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时期,日军编有几种旅团?步兵旅团与独立混成旅团有区别吗?(二战日军一个旅团的编制)

原创 野人  2023-07-30 19:05  阅读 21 次

网友度度狼gg说:

大部分研究抗日战争的军事爱好者,都忽略了日军步兵旅团中“步兵”这俩字的不可或缺性。因为带有这个前缀的日军旅团级部队,一定是1939年之前存在的标准建制,也就是师团所属下辖两个步兵联队的战术单位,是二战日军早期四单位“方块师”的重要组成部分,挽马师团的步兵旅团满编7800余人,驮马型的可达7900余人,旅团长少将军衔。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以前,日本陆军和平时期的常备军只有17个常设师团和所属的34个步兵旅团,每个师团编有两个步兵旅团和四个步兵联队,师团另直辖炮、骑、工、辎四个特种兵联队,此时尚未出现任何其它任何形式的旅团级编制。那么为啥师团前面就不加“步兵”俩字呢?因为师团已经是合成编制的战役兵团,而并非单一兵种的部队。东北抗战打响后,日军为了加强关东军的作战力量,最先编成的是早期型的“混成旅团”,也就是以国内各常设师团的一个步兵旅团(或一个步兵联队)为基干,加强一定数量的骑工炮辎分队后,组成的临时战役单位投入东北战场,或可以理解为不满编的“小型师团”。这种混成旅团并非固定编制,而是日本陆军在战时临时抱佛脚的办法。不过这样的混成旅团其实是常设师团的缩小版,所以战斗力较强,兵力最高也可达10000人左右,火力配比更大。比如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在1937年配合板垣师团进犯山西时,他的“蒙疆兵团”就是由关东军的两个混成旅团编成的,所以其综合战斗力甚至要超过一个满编常设师团,这也算是日军的第二种“旅团”级建制,属于混合编成。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为了加强大型战役中的炮兵火力,日军在原有的独立炮兵联队、独立重炮兵联队的基础上,开始组建“野战重炮旅团”,一般下辖两个炮兵联队拥有48门或更多数量的大口径火炮,配属给军以上单位遂行作战任务。日军前后共组建了六个野战重炮旅团,比如南京战役期间,在日寇华中派遣军作战序列内,就辖有第5和第6等两个野战重炮旅团。在此期间从1936年绥远抗战开始,为了在内蒙地区与中国军队作战,比如跟傅作义的绥远系部队在草原上PK,日本人又编组了骑兵集团(师团级)和所属的骑兵旅团。骑兵旅团下辖两个骑兵联队,但是每个联队下面没有大队级编制,而是直夏四个骑兵中队共1400人,所以骑兵旅团的人数远低于步兵旅团。炮兵和骑兵旅团算是日军的第三和第四种旅团建制,属于特种兵旅团。到抗日主战场转移到华中地区后,为了加强华北治安力量和对付八路军的游击战,从1938年起日寇华北方面军率先开始编成“独立混成旅团”。它跟原来步兵旅团的区别是:不设联队建制而是旅团直辖五个独立步兵大队,同时有大队或中队级的炮兵队、辎重兵队、工兵队等配属部队,编制兵员在5100到5500人左右,这是日军第五种旅团建制,并且是多兵种混合编成,有数字番号,二战期间先后组建了104个。1939年跟老毛子在诺门坎掐架时,日军临时编组了“第一战车团”,虽正式番号不对但其实是旅团级建制,因为下辖着战车联队,后面又有了战车师团和机甲军,也就是日本人的机械化部队,这算是日军的第六种旅团建制。第一战车团坦克装甲车和汽车不少,但兵员数量不多,类似于欧洲军队的“装甲旅”。其实日军还有另外两种旅团级建制:独立守备队(或东北的国境守备队)和野战补充队,暂时忽略。武汉会战结束以后的1939年,日军大本营深感“方块师”的指挥不够灵活合理,于是将师团编制全部向“三角师”转型,也就是常设和特设师团新增“步兵团”编制(设少将步兵指挥官),由步兵团直接指挥三个步兵联队,然后师团部直辖另外四个特种兵联队。这也就意味着取消了原来各常设、特设师团的“步兵旅团”司令部,所以一定要注意,抗战中期消失的只是早期的“步兵旅团”建制,旅团长多半转任步兵指挥官。当然了,从四单位师团向三单位师团的调整不可能一挥而蹴,尤其是战争期间,所以日军虽然是从1939年开始裁撤各步兵旅团编制,但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才基本完成,这一时期也就出现了四单位师团和三单位师团并存的情况。比如驻防宜昌的第11军第13师团,在1940年仍然还保留着两个步兵旅团的“四单位”建制,但是到了鄂西会战的1943年,就没有旅团编制而是直辖三个步兵联队了。到了战争末期为了拼凑更多的部队,日军将大部分在华的独立混成旅团都升格为丙级师团,然后再以老弱病残组建“独立步兵旅团”,这种旅团干脆只辖四个独立步兵大队,兵力虽然也有5000人,但装备和战力尚不及早期型步兵旅团的一半,也不及作战经验丰富的独立混成旅团,并且基本没有特种兵分队的配属,所以才有“步兵”的前缀,意味着属于单一兵种的部队。然后再以两个独立步兵旅团合编成为丁级师团,此类师团的战斗力就是渣渣,担任守备任务还可以,打进攻就是废物,比如湘西会战被王耀武方面军痛揍的第68师团就是此类货色。因此总体来看,在二战期间日军的各类旅团级建制共有九种之多,其中步兵旅团两种、混成旅团两种、特种兵旅团(战车、重炮和骑兵)三种,另有独立警备队(独立守备队、野战补充队两种类型,还是比较混乱的,在研究战史时要加以区分。再强调一次,所谓甲乙丙丁师团类型的出现,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后“中国派遣军”内部的产物,而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初,只有常设、特设、警备三类作战师团和个别的补充师团,别再乱用甲种师团的称谓了。

网友战争论(提问者)说:

青岩来答。比较专业的说,抗战时期,日军步兵“旅团”共有三种主要编成方式:步兵旅团、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步兵旅团,另外还有两种特殊编制一为骑兵旅团、一为野战重炮兵旅团。步兵旅团“步兵旅团”是指日军常设师团(四四制)的标志性建制,即师团下辖两个步兵旅团,每个旅团下辖两个步兵联队。根据师团属性的不同,战时满编人数为:“常设师团每旅团7800人,“特设师团每旅团7900人,大约相当于民国军队的一个乙种师人数。(平型关大捷中,被八路军115师重创的就是隶属于第五师团的第21步兵旅团。)到了武汉会战后期,大批精锐师团被调往太平洋战场。日军为了补齐建制,将原来的(四四制)师团改为了(三三制)师团,用“步兵团”建制替代了“旅团”建制,直接指挥三个步兵联队进行作战。因此“步兵旅团”这一称谓到抗战中后期已经不存在了。独立混成旅团“独立混成旅团”是日军的一种加强型旅团级编制,不隶属于某个师团,独立执行战斗或战役任务。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大本营抽调国内各留守师团中的一个旅团,配属了骑兵、炮兵、工兵等辅助兵种组成的“加强旅团”单位,这就最早出现的“混成旅团”。到了抗战时期,为执行占领区的扫荡任务,日军才正式将其命名为“独立混成旅团”。1937年,日本关东军参谋长东条英机曾指挥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前去支援板恒征四郎的第五师团夺取山西。东条的这两个“独立混成旅团”就属于“独立混成旅团”中的战斗鸡,兵力接近10000人,比国军一个甲种师的战斗力还强。1938年以后组建的独立混成旅团就属于“太监版” ,其编制内不再有联队建制,直辖5个步兵大队,另外配属一部分辅助军种,满编不会超过5800人。独立步兵旅团“独立步兵旅团”基本属于地方守备部队,其中并没有联队建制,只是下辖四个严重缺编的独立步兵大队”。在抗战后期,日军精锐师团被大量调往太平洋战区。为了维持占领区的稳定,日军司令部将个别实力较强的“独立混成旅团”扩编为丁级师团,它的两个旅团都是辖四个独立步兵大队的“水货”,此类旅团单独执行任务编组时,就是“独立步兵旅团”。骑兵旅团日军的骑兵旅团理论上,下辖2个骑兵联队,1个骑炮联队,1个装甲车队,合计5600余人。配属马匹5668匹,马步枪3705支,重机枪36挺,92步兵炮36门。但因马匹补充问题,骑兵旅团一般达不到编制的人员配置,比如被傅作义部全歼的小岛联队就只有900余人。野战重炮旅团 野战重炮旅团在日军当中属于战略性部队,一支标准的重炮旅团下设有两个重炮联队,其中包括大正七年式150mm口径的重加农炮30门,九零式240口径的重加农炮20门,九六式305口径的重型榴弹炮10门,有的重炮旅团还配备有九八式320口径的臼炮3-6门。日军一共只有6个野战重炮兵旅团的编制,野战重炮第一旅团驻扎(三岛)隶属日军第三师团管辖。野战重炮第二旅团驻扎(小仓)隶属日军第12师团管辖。野战重炮第三旅团驻扎(国府台)隶属日军第一师团管辖。野战重炮第四旅团驻扎(东京)隶属东京近卫师团管辖。野战重炮第五旅、第六旅团隶属于侵华日军,后被调往太平洋战区。 谢谢大家观看,喜欢的给点个赞吧

网友红色手电筒说:

日军的旅团相当于其他国家的旅,日军的旅团包括步兵旅团、混成旅团、战车旅团、骑兵旅团、炮兵旅团等。日军的步兵旅团缺乏自己的炮兵、工兵等支援部队,野战能力比较差,旅团部只是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日军的步兵旅团有两种,一种是原来常设师团就是一个师团四个联队,一个师团编制人数两万多人中的步兵旅团,这种步兵旅团只是一个行政管理部门,旅团下边只有2个步兵联队,旅团部有70个人,没有自己的炮兵、工兵等支援分队,人数约为7800人。这种步兵旅团在日军把4单位师团改编成3单位师团的时候就全部没有了。日军还有一种步兵旅团是在所谓的丙种师团中,步兵旅团下边没有联队,直接指挥4个步兵大队,每个旅团约5100人。日军的步兵旅团都是属于行政管理单位,只包含单一的步兵部队独立作战能力比较差,独立执行任务的时候需要从师团得到炮兵、工兵、骑兵、辎重部队的加强才能够执行任务。最早独立混成旅团是执行守备任务的部队。这种旅团不隶属于师团,而是独立战术单位。而混成旅团就是独立混成旅团,相对于独立旅。而且混成旅团是一支具备独立作战能力的合成部队,在旅团建制内拥有自己的炮兵、工兵、辎重等部队,在执行作战任务时不需要再抽调其他部队加强。抗战初期的日军独立混成旅团一般包括5个步兵大队,炮兵队包括2-3个炮兵中队,工兵队,通信队等,总兵力约有5000人。不过,到了抗战后期,日军把混成旅团的步兵大队中,步兵中队从3个增加到了4个,同时还增加了一个步兵炮中队,人员达到了1500人。同时还扩编了旅团中的工兵、辎重兵部队,总兵力达到了8300余人,这种混成旅团的野战能力也是不弱的。到了1945年准备本土决战的时候,原来的独立混成旅团被大量扩编成师团,通过大量补充预备役人员和少年兵,这些新编成的师团,人数不少,但是武器装备就差多了。而日军在1945年竭力扩充军备的时候,经常把混成旅团扩充为丙种或者丁种师团,这种师团约有12000人。图片来自网络。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448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