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现在穿蒙古袍的人多吗知乎

原创 野人  2023-08-05 12:30  阅读 17 次

网友新华融媒新消费说:

蒙古袍作为民族服饰已成为内蒙古的象征。如今它的意义已不是简单的一个服饰,而是一个民族的典型代表,一个民族符号,走向国际化的标志。蒙古袍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2004年被列入国家民族民间保护工程试点项目,2008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蒙古袍按季节还分为单袍、夹袍、棉袍和皮袍。其款式多样,有开叉的,有不开叉的,有下摆宽的,也有下摆窄的,根据袖口进行区分,有马蹄袖式样的和不是马蹄袖的。时代的发展,让这一服饰从平民走向国际。现在在内蒙古的牧区还能看到穿蒙古袍的。但很多城市,除了特殊场合和节日才能看到蒙古袍,这与牧区普通牧民们的已大不一样。不论质地,不论款式都大相径庭。生活是最好的设计师。过去作为游牧民族的内蒙古人,蒙古袍不仅能抵御严寒,还有来自生活的用途。白天,蒙古袍从头到脚包裹得严实,不怕风雪,他们可以尽情驰骋在宽阔的草原上,或放牧或打猎,或遮体“唱山曲”。晚上,还可以当床当被子,真是很方便。节日上,婚礼上,那些漂亮的蒙古袍如鲜花般争相斗艳,五彩缤纷。蒙古族姑娘的婚礼,那蒙古袍一定相当讲究。身为蒙古族姑娘也特别骄傲,美丽与美丽碰撞,美轮美奂。生活的变化,让蒙古袍逐步退出居家服饰的行列,而作为礼议服饰走向生活,走向世界。她特有的民族性,特有的美成了尊贵、友善的代名词。

网友何平373说:

一个都没有。

网友梦幻春风Zx说:

首先,内蒙人不等于蒙古人,内蒙古主要民族是汉族和蒙古族,汉族蒙西地区来源于山西移民,蒙东地区来源于东北移民!所以西部内蒙语言、饮食、性格更接近山西北部人的特点!东部内蒙同理,语言饮食、性格习俗更接近东三省人的特点,也可以说基本一致!而真正说到蒙古族,大多数和汉族混居的蒙古族基本已经汉化!只有草原深处的北部旗县和牧区还保留着完整的蒙古族文化和生活传统,但生产方式是定居点了!说到现在还穿蒙古袍的地区还是有的,比如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的北部,巴尔虎两旗,阿巴嘎旗北部都是很容易看见穿蒙古袍的牧民老乡!盟市的话,海拉尔和锡林浩特还是能在马路上很容易看见穿蒙古袍的老乡在市区办事!只有深入过内蒙北部边境旗县才能真正领略蒙古风情!特别强调一句,呼和浩特根本代表不了内蒙,只是个省会而已,而且只仅仅反映了内蒙古西部地区的一些风情,内蒙古很大,横跨9省区的跨度!了解真正蒙古风情请从全内蒙北部边疆旗县开始!

网友风之语123说:

现在外地人一说内蒙古,就想到当地人平时都是骑马、住蒙古包、吃手扒肉。主要是电视宣传片误导的。我是土生土长的内蒙古人,至今已在内蒙古生活了40多年,由于工作经常出差的关系,内蒙古101个旗县(现在102个)去过大半数,可以说比大部分内蒙古人都要熟悉。平时还真没见过身穿蒙古袍的,可能还是走的地方少。当然庆典活动除外。那是要求统一穿的,不过那也是只在特定的活动地才穿。在牧区(草原上)的旅游点,服务、演出人员会穿。但平时他们不工作时,身着与内地也没什么区别。像旗、县、市里就更没有人穿了。 内蒙古的建设与内地也没什么区别,把外地人蒙着眼拉到这的县城里再解开,如不提示,他是看不出来已身在内蒙古的,也到处是高楼、高架桥,到处是长长的堵车。当然,内蒙古街道两侧的店铺、政府机关的牌匾上都是蒙汉两种文字(硬性要求),但能真正看懂蒙文的人很少。蒙族人在街上平时也说普通话,只有与本民族的人才说蒙语,很多人只会说不会写,因为上的学校就是汉语(也有纯蒙语授课的,较少)。 再说吃,绝大部分人家吃饭与内地没有区别,平时也是米饭、面条、馒头、炒、炖菜。有的蒙古人家早晨喜欢自己熬奶茶,其余的吃法也与汉人一样,手扒肉、烤羊排等都是来外省朋友(客人)作为地方特色菜而专门准备的。 住:极少有人住蒙古包,大家能看到的基本都是作为旅游点特意建的。有草场的人家现在基本也都统一住在村镇的平房里。极少有单户住在草场上。 行:在草原上也极少有人骑马,很多人放牧骑的是摩托车。如在城镇里,都是开车或自行车。你是见不到马的,交警也不让。 真正的内蒙古与电视上宣传的还是有很大区别的,那是为了吸引旅游而拍的。

网友莫夜静思说:

我们这地方蒙古人穿的很多,过年过节,本年,结婚,那达慕大会,都穿,平时都穿的很多 ,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415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