1678年建立,到1760年亡国,存续时间长达83年之久。巅峰时期(1719年)疆域面积高达700多万平方公里,如今的新疆、西藏等地都是它的势力范围。新疆正是乾隆皇帝于1757年平定准噶尔汗国后命名的,取“故土新归”之意。蒙古人向来骁勇善战,只是由于内部分裂导致凝聚力不足。历史上,成吉思汗在统一蒙古后,蒙古人建立起了横跨亚欧大陆的大元帝国。噶尔丹极力仿效先祖,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准噶尔骑兵,横扫中亚,攻灭叶尔羌汗国,迫使哈萨克汗国,乌兹别克汗国对其俯首称臣。

大举东征 对抗清朝

噶尔丹在西征大获全胜之后,开始把目光转向东进。1688年(康熙二十七年),噶尔丹率骑兵三万,越过杭爱山,大举进攻喀尔喀蒙古,土谢图汗抵抗失败被杀。噶尔丹乘势击败车臣部和扎萨克图部,获得大片领土,喀尔喀蒙古被迫内迁,向清朝求援。电视剧《康熙王朝》中,康熙曾评论噶尔丹“狼子野心”。事实确实如此,在侵占喀尔喀蒙古以后,噶尔丹长驱南下,抵达赤峰附近的乌兰布通,严重威胁着京城安危。康熙帝经过周密布署后,两度亲征噶尔丹,先于1690年8月1日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克什克腾旗境内)大败准噶尔骑兵。又于1696年5月13日在昭莫多(今蒙古乌兰巴托以南宗莫德市)再次击败噶尔丹。两次兵败之后,准噶尔实力大损,无法再对清朝构成直接威胁,噶尔丹兵败自尽,准噶尔消停了一段时间。

再度兴乱 发起挑战

噶尔丹死后,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继承汗位,准噶尔汗国逐渐强大起来。1716年(康熙五十五年),准噶尔进兵西藏,占领拉萨。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康熙帝派兵从青海进军援藏,却得到全军覆没的噩耗。随后二次派兵,任命皇十四子胤禵为大将军王,督兵入藏,直到1720年(康熙五十九年)才彻底获胜,将准噶尔逐出西藏。1755年(乾隆二十年),乘准噶尔内乱,乾隆帝发兵5万,分西北两路向伊犁进军,击败准噶尔大汗达瓦齐组织的军队,占领伊犁。1757年,清军平定阿睦尔撒纳发动的叛乱,准噶尔汗国自此灭国。清军又用了三年时间,剿灭支持叛军的大小和卓,彻底平定新疆全境。

准噶尔汗国立国83年,疆域面积高达700多万平方公里,数次兴兵作乱,但均被清军平定,最终亡国。但其实力不容小觑,对抗清军长达73年之久,如若不是内部分裂引发动乱,鹿死谁手,尤可未知!城

文/历史茶坊 点击关注,了解更多精彩内容!原创首发!请动动手指在下方点个赞,欢迎转发和留言!图片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450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