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时间能流逝一切说:
一代女皇武则天的陵墓被称为是世界九大奇迹之一,历经千年被无数人惦记都没能将其盗走,原因就是找不到墓道口,冷兵器时代用刀和斧子砍不动,热兵器时代用炮轰同样没效果,但是谁曾想到,四十万人都未能干开的乾陵墓道口却是被几个农民不费吹灰之力找到并且成功干开了。武则天的陵墓完全可以和秦始皇的陵墓相媲美了,秦始皇陵墓没有被盗的原因是找不着,而武则天的陵墓是人们明知道它在那却愣是干不开,其坚固程度可想而知。乾陵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埋葬了两人皇帝,而这两人皇帝还是一男一女,其关系还是夫妻关系,按理说武则天身为唐太宗的老婆,但是却是和唐太宗的儿子李治生了六个儿子,而李治娶了自己老爸的老婆,有道是帝王本是无情家,却也不想这帝王家也够乱的了。公元683年12月,唐高宗李治因病逝世,武则天力排众议,安排人员给李治在长安城西北方向的梁山上选择了陵墓,有趣的是武则天一生追逐命令却并没有给自己修建一处陵墓,只是在死后又将李治的陵墓挖开,直接葬了进去,也就形成了中国独有的 夫妻合葬二人还都是皇帝的一座陵墓。死了都不和唐太宗合葬在一起而选择了唐太宗的儿子李治,也不知道这一家人在九泉之下见了面会不会感到尴尬呢?乾陵经过了一千多年的历史,被无数人惦记过,被四十多万人挖掘寻找过,连梁山都干塌了一半却因为找不到墓道口而挖不开,却是在1958年被几个农民不费吹灰之力找到了。1958年,新中国刚成立不久,梁山旁边一条名为西兰的公路需要进行修理,而一般干这种苦力活的都是农民工干,修公路需要大量的石头,刚好附近就是埋葬着武则天的梁山,几个农民就地取材,直接对着梁山就是一通炸。11月27日下午,贺社社和几个同乡按照往常的规章流程在无字碑以北一公里的地方开采石头,刚开始还比较顺利,爆炸产生出来的石头被运走填补公路,当点燃了第三包炸药的时候,炸出来的突然不光是石头了,还有条状的石头,而且数量还不少,这明显不是天然形成的石头,而是人为的。贺社社和几个人先是愣了愣,随即赶紧把石头拿起来查看了起来,果然,这些条状石头上面除了有人为雕刻的痕迹,还有字迹,再一想这梁山正是埋葬武则天的地方,几个农民当即一愣,都惊呼这该不会是瞎猫碰着死耗子炸到武则天的墓穴了吧?几个农民工虽然文化程度不太高,但是也深知帝王陵墓被发现的重要性,于是乎,谁也没敢继续动弹,几个人一合计,直接把工作停下来,跑到了乾县的办公室内和一名姓杨的干部说了这件事。这杨干部一听几个人修路修出一条武则天的陵墓口来顿时是惊愕无比,一千多年以来多少人打武则天陵墓的注意都没成功,就这么糊里糊涂的让几个乡亲给发现了?这事可有点太梦幻了。但是惊讶归惊讶,杨干部也深知此事重大,几番确认之后便是立即给县委书记和县长打了电话,告诉他们几个乡亲修路修出一条武则天帝王墓来。县长和县委书记一听也是有些胆战心惊,面对如此重大事件他们也不敢怠慢,也害怕几位乡亲文化水平不高是不是炸到了别的东西了,就让这位杨姓干部赶紧跟着乡亲们去看一眼,别到时候自己上报到上级再闹出笑话来。杨干部也是非常敬业,一刻也没停跟着几个乡亲连夜赶到了被炸开的陵墓口查看具体情况。杨干部毕竟是有文化素养的人,拿着条状石头看了一会心里基本上有了个大概,他立即对几名乡亲说:这事对谁也不能说,以后也不能来这里炸石头了。几个乡亲点点头,把工具收拾好就回了家。杨干部赶紧把这件事情告诉县领导,县领导当机立断,让他放下手里所有的工作,就专门抓这一个工作,并且马上去省里进行汇报。1958年12月4日,陕西省文管会派杨正兴、雒仲儒等人进驻乾陵,立即对农民炸石的地方进行勘查。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1960年4月3日开始发掘乾陵地宫墓道。1960年5月12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经过挖掘发现:乾陵地宫墓道在梁山主峰东南半山腰部,由堑壕和石洞两部分组成。堑壕深17米,全部用长1.25米,宽0.4至0.6米的石条填塞。墓道呈斜坡形,全长63.1米,南宽北窄,平均宽3.9米。石条由南往北顺坡层叠扣砌,共39层,平面裸露410块,39层约用石条8000块。石条之间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上下之间凿洞用铁棍贯穿,以熔化锡铁汁灌注,与石条熔为一体。且其情况大致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相同,所以由此可以断定,被炸开的就是武则天的陵墓。非常值得庆幸的是,专家们在山体周围并没有发现盗洞,甚至连人为工具留下的痕迹都没有找到,所以可以断定武则天陵墓是没有被人盗窃过的。帝王的陵墓大部分都有诸多的陪葬品,而这些陪葬品均是有着极高的考察价值和历史价值,正是因为如此,帝王陵墓才会被盗墓贼盯上。一方面四十多万人从冷兵器的刀砍斧凿到热兵器的大炮炸药都想挖开武则天陵墓都没能够挖开,而另一方面武则天将陵墓修建的如此牢固,墓穴之中的陪葬品到底有多值钱呢?首先乾陵历时二十三年才完全修建完成,其次墓中埋葬了李治和武则天两任皇帝,但是乾陵可不仅仅只有二位皇帝,还有陪葬墓十七座,其中有太子与公主多名,其余的都是王公大臣,随便一位在唐朝时期都是跺一跺脚就能让全国上下抖三抖的人物。鉴于武则天陵墓没有被挖掘,我们也只能是做一个大概的猜测,根据乾陵修建如此恢弘且连陪葬墓的主人身份都非同凡响,有一位文物工作者曾经 推算出墓穴之中的宝藏最少有五百吨左右,而且帝王墓之中的宝藏都是当朝当代最为稀有的物品。最后,鉴于曾经某位摸金校尉著名现代文学家郭沫若不看文学他看上了考古后将万历皇帝的墓穴挖开,导致其中大量文物氧化的原因,武则天陵墓与秦始皇陵墓一样不允许挖掘,等到科技发达之后,也许有一天我们能够看到乾陵之中唐朝盛世的真正瑰宝。
网友橙皮卷说:
1958年,陕西乾县两个农民在梁山炸山采石,突然炸出了几块石条。拿起来一看,上面雕刻着花纹。两个农民面面相觑:“难道我们找到了女皇墓?”两个农民所住的村子背靠乾陵,村里人都知道,这里是武则天和唐高宗两位皇帝的合葬墓。女皇武则天的传说流传甚广。中国有三大诡异的皇陵,一座不敢挖,秦始皇陵;一座找不到,成吉思汗陵;一座挖不动,就是武则天的乾陵。为什么说武则天的乾陵挖不动呢?这是多如牛毛的盗墓贼亲身经历所得出的结论。
一、数不清的盗墓贼铩羽而归
大唐是中国历史上最让人向往的朝代,国力丰盈,万邦来仪。而武则天所处的时代正是大唐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的巅峰时期,作为一代女皇“则天大圣皇帝”,手中掌握的权力和财富可想而知。唐高宗李治临死前,特意留下遗言,要将生前喜爱的字画全部陪葬,他陵墓中随葬品的价值占据了全国财政收入的1/3。武则天驾崩后,又带走了全国财政收入的1/3。如此庞大的财富,吸引着前赴后继的盗墓者。从唐朝开始,盗墓者就频频光顾乾陵,妄图能够从“则天大圣皇帝”庞大的财富中分得一杯羹。鸡鸣狗盗之徒数不胜数,带着类似“摸金校尉”官职的官方大盗也不少见,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三人。1】唐朝末年,战火纷飞,各地起义军此起彼伏。屡次应试进士却名落孙山的黄巢揭竿而起。恰逢河南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黄巢起义几乎一呼百应,很快就聚集了数万难民,号称“冲天大将军”。他一路长驱直入,进入长安,立国号“大齐”。黄巢起兵后,因为军队扩充太快,军资匮乏,于是打起了乾陵的主意。他带着40万大军直奔乾陵,想盗取稀世珍宝来扩充军资。因为梁山西侧碎石很多,黄巢认为这些碎石是此地大动工程的证据。因此带着40万人日夜挖掘,几乎挖空了半座梁山,挖出了一条40多米深的深沟,可是仍旧一无所获。当黄巢下令继续挖掘后,山上山石滚落,发出轰隆隆的声响,农民军们以为神鬼显灵,吓得扔掉锄头铲子,落荒而逃。就在这时,唐朝军队再次集结起来,向黄巢发起猛烈进攻。黄巢只得选择放弃挖坟掘墓,匆忙迎战。黄巢带着一帮农民军蛮干,对陵墓结构根本不懂,完全挖错了方向,即使再挖深几十米,也无法找到乾陵。这条深沟如今仍然清晰可见,被称作“黄巢沟”。这似乎是黄巢的一道耻辱沟,千百年来被后人嘲笑,认为他是史上最愚蠢的盗墓贼。2】唐朝灭亡后,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国的耀州节度使温韬掌管陕西一带。在他任职7年的时间内,利用职务之便,将唐朝的18座皇陵一一光顾。在挖掘乾陵之前,关中的17座唐王陵墓已经被他盗掘一空。
《资治通鉴》记载:“华原贼帅温韬聚众,唐帝诸陵发之殆遍。”
温韬盗陵百无禁忌,常常带着兵众光天化日之下大行盗掘之事。他只看中金银珠宝,对于唐王陵墓中那些价值连城的书画作品不屑一顾,往往撕掉书画上装裱的绸缎,而扔掉书面。真是“买椟还珠”的情景再现。因此,大批典籍书画就这样经他之手被毁。另有大量珍贵文物流传民间,不得所踪。实在让人扼腕叹息!
《新五代史·温韬传》:“韬在镇七年,唐诸陵在其境内者,悉发掘之,取其所藏金宝。而昭陵最固,韬从埏道下,见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纸墨、笔迹如新。韬悉取之,遂传民间。
温韬将17座王陵中的珍宝收入囊中后,将目光瞄准了乾陵。他找人掐算了黄道吉日,带着5万人上了梁山。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在山下时,还是风和日丽、晴空万里,等温韬上了山,就立即狂风大作,雷雨倾盆。待他们仓皇跑下山,风雨立即停止,碧空如洗。温韬本不信这个邪,又选择了一个好日子,带人上了山。没想到与前一次一样,他刚到山上,风雨立即大作。如此三次,温韬只能认命,认为这是上天给他的警告,不得不放弃盗掘乾陵。
宋人程大昌《考古编》中称,“史载温韬概发唐陵,独乾陵不可近,近之辄有风雨。”
温韬盗掘唐陵引发众怒,留下恶名,最终被后唐明宗李嗣源所杀,抄灭满门。3】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陕西军阀孙连仲受到孙殿英盗掘慈禧、乾隆墓地的启发,为了筹集军饷,将目标对准乾陵。特别是孙殿英获得许多奇珍异宝后,尽管受到满清遗老的严重抗议,却因为有钱贿赂上司,并没有受到什么惩罚,反而还升了官。这让孙连仲更为动心,传说乾陵中的宝贝比清东陵中的更为珍贵值钱。孙连仲决定效仿孙殿英盗掘皇陵。于是,他借口要在梁山上进行军事演习,封锁了梁山,带着一个团的兵力四处炸山。一连炸了半个多月,愣是没有找到乾陵的入口。而当他们继续满山寻找乾陵入口时,忽然下了好几天的大雨,雷电交加,军中谣言四起,都说武则天显灵了。孙仲军眼见军心摇动,只好放弃掘墓的想法,败兴离去。在威力强大的热兵器时代,武则天的乾陵依然未能受到分毫损伤。不得不说,则天皇帝选择的皇陵确实是被上天庇护着的。那么,为什么武则天的墓地如此神秘?这么难找到呢?这不得不提到两位风水先生的故事。
二、史上最牛的两位风水先生的共同选择
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李世民命天文学家李淳风、相士袁天罡推算大唐气运,因此作了《推背图》一书。此书被后世相术者奉为圭臬。袁天罡的相术预测之名在唐太宗贞观初年就已经名扬天下,他的预测准确度极高,唐太宗对他深信不疑。传说武则天两岁的时候,正巧被袁天罡见到。袁天罡一看她的面相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李淳风也有一个关于武则天的预言,据说贞观22年,太白星显现出异常天相。李世民问李淳风,这是什么征兆?李淳风说: “不出三十年后,女主武王,武代李兴,而且还要诛杀李唐皇室的子孙。”当时李世民要将宫中跟“武”沾边的人全部杀死,后因李淳风一再劝说,逆天而行会受到惩罚,李世民只好作罢。总之,这两位的风水预测之术被传得神乎其神。笃信道教的武则天对两人颇为信任,将选墓之事交由两人完成。历代帝王在选择陵墓时,都是费尽心思的。墓地风水不仅要有利于自己坐稳江山,还要保证自己死后能够永享尊荣,更重要的是,还得庇佑子孙后代江山永固,顺利昌盛。为了尽快选到合适的陵墓,袁天罡和李淳风分头行动。袁天罡一路奔波,四处相看,却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墓地。正在内心悻悻之时,走到了关中。这一晚,袁天罡半夜出来看天象,突然发现一处山峦上紫气冲天,龙气大胜。于是,袁天罡急忙跑上山峦,找准方位后,在最佳地埋了一枚铜钱,做了个记号。另一条线路上的李淳风,在正午太阳当头时,看到一座奇怪的山,掐指一算,风水极佳。李淳风立即上山观风水,摆了八卦阵,在吉穴之地插了一枚发针。武则天得到两人的复命后,命人去吉地查看。大臣到达梁山后,扒开浮土,愕然发现李淳风的发针插在袁天罡的铜钱钱眼正中,当时就惊得目瞪口呆。大臣再仔细观察梁山,整个山形像一个平躺的美女,身形婀娜,当地人称为“睡美人”。在主峰下修建陵寝,阴气压倒阳气,非常有利于女皇。除了风水极佳,以整个山体为陵墓,盗墓贼找不到墓道的话,很难挖穿整个山体来进行盗墓。安全性极高。于是,武则天开始在此修建陵寝。她先后调用了20多万人,将梁山主峰作为陵寝,从半山腰开始凿山建穴。300多天后主要工程竣工,唐高宗进入陵寝安葬。接着,后续工程继续进行。直到22年后,武则天驾崩后也安葬在这里,乾陵封上墓门,从此隐匿在崇山峻岭中。一直到1958年,两个农民在炸山采石的时候,意外发现了刻有雕花的石条。作为在此地生活了数代的老百姓来说,乾陵的种种传说几乎都耳熟能详。他们立即意识到自己可能炸开了武则天的墓地,于是急忙向上级汇报。县里的领导得到消息后,竟然不敢相信:孙仲连带着那么多人用炸药都找不到乾陵入口,两个农民就能找到?没想到省里的考古学家将山上的碎石清理干净后,沉睡了1200多年的乾陵墓道终于出现在了大家面前。原来,乾陵的地宫墓道就在梁山主峰东南的半山腰处,由1.25米长的石条从南向北顺坡填塞。石条共39层,大概有8000多块,石条之间都用燕尾形细腰铁栓板拉固,缝隙间用铁水浇灌。仅仅初露真容的乾陵墓道就花费了如此多的心思来进行加固,使得墓道与山体融为一体,难以辨识,实在是让人叹为观止!
三、乾陵中到底有什么?
乾陵墓道的发现,就好像掌握了打开乾陵的钥匙。用炸药炸开墓门,进入墓室应该并非太大的难事。于是,很多人好奇心大动,想要打开乾陵,亲眼目睹这样一件石破天惊的大事,看看传说中的一代女皇陵墓中到底有什么?但是,睿智的周总理并不同意。他非常清楚,以当时的科技水平,还不足以完好地保护整个乾陵的风貌,特别是陵墓中的书画、丝织品,在打开陵墓的一瞬间就会灰飞烟灭。这些顾虑是有前车之鉴的。1956年,明朝第13位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刚刚打开时,无数的金银玉器、书画典籍和成百匹的罗纱织锦让在场人员欣喜异常。可是高兴劲儿还没有持续多久。考古人员就惊讶地发现,曾经鲜艳的陪葬品褪去了色彩,很多价值连城的物品在大家眼睁睁的注视下,迅速风化损毁。当时考古界达成一个共识:绝不轻易开挖帝王陵。于是,周总理批示:“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让后人完成。”那么乾陵中到底有什么?千百年来引得众人纷纷猜测呢?1】唐高宗和武则天将大唐盛世2/3的国家财富带进了陵墓,当时全国的顶级珠宝都藏在乾陵中,不计其数。据专家估计,乾陵地宫中的金银珠宝至少有500吨。2】唐太宗李世民临死前,曾经留下遗言,要将他最珍爱的王羲之的《兰亭序》带入棺中,枕在脑下。可是当他的昭陵被温韬挖掘后,温韬的宝贝名册上并没有这本举世闻名的字帖。一种猜测是《兰亭序》已经被胸无点墨的温韬毁了。另一种猜测是,武则天和唐高宗都喜欢书法,很可能这本《兰亭序》并没有带入昭陵,而是在武则天的乾陵中。3】无数经典古籍将重新验证或者改写历史。其中有《垂拱集》和《金轮集》,里面记叙了唐高宗、武则天两朝的许多重大宫廷事件,可还原武则天生前的很多史实。另外,武则天崇尚道教和佛教,墓地中应该有《华严经》、《楞伽经》、《涅盘经》、《大云经》等经卷。4】武则天将她少女时候的画像带入了棺中。此画像为大画家阎立本为她所作,也是武则天最喜欢的一幅写真画。四川乐山大佛和洛阳龙门石窟的卢舍那大佛据说是根据武则天中年时的容貌雕塑的。一代女皇少女时候的真容显然更让大家好奇。5】其他壁画浮雕、丝织品、上官婉儿的手迹等等物品也一定精美异常,引人期待。这些猜测只是乾陵陪葬品的冰山一角,能够目睹冰山全貌该是多么惊世骇俗!不能开挖乾陵,很多人表示遗憾,郭沫若为此赋诗一首:“待到幽宫重启日,延期翻案续新篇”。
四、乾陵留下了哪些难解之谜?
作为“历代诸皇陵之冠”的乾陵,有很多云遮雾绕之处,那些围绕着乾陵的传奇和故事一直没有结束,很多难解的谜题也引得后人议论纷纷,不断探寻真相。1】武则天的无字碑在中国30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一个女人在男权社会中掌握了最搞的权力,势必引起相当大的争议。不可否认,武则天具有杰出的政治才干。她十分善于管理国家,免除苛捐杂税,与民为利。特别是开创了自举、武举等制度,广纳贤能,让更多平民出身的普通人能够展现才华。
《资治通鉴》中这样评价武则天:“政由己出,明察善断,故当时英贤亦竟为之用。”
可是,她的残酷一面也是不争的事实。为了巩固统治,武则天戕害宗室子弟,打压异议大臣,崇尚严刑酷吏,不少人因此冤死。蓄养男宠给予实权,搅乱朝堂……唐高宗李治逝世后,武则天亲自撰写碑文,对李治歌功颂德。而轮到她自己,却为自己立下空无一字的墓碑。千百年来,对武则天立无字碑众说纷纭。有人说,武则天立无字碑是为了彰显自己的特殊性,千古女帝留下千古谜题。也有人说,武则天认为自己的功德远胜其他皇帝,一块石碑无法记录她的全部功绩。还有人说,武则天认为个人的功过是非由自己书写有失偏颇,应由后人去评论。2】61个无头石像李世民去世时,有许多蕃臣想来吊唁,却被无情拒绝了。到了武则天时代,直接将蕃臣制成石像立于陵前,形成“万国来朝”的局面,可见武则天的野心之大。可是奇怪的是,武则天陵前的蕃臣石像却都是无头的,只留有躯干经历悠悠岁月。有人说,石像无头是盗墓贼干的。明末清初以及民国时期,大量西方人来中国倒卖文物。可是乾陵石像重达千斤,盗墓贼只好把石像的头割下来,进行倒卖。还有一种说法,明末清初时,外国使臣到乾陵游玩。竟然发现自己的祖先在给唐朝皇帝守陵,感觉有辱国格。因此想出一招妙计,夜间在附近农田毁坏庄稼,白天散播谣言,说是石像成精了。于是当地农民信以为真,将石像的头砍了下来。最为靠谱的一个说法是,1556年,陕西华县发生过一次特大地震,而乾陵正处于震中。石像的脖颈处最为脆弱,在地动山摇之时,脖颈折断,头滚落了下来。
五、结束语
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武则天是一个非常另类的存在。虽然乾陵的墓道口已经被发现了,可是距离揭开陵墓内的秘密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估计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无法目睹乾陵中的种种珍稀异宝了。长眠在黑暗地下宫殿的一代女皇,将静静地陪伴着她的丈夫。而关于她的功过是非,随世人评说吧。
网友学史知今说:
1958年11月27日下午,陕西乾县农民贺社社带着几个村民,像往常一样来到乾陵无字碑北面一公里左右的地方开采山石。当时,人们要在埋葬武则天和李治的梁山旁边,修缮连接西安与兰州的西兰公路,由于修路需要耗费大量的石头,人们决定就近取材,在修建到梁山段时,自然就从梁山上取石头。经过工作人员的认真勘测,决定在武则天无字碑北面一公里处的山坡上开采石头,而开采方式则是简单高效的放炮炸石头,负责开采石头的人员,也以当地的农民贺社社等人为主。刚开始,采石工作进行得非常顺利,平均每天至少能炸出几十方石头,这些石头也源源不断地运往山下的西兰公路。可当时间来到11月27日下午时,发生的一件事情却把负责炸石头的贺社社等人吓得不轻,他们按照计划点燃火药后,随着砰的一声巨响,碎石就被炸了出来。不过,贺社社却发现,这一次炸出来的碎石和往常不一样,除了有普通的天然石头外,竟然还有很多条状石头,常年炸石头的贺社社立即意识到,这种石头不可能是天然形成的。随后,贺社社就紧急叫停了,准备继续炸石的村民,他带领村民认真把这些条状石头挑拣出来,这时候他们发现,部分条状石头上,竟然还有雕刻的痕迹,而且初看起来历史年代也很遥远。虽然这些村民的文化水平不高,但从小就生活在梁山附近的他们,自然知道这座山中有一个埋了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那这些条状石头是不是当年用来修建乾陵的呢?如果真是的话,那他们炸的岂不是乾陵的一部分?想到这里,贺社社就带着村民跑到上级那里汇报了自己的猜想。上级听说有可能炸了乾陵,立即派人跟着村民过去查看,前来查看的工作人员发现,一切确实同贺社社等人说的一样,但他也拿不准这是不是乾陵的一部分。于是,工作人员一边让村民把炸出的这个坑回填,一边嘱咐贺社社等人要严格保密,不要把这件事情跟任何人说。随后,工作人员就回去向上级汇报,上级当机立断马上派人将现场保护起来,同时为了进一步确定事情的真相,连夜派人去请相关专家来调查此事。12月4日,专家来到现场,对贺社社等人炸石头的地方进行了实地勘察,经过一系列勘测,初步确定那里就是乾陵地宫的墓道。谁也没想到,当年黄巢派40万大军,生生挖了40余米的深沟,也没找到的乾陵墓道口,竟然被几个农民在机缘巧合之下找到了。1960年2月,陕西省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随后立即抽调大量专家现场实地勘察,同时组建专家组专题研究涉及武则天、李治及乾陵的相关史料。一切准备就绪后,专家在4月3日开始对乾陵地宫墓道进行挖掘,经过一个多月的挖掘,当时间来到5月12日时,该墓道砌石全部披露了出来。专家基本还原了乾陵地宫墓道的情况,该墓道位于梁山主峰东南侧的半山腰,主要由堑壕和石头构成的地洞组成。其中,堑壕深度大概17米左右,整个堑壕都是用非常标准的石条进行填充的,石条长度1.25米,宽度0.4米至0.6米。整个墓道是斜坡型,长度63.1米,总体呈南宽北窄的样式,平均宽度在3.9米左右,所有石条都是从南向北,顺着墓道坡度层层堆叠并砌在一起的,共堆叠了39层,耗费石条8000块左右。石条固定得非常坚固,石条之间用燕尾型细腰铁栓板进行拉固,上下石条之间是凿洞后用铁棍贯穿固定的,同时为填充铁棍与石条之间的缝隙,还用锡铁汁进行了灌注,使其与石条融为一体。有了这个发现后,在场的专家非常兴奋,进一步确定了这就是乾陵的墓道口,因为墓道的情况,与《旧唐书·严善思传》中对乾陵的描述几乎是完全一致的:
“乾陵玄阙,其门以石闭塞,其石缝隙,铸铁以固其中。”
而且,更让这些专家高兴的是,在发现乾陵墓道口的山体周围,没有发现任何盗洞,除了之前贺社社等村民炸石头造成的破坏外,也没有发现任何人为使用工具留下的痕迹。也就是说,几乎可以确定,乾陵自武则天葬入地宫以后没有被盗过,而且乾陵也是唐朝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同时也是所有唐朝陵墓中,唯一一个没有被盗掘过的陵墓。这时候,专家们都非常兴奋,摩拳擦掌准备挖掘乾陵,因为不但可以从里面的陪葬品中,获取大量珍贵文物,也能更好地还原历史真相。特别是,乾陵埋了武则天和李治2个帝王,而武则天作为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称帝的女皇帝,她的身上有着太多的谜团,也吸引了无数人想要对其解密。其实,自从乾陵建成以后,从唐末开始,就陆续有盗墓团伙打上了乾陵的主意,但每一次都无功而返,据说有名有姓的盗掘记录就多达17次,在这里我们简要说几个比较著名的例子。一是唐末发生黄巢之乱时,黄巢曾动用40万军队前往乾陵挖掘,可除了留下一条40余米深的“黄巢沟”外,并没有发现墓道口,最终只能悻悻离开。其实,之所以没有找到墓道口,主要是黄巢大军挖错了方向,当时黄巢大军是在梁山主峰西侧挖的,可实际上乾陵墓道口却在梁山主峰东南侧。二是在五代时期,后梁崇州节度使温韬派军挖掘了唐朝皇陵,因为当时所有唐朝皇陵都在他的管辖范围内,所以温韬就利用这个便利条件,让人逐一挖掘了这些唐朝皇陵。随后,除了乾陵之外,几乎所有唐朝皇陵都被挖掘开了,里面的金银珠宝等陪葬品也都被拿了出来,不过只有乾陵没有挖掘开。据说,温韬手下只要挖掘乾陵就会刮风下雨,温韬认为是天意不让他挖掘乾陵,所以乾陵得以幸免,不过后人认为还是乾陵太过坚固,而且温韬也没找到墓道口,这才没有挖掘乾陵。三是民国时期,国民党将领孙连仲也打上了乾陵的主意,当时他以保护乾陵为名,带领军队驻扎到乾陵附近,然后又搞了一个军事演习。其实,军事演习就是幌子,目的是为了掩护他手下一个师的兵力挖掘乾陵,可尽管这些士兵用了很多炸药,在山上到处乱炸,依旧没有找到墓道口,最终也只能不了了之。说完了以上三个著名的例子,我们就知道了乾陵修建得有多坚固,墓道口修建得有多隐蔽了,可没想到却被几个农民无意间给发现了。这时候,专家们自然想开挖乾陵,为了证明开挖乾陵的必要性,专家们还搞出了一份《乾陵发掘计划》,不过就在这些专家信心满满的准备挖掘乾陵时,周总理却紧急叫停了这件事,并批示:
“我们不能把好事做完,此事可以留作后人来完成。”
乾陵的发掘计划就此停止了,乾陵也得以完整保存至今,以上就是武则天和李治的乾陵墓道口,被发现的整个过程,以及乾陵的保护情况。亲爱的朋友们,你们对这件事情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如果喜欢,别忘了点赞关注我,您的支持是我码字的最佳动力,谢谢大家!文/学史知今
网友历史可叹说:
武则天墓中宝物至少500吨,可1300多年来,有名有姓的17万盗墓者愣是用炸药都没进到陵墓!它外面还有61尊无头石人像守护,有种说法:此地乃风水宝地。
武则天的墓历经1300年保存完好
乾陵位于陕西省乾县北6公里的梁山上,距西安76公里,修建于公元684年,历时23年时间才终于竣工完成,修建时正值唐朝国力鼎盛,陵墓规模宏大,富丽堂皇,堪称“历代皇陵之冠”。唐初时,李世民时开创“因山为陵”的葬制,陵墓都由群山群和雕刻群组成。武则天与丈夫唐高宗李治合葬在一起,是全国唯一的两位帝王合葬墓,也是唐十八陵中主墓保存最完好的一个,更厉害的是,乾陵迄今为止没有被盗过墓,里面陪葬品完好如初。唐高宗病逝后,武则天召令当时有名的术士袁天罡和李淳风选择风水宝地,两人遍游九洲,回来禀报“选在了乾县梁山”,武则天当即派大臣前去考察,在梁山山顶,袁天罡说“我在这里埋下一枚铜钱”,而李淳风则说“我在这里定下了一枚铁钉”,等众人刨开土后,李淳风的铁钉正好压在袁天罡所埋的铜线方孔中,在场之人无不拍手称奇,于是梁山顺利成为乾陵的选址。因为乾陵陪葬品众多,有无数人想到此夺宝。第一位光顾乾陵的是唐末反军首领黄巢,这位盐贩子出身的将领率领40万大军进攻长安,烧杀抢掠之后,黄巢觉得还不过瘾,当时便直奔梁山,调动农民开始挖掘,这些人最熟悉的就是铁锨铁锹,没过多久便挖出一道40米深的“黄巢沟”,但是即使这样也没有发现入口所在,“黄巢沟”保留至今。不久之后,唐朝集结军队向长安发动反攻,黄巢不得已两手空空逃离梁山,他并不知道乾陵坐北朝南,皇帝故意将修建产生的碎石埋在离墓道口300米的地方,黄巢其实挖错了地方。第二位向乾陵伸出罪恶之手的是五代时的耀州节度使温韬,在挖掘乾陵之前,温韬已经挖过17座唐朝皇陵,他本以为乾陵手到擒来,带领大队人马光天化日之下开始挖掘,可连续三次上山,这些人都遇到风雨大作,等人马一撤天气又会立刻转晴,温韬怎么也想不出这到底是什么原因,最终他停止了挖掘,败兴而归。第三位是军阀混战时国民党将军孙连仲,他想效仿孙殿英挖掘慈禧、乾隆墓,用炸药炸山,当时他带领部队用黑色炸药炸开墓道的三层竖立石条,正准备进入时,突然冒出一股浓烟,盘旋而上形成一道龙卷风,顿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七名山西籍士兵立刻吐血身亡,其他人不敢再进,这些人生还者寥寥,把孙连仲吓得够呛,因此乾陵又躲过一劫。
几位农民意外发现武则天墓的墓道口
梁山是一座自然形成的石灰岩山峰,山峰耸立,北峰最高海拔1047.3米,南峰较低,形成东西对峙,从乾陵北边看去,梁山像一位女性躯体仰卧大地,因此有人说乾陵是女皇武则天的绝妙象征,这块风水宝地时刻保护着武则天。1958年冬天,国家召集农民修复途径乾陵的西兰公路,可是因为石料不够,当地人便到梁山上去炸石取材,11月27日下午,贺社社和同伴在距离无字碑北1000米处的凉山北峰东山坡上炸石,前两炮都没有任何异常,但是当第三炮时,几块石条飞了出来。贺社社和同伴们十分惊讶,他们发现这些石条并不是炸出来的天然石头,而像是人工开凿的石头,上面还有一些文字,连着像钢筋一样的东西。当地人将武则天称为“姑婆”,当贺社社和同伴们看到这些石条,第一个映入脑海的想法便是炸开了姑婆陵,想到这里,他们觉得自己摊上事儿了,于是跑到乾县政府办公室,向一位领导干部汇报了情况,这位领导干部听后大吃一惊,如果此事为真,那么非同小可,于是他立即汇报了县委书记和县长。县委书记和县长听完报告后同样不相信这是真的。但此事事关重大,他们不敢懈怠,于是他们让这名干部和农民再到现场考察一番,确保情况属实。当时交通不便,再加上乾县政府离墓道口有十五里崎岖的山路,等干部和农民来到炸石条的地方,已经是傍晚,这名干部看了一下现场,发现确实有带字的石条,为了以防万一,干部让农民将碎石炸出的地点重新填埋,告诉农民“这里不能再炸石头了,而且不准向任何人提起带字石条的事儿”。这名干部向县委书记再次进行了汇报,经过县委集体讨论,决定县委先放下手头工作,成立专门调查组管理此事,同时向省城有关领导进行汇报。12月4日,国家考古专家来到梁山,他们到达乾陵后立刻对炸出石条的地方进行考察,惊喜地发现此地确实是乾陵的墓道口,消息一出,陕西主管部门十分重视,立即成立了乾陵发掘委员会,并于1950年4月3日正式挖掘乾陵地宫墓道。根据考古工作者对乾陵主峰下垂直地道的局部探测,发现陵墓由墓道、过洞、天井、前后通道、左右宫殿组成,左边躺的是唐高宗,右边躺的是武则天,陵墓陪葬品有500吨之多。国家文物局经过探讨,给出意见“坚决不予主动挖掘”。对于乾陵应“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不断向外界重申这一立场,提出“近50年内不考虑乾陵的发掘问题”,等到保护和挖掘技术都成熟时再进行发掘。
墓中财宝价值无法估量,无头人像和无字天碑令人称奇
其实关于乾陵的考古工作从未间断,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分别对周围的永泰公主墓、懿德太子墓、章怀太子墓进行过挖掘,80年代以后,专业人士水平不断提高,对乾陵的范围、位置等情况更是详细进行了勘测,但也仅限于钻探调查和部分挖掘。1957年,乾陵成为陕西省第1批名胜古迹重点保护单位,1961年,国务院又批准乾陵为第1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0多年来,各级政府不断拨款对乾陵进行维修保护,2004年,接待国内外游客数量达到了3,800万人次。在乾陵陵园朱雀门东西两侧竖立着61尊无头石人像,身高1.5米至1.7米之间,大小与真人相似,人们习惯称其为“蕃像”、“宾王像”,这些外国守护者为何没有头呢?经专家研究发现,公元1555年,陕西华县曾发生过强烈地震,震级达到8到11级,由于地震发生在午夜,人们还在酣睡,致使80多万人死于这场地震,华县距乾陵100多公里,正处于震中地带,乾陵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这61尊石人像极有可能毁灭于这次大地震。此外经过勘探,在陵墓通道两侧各有4间石室洞,里面装满了盛唐时最值钱的宝贝,在通向金刚墙近100米的过道两旁,摆满了各种金银祭器,最让人感兴趣的是一件顶尖级国宝:《兰亭序》,据史书记载,《兰亭序》在李世民遗诏中记录为枕在他的脑袋下面,但当温韬盗墓后,在出土的物品清单中却没有《兰亭序》,唯一的可能就是《兰亭序》放在了乾陵。《兰亭序》的真迹成为书法史上一个永远的谜题,这件独一无二的书法极品通篇浑然天成,形神兼备,价值难以估量,北宋著名诗人黄庭坚对王羲之的《兰亭序》十分推崇,他用行书抄录的唐魏征的《砥柱铭》,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书法作品之一。在2010年六月份的拍卖会上,黄庭坚这幅作品以4.368亿元的价格成交,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成交的新纪录,全文四百零七个字,可谓是字字百万,《兰亭序》的价值可想而知。李治风流倜傥,病榻上曾留下遗诏,要把自己生前最爱的字画全部随葬,因此《兰亭序》很有可能被带入了乾陵。而武则天留下的无字碑同样令人称奇,武则天66岁称帝,宫门外高耸“武周”旗帜,定都洛阳,从此当了15年皇帝,无字碑因最初碑上未刻一字而得名,无字碑是用一块完整的巨石雕凿而成的是中国历代群碑中的巨制,给人以凝重厚实,浑然一体的美感。碑额未题碑名,只有碑首雕刻了八条螭龙,巧妙地缠绕在一起,鳞甲分明,筋骨裸露,静中寓动,生机勃勃。无字碑虽未刻录任何文字,但形制、纹饰已表达或者远远超过了文字所能表达得更为深层的政治社会含义。结语:乾陵对于研究盛唐历史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但因为保护文物,至今没有挖掘,相信不久的将来,这些稀世罕见的物品都将与世人见面,那时盛唐景象必将令世人赞叹!
网友温读说:
对于很多人来说,乾陵简直就是传奇般的存在,因为这座陵墓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葬有两位皇帝的陵墓,即武则天和李治合葬的地方,这样的地方,它无论是内部构造还是碑刻图样都显得异常壮观,也正是因为如此,也让古往今来的很多盗墓贼垂涎三尺。因为唐代的帝王十分对于陵寝的保护十分重视,唐代帝王还设有专门看管陵园的官员,为了确保陵墓的安全,唐代的统治者还在陵园外面驻扎了军队,唐玄宗和唐懿宗还亲自去拜谒过乾陵,还规定了公卿寻陵制度,陵墓的外观也十分受到重视,唐朝各个陵墓外面还会种植柏树,因而乾陵也叫“柏城”。而据《宣室志》记载唐代有个人拜谒过乾陵之后,曾做梦梦到过乾陵的盛况,里面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栩栩如生地站在他面前,但是经历百余年乾陵依旧样貌如新,可见当时统治者对于它的重视程度。但是在黄巢起义之后,关中地区沦为战场,唐昭宗天祐元年,朱温毁坏长安城,第二年又有了“盗焚乾陵下宫”的时间,而在五代战乱时期,又有盗墓贼温韬,但是始终没有找到乾陵的大门。民国初年的时候,当时国内军阀混战很多人都想通过盗墓来发财,当时的国民党军官孙连仲为了能够把乾陵的财宝给据为己有,派出了很多人前去盗掘乾陵,在获得了乾陵的准确位置以后又派大量的军队把乾陵团团的围住,然后以军事演习的名义在乾陵附近开展军事行动,并且派人在乾陵的周围埋藏了大量的炸药,把乾陵附近炸的一片稀巴烂,最终引起了乾陵上空的环境骤变,引起了雷雨交加的景象,也就放弃了这个盗墓的行动。乾陵在几千年以来经历了数次大规模的盗掘以后,仍然是大规模的保存了下来,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人无意之间发现了乾陵墓道口的存在,那是在1958年冬天国家正在组织修建乾陵的西兰公路,去梁山炸取石料的时候,也就是在11月27日的时候有个叫做贺社社的年轻人,炸出来了很多的条石,大家发现这些有规则的石头并不是天然形成的,并且还刻着很多文字,很像当地流传的乾陵墓道口之石。贺社社等人,跑到了当时的乾县政府办公室,告诉当时的县长和县委书记自己可能把乾陵墓道给炸开了,几乎所有人都是半信半疑,乾陵历经几千年都没有被盗,很多盗墓贼想尽了办法都以失败而告终,怎么可能轻易的被几个年轻人炸开墓道口。但是这件事得到了乾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毕竟近千年来被盗墓贼垂涎欲滴的乾陵大门,终于有能被发掘到了,于是派了一位杨姓干部专门负责勘察乾陵墓道的问题,最终杨姓干部在陕西省相关的考古专家到来以后成立了专业的乾陵发掘委员会,开始正式发掘乾陵的墓道,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动员了成千上万的民兵和社员队伍,最终确定了乾陵确实存在,不过当时国家没有相对应的技术能够保证乾陵里面的文物不受损的情况下被完全的发掘出来,最终只能暂时搁置进一步打开乾陵地宫的计划。50年代至今,乾陵得到了政府的高度重视和保护,1961年,乾陵被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8年,成立了乾陵博物馆,收藏乾陵文物达四千件,1987年修整了乾陵神道,随着旅游业和文化事业的发展,乾陵被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对于文物的保护意识也大大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