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不沉的经远说:
这个问题并不绝对,在古代战争中,堵死城门的战例并非没有。不过一般兵法认为堵死城门之法不可取。在中国古代的城池中,因为城门相比城墙要薄弱,而且城外大路都是和城门相连,利于进攻者发动攻击,城门里面往往也是城市里的通衢大道,进攻者攻破城门以后方便扩大战果,因此城门历来是进攻方主要进攻的方向。攻击方常常会以冲车撞击城门,以打开缺口。为了防止敌方突破城门,在古代一些守城战中确实有堵死城门的战例。比如向金军围攻开封时,守军就把大部分城门堵塞,防止被金军用冲车撞破,只留下了两三道门便于进出。不过这种做法很多名将并不认可。像宋代守城名将陈规就认为堵死城门不利于守军主动出击。单纯困守城池攻击方可以在城外放心大胆的布设攻城器械,慢慢摧毁城防,反而陷自己于死地。所以他认为不仅不应该堵门,还应该在大城门之间多开一些小城门,让攻击方无法判断守军会从哪里出击。在公元1130年李横率叛军进攻德安时,架设长桥以翻越护城壕。陈规就派遣60名士兵主动出击,烧毁了长桥,击退了叛军的进攻。公元1140年的顺昌之战,陈规协助刘琦守城时,就主动派兵出城夜袭,取得大胜。在后来的战斗中,刘琦一面派兵从西门出击,吸引金军注意力,一面又以精兵数千出南门奇袭金军,再次重创金军。这些都是积极防御成功的典范。此外为了保护城门,古人也在城门设置瓮城或者是护门墙,以增加城门的纵深防御。像南京的聚宝门(现在的中华门)因为城外地势平坦,利于进攻,所以创造性的设置了三道瓮城,加上主城墙呈“目”字型,共有四道防线。进攻方即使攻破了第一道城门和千斤闸,也无法立刻杀入城中。所以堵门这种做法在古代并不大被认可。当然也有一些守军为了麻痹敌人,故意堵塞城门,让敌军以为自己不会出击。另外在城墙上挖上若干个洞,只留下外墙不挖通。必要时突然打通冲出去,杀敌人一个出其不意。
网友陈天刑说:
守城要留下城门出城野战呢,怎么能堵死呢?
首先一个最重要的是:我国古代的城池,实际上是一个大的屯兵基地和补给基地。
里面可以驻扎大军,随时休息补给,而敌人在野地里面和我们作战,并不占优势。所以过去的围城战是一定要留下城门的,因为城池里的我军,可以从城门对敌人的某一方向兵力进行攻击。这时候我军可以集中大多数兵力,而敌军多数要围城,能参战的最多不过1/4。往往会被我优势兵力,我至少是精锐突击队打败。
第二个要留下城门的主要目的,是要依托城投火力和敌人在城下作战。
袁崇焕的关宁铁骑在北京城外就是依托城头的火力和。和清朝部队决战的。同样,土木堡之变后的北京明军,也是依托城头火力,在城下和敌人野战获胜的。想象一下,在城下作战和敌人搏斗的时候,敌人头顶还要不停被我军城头火力的弓箭火炮射击,我们很占便宜的。
第三是,我们留下城门,是要出城依托护城河和羊马墙作战的。
过去城池并不是只有一道城墙,城墙前面有护城河,护城河里面有一道护墙,叫做羊马墙。在敌人攻到城墙下之前,我们可以依托护城河和羊马墙进行射击。堵死城门,就等于主动放弃了这两条主要的防线。
第四就是敌人攻入城门后也不要紧,因为城门后是瓮城。
瓮城是一个三面受敌的巨大陷阱。敌人攻进去后,即使能占领城门这一面,其余三面也会被我军火力攻击。进入瓮城的敌人,就像瓮中之鳖,是必死无疑的。
更不用说很多城池,还有多重瓮城。
所以古代攻城的时候,其实最强大的防御地点,就是城门处。这里有依托城门的城楼、护城河、羊马墙、箭楼、瓮城,这些设施共同组成的城堡式防御体系,是全城最强的防御和攻击地点,所以当然不能主动堵死城门放弃这个优势啦。
网友阁下可知司马懿说:
可能很多人对守城战有一个误解,认为守城就是老老实实在城楼上,滚木礌石砸下去,云梯推倒了事。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那建造城池的时候就根本不需要建城门了,直接把所有的粮食器械用绳索吊着运过来就是,岂不是更好?这些都是误区,真正把门堵死了的话,城池反而变得很脆弱,因为敌人可以肆无忌惮的在城外建造各种攻城器械甚至堆土山挖地道,城内的这点城墙优势根本就撑不了多久。因为一个城郭是很大的,而攻城的敌军往往就是在一面或者两面城墙,所以其他敌人注意不到的地方,就可以派骑兵偷偷出去通风报信,乃至于绕过敌人前锋进行突袭。而正对着敌人的城门就更加重要了,比如可以在城门口扎营,让敌人不知道虚实,而敌人也不敢来进攻,一旦来进攻就要面临着城上城下的立体式防御杀伤。而敌人如果不进攻,自己这一边就可以组织人手夜里奇袭了,因为遮掩着城门口,所以敌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城门有人进出。更不用提城门本身就可以玩出很多的花样,比如城门里面再开城门的瓮城,就是杀伤敌人的利器。可以说,城池之所以难攻,恰恰是因为有了城门,才让军队的博弈变得更加的变化莫测。
网友观景说史说:
在有历史记载以来,城墙在人类战争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往往一堵坚固的城墙会给攻城的军队带来很大的阻碍,甚至是无功而返。因此,古代在攻城时,往往会使用多种攻城方法,例如使用云梯、投石车、冲车等。而作为城防中最为薄弱的城门则是双方重点争夺控制的地方。
城门作为攻城战中最薄弱的点,是双方重点争夺的地方
《汉书·蒯通传》:“边城之地,必将婴城固守,皆为金城汤池,不可攻也。”
众所周知在古代的战争中,城墙对于防守方来说是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固若金汤”的城池是攻城士兵们的噩梦,想要攻破这样的城池,往往要付出非常大的代价。而城门作为城防工事中最为薄弱的地方,在古代战争中,历来都是双方重点争夺的关键点,攻城一方控制住了城门,破城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既然城门是最薄弱之处,那么守城一方为何没有把城门给堵死呢?
在城门的设计上,古人就重点考虑过城门的安全可靠性,城门除了坚固之外,都还是往里开的,这样的城门更利于防守方对门的控制。在古代战争中,防守一方不但在城内驻防大量的士兵,而且还会在城外的有利地形安营扎寨,与城内形成“攻防一体”的阵型,“攻”可以让城内的军事力量与城外力量夹击攻城方,“防”可以让城外的力量退守城内形成“严防死守”。退一步来说,在古代攻城战中,守城一方打开城门,这样的举动反而会让攻城方感到疑惑,“空城计”的魅力就在于攻城方永远也不知道这座城池里到底是埋伏了多少人。
《三国演义》第95回:“‘如魏兵到时,不可擅动,吾自有计。’孔明乃披鹤氅,戴纶巾,手摇羽扇,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高声昂曲。”
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在西城上让士兵们把四个城门全部打开,他自己则端坐在城楼上焚香弹琴,最后凭借其高超的心理战术成功吓退司马懿。这个典故虽然说有很多疑点,但“空城计”的例子还是有很多的,这里就不一一举例了。最后如果真要到堵死城门这个地步,那么也就是说守城一方已经准备要与城共存亡,不再考虑派人出去请救兵前来支援,这个时候堵死城门也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综上所述,在古代的攻城战中,虽然城门是最为薄弱的地方,但由于它的重要性,往往会让防守一方派有重兵把守,加固城门是战争中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操作,而彻底堵死城门不但是让攻城一方头疼,也会给守城一方带来非常大的影响,不到迫不得已时,彻底堵死城门无异于是自断后路,因此,在走投无路之下,才会发生彻底堵死城门这样的事情。
网友北大炉炉说:
谢邀,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知道古代的城墙都是带有一个或者多个城门的,从现存的西安古城墙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一道城墙上有多个城门,分为正门和侧门。那么,如果遇到攻城的时候,这些城门不就成了最薄弱的环节了吗?其实,问题中的封死城门是很少存在的,但是,有一种守城的行为确实一直都有的,也是现在在你们在各种网游中攻城时候常用的招数,可以说是只要守城就会自然想到的招数——堵门。用巨石封住城门确实能抵挡住攻击,但是,自己本身也被困住了,除非遇到十分紧急的情况,否则不会封死,但是,用士兵在城门内部堵门,确实是一个好的招数,不怕敌人进来,进来几个死几个。为了实现更好的堵门,很多大型城市的城墙内部还设有瓮城,取意与瓮中捉鳖。从瓮城的形制就可以看到,冲进城门来只不过是进入了一个更大的圈套,对于杀伤敌军有生力量是很有效的。游戏中,大家都很痛恨堵门的行为,显得不怎么光明正大,有本事硬刚啊!但是,对于守方来说确实很好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