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萨沙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主要就是三大件:快马,传令兵,旗帜。快马成吉思汗厉害之处,就是他建立了一个高效的命令传递网络。蒙古部队之间,完全使用快马传讯。这些快马的骑手,并不是一个人,而且好几个人。他们也不是一匹马,而是同时带着好几匹马。传令期间,这些人有的是专门负责传令的,其他大部分是专门负责管马的。传令期间换马不换人,一个骑兵不断换马。其实,蒙古马本来就有很强的耐力,优秀的马一次可以奔跑一百公里以上。只要更换马匹,就可以将命令传递到数百公里之外。一般前线的命令传递,最多也就是几百公里。如果再远,蒙古人会像今天的军队一样,设置一些兵站,作为情报的中转基地。兵站里面有自己的骑手和马匹。《历代战争方略》一书中对此记载到:“蒙古军出征时,沿途设置驿站,并训练驿递夫,以担任通信勤务。……驿递夫,乘马飞速无比。为求迅速,又于马颈下悬挂铜铃,驿站一闻铃声,立刻准备新马。在情况紧急时,24小时驰400里。”传令兵快马传递命令,是用于相隔较远的部队之间。如果是自己的部队,相距较近,就没有必要使用快马。激战中,快马必然会成为敌人关注的目标,很容易被人射杀。相反,普通步兵目标就比较小。这种传令兵和步兵一样,他们基本都是靠双脚步行,在小范围内传递命令。直到中越战争期间,因无线电通信有时候不可靠,还是存在通讯兵的。朝鲜战争就更多了,黄继光就是通讯员。旗帜、擂鼓指挥作战讲究迅速,越快越好。采用旗帜就是最快的方法!军用旗帜一舞动,离的很远也能看得见,命令传递只要几秒钟。擂鼓也是一样,所有人都能听见!这是最快的命令传递方式,缺点是距离不可能太远。但古代作战和今天不同,步兵阵营很密集,相距不可能太远的。
网友洛阳刘延辉说:
古代打仗时指挥官对一支部队通过一套等级制度来下达作战命令。指挥官的命令如果不能及时下达,将会影响军队战队力的发挥,没有战斗力的军队就如同一盘散沙,从古至今,指挥官都很重视命令的下达,古代,最初通过建立烽火台,用狼烟的方式发出有敌人入侵的信号,然后,依据由制定好的等级,逐级传达给相关的士兵,从而实现共抵外侮的目标,比如历史上有名的烽火戏诸侯,说的是西周时期周幽王为博得褒姒一笑,竟然点燃了传递军事信号的烽火台,实际是并无外敌入侵,从而戏弄了诸侯。虽然博得了褒姒哈哈大笑,后来又多次点燃烽火。导致诸侯们都不相信了,烽火传递军情的作用就丧失了。当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结束了西周这个王朝,这个事件,提现了最初通过烽火狼烟的方式传递命令,即发现烽火狼烟,就认为是指挥官下达了作战命令。随着时代的发展,在军事上,军队的层级要求越来越严格,认识到逐级下达作战命令,战斗力倍增的效果,比如,春秋末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的孙子兵法,从理论上确立了指挥官通过严格等级制度来下达作战命令,把部队的人员分成什、伍等,来根据敌情发布命令,用鼓声、鸣金的方式发布进攻或者撤退指令。近代以来,更是建立了非常完备的制度,指挥官通过这个制度逐级下达作战命令,比如,把一支部队分成军、师、旅、团、营、连、排、班的形式,在作战过程中,逐级下达作战命令,指挥官通过这种方式下达命令,来完成作战目的。总之,在一次战争中,投入的兵力可能数十万甚至百万,古今中外,指挥官不可能直接下达命令给士兵,要通过完备的制度来下达作战命令,在古代,制度不是很完备,后期在此制度的基础之上,越来越完备,实现了指挥官下达命令更高效,战斗力更强悍。
网友西府赵王爷说:
击鼓进军,鸣金收兵!古代通讯条件较差,在环境复杂的战场之上,将军是很难凭借自己个人的喊话动作去传达指令的。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有很多时候,战争的失败,不是“打不过”,而是因为错误的信息,导致了溃败。比如说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东晋大军渡河进攻,还没怎么打呢,结果前秦军中有人高呼秦军败了,结果后面的前秦大军以为真的败了,就开始溃退。号称百万之众的前秦大军,面对八万北府军,兵败如山倒。秦兵小却,朱序在陈后呼曰:“秦兵败矣!”众遂大奔。所以,在战场上一个良好的信息沟通是非常重要得,特别是将领与士兵之间,这样才能做到指挥协同,令行兵至!所以古代战场上,将领为了能向士兵传达军令来指挥战斗,想出了不少办法。主要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在战场上通过特殊的声音来传达军令。
为了达到指挥部队的目的,可以采用击鼓或者敲锣的方法。一般情况下,通过击鼓的次数就可以判断上级的军令是什么,这些都是提前规定好的,但也是一些比较简单的命令,毕竟在战场上太复杂的命令是不太有利的,如果需要撤退,就会击锣。也就是咱们常说的“击鼓进军,鸣金收兵”。
第二种是在战场上设置专门的传令兵。
为了能够及时准确的获得上级军令,还要设置不同级别的士兵,从最高级别到最小官职的士兵,这样通过分层的管理就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军令传达的时间成本,做到了有效指挥。在电视剧《军师联盟》里就有这样一段场景,司马懿和诸葛亮战场对话,底下都有一排士兵,负责传话。他们就相当于传令兵。所以,传令兵得嗓门大!当然了,传令兵更多得是“动作传令”,因为“眼见为实,耳听为虚”,战场上得嘈杂环境,很容听错的,搞错了指令可就麻烦了。所以传令兵传递的动作指令是比较简单的,只有向前,向后,向左或者向右这样比较简单的命令,这主要是因为大多数的士兵不认识字,只是接受指令,并采取行动,所以在指挥的过程中一般不会出什么差错;
第三种,在战场上通过旗帜的颜色来传达军令
根据《通典》记载,在军中有5中颜色的旗帜,白色表示向右或向西,青色表示向左或向东,黑色表示向后或向北,红色表示向前或向南,黄色则代表中部方位,当士兵们看到不同颜色的旗帜升起时就得到了上级的军令,从而采取行动。如果军中的大的旗帜倒下,则表明开始逃跑,无需再战。
网友想交朋友731说:
古代战场有烽火台,战马,指挥旗,战鼓,铜锣,号角,等等。现代战争有电报,电话,军旗,军号,等等。
网友喜喜羊羊喜喜人说:
最早的方法是烟火,有中国文字记载这类传递信息的活动应该有三千年以上了,原始部落结构的社会是选最高山头放烟火以做出有敌人侵犯的信号,但到了有国家体制出现后,就以连廊结构堡垒作为放烟火的地方,这种堡垒是有分等级的,望到是属于君主等级的堡垒有强烈烟火出现,各地的兵马就要带兵入京负起职责保护君主及京城的安全了。战争时的传递信息方法各位网友论述都非常好,本人就不啰嗦了,但以中国这样一个超级大国来说,除夏商周是以两河流域为主,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国土辽阔人口众多,南北跨度东西跨度都差不多是这个星球长时间之最,能串联这个超及大帝国的运行,当然是驿站的出现发明,中国国土出每20公里一个快马驿站,是何等壮观的信息流,到近代大英帝国设立的邮政局,串联了整个世界的信息流,也就可以说明,驿站与邮政的发明,是能古近代能成为超级大国的必备条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