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萨沙说: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养过鸽子的人都知道,鸽子有送信的天赋。任何一种鸽子,都具有强烈的归巢性。它们到了任何生疏的地方,都会有强烈的不适应,会高速飞行到自己的家里。哪怕家距离这里有上百里甚至上千里,鸽子都会以最快的速度飞回去,甚至不愿在途中任何生疏的地方逗留或栖息。鸽子分为几种,一种是300公里内飞行的,这种一般速度很快,飞不了多久就回家了;另外一种是500公里到700公里,这种鸽子要比较强壮才行;最后一种是700公里以上,最长可能到1800公里。这种鸽子耐力强,但飞行速度较慢。但无论再慢,鸽子的速度比当时八百里加急快得多。前几年一场信鸽业余爱好者的比赛,350公里的距离,一只鸽子飞了5小时多就回到了家。那么,鸽子的时速就是65公里,这还不是专业信鸽。而八百里加急的马匹,时速不过12公里,只是信鸽的5分之一。更重要的是,信鸽飞行是直线,可以忽略地形的因素。而马匹必须在各种复杂地形奔跑,实际奔跑距离比信鸽长多了。人类在至少三千年前,就开始大量使用信鸽。我国有明确历史记载的军用信鸽,是宋代。国外就更多,一战二战列强都有大量装备。即便二战通讯能力第一的超级强国美国,在装备了大量有线无线电通讯装置以外,仍然装备大量信鸽。美军的信鸽是在通讯失效的情况下,同后方进行必要的紧急联络,是单向的。信鸽的缺点是,它们只会归巢。比如我在上海养了信鸽,现在带到南京,它会迅速飞回上海送信。但我现在在武汉,想要将信送到南京,却没有办法,因为信鸽只会飞到上海。所以,信鸽是有很大局限的,在今天已经没有使用的意义。资料上这么写: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政委刘少奇指示后勤部副部长叶进明,在盐城新四军军部饲养军鸽。1950年,云南公安边防总队派出官兵到苏联学习军鸽训练与饲养,学成后他们带了200羽苏联鸽子和波兰鸽子,回到昆明组建了军鸽队。萨沙多说一句,我舅舅就是信鸽爱好者,到今天还在养鸽子参赛,我从小就看着他养鸽子。
网友优己说:
作为养鸽二十多年的人,这个问题我比较了解。鸽子缺乏安全感,它会对一个陌生的地方感到害怕,换个鸽舍或者换个主人它都会好几天不吃东西。好的鸽子一辈子只认一个地方,鸽子在哪里长大,它会一辈子把那里当成自己的家。不管走多远,它都会拼命回到自己的家去。我们养鸽子比赛都是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去放飞,然后鸽子就会自己回家来。古代养鸽送信也是这个样子,一般会在一个固定的地方建个鸽舍养鸽子,然后准备出远门了就从这个鸽舍里抓几只鸽子装到笼子里去(养起来),然后有事需要送信的时候就从笼子里抓一只出来,把纸条绑在鸽子腿上,然后放飞出去,鸽子就会自己认得路自己飞回去,这就是最早的飞鸽传书。也就是说,鸽子不知道主人想让它去哪送信,它只是在回家;主人也不能指望一只鸽子哪个地方都懂得去,只能是想送信到哪就必须到当地去抓鸽子,这样鸽子才会在回家的时候顺带捎信。鸽子的飞行速度大约是60~90公里,短途冲刺速度甚至可以达到100多公里(目前比赛记录是170多公里),在古代时候这是非常可观的速度,像600里加急实际上也就是每天行进300公里,古代一般150里设一个驿站,600里总共需要换乘4次马。但是600里地给鸽子来飞大约只需要4多小时左右就能到。我自己的鸽群里就有一只到江苏去参加比赛的,江苏距离我们家大约有1000多公里,当天早上放飞,隔天傍晚鸽子就飞回来了,只用了一天多时间。
网友猎奇动物社说:
“八百里加急”和“飞鸽传书”是我们在古装影视作品中最常见的信息传递方式,但是,相比较而言,飞鸽传书的效率和安全性要比前者高,因为马连续的奔跑容易出现意外,再加上古代多有“山贼流寇”之流,一旦被拦下,也就没下文了。而飞鸽传书是在空中完成的,它们很少能够受到地面上的威胁(神箭手除外),而且为了防止被敌人截取情报,一些重要的情报会同时放飞多只信鸽以扰乱敌人的视线(其中只有一只腿上绑着信息),所以,显然飞鸽传书的安全性更高,也正是因为这样,飞鸽传书成为了古代主要的远距离信息传递方式。那么,问题来了,信鸽是如何知道目的地的准确位置的呢?我们从科学的角度来聊聊古代的“黑科技”-信鸽。
信鸽怎么用?
信鸽之所以能够成为古代传递信息的主要方式,是因为人们利用了信鸽的归巢能力,简单地说就是不管飞出多远,信鸽总是能够找到“家”,所以,信鸽并不是随意往天上一抛就行的,而是有使用方法的。首先,使用信鸽的人并不是信鸽的原主人,而是信鸽主人送与联系之人的,他们彼此之间互相的认识,有时候是通过自己恰好途径朋友这时带上的,有时候是让一些差旅之人将信鸽带过去的,目的就是传递信息。其次,收到信鸽的人需要将信鸽笼养起来,要用的时候,就用笼子里拿出来将写好的信息绑在信鸽的腿上,然后放飞信鸽,这样信鸽就能利用自己的归巢能力,准确的回到主人家了。
信鸽的效率
在当下,全球通的大环境下,人们即使相隔万里,一秒钟能也能联系上对方,但是在古代就不同了,那个时候车马很慢,距离较远的两个人只能通过书信往来,但是古代的书信效率极低,对于一些有时效性的信息来说,对方收到了,也就没有用了。于是,早在距今约1000多年前,我国聪明的古人就发现了信鸽,这让原本需要几天才能传达到的信息,在几个小时内就可以完成了。根据科学家们的测试发现,信鸽的平均飞行速度在45公里每小时左右,最快速度达到了162公里每小时。原本“八百里加急”每天跑死马也就跑个300里左右(24小时),而同样的距离,信鸽最快用不了一个小时,就算以平均速度也只需要3个多小时就可以完成。所以,信鸽从我国宋代初开始使用,一直到近代才被更加快捷的交通以及电话等取代。
信鸽的归巢能力是驯化后产生的吗?
从距今约1.7万年前,人类的祖先就开始了动物的驯化,而驯化后的动物总是会出现一些野生祖先不具备的特征或者是习性,比如在野生环境下家鸡的祖先原鸡只有在每年的2-5月繁殖期才会受精产卵,而如今的家鸡(母鸡)都可以天天产卵了,再比如野牛在野生环境中桀骜不驯,而在人驯化后,它们能够走直线耕田,这在没有机械化以前,可以说是农业发展的主要助力。那么,信鸽归巢的习性是不是人为驯化的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古代的国人之所以会选择驯化信鸽,就是因为看中了它归巢的本能。信鸽的祖先是原鸽,这是一种广泛的分布于亚洲、欧洲以及非洲大陆上的鸟类(后被引入美洲),从外观上看,原鸽整体的羽毛呈蓝灰色,在颈部有明显的绿色和紫色金属光泽的羽毛,眼睛为橙红色,非常的具有辨识度。原鸽在自然环境下,栖息地是多样的,可以是悬崖峭壁,也可以像麻雀那样栖息在村落附近,原鸡的活动范围很广,而且它们是自然界中,少有的以巢为家的鸟类。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鸟巢对于大多数鸟类来说只是繁殖的场所,一旦过了繁殖期,它们就四海为家,不再回来了。但是,原鸽不同,它们无论飞多远去觅食,在傍晚都会回到自己的巢。古人正是看中了它这个特性,才开始驯养原鸽。再经过驯放(养大后带鸽子远离家放飞,根据放飞的次数增加,距离也相应地增加),最终那些总是能够成功找到自己家的信鸽被保留了下来,这样就培育出了可以送信的信鸽。
总结
信鸽是由野生的原鸽驯化而来的,它们之所以被驯化,就是因为人们看中了它们的归巢本能,这样经过人工的饲养和驯化后,它们才逐渐的成为了古代最重要的信息传递工具。当然,信鸽不是随意放飞就能找到目的地的,而是信鸽的目的地必须是它从小生长的地方,所以古人家中会养各种不同地区的鸽子,以方便联系不同地区的人。
网友图文绘历史说:
古代的信鸽是通过什么方法把信送到准确位置的,这里有个误区,信鸽不是送信,而是回巢,是单程的,因为信鸽先天具有辨别方向的优势和强烈的归巢欲望,所以古人利用了信鸽这一特点,不管把信鸽带到哪里,放飞后它都能飞到原来的巢穴,举个例子,当年张骞出使西域时,随身带去了很多长安城官府专门养的信鸽,每当要汇报时把信息附在信鸽身上,鸽子飞回长安城的巢穴,朝廷能得到前方的信息,达到送信的目的。
图为一战中,英军流动的大型信鸽巢穴。
再比如唐玄宗时期的宰相张九龄,他是广东韶关人,因远在长安城做官,常年不能见到远在广东的老母亲,于是张九龄在长安养信鸽,老家人在广东养信鸽,然后派人互送信鸽,平时思念母亲了或者有什么事了,就互放信鸽,在长安的信鸽飞回广东的巢穴,在广东的信鸽飞回长安的巢穴,从而达到互相通信的目的,张九龄当年家养群鸽,与母亲互通信的故事被称为“飞奴传书”,还传为一段佳话。
图为一战时,德军利用信鸽穿戴微型相机,进行空中侦察。
信鸽通信不是中国人的专利,世界各国都有使用信鸽的悠久传统,比如4000多年前,埃及的渔民出海捕鱼时,就随船带着信鸽与陆地的家人通信;在古希腊,就是通过信鸽把奥林匹克的获胜者传递各个城市;在一战中,德军将法军围困在维尔登要塞,所有联络切断,幸亏有信鸽,法国援军赶到解围;到了二战时,无线电已成熟运用在军事上,而英国海军仍然保持传统,出航时船上都带着军用信鸽,据统计二战时,英国饲养的信鸽达20万只。
其实我军也有信鸽。
当然信鸽辨识方向和归巢欲是基本特点,鸟类都恋巢,但信鸽的恋巢性更加强烈,信鸽不管遇到任何因难,就算隔了上千里都要飞回巢穴的,另一个辨识方向能力超强,鸽子到底怎么实现的,现代人仍未解出谜,只能猜测说鸽子可能有自己的磁场。当然刚长大的信鸽是不能马上使用,要经过精心选育、反复培训后,才可被使用,现在通信已经十分发达了,但通信鸽依然未被淘汰,还延伸出了航海通信鸽、军事通信鸽、民用通信鸽等,信鸽竞翔比赛也作为一种国际赛事在世界各国展开。
网友历史宝藏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鸽子是个很神奇的鸟类,竟然能用来送信,所以信鸽这个词,也是鸽子的一个特殊称谓了。人们利用鸽子送信,是因为鸽子有一个习性,就是能记得生养的地方,就算是把鸽子带到很远的地方,只要一放飞,它就能自动找到回家的路,然后飞回去。我们都听说过老马识途,知道马会记得走过的路。那么鸽子为什么能够记得家的位置,并且可以千里迢迢飞回去呢?其实很多鸟类都能记住家的位置,要不一飞就飞丢了,找不到鸟巢了,还怎么去繁衍基因呢?有人做过实验,把信鸽的身上绑一块磁铁,然后信鸽就会迷失了方向,说明信鸽判断地点和路线,有一个可能是利用地球磁场和磁感线,此外信鸽判断方向,还利用太阳的方位角度。信鸽这种“飞鸟恋家”的本能,使得人们可以利用它传递一些信息,通常是写的小纸条,绑在信鸽的腿上。这在走路基本靠走的古代,这能飞的信息,可以传递的很快的了。虽然这种方式比较原始,并且传递信息量也不多,但是越是原始的办法,有时候越是保险,像无线电、电报这些,因为是电子的,很容易被截获并破解,这样在战争的关键时候,就会产生无法估量的损失,但是信鸽这样的通讯方式,反而是让人防不胜防。二战时候,日本在战争中,就用到信鸽传递关键军事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