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雨后新晴原创说:
相信走上社会,进入职场,历经世事沧桑的人都怀念,怀念那读书的时光!学生时代,思想单纯,天真烂漫,看到的阴暗面少,忧虑不多,梦想很美,那是人生的快乐时光!校园是诗意的所在,梦想萌发的地方。我的小学与初中,在一个古老的校园度过——明清时代兴平西南乡的义学。义学的门首,是四间两层的古戏楼。留在我记忆的古戏楼,面对村北 300米见方的广场(也是学校的操场),两侧各有一棵五百年左右的古柏,宛若游龙,生傍戏楼,偏荷福泽。龙腾之势,融天色于此处,使戏楼显得气势不凡,展现出故乡传统文化持久的光辉。坐北向南的戏楼,作为明清时代西南乡义学的门首,戏楼后的大院里,建有古朴典雅的城隍庙,兼为义学校舍。以戏楼为中心垒就的义学院墙,与戏楼紧密相连,院墙外植有一排茂盛的梁子树,使校园置身于绿树掩映之中。一进大门,为校园前广场,广场上方是站台,站台中央为四间古朴典雅的城隍庙前殿,城隍庙四间后殿主要为明清时代义学所用。戏楼后面那城隍庙的前后两殿,是 1840年高祖母的兄长——元应按大人中举后,高祖母开明的父亲,以身作则,力挽頽俗,煦煦为仁,为报答一方水土对其子的养育之恩,更为振兴当地民气,捐资在先祖明代修筑的城隍庙旧址上,重建前后两殿飞檐翘角的八间大庙。青砖瓦舍的城隍庙,前殿正堂供奉至圣先师孔子和武圣关公的神像,墙壁上画着关中古代先贤的圣像,一间侧室为先生备课和休息之用,后殿四间供义学师生教学使用。到我上学的时候,城隍庙的后殿已被拆除,前殿犹在,成为校务办公室。前殿的月台上,前有两棵合欢树,后有两棵古槐。这四棵古树,是曾祖父的外公,在大庙建成后亲手所植,意以佳树迎神灵,映人心,正道德,树文明。月台后右角的那棵古槐上,悬挂者一座33斤的铜钟,响彻古老的校园,迎晨光,送晚霞……月台两侧,各有八间苏式建筑的教室。月台后,有一条中间道路,道路两侧,有排列有十六间新式教室……那时的课本很差,作业很少,但我们还是读书。老师的语文课,除字词句之外,每篇文章的中心意思(主题思想)必讲。前几日,一位老同学到访。这位出过八本书的省作协会员、国家教育学会的会员、中学名师,谈起当今的学校教育,所言令我吃惊:“如今西安的名牌中学,四十岁一下的教师,一般都会拒绝聘用,包括北师大硕士。”“为什么?”“应试教育背景下,现在高考的分数,都是做题练出来的,学生系统读书的很少,进入大学,还是应付考试,基本功不行。”
网友沙漠明月1说:
真的很怀念,同之间的友情是最真最纯的情。如果能回到读书的念代,我愿停留在学生时代一直到老。
网友南飞雁丿说:
怀念学生时代那纯真的友谊,不加掩饰的话语以及对未来的美好向往,这些现在都变味了!我怀念,但如果有机会,我想要重来一次,重新。。。。
网友毛十一的幸福日常说:
一、出来工作半月余,开始怀念上学时光,想念你们叫我小龚的日子。上班之后,都相互称为同事了,每天做着该做的活,也很怕自己做错,或漏做。对于现在的处境,称做过渡二字。算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只是觉得像是一个避容所,将压力先缓冲下。很安静的做事,然后下班,看看书,约约闺蜜。然后在指定的时间和狗子见面。未来很远,当下很短。所以,好好享受现在。其他,就交给时间吧。
网友盛京老夏说:
那时候作业很多,近视眼很少。老师对"三个一"要求特严,写字姿势不正确,粉笔头甚至黑板擦就飞过来了。 那时候老师打学生天经地义。挨了老师的打,回家不敢告状的。如果让家长知道你挨了老师的打,不问为什么,爸妈会先揍你一顿,再问你到底犯了多大的错?把老师气成这样。 那时候的作业,老师都是一篇一篇一页一页仔细看的,错的罚写十遍二十遍。字迹潦草直接撕掉重写。 那时候字写得好,老师会让你到黑板写板书,为同学布置作业。每个同学都把这事看做荣耀,也是自我展示的机会。老师说:学习可以不好,起码你得有一手好字。 那时候老师要求会背的东西,必须逐个过筛子。谁会了,谁回家。不会的继续背,一直陪到你会了老师才下班。所以晚上教室的灯,都是老师关的。 那时候老师是有家访的,现在的孩子可能没听过这个词吧?反正我的孩子没听过。 那时候家长把孩子交给老师是100个放心的。即便老师体罚孩子,家长绝不会有异议。家长信奉的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严师出高徒的传统理念。本人70后,在此聊聊我的感受。文笔有限,不当勿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