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之前根本没怎么打过仗,萧何是怎么知道他有将帅之才的?(韩信没打过仗,为何萧何知道他有才能)

原创 野人  2023-07-27 18:35  阅读 14 次

网友我是梦呓说:

作书之人书其精华,不赘其繁泛,方成经典。读书之人,汲其文髓,悟其理念,方醒通篇。伯乐识马,君王择才,必苦其观察,践其反复,才能定验。若马不驰骋,伯乐无力去识,人不施展,择帅人无能择帅。因此,问答,韩信没怎么打仗,萧何是怎知他怀将帅之才?道理就很明白,只是史书不叙之平淡,不赘其枝叶,才让作者生疑,追根寻源。将帅之人举止言行,施放的量,即如同骏马在奔腾,帅才在施展。韩信言行聚焦此作帅之能,萧何才敢于几番举荐给刘邦,而刘邦也必数经小战而验,只是不值史书赘写罢了。从韩信不得重用,怒而弃君出逃,萧何屈尊曰夜追赶,,,从萧何进言,俗将好得,此将失而不会再生,可以想见,识将选将过程中的艰辛和不易。此写法取重弃轻,聚精去繁,神来之笔,点晴龙活,这正是作者著书的过人水平,给读者充足的想象空间。不知此答能否让作者解其困惑?达成共识?

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同样的道理,实践也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一个人是不是人才?手底下见真章,说得通俗点,就是黑猫白猫,能抓住老鼠就是好猫。所以韩信是不是人才,只要让他去实践一下就知道了,但问题是,萧何在韩信没有实践之前,就断定了韩信是人才,那么韩信有什么过人的地方呢?其实萧何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并且是一个国士无双的人才,与现代的企事业单位招聘人才的过程非常相似,萧何判断韩信是个难得人才可以分为三个过程:一看,二交谈,三试探。萧何不是第一个发现韩信是人才的人,韩信的第一个伯乐其实是刘邦的车夫夏侯婴,当怀才不遇的韩信因为在项羽那里得不到重用时,韩信因此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时投靠了刘邦。请注意这个细节,韩信是在刘邦被封为汉中王,从关中进入汉中时,投靠刘邦的,要知道刘邦当时的情况是因为要到汉中的封地去,蜀地在当时地处偏远,人迹罕至,当时绝大部分刘邦手下的人都在逃离刘邦有,然后韩信却是反其道而行之,却在这个时候投靠刘邦,任何一个正常人都会对韩信的行动产生怀疑。怀疑就会有好奇,韩信虽然投靠了刘邦,但是现在还没有人发现韩信是个人才,只不过在刘邦的军中担任一个接待宾客的小官吏,结果因为犯了法要被处斩,而当时的监斩官就是刘邦的御用车夫夏侯婴。轮到斩韩信时,韩信就表现得与众不同,当着夏侯婴的面大喊了一句:汉王不是想成就统一天下的功业吗?为什么要斩壮士!在处斩的时候,韩信说出了这句话,可是相当例外的,然后夏侯婴大概也是感到奇怪,所以就打量了韩信了一番,请注意这个细节,夏侯婴是仔细地打量了韩信的外表,发现韩信是一个身材高大、相貌堂堂的人,于是夏侯婴就与韩信交谈,发现韩信谈吐不凡。看到没有,夏侯婴对韩信的判断也是一看,二交谈,于是认为韩信是个人才,这是夏侯婴的判断,虽然夏侯婴认定韩信是个人才,但显然与萧何说的国士无双是有差距的,夏侯婴的与韩信的交谈也应该并不深入,毕竟只是刘邦的车夫,思考问题的角度也不一样,但是夏侯婴还是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了,刘邦就把韩信任命为治粟都尉,也就是掌管生产军粮的官员。韩信因为夏侯婴,不仅免掉了死罪,而且还升了官,这整个过程中,韩信只是通过外表与交谈而获得的,可见外表与交谈在当时,是判定人才的方法之一。夏侯婴将韩信推荐给刘邦后,刘邦也曾与韩信交谈,但刘邦并没有发现韩信有什么特殊的才能,所以才封了韩信一个治粟都尉的官员,当然了,也许是刘邦并没有在意,只是碍于夏侯婴的推荐给个面子而已,但刘邦的这个任命却为萧何发现韩信提供了机会。萧何在当时是丞相,韩信是治粟都尉,治粟都尉管的又是粮食生产,身为丞相的萧何当然也要管粮食生产,于是两人有交集,有了交集,就会打交道,于是就会有交谈,和韩信在工作中处事的一些方式方法。是金子总会发光的,韩信确实是个人才,因此才会在工作中与交谈中表现得处处不一样和与众不同,萧何是丞相,手下有一帮的官员,谁有能力,谁没能力,萧何非常清楚,萧何在与韩信的打交道过程中,发现了韩信与众不同的才能,韩信能够讲出其他将领讲不出的理论,能够将工作做得比其他官员还要好,这就是才能。萧何仍然是通过一看,二交谈,三试探的方式来判断韩信的,看,就是看外表,千万不要小看外表,古人就是以相貌取人,韩信不仅长得身材高大,而且是相貌堂堂,试想一个外表非常好的人,在古人眼中就是半个人才了。第二,就是交谈。韩信的才能主要体现在军事上,韩信为了得到重用,当然会一个劲得与萧何讲军事战略理论,而且韩信所讲的,都是萧何从来没有听过的,是萧何手下乃至刘邦整个军中其他将领从来没有讲过的,所以萧何就对刘邦说韩信是国士无双,国士无双的意思就是一国之中独一无二的人才。至少在刘邦领导的集团中,韩信讲出的军事战略理论是没有任何一个将领有水平说出的,而且韩信针对刘邦目前的困境作出了大量的可行性分析,提出了解决方案,让萧何看来是非常切实可行的,所以萧何对刘邦说:您如果要东进统一天下,就一定要用韩信,如果只想偏安汉中,就可以不用韩信。第三,就是试探,萧何与韩信交谈或工作,肯定会出一些难题让韩信来解决,这些难题可能是萧何自己都不知道怎么解决的问题,但是韩信能提出解决方案,并完美的解决了问题,这就不得不让萧何暗暗称奇了,这真是个国士无双的人才啊!所以才有了萧何的月下追韩信,萧何干嘛要追韩信啊?还不是为了刘邦的统一大业,萧何明显知道刘邦不可能一辈待在汉中这个地方,萧何为了整个集团的政治利益,所以才把韩信追回来,想着法子让刘邦重用韩信。萧何把话说得如此之重,刘邦显然也对韩信开始重视起来,刘邦再次与韩信深入交谈,发现韩信确实是个人才,讲的都是一些非常高深的战略问题,刘邦虽然封韩信为大将军,但是心里还是没底,因为打仗可不比其他的,毕竟韩信没有任何工作经验,如果重用韩信,让韩信率领大军打仗,如果韩信打成了赵括那样,岂不是全军覆没,谁敢说韩信一定赢呢?所以刘邦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在还定三秦的战争中,刘邦让韩信提供谋略,但是行军打仗和人员布置还是刘邦本人负责,直到彭城之战,都是刘邦负责的,如果彭城之战,刘邦击败了项羽,那么历史上,就没有韩信这号兵仙了,正因为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得惨败,才有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兵仙。

网友江湖小晓生说:

韩信从来没在萧何面前表现过自己的军事才能,萧何为啥就认定了韩信是个人才呢?还非要大晚会上冒着被误解为跑路的危险,把韩信给追回来?其实这也是大家的一种误解,并不是说,萧何刚见到韩信,就立刻意识到这家伙是个人才。肯定是通过了一段时间的接触以后,才会认定你是人才。雷布斯曾经说过:我绝对不会投资陌生人。本来就是这么个道理嘛!都不了解你这个人,凭什么就要花巨资投你的项目呢?当然是在接触久了以后,认可了你的能力和人品,才会投资你。同样的道理,萧何认识韩信的这个过程,其实也不能说太短暂。而且是通过一些具体的事情,才让萧何意识到,韩信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一、韩信逆流而行,这是萧何诧异的。

刘邦被封为汉王,这无异于是项羽在羞辱刘邦。把刘邦发配到蜀地,以此断绝刘邦出来给项羽捣乱的机会。这么一来,刘邦就带着自己的大军进入蜀地了。可是这路上就出现了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逃兵不断的问题。刘邦本来就是丰县人,在沛县起家。算起来也就是淮河地区的人,他手下的兄弟们,大多都是淮河流域的人。这一下从淮河给人家干到了四川盆地,一般人都适应不了。所以刘邦的手下人不断开始逃离,他们似乎也觉得跟着刘邦不会有前途的。与其在蜀地终老,倒不如跑回家好了。就在大家都打算跑路的时候,有这么一个人却反其道而行之,那就是韩信。韩信早年是跟着项羽混的,项羽觉得这个家伙太自大,所以只让他担任执戟郎。所谓执戟郎就是给他拿武器的人,韩信心里当然不服气。再加上仗都打完了,似乎留在项羽这儿没什么事情可以搞了,于是韩信就跑刘邦这儿来搞事情了。人家都逃跑,偏偏你要跑过来,这事儿你说有意思吧?当然了,混饭吃的糊涂蛋,有时候也会犯傻走错方向。萧何估计只是稍微注意了一下他,也没有太放在心上。

二、滕公夏侯婴,成为了韩信的第一位伯乐。

夏侯婴是给刘邦开车的御用司机,由于驾驶技术高超,又常年陪在刘邦身边,所以被封为昭平侯,地位已经今非昔比,他说话还是有点分量的。当时韩信已经投奔到了刘邦这儿来,可是只做了一个仓库管理员,没有受到重用。估摸着是太无聊,犯了法,韩信就被逮了去杀头了。在快要杀掉韩信的时候,韩信突然看到了夏侯婴。这可是救命的稻草,于是韩信大喊着:难道汉王不想得到天下吗?为啥要杀壮士呢?这话一说出来,释放出了两个信号。第一个信号是韩信知道刘邦心里想着的是什么,自然是天下。第二个信号是韩信自认为自己可以帮助刘邦完成这个心愿。如果入蜀之前,有人说这话,大家只会呵呵一笑,随后继续杀头。可是入蜀以后,项羽已经把刘邦集团逼入绝境了,再有人说这话,等于是说出了所有入蜀之人的心声。夏侯婴觉得这个韩信很有意思,所以就把韩信给救了下来。在跟韩信聊了一段时间以后,果断认定韩信是个人才,因此就把韩信推荐给了萧何。有夏侯婴这个老司机作保,你觉得萧何会怎么看待韩信呢?当然是刮目相看了!所以说夏侯婴是韩信生命中非常重要的贵人。

三、萧何跟韩信也聊了很久。

夏侯婴跟韩信到底沟通了多少时间,这一点史料里没有做记录。但是我认为他们入蜀以后实在是太无聊,肯定是没事儿就喝酒聊天。因此夏侯婴估摸着是在深入了解了韩信的为人以后,才会把韩信推荐给萧何的。毕竟萧何事情比较多,一般人是不会接见的。萧何遇到韩信以后,也跟他坐下来聊天。这个级别就不一样了,汉国的丞相跟你一个无名小卒坐着聊天,还一连聊了好几次,你说萧何是不是真的对韩信感兴趣?打仗这种事情,他萧何的确不会做。但是知人用人,那可是丞相的本分。所以萧何肯定是在深入了解韩信的为人以后,才会笃定地认为,韩信是个人才!所以我们会发现,韩信不光打仗厉害,这口才也是相当了不起。连续跟夏侯渊、萧何聊天,便相继征服了这两个人。

四、萧何原来的态度是,先留着,万一有用呢?

萧何通过聊天,意识到韩信是个人才。但是这个人才必须要通过实践,才能验证是否真的有用。于是萧何暂时搁置了任用韩信的事情。因为当时也没仗可以打,刘邦那儿也没给个军事任务让手底下的人去完成。萧何暂且把这事儿给忘了。韩信这边可就不自在了,说好的要在刘邦那儿为我美言几句的呢?难道因为我没塞红包,就刻意把我给匿了吗?气愤之余,韩信索性跟着一帮新鲜出炉的逃亡将领们一起跑路了。萧何得知又有人跑路了,这里面包含了韩信,那叫一个诧异!为了不酿成大错,萧何这才马不停蹄地去追赶韩信,差点让刘邦误认为,萧何也跑路了!萧何为啥非要留住韩信呢?其实萧何这么做,倒不是说坚信韩信能帮刘邦做什么大事,他只是不希望刘邦错过这么一个机会罢了。帮助刘邦抓住任何一个可以复出的机会,这就是萧何要做的事情。萧何把韩信追回来,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先留住人才。甭管这个人才是否真的管用,总之不能舍弃。

总结:萧何最后的举荐,那也是在搏一把。

刘邦还有什么出路吗?躲在蜀地一辈子,似乎就没有什么发展了,刘邦本人也特别颓废。因此萧何在刘邦跟前着重推荐韩信,就是为了给刘邦带来一点希望。韩信做大将军,这件事看似滑稽,但是所带来的震撼感,那是今非昔比的。萧何等于是给了汉军上下所有将帅士兵们一个希望,告诉他们刘邦唯才是举!如果提拔樊哙、夏侯婴这些老熟人做大将军,一点新意都没有,还是会有人逃跑。可是提拔韩信做大将军,那些基层军官们,可就看到希望了,逃跑率自然就下降了。况且,万一韩信真的像他的口才那样厉害呢?反正也没有其他出路,倒不如让韩信试一试。如果韩信办成了这件事,萧何也是他的大恩人!参考资料:《史记》

网友君山话史说:

没有萧何,就没有韩信。当时韩信只是个默默无闻的人,他的军事天才尚未有展示的机会,萧何怎么知道他有将才?又为什么推荐他为大将?难道他不怕自己看走眼,选中一个像赵括那样只会纸上谈兵的人吗?

第一,萧何有识人之明。

我这里举两个例子,来说萧何在识人上是何等厉害。萧何本是沛县吏掾,算起来也是个小官。他认识刘邦时,刘邦还只是一介布衣,而且有些无赖相,时常得罪人。但是萧何有一双敏锐的眼光,觉得他与众不同,多次暗中相助。后来刘邦当了泗水亭长,与萧何成为同事,关系更是非常寻常,刘邦有一回到咸阳去服役,同事们都送他三百钱作为路费,萧何送了五百钱,比其他人多了两百钱。萧何这样做,与其说两人交情深厚,不如说他认为刘邦”奇货可居“,多给两百钱,也是一投资,在刘邦心里,萧何便成为最可信任的人之一。当然,萧何当时肯定没想到刘邦有朝一日会成为皇帝,但他能看出刘邦不同凡响,这就是识人的能力。在萧何去世前,汉惠帝前来询问宰相人选,萧何推荐曹参,这又足以见他的识人之明。因为曹参本是武将出身,身经百战,在汉高祖序定功臣时,把搞后勤的萧何列为第一,曹参非常不服气,从此与萧何势不两立。但是萧何临死前,却推荐曹参接任丞相。后来曹参”萧规曹随“,无为而治,成为一代名相。这又是萧何眼光毒辣的又一例证。大家认为刘邦是无赖时,萧何能看到他与众不同;大家认为曹参是一介武夫时,萧何能看到他的治政才干;同样,大家认为韩信是普通一兵时,萧何独能看到他的大将之才。

第二,萧何并非不懂军事

很多人以为萧何不懂军事,不懂军事怎么会推荐一位大将之才呢?其实这是一个误解,萧何并非不懂军事。军事的含义是很广泛的,不是像关公那样横刀立马的战将,才叫懂军事。就以人民解放军来说吧,你说主要搞政治工作的恩来同志、少奇同志不懂军事吗?从沛县起兵始,萧何始终在刘邦左右,几乎参与了每场战争,他是大总管的身份,政治动员不算军事吗?军需后勤不算军事吗?打了那么多年的仗,外行也打成内行了。在刘封封赏功臣时,把萧何列为第一,称他为”功人“,而其他人称为”功狗“,虽然言糙了点,理却不糙,因为萧何是军队的大总管,他的关键性作用,只有刘邦能以宏观全局的眼光,准确地认识到萧何不可取代的作用。

第三,萧何对韩信的了解,比任何人都多

在萧何之前,有一个人先认识到韩信的不平凡,此人便是夏侯婴。夏侯婴认识韩信,是在一个极为特殊的场合。韩信原本是项羽麾下的一名军官,但得不到重用。心灰意懒之下,他听说汉王刘邦心胸宽广,便抱着侥幸的心理,万里迢迢前来投奔。岂料一场灾难从天而降,他被卷入一个案件中,被判处死刑。在刑场上,同时被处斩的还有其他十三人,他是最后一个,一颗颗的人头被锋利的大刀砍下,从项上跌落到地上,鲜血四溅,很快就要轮到他了。当刽子手举起大刀时,韩信爆发出一声大吼,冲着监斩官夏侯婴喊道:“主上不是想要得到天下吗?为何要杀壮士?”这声反抗命运的一吼,把他从死神面前拉了回来。夏侯婴以惊奇的目光看着他,见他相貌堂堂、气宇轩昂,暂停行刑,将他释放,经交谈后发现他有一腔才学,非寻常之辈,便立即向刘邦报告。刘邦着实有容人雅量,见夏侯婴为此人求情,便赦免其罪,并且毫不吝啬地让他担任治粟都尉。正是治粟都尉这个职位,让韩信有了与萧何深交的机会。治粟都尉就是个后勤军需官,而萧何正是军需大总管,因此与韩信在工作上接触便多了。韩信在军事政治上的见解,令萧何大为叹服。我们有一句话叫”相由心生“,一个人内心的气质,是会在一举一动中体现出来的。一个怀有伟大抱负的人,只有伟大的人可以理解他。陈胜有鸿鹄之志,但周边的人不会理解;班超有投笔从戎之志,却只被人冷嘲热讽。因此,碌碌无为的人,永远不能了解伟大人物的志向。韩信的幸运,就是遇到火眼金睛的萧何;同样,大汉政权的幸运,是萧何发现了韩信。认识韩信后,萧何对韩信很是佩服,多次在刘邦面前举荐,可是刘邦并没有在意。直到韩信负气出走,萧何月下追韩信,才有了说动刘邦登坛拜将的故事。刘邦用韩信,出于对萧何能力的信任;萧何推荐韩信为大将,是人生的一大赌注,历史证明他的眼光,证明他的豪赌赢得了未来。

网友豹眼看历史说:

(萧丞相一看就像个算命先生)··萧何也是在官场上混的人,见多识广,具有识人之明。所谓能识人,就在于他没发迹的时候,能清楚他会有成就;在很普通的时候,就清楚他将来会发迹。现在不仅刘邦知道韩信有本事,甚至世界上,连外国人都知道了韩信有本事。可当时除了萧何,也就是夏侯婴觉得韩信不一般,但也没看出韩信究竟有多大本事。不过,萧何也不是神仙,也没看到资料介绍他能掐会算。那么萧何是如何发现韩信的军事才能的呢?第一,萧何主管后勤工作,突然有一天,他发觉将士不再吃发霉的粮食,马匹不再吃发霉的草料。这是件大事,引起了萧何的注意。萧何询问这是怎么回事,下属如实回答说:“看守仓库的韩信,改进了仓库的库门。由一个门口改为两个,一个门口进,一个门口出。先进先出,后进后出。”萧何一听,就意识到这个韩信不简单,是个人才。你想连丞相之才的萧何都解决不了的问题,被一个库头轻松就解决了,这是多大的智慧啊。故事已经发生了两千多年,现在的库管员何止千万。如果没有听过这个故事,有谁会想到去改一下库门,解决这个霉变的问题呢?许多人看到苹果总是从树上往下掉,都习以为常,以为苹果熟了就会掉,有谁会想到是地球的万有引力在作怪呢?韩信的改进办法,比不上牛顿定律伟大,但也体现了韩信的非凡之处。萧何自然会把韩信请来,好好地喝个茶,详细地问个明白。第二,萧何把韩信追回来之后,再次更加隆重地把韩信推荐给刘邦。从有关史料来看,经过萧何苦口婆心地劝说,刘邦直接拜了韩信为大将军。之后,刘邦问询韩信定邦安国的计策。韩信侃侃而谈,据说与刘邦谈了三天三夜。刘邦听后大喜,“自以为得信晚”,就是普通人所说的相见恨晚。从此之后,对韩信言听计从。韩信跟刘邦的交流,无非是为刘邦制定了东征项羽以夺取天下的方略。且不要去管他究竟是啥样的规划,先来说一下韩信为何跑了,萧何为啥要追吧。试想一下,萧何将来是要做丞相的人,做事不可能太毛糙。刘邦日理万机,屁股底下整天着火,哪有功夫听别人闲叨叨。不要说韩信,就是萧何也没有可能整天陪着刘邦聊天。刘邦没兴趣听,萧何说了也没用,何况刘邦就不给萧何时间唠叨。萧何也不会不了解韩信,就三番五次地跟刘邦说韩信多大本事。在豹眼看来,在韩信逃走之前,韩信一定是与萧何做过深入的交流,一定会把整个战略规划全部告诉过萧何。韩信也清楚,如果萧何都不能理解而且能把他的建议上报给刘邦,引起刘邦的重视,他就再也没有机会啦。萧何了解了韩信的战略规划,深知对于刘邦未来的发展具有何等意义,也意识到韩信具有如何的智慧。或许萧何听懂了,但跟刘邦说不明白;也或许刘邦根本就没有认真听萧何来唠叨一个小库头的故事。这恐怕是刘邦没有重视韩信的原因所在。等到韩信跑了,萧何也跟着跑了,据说夏侯婴也曾经去追过韩信。而且萧何、夏侯婴一起对韩信许诺,如果刘邦不听韩信的,三人一起逃走。这样,韩信才回来。刘邦得知了真相,这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也是半信半疑。他不相信韩信,但他相信萧何,相信夏侯婴。在豹眼看来,识人之明,不是相面算卦,看一眼就知道前程。只要有足够的智慧,有相当的阅历,通过交流、判断,对一个的能力、所表达的理念、理想抱负是可以做出正确预判的。如果刘邦当了皇帝,萧何才明白韩信是大将之才,那还是萧何吗?(脸大肚肥,韩大将军一看就像肚子里有货)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370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