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在野武將说:
瓮城主要是为了解决一个很实际的问题:城门关起来很费劲——所以进出城门的时候,如果敌人突然冲过来,我方还来不及把城门关上,那就完蛋了。现在很多人用惯了自动门,对于特别大特别重的门都没印象了。小学的时候,校门就是很大的铁门,虽然门下面有轮子,但是很多生了锈,推起来特别费力。那个时候班级执勤就要关校门,一个小朋友根本推不动,要四个男生一起推。当然小朋友人小力气也小,但这个场景还是说明一些事情:以前的门,关起来是个体力活。而且也是个技术活。以前的城门,为了防止被撞车,不光很厚重,背后还有横木,有些还有铁锁。横木要完整得插上去,可能也需要两个人抬。现在有时候去参观古城,如果赶得早,正好遇上开门,整个门要开起来,也可以好一会儿。如果打仗的时候,关门要这么许多道手续,那就可能有危险。为什么呢?敌人的先锋可以强行冲过来,赶在城门合上之前,拼死挡住不让你关上。然后铁骑大军再冲一冲,整座城就完蛋了。也许有人要讲,以前守城门的士兵,都受过训练,关城门应该很熟练吧。即使关门的人很熟练,战时,人员物资进出城门,往往速度会很慢。举个例子,南朝侯景之乱的时候守台城,梁军被堵在城里。这样下去早晚粮草都要吃完。怎么办呢?有人就想组织一次主动出击。想法是好的,但是没打赢,没打赢以后,大家就拼命要往回逃。逃一逃,自相踩踏不说,到了城门口乱作一团,后面的急着要回城,守城的人害怕敌人跟上来,想早一点关城门。这样一来,无端增加了许多损失。怎样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就是瓮城啦。瓮城可以有两道甚至多道门,这样大家进出城的速度就快了。进了城以后,也不能进入主城,因为还有一道门!只能先在瓮城里等一等。等瓮城的门关上,主城门再开,这样就没问题了。敌人跟进瓮城了怎么办呢?不要紧,瓮城周围都是城墙,安排好弓箭手,来一个射一个。所以说,有了瓮城,妈妈再也不用担心城门进出的问题啦。
网友阳Sir的考古之眼说:
瓮城的出现是随着冲突双方,将攻守的关键聚焦于城门而产生的,其功能只有一个那就是为了保护城门。
从军事进攻的角度看,一座城池的最薄弱环节,自然是城门。相反,城池的防卫者自然会对其加大保护力度,强化其防御能力。规模小一点的城池,一般是设置悬门或吊桥,而大一些的城池,则要设置瓮城。瓮城是建在城门外的小城,又叫月城,是专为保卫城门而设的小城。 《武经总要前集·守城》记载:“其城外瓮城,或圆或方。视地形为之,高厚与城等,惟偏开一门,左右各随其便。” 这样来看,即便敌军攻破了瓮城城门,还有主城门防御,由于瓮城内地方狭窄不易于展开大规模兵力进攻,延缓了敌军的进攻速度,而城墙顶部的守军则可居高临下四面射击,给敌人以致命打击,正所谓关门打狗、瓮中捉鳖。 《诗经·郑风·出其东门》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闉阇”,指的便是瓮城。可见早在春秋时期,城池的城防技术已经达到相当完善的地步。 事实证明也是如此,最近考古人员在河南省新郑市郑韩故城东城北城门遗址考古发掘中,便首次发现城门和瓮城遗址。 经科学发掘和专家研讨后确认,新发现的瓮城是由夯土筑建而成,城墙墙体上突出的马面建筑,与一道东西走向的环形夯土墙(瓮城墙体)一起,构成了完整的瓮城防御体系。瓮城墙体上还发现有排列较为规整的方形建筑遗迹,有可能是作为防御设施而修建,这都体现了加强城门防守的理念和功能。 此次郑韩故城发现的瓮城建筑,布局清晰,保存完好,在春秋战国时期的都城遗址中实属罕见,填补了我国古代都城建筑史上的一个空白,对研究中国早期城市防御体系具有重大意义。 然而但这还不是中国最早的瓮城,我们再往前追溯,会发现至少在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了瓮城的雏形。
新郑望京楼东一城门的瓮城
望京楼商代城址是继郑州商城、偃师商城之后河南境内新发现的又一座商代前期城址,其规模虽逊于都城,但远大于其他建于同时期的城址,望京楼商城城门设施突出体现了浓厚的军事防御色彩,应该是郑州商城南部拱卫都城的一个军事重镇。 在城址东墙偏南的部位,考古工作人员在正在发掘的遗址区,用白灰大致勾勒出了城门的格局,可以较为清楚的看到城门及瓮城的形制。 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张松林介绍说,整座城门占地2000平方米,是目前我国发现的早期城址中规模最大、形制最完备的城门。 从东门看,商城防御措施非常严密,东侧的黄沟水是第一道天然屏障,城墙外的护城河到此突然变窄,可能搭设有吊桥。东城门有两道门,第一道门相当于后代瓮城的“闸门”,门后有一片空地,其后的第二道门才是城址的最后一道屏障。 此处城门宽4.5米,呈凹字形,城门两侧有立柱柱洞及附属建筑设施,从整个城门的结构来看,已具备了后期瓮城的雏形。一般来说,瓮城隋唐五代时期比较流行,发端于春秋战国时期。但这次发现至少将中国瓮城的出现向前推到了商代前期。
陕北石峁遗址东城门瓮城
陕北神木的石峁城址,其年代约处于龙山晚期至夏代早期,比新郑望京楼商代城址年代还要久远。最近的考古发现表明,整座遗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3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石构城址组成。内城面积210余万平方米,外城面积190余万平方米。城墙越沟现象将石峁城址基本闭合,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独立空间。 “皇城台”位于内城偏西的中心部位,为一座四面包砌护坡石墙的台城,大致呈方形,石墙转角处为圆形,台顶面积8万余平米。内城将“皇城台”包围其中,依山势而建,形状大致呈东北—西南向的椭圆。城墙大部分处于山脊上,外城利用内城东南部墙体,向东南方向再行扩筑的一道弧形石墙,绝大部分墙体为高出地面的石砌城墙,现存长度约4200米,宽度为2.5米左右。另外,在“皇城台”和内、外两城城墙上均发现城门,内、外城城墙上发现了形似墩台的方形石砌建筑,外城城墙上还发现疑似“马面”的建筑。 值得注意的是,石峁城址外城东门位于外城东北部,从地势上来看,外城东门址位于遗址区域内最高处、地势开阔,位置险要。门道为东北向,由“外瓮城”、两座包石夯土墩台、曲尺形“内瓮城”、“门塾”等组成。因此,北京大学教授,著名考古学家严文明赞叹道“它是中国城门的老祖宗,后世城门的所有要素它都有了” 总结:瓮城用于保护城门而出现,其最早雏形就目前来看,可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至于春秋战国之后、乃至隋唐明清时期的瓮城已经相当成熟了,再此便不赘述。喜欢历史考古的朋友们,顺手点个赞呗,也可以关注我的头条号“阳Sir不读史”,留下评论与我交流 。
网友历史总探长说:
提到“瓮”这个字,很多朋友都会想到“瓮中捉鳖”这个成语。“瓮“是一种比罐子大,比缸更小的容器,而“瓮城”顾名思义,就是一种外形类似于“瓮”的小城。
“瓮城”主要建在城门的外面,起到保护城门的作用。在古代的要塞争夺战中,要塞四周都是高墙,古人缺乏必要的爆破工具,很难能够推倒高墙。因此古代攻城的一方往往会集中兵力冲击城门,将大门撞开后杀入要塞。在这种情况下,要塞的防守一方不断地加固城门的防御力量,护城河和瓮城也就被发明出来了。我国最早的“瓮城”出现在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陕西神木,在神木地区出土的石峁遗址中,考古人员就发现了“瓮城”的踪迹。石峁遗址中的“瓮城”并非是半圆形的,而是长方形的。石峁遗址“瓮城”的右侧有一个偏门,这个偏门同城门的入口呈九十度角,这主要是为了防止敌人长驱直入,给防御人员关闭城门赢得时间。我国后来出土的“瓮城”中,大多采取了这类设计,“瓮城”的城门和主城的城门都留有一定的角度差。由于修建“瓮城”的前提是整个城市四周都建满城墙,所以“瓮城”在被发明后,并没有得到大范围的使用。一直到了唐朝末年的时候,随着城墙基础建设的逐渐完备,“瓮城”才开始大量的使用。唐朝末年的“瓮城”不仅担当防御的任务,还能够起到诱敌深入围歼敌人的效果。当时的“瓮城”除了城门之外,还会有一个闸门,假如敌人涌入“瓮城”之后,瓮城城墙上的士兵可以放下闸门,将冲进去的士兵关在“瓮城”之中。因为瓮城是一个半圆形的防御工事,被围困的人会四面受敌,要么选择投降,要么就被城墙上的人乱箭射死。在五代十国时期就发生过一次“瓮中捉鳖”的战争,后梁朱温手下的将领朱珍带领军队进攻郓州,中了敌人诈降的计谋,军队被困在了郓州的“瓮城”中,郓州人用石头和弓箭攻击被困的军队,最终朱珍全军覆没,独自逃回了后梁。在央视版的《水浒传》中,也有关于瓮城的描述,梁山的军队在进攻南京的时候,几员大将为了强功冲进了“瓮城”里面,被方腊放下闸门关住,最终全部被射杀。“瓮城”在防范骑兵的时候效果最为明显,假如没有“瓮城”的情况下,城门一旦被打开,骑兵就能够长驱直入。而在有“瓮城”的情况下,骑兵能够发挥的作用就十分有限了。在蒙古灭南宋的战争中,没有“瓮城”的临安城被蒙古骑兵轻而易举的就攻占了。而有“瓮城”的钓鱼城,竟然独立支撑了整整36年,最后在得到忽必烈饶恕全城人性命的承诺后,钓鱼城才主动地投降。到了明清时期,“瓮城”的规模越来越大,起到的防御作用也越来越强。不过随着热兵器时代的来临,城墙的防御作用逐渐的丧失,“瓮城”也就失去了以往的防御性作用。因此在近代以来,国内大部分“瓮城”都被拆除,现存的都是一些较大的旅游景点“瓮城”。
网友姚老板的茶说:
关于瓮城,之前学术界一直认为瓮城最早是出现在汉代,可是随着陕北榆林石峁遗址的发掘,将瓮城出现的时间向前推了两千多年!2012年,考古工作者在石峁遗址,城址外城东门遗址的考古发掘,确认了体量巨大、结构复杂、构筑技术先进的门址、石城墙、墩台、“门塾”、内外“瓮城”等重要遗迹。 由此,将我国瓮城这种建筑形式的出现年代向前推移了两千多年。瓮城是作为城池的一种防御设施而存在,为了增强城市的防御能力,建设者在城门外口加筑小城,其高与大城相同,其形状或圆或方。如果一旦发生战争,当敌人攻入瓮城时,如将主城门和瓮城门关闭,守军即可对敌形成"瓮中捉鳖"之势,这大大加强了城门的防御能力。在原始社会及冷兵器时代,瓮城在城市防御的作用是十分显著的,如合川钓鱼城,就曾抵抗蒙古军队很长的时间。石峁遗址,修筑在我国远古时期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交汇的黄土高原北部。有人猜测,这是黄帝的都城,而又有人认为,这是最早的夏都。直到今天,究竟是谁建造了这样宏大的一座城?人们不得而知,而这座城池修筑的如此坚固,又是为了防御谁?人们还是不得而知。但可以想象,石峁遗址的城市建造者,为城市修建出如此大规模的瓮城,可见,当时他们想要防御的敌人,实力应该也是挺强大的吧!
网友戈壁滩驼铃说:
翁城的历史可追溯到四五千年前,主要是为了利于城门的守护,人们在守城战争中逐渐摸索出来的防御性建筑。因为防御战争中城门始终是薄弱环节,一是怕敌人乘虚而入;二是城门是防御的薄弱点,很容易被攻陷。后来发展也可以遮挡风沙侵入、囤积粮食等战略物资和解决城门的风水问题。
翁城都依附于城门而建,是与城墙联接到一起的附属建筑。多呈半圆形,有的是方形或长方形。这种翁城门可以设计出几道门。如果敌人乘虚而入,攻入翁城内,这时守城者把内城门和翁城门关闭,四周城墙上安置一些弓箭手,这就形成“瓮中诸鳖”之势。所以古人把一些重要城镇、战略关隘都设置翁城建筑,有利于防守,以防城门被敌人轻易攻陷。那么有人就问,这种建筑是不是有些多余,它真有这么大作用么?实际上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都是经历无数教训形成的,而翁城更是在血的教训中形成的。古代战争中守城是一个重要环节,而城门的防守更是重中之重,因为城门始终没有高大的城墙坚固。何况城门本身就是通道,它不仅是敌人攻城的主攻目标,而且也是敌人乘虚而入之处。例如敌人突然袭击,进了翁城进不了主城,给守城者以缓冲时间。例如我们看电视剧,一般守城者都在城门外设置一道卡口进行盘查,盘查完才可以通过城门,就是这个作用。另外翁城也可以防备敌人乔装打扮、混入城内。紧张时期或重要关隘,首先把路人放进翁城,然后关闭翁城门进行甄别、盘查,四面城墙安置弓箭手,一旦有问题,马上乱箭穿身。没有问题再开内城门放入。这就减少敌人混入城里的风险。所以说很多事物存在就是合理,都是前人经验教训的总结。有时我们看到一些事物总觉得无用或者不合理,甚至有些碍眼,那说明我们没有经历过。我们搞明白之前不要轻易进行否定或者吐槽,三人行必有吾师,就是这么总结出来的。有些说多了,咱们聊正题。这个翁城到明朝的时候应该是最鼎盛时期。朱元璋南征北战、攻城掠地,发现了翁城的好处,所以明代应该是修筑翁城最多的朝代。于是乎,北京、南京、西安等重要城市和关隘都设置翁城,甚至一些重要州县都有这种建筑。至今南京等一些地方还保留着这样的古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