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于左说:
实际上,景泰帝在连声称好之前,还说了别的。《复辟录》中相关的记载是这样的:景泰帝听到明英宗登基的钟鼓之声远远传来,问身边的人:“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泰帝曰:“哥哥做,好!”那么,景泰帝为什么这么说呢?个人认为,原因有这样几个:第一,是最浅表的原因,就是景泰帝明白自己大势已去,一切已成定局,所以连声称好,也算是一种表态,除了这样,他还能做什么呢?第二,哥哥明英宗复位,比起其他的选项,争论最大,对景泰帝最不利。但起码不会引发巨大的动荡和混乱,所以景泰帝会说“好”。夺门政变之前的形势是:景泰帝膝下无子,皇太子之位空虚。另一方面,太上皇明英宗被软禁在南宫,他的儿子、原来的皇太子朱见深也在景泰三年被废掉。所以,当景泰七年冬天景泰帝病重之后,大臣们感觉到了皇位的危机,急于确立皇储,以防万一。当时私下里有过几种方案,一种是请废太子朱见深监国,然后再迎请太上皇回到大内。这个方案倾向于朱见深,一旦景泰帝驾崩,由他继位,明英宗仍然做太上皇。另一种方案是迎立襄王的世子做皇太子。襄王朱瞻墡是明仁宗的五儿子,籓地原本在长沙,后来改到襄阳。襄王沉稳,有智慧,名声好。当初明宣宗去世时,皇太子朱祁镇只有八九岁,有一种观点是让他的同胞弟弟、襄王朱瞻墡继位。张皇后权衡之后,最终还是让皇太子朱祁镇做皇帝,就是明英宗。现在又有人提到了襄王这一枝,而且有传言说,王文、于谦、太监王诚等人都支持这个选项。天顺元年正月十七日的深夜,石亨、张靰、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发动夺门政变,迎回南宫中的太上皇,推上皇位。可以说,石亨等人这样做,也是现实、可行的一种选择。从景泰帝的角度来看,哥哥明英宗恢复皇位,比起朱见深、襄王世子的选项,表面看更可以接受。但是,明英宗恢复皇位,从皇位传承的角度来看,意味着对景泰帝八年来皇位合法性的一种否定,所以景泰帝才会不明不白地死去。耐人寻味的是,景泰帝听到政变的消息,第一个怀疑的人竟然是于谦。他应该不是怀疑于谦自己做皇帝,而是误以为是于谦主导了这次事变。这种怀疑本身,对于谦不公平,也说明君臣之间缺少必要的沟通和起码的信任,他们出事、落败也就是必然的了。
网友澹奕说:
大明景泰八年,朱祁钰已病入膏肓,眼看着即将撒手人寰,正在此时,有天夜里他听闻宫外传来喧哗之声,还有登基的钟鼓,忙问身边人:“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也。”听闻如此,景泰帝道:“哥哥做?好,好,好!”当时的朱祁钰已没剩多少时间,他听到哥哥朱祁镇复位的消息,却仿佛心中放下了一块大石,连声道好。这件事,被记载在明朝的《复辟录》之中,其作者杨暄当年也曾参加过夺门之变,作为事件的亲身经历者,杨暄对于夺门之变的很多细节也都知道得一清二楚。如果从表面来看的话,朱祁钰听闻朱祁镇复位之后,连声叫好,只不过是对于既定事实的一种无奈而已,毕竟他不久于人世,即便再怎么不情愿,对哥哥复位他也毫无办法。其实,从朱祁钰的角度来说的话,自己的哥哥朱祁镇复位登基,的确是要好于其他的可能,虽然朱祁镇登基,对朱祁钰本身,其实也不会有任何好处。在夺门之变以前,从瓦剌回朝的英宗朱祁镇成为太上皇,被幽禁南宫,而原本的太子,也就是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在景泰三年被废黜储君之位。当年朱祁钰易储,让自己的儿子朱见济成为太子,但朱见济幼年夭折,而朱祁钰也没有其他的儿子,可他却坚持不肯恢复朱见济的储君之位,使得前朝对皇位继承争论颇多。朱祁钰病重之后,执掌朝堂的文人士大夫们,主要有两种选择,一是拥立恢复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迎太上皇朱祁镇回到大内,二是让襄王朱瞻墡的世子入继大统,成为储君。朱见济虽然是废太子,但他当年被强行废位,本身就让很多朝臣不满,因此拥护这位废太子的人还是非常多的, 若他继位,英宗依旧是太上皇,不会变动身份。只不过这么一来,就无疑是狠狠打了朱祁钰的脸,当年他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做储君,甚至不惜废掉了阻止他废太子的汪皇后,若朱见深重新继位,是对他彻底的折辱。除了朱见济,还有个方案就是迎襄王朱瞻墡的世子继承大统,朱瞻墡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同母弟弟,当年宣宗驾崩,就有人提议让襄王朱瞻墡“兄终弟及”,但被张太后所否。朱瞻墡文武双全,有智慧有才华,而且性情宽厚如同其父明仁宗,在皇室与群臣之中名声非常好,土木之变后,就曾有朝臣力主朱瞻墡登基主持大局,但被朱瞻墡所拒绝。眼看着朱祁钰病重,储君之位无人,再次有人想起了朱瞻墡这一脉,并有传闻,于谦也非常支持这个方案,可朱瞻墡毕竟是朱祁镇、朱祁钰兄弟的叔叔,算是皇室旁支。于朱祁钰而言,不论是让朱见深恢复储君之位,还是让襄王世子继位,都不算好主意,倘若是哥哥朱祁镇复位,至少后世还会对他这个景泰皇帝有怜悯之情。有意思的是,朱祁钰听闻宫外动静,他的第一反应居然是怀疑于谦,这也看得出当时君臣之间的矛盾已相当深刻,并且缺乏交流,也就有了后来的事情。对朱祁钰来说,哥哥朱祁镇复位,好过让皇位落入其他宗室血脉,他也没有后嗣能让哥哥加以报复,只不过如此一来,他在位八年的合法性,也就被彻底否定了。
网友张生全精彩历史说:
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当皇帝,病重的景泰帝朱祁钰听到这个消息后,连声说“好”的事情,记载在明朝杨瑄写的《复辟录》里:鼓钟鸣,群臣百官入贺。景皇帝闻钟鼓声,问左右云:“于谦耶?”左右对曰:“太上皇帝。”景皇帝曰:“哥哥做,好!”看到这一段记载后,后人都会觉得很奇怪,朱祁镇夺取了朱祁钰的皇位,为什么朱祁钰还说好呢?他这个“好”字里,包含了哪些意思呢?(朱祁钰剧照)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看的。
一、放心的“好”。
钟鼓敲响,是意味着皇帝上朝的。朱祁钰听见了,自然知道是上朝的声音。当时他问的第一句话是“于谦耶”,当侍卫告诉他是朱祁镇的时候,他说了这个“好”字。这里我们必须要注意到,朱祁钰为什么会问“于谦耶”?要知道,于谦只不过是一个大臣,在没有凑请皇帝同意的情况下,他是没有权利召集百官上朝的。而这时候却听到了上朝的钟鼓声,我认为,朱祁钰第一反应是于谦夺位了,于谦把皇位给他夺了!最后听侍卫说是朱祁镇的时候,他说了一句“哥哥做,好!”这话太明确不过了。显然,皇位虽然也是被夺去了,但夺位的是朱祁镇,并没有落入于谦的手中,所以朱祁钰大大地放心了。我们知道,于谦是一个了不起的忠臣,他从来都没有僭越的表现。朱祁钰表面上,也对于谦非常尊敬,凡事都会征求于谦的意见。但是,朱祁钰其实也是很猜忌于谦的。毕竟于谦通过北京保卫战,挽救了大明。所谓“功高震主”,在朱祁钰的心中,对于谦其实一直是很提防的。(于谦)
二、心酸的“好”。
朱祁钰当皇帝的经历,实在是让他很心酸。本来他也没想过要当皇帝,是哥哥朱祁镇做事孟浪,强出头,要去御驾亲征,结果被瓦剌抓去了。朱祁钰临危受命,接过大明的挑子,在于谦等大臣们的拥戴下,积极备战,力挽狂澜,打败了瓦剌。朱祁钰也因此坐稳了皇帝之位。就算后来,瓦剌耍阴谋,把朱祁镇放了回来,朱祁钰其实也并没有当回事,把朱祁镇监视起来就可以了。接着,朱祁钰便准备换太子,把太子之位换成自己的儿子。这件事,后世对朱祁钰批评得比较多。不过,从朱祁钰的角度来看,他其实是理直气壮的。虽说江山本来是朱祁镇的,但朱祁镇差不多算是把江山弄丢了。若不是他朱祁钰的努力,江山能保住吗?所以,这一份江山,就算得上是他挣回来的。既然是他挣回来的,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无可厚非。所以他顶住压力,坚决换掉朱祁镇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之位,换成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然而,朱见济没有那个福气,当太子才一年就夭折了。朱见济虽然是朱祁钰的独子,但只要朱祁钰还活着,生儿子的机会还是有的。哪知道朱祁钰尽管很努力,但一直没能再生儿子,而且很快就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这样一来,朱祁钰真算是白忙活了一场,江山显然不可能再在自己的一脉传递了。朱祁钰全部的心酸,就包含在那个“好”字里面。(朱祁镇剧照)
三、讨饶的“好”。
朱祁镇已经复辟了。这也就意味着,他朱祁钰就不是皇帝了,又重新从皇帝变成了大臣。是大臣,就只得跪拜他哥哥,在他哥哥的手下干活。从高高在上的皇帝,变成向人跪拜的大臣,就算朱祁钰想得通,其实也不行啊。因为他不是一般的大臣,他在朱祁镇的眼里,是曾经夺过他皇位的人,是曾经囚禁过他的人,是曾经废了他儿子太子之位的人。除此外,还是一个非常危险的,有可能再夺他皇位的人。所以,朱祁镇对朱祁钰是又愤恨又猜忌。在这种情况下,朱祁钰就是想做一个乖乖听话、乖乖跪拜的大臣,都已经变成了十分艰难的奢望了。正因为如此,朱祁钰必须向朱祁镇讨饶。而他的一个“好”字,也就包含了朱祁钰满满的讨饶意味。但显然是没用的。朱祁镇上台不久,朱祁钰就忽然“病重不治”去世了。(参考资料:《明史》《复辟录》)
网友方之城说:
景泰帝临终听闻哥哥明英宗朱祁镇复位,连说了三个“好”,这三个好字既表达了景泰帝朱祁钰的无奈,也表达了一种后悔。
明英宗朱祁镇和景泰帝朱祁钰之间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大概就是明英宗时期,哥哥朱祁镇登基后,轻信太监王振之言,要亲政蒙古瓦剌部,不想在土木堡被瓦剌也先伏围,明朝出征的几十万大军悉数损失殆尽。此时的明英宗也被瓦剌给俘虏了,正当国家危及之时,兵部侍郎于谦力王狂澜,立刻在北京城组织兵马积极防御,国不可一日无君,更何况皇帝被来犯的敌人俘虏,如果不重新立个皇帝,朝局动荡不说,还有可能受制于瓦剌手上的明英宗。于谦并与太后立了明英宗朱祁镇的亲弟弟朱祁钰为皇帝,史称景泰帝。朱祁钰登基后的首要任务就是防御瓦剌对北京城的进攻,在于谦主持大局的情况下,发动大明所有的力量,终于打退了瓦剌对北京的进攻,解除了大明的危机。按此剧本应该是朱祁钰就一直当着他的皇帝,前皇帝朱祁镇也就在漠北喝着羊奶,吹着北风。没想到朝中有大臣总是希望能把明英宗接回来,虽然景泰帝不是很乐意,但也架不住大臣们左一个折子,右一个折子的上书,也就同意了迎回明英宗,朱祁钰盘算着瓦剌部不可能放明英宗回来,可是他失算了,瓦剌居然把明英宗给放回来了。这明英宗回来就回来了吧,景泰帝朱祁钰可没给他哥哥好脸色,就把他安置在一个偏远深宫里,史称“南宫”,就当他一个普通宗亲给软禁打发了。没几年,景泰帝病重了,要命的是他没儿子,谁来继承大统呢,这是个问题。按照当时的常理来说,其实是轮不到明英宗朱祁镇的,最大的可能是两个:一是原被朱祁钰废掉了太子,也就是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他被废的原因是要给朱祁钰的儿子腾太子之位,没想到朱祁钰的儿子当上太子没多久,死了。二是立外地藩王襄王位太子。这两种方案其实都不关朱祁镇的事儿,事情的发展既是谋划,也是偶然,不成想朝中有群人为了投机,以石亨为首的一帮人居然帮助朱祁镇破宫门而入,抢先复位。而此时朱祁钰其实还没有死呢。朱祁钰躺床上听闻上朝的钟声被敲响,应该知道有人登基了,他其实的第一反应是怀疑当时如日中天的于谦,这种怀疑是非常正常的,虽然于谦在大明一朝是数一数二的忠臣,但作为皇帝是可以怀疑一切对皇权有威胁的人的,以于谦当时的权势来看,这是很正常的。当侍从回答是朱祁钰的哥哥原明英宗朱祁镇复位后,景泰帝连说三个好,也表达了他内心的无奈,皇位本来就是哥哥朱祁镇的,既然你急于复位,也就算是归还于你,因为此时的景泰帝是没有任何办法来阻止这一切的。
其实,我觉得朱祁钰更多的还是在表达自己内心的后悔,他应该在明英宗回来后,找个机会杀了他,至少坚决不同意迎他回来。作为前皇帝,朱祁镇的复辟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而且具有天然的号召力,在皇权至上的王朝时代里,作为一个成熟而理智的皇帝,绝对不应该把这种对自己皇权具有最大威胁的人留在身边。虽然他是你的哥哥。
网友灵石蕴说:
因为朱祁钰很欣慰景泰帝朱祁钰这一生,都很悲惨,事事不如意1449年,他大哥朱祁镇跑去打瓦剌,结果土木堡一战覆灭,自己也成了俘虏。皇帝被人逮了,敌寇又大军压境,大明王朝该怎么办?危急时刻,群臣商议,另立新皇。备选帝王有两个,一个是当时还是郕王的朱祁钰,一个是朱祁镇的太子儿子朱见深如果按照宫廷剧本走,朱祁钰应该屡翻算计,弄死太子侄子才对。可惜这郕王打死不干,只想勉为其难的做个监国王爷,做皇帝纯属被逼上梁山,不得不干史书记载了这么一件事大约是1449年8月某天,朝堂正争吵着,忽然一名大臣举起老拳,锤向了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一人带头群人跟进,文武大臣就这么打起来了,当场打死马顺,还有一个叫王山的,打斗过程中,朱祁钰想躲,可当时的兵部侍郎于谦硬拉着不让事后不久,朱祁钰就登基了,谁能说不是被吓的?1452年前后,这皇位坐了几年感觉还行朱祁钰就想废掉朱见深,立自己儿子朱见济做太子,把皇位留给自己这一脉。为此贿赂太监,贿赂群臣,还向大臣们卖委屈,当初朕不想当皇帝,是你们逼的,现在朕想立个太子,你们还不让,朕委屈……好不容易求得大臣们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立了自家儿子做太子,可朱见济早夭了。事后,有大臣评价,“太子薨逝,足知天命有在”,翻译成人话就是,你朱祁钰就是个替代品,想不该想的,死儿子就是下场皇帝当成这样,还能再憋屈点不?到了1457年,夺门之变,病重的朱祁钰听到外头新皇登基钟声时,心里头很沉重,这一生真衰,命不保也就算了,连朱家的江山都丢了。问左右,是于谦登基了吧?左右回答,是太上皇复位了……听到这,朱祁钰很欣慰,是哥哥就好,朱家的江山没丢,连说三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