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英雄传中的瓦岗寨真实情况又是如何呢?(隋唐英雄瓦岗寨结局)

原创 野人  2023-07-28 09:25  阅读 15 次

网友洞庭一苇1188说:

瓦岗寨最初由翟让、徐世绩(即徐茂公、后改名李绩)、单雄信、王伯当、翟弘、王儒信等人创立,开始时只是抢劫过路客商,后来势力大了后,抢劫漕运船只,但一直被隋将张须陀吊打。李密因为参与杨玄感叛乱被隋朝通缉,走投无路时投奔了瓦岗寨,然后,他组织了对张须陀的战斗,一战成名,张须陀战死,其手下勇将秦琼、程知节、罗士信等投奔隋将裴仁基,后来裴仁基征讨瓦岗寨不能取胜,被奸臣陷害,一气之下投奔了瓦岗,秦、程、罗等人都上了瓦岗。后来有道士到瓦岗寨说谶语:“桃李子,皇后绕扬州,宛转花园里,勿浪语,谁道许”,其中桃李:便是逃亡姓李,勿浪语,谁道许,意指密。指出天意是让李密当天子,王伯当又劝翟让说:李密是蒲山公,菖蒲当然只能长在翟(沼泽)里,要求翟让让位李密,翟让信了,让了位。李密上位后,组织瓦岗军夺取了隋朝的洛口仓,获得大量的粮食,开仓放粮,队伍急剧扩大,四方豪杰纷纷投奔,李密又多次打败隋朝洛阳的主将王世充,瓦岗寨兵强马壮。随着瓦岗军的壮大,翟弘、王儒信等鼓动翟让夺回权力,被李密知道后,在宴会上杀死了翟让、翟弘和王儒信,徐世绩被砍伤,王伯当救了他,单雄信向李密跪地求饶,保住了性命。但瓦岗分裂的种子已经埋下。隋炀帝在江都被以宇文化及为首的叛军杀害,宇文化及带领叛军西归关中,隋朝洛阳留守,皇孙越王杨侗估计王世充打不过叛军,就对李密封官许愿,让他去打宇文化及,李密信了,带领瓦岗军死磕叛军,虽然取得胜利,可自己也元气大伤。回过头来,越王杨侗的许愿因王世充作梗无法兑现,李密对自己的手下败将不屑一顾,轻率地与王世充开战,又委非自己嫡系的单雄信重任并镇守要地,结果,单雄信放任王世充通过要地攻打瓦岗,袖手旁观,瓦岗军一败涂地,单雄信直接投降王世充,受到重用,秦、程、罗、裴仁基父子都被王世充俘虏,李密和王伯当逃脱,因有单雄信先例,他们不敢投奔镇守洛口仓的徐世绩,往西投奔李渊。李密投奔李渊后,并没有获得他中意的爵位,又萌生反意,和王伯当在往东逃跑时,被唐将盛彦师(他并没有上过瓦岗寨)打败杀死。秦、程、罗因感到王世充不是干大事的料,在战场上投奔李世民,裴仁基、裴行俨父子阴谋杀死王世充后归唐,被王世充发现后处死。李世民攻打王世充,胜利后,留在王世充处的瓦岗将领,除单雄信和邴元真被处死外,其余都归顺了唐朝。刘黑闼也上过瓦岗寨,后来投奔窦建德,在窦建德被李渊处死后,刘黑闼再次起事,给唐朝带来不小的麻烦,最终被李建成平定,刘黑闼被处死。归顺唐朝的瓦岗军将领中,除王君廓叛逃突厥被杀、张亮谋反被诛外,其他的结局都很好,徐世绩受到李渊重用,赐姓李,改名李绩,成为了与李靖比肩的一代名将,魏征受到李世民重用,成为了一代名相,秦琼、程知节、罗士信(在征讨刘黑闼时战死)也都青史留名。在正史中留名的瓦岗将领很多,李绩、魏征、秦琼、程知节(即程咬金)、张亮、罗士信、李君羡、牛进达、吴黑闼、李孟尝、郭孝恪、李大亮、李密、翟让、翟弘、王儒信、刘黑闼、单雄信、祖君彦、裴仁基、裴行俨、王伯当、王君廓、邴元真等。

网友平阳狐狸奇谈社说: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隋唐演义」里的瓦岗好汉,是有其真实历史原型的。瓦岗军在鼎盛时期佣兵数十万,其实力远超桃园三结义和水泊梁山一百单八将。梁山虽有宋江,吴用,却不得不提王伦。瓦岗虽有秦琼,徐茂公,也不得不说翟让。毕竟,王伦是水泊梁山的创始人和第一任领导者,翟让同样如此。公元 611 年隋炀帝时期,身为县司法官员的翟让因犯法被下狱。在好友的帮助下越狱,在瓦岗寨建立基地,啸聚山林,举起反隋大旗,瓦岗起义正式开始。

第一批瓦岗军的头领,除了翟让,还有闻风而动的单雄信和徐茂公。

在小说「隋唐演义」中,瓦岗寨有三关六寨,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实则不然。我们不妨来看一看瓦岗寨的地理位置,看看翟让为何要选择此地作为揭竿起义的根据地。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齐国率军攻打鲁国西部,晋国率军救援。晋鲁两军在瓦地会师后,人们为了纪念该项事迹,便在瓦地的一处土岗上用砖瓦建立了一所亭子,后人故称此地为瓦亭或瓦岗。

翟让占据此地后,在瓦岗四周修筑了几十里的寨墙,自此,有瓦有岗有寨,故称「瓦岗寨」。

地处河南安阳滑县的瓦岗寨并非崇山峻岭,其地理位置颇似水泊梁山。北靠黄河白马渡口,南与通济渠相望,西距永济渠不过百里之遥。地处隋唐大运河的核心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再加上黄河多次泛滥,该地水鸟丛生,芦苇遍地,河汊纵横,又地处偏僻,既便于屯兵又便于出击,绝对是个揭竿起义好地方。翟让率领起义军在此驻扎,前期多以抢劫运河上的公私财务为生,势力逐渐发展壮大。瓦岗军的真正崛起,就不得不说另一位人物,那就是李密。李密是瓦岗军的第 2 任领袖,李密原是隋朝大贵族之后,参与杨玄感的反隋活动,逃亡在江湖上。公元前 615 年,被翟让收留。李密文武双全,胸有大志,极有战略眼光。在李密的帮助下,瓦岗军逐渐摆脱啸聚山林的特色,逐渐走向并吞天下的道路。由于李密在多次军事斗争中的卓越表现和领导才能,翟让便将首领让给李密,自己甘居人下。随着瓦岗军的势力越来越大,形势越来越好,翟让身边的人便有不甘之心,劝翟让收回大权,自立为帝。性情豪爽,性格豁达的翟让,却不以为意。李密觉察到了翟让身边人的动向,再加上翟让仇敌的煽风点火,李密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遂起杀心。公元 617 年,李密摆下「鸿门宴」,在翟让赴宴的时候将翟让及其兄侄一同杀死。跟随翟让前去赴宴的还有单雄信和徐茂公,也无济于事。成也李密,败也李密。李密带领瓦岗军发展壮大,巅峰时期达数十万人,声震天下,沉重的打击了隋帝国的统治,是隋末天下群雄中举足轻重的势力。隋炀帝派遣大将王世充北上剿灭瓦岗军,李密与王世充在洛阳展开持久战,互有胜败,却损失惨重。李密自己也差点送命,在秦琼的救援下方才脱身。在此情况下,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所杀,李密投靠隋朝在洛阳的皇室,为隋朝效力,对抗宇文化及。李密准备进入洛阳时,王世充发动政变,推翻隋朝,独揽大权,李密不得不与王世充再次发生战斗。李密在被王世充击败后,瓦岗军 10 余万人投降王世充,数十位瓦岗统领如单雄信等也归附王世充,李秘不得不带 2 万瓦岗军,西入长安投靠李渊。

(单雄信)

宁学桃园三结义,不学瓦岗一炉香!瓦岗众英雄各为其主,先有李密杀翟让,后来有的战死,有的降唐,有的投降王世充。

降唐的秦琼,徐茂公,程咬金等高居唐王朝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列,投靠王世充的单雄信后来被李世民处死。李密在投降李渊后,唐朝建国后的第 2 年,也就是公元 619 年,不甘居人下的李密发动叛乱,最终和其最忠诚的伙伴王伯当一起被唐军杀死于熊耳山中,一代枭雄就此落幕。

网友自然之语6F4R说:

隋唐英雄传中的瓦岗寨真实情是,隋朝末年当朝杨广篡权继位,大兴土木,吃喝玩乐,收刮民财,加上旱涝灾年,天下民不了生,人民脑恨成怒,常说道:杨广的冒子孬壳,杨公怨等。使天下群雄四起。在当时是我国创教最多时期,白莲教,回回教,魔教等十多个教主各占一方而独立,各地占山为王,瓦岗寨就是其中之一。在当时瓦岗寨翟让为首领,徐茂公,单雄信,刘伯当等结交兄弟义士,慢慢扩大势力,老罗义,程咬金等,后来勾结收买隋朝官员,李密,李渊等,里应外合,推翻隋朝。当时隋朝兵帅也十分利害。老扬林,裴元庆,云成督,来平定天下,战事频繁,隋兵攻打那里,瓦岗等互相联合结好救援。直至李渊兴兵,联合瓦岗,成立大唐。李渊坐了九年,李世民继位。

网友多臻贵说:

隋末瓦岗寨是最强的农民起义,却只是乌合之众走向衰亡!

隋朝滑县由翟让创建的瓦岗军,是起义较早的农民起义军,主要将领单雄信、王伯当、徐世绩等皆“布衣”百姓,与杨玄感等隋朝官军反叛有所区别,然而公元616年蒲山公李密投奔瓦岗军时,瓦岗军仅掌控周边数县约万余部将,遭遇隋朝政府军的围剿情势极为不利。李密向翟让献策“以攻代守”,先攻略瓦岗寨周边郡县增强实力,在荥阳设伏歼灭隋军悍将张须陀,瓦岗军迅速扩张到3万余兵,李密针对瓦岗军兵多粮少,策划夺取洛阳外“兴洛仓”,瓦岗军名威震天下,夏明王窦建德、兖州徐元朗等各路义军竞相归附瓦岗军,瓦岗军达到鼎盛。李密在瓦岗军崛起后获利最多,获得瓦岗军领导权与威信,但李密直属部众占比极低,导致与原首领翟让矛盾,诛杀翟让等元老使瓦岗军分裂,与王世充的连年交战令瓦岗军疲敝,李密迎战以文化及两败俱伤,王世充趁机偷袭,瓦岗军部将离散难以抵挡,李密只能以两万余残军归降唐朝。综述:夺取“兴洛仓”是瓦岗军的转折点,瓦岗军吸纳各路义军规模扩大,但关东豪杰不愿西迁,限制李密夺取关中的计划,只能够与洛阳王世充鏖战,而依附义军各怀心思瓦岗军屡败,中原四战之地易攻难守,当“邙山决战”瓦岗军惨败,各路义军离散自立为王,称之乌合之众绝不为过。推荐阅读:功勋贵胄为何立志推翻隋朝?隋末悲情英雄蒲山公李密!

网友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说:

李密的瓦岗军,鼎盛时名将云集,战无不胜。在瓦岗军面前,李渊自称小弟,却称李密为兄。所以,按演义中的瓦岗,大唐天下就是他们这群人扛起来的。真实历史中的瓦岗寨,确实也汇集了山东英雄中的精华。隋唐时代的山东,不仅只限今日山东省,而是指太行山以东地区。

而演义与历史的区别,在以下几点。

一:演义中的瓦岗英雄,全是情同手足的结义兄弟。而真实历史上瓦岗的群雄,却有两大派系。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人为一派,他们是因为李密上了瓦岗,才投靠了瓦岗寨。而单雄信、徐茂功(李世勣)等原岗寨英雄们,为另一派。这两派并无交情,一点交情也没有。他们这两群人,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派系。决不像小说描述的那样,单雄信与秦琼早就是结义兄弟的情节,完全是虚构的。历史上的秦琼,没有卖过马,也没有受过单雄信的恩义。二:瓦岗寨因李密上山,官二代、世家子弟纷纷相投,群雄汇聚而兴。又因李密志得意满,自大骄横而亡。隋承接南北朝,那时候的官二代,多为军功贵族子弟,这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群体。什么知识技能?就是识别天下大势的知识,以及编伍,练兵,攻城略地的技能。没有网络的时代,知识就掌握在少数人手中。有了这些人,就使瓦岗寨成了正规军,战斗力得到了质的飞跃,决不输于朝廷官军。这是瓦岗军与其他农民义军的最大区别!

且来看一看,历史上的瓦岗寨,汇聚了多少将星。

凌烟阁24功臣,最著名的名将,李世勣、程知节、秦叔宝,三人皆出自于瓦岗。这三人的本事,就无须多说了。而除这三人之外。瓦岗寨的狠角,远不止于此!先说正规军出身的派系。(1)裴仁基,裴行俨。秦叔宝与程知节等临阵倒戈投唐时,还漏带了二人,就是裴仁基、裴行俨父子。此父子二人,皆为当世名将。尤其裴行俨,骁勇善战,号称为万人敌!裴行俨,就是《隋唐演义》裴元庆的原型。万人敌之称,可不是随便就能得到的。裴氏父子为河东世族,与秦叔宝、程知节罗士信等人,同为官宦世家,交情甚好。李密兵败弃军,瓦岗寨败亡,裴氏父子与秦、程等又同投王世充。王世充要拉拢这些绝世猛将,花了大力气,还把亲侄女嫁给了裴行俨。而他们打心底又瞧不上王世充的为人。秦叔宝等阵前倒戈投唐时,裴行俨正在生病。事后,裴行俨常流露出恨不能随之一起离开洛阳之意。然后,裴氏父子满门皆为王世充所杀。高宗时期的名臣、出将入相的裴行俭,就是裴行俨的幼弟,因年龄尚小,留在河东,逃过了一劫。(2)罗士信。小说中的罗成是虚构的。而罗士信可以看作是演义中罗成的原型。其人少年从军,天生膂力过人,且胆略非常。十五六岁时,便有万夫不当之勇。与秦叔宝同在张须陀麾下为将,二人皆是隋军正规军官。罗士信于张须陀破卢明月之战时,声名鹊起。其时,张须陀部兵万余,卢明月有十万众。张须陀佯败,透敌追击。然募勇士率轻兵夜袭贼营老巢。因为这是九死一生的任务,又因敌军势众,帐下将领多无人敢应。唯有罗士信与秦叔宝,大呼请战,各率千人出击,一役大破十万贼军。罗士信在此战中,以勇冠三军而闻名。罗士信就像秦叔宝的小兄弟,随秦叔宝投唐,后来刘黑闼叛乱,战死。裴氏父子,天下名将。罗士信之勇,不输尉迟敬德与秦琼,这三人若是不死,凌烟阁上会多出三人,变成27功臣。

瓦岗寨另一派,以翟让派系中的徐世勣、单雄信等人为主。

这些人,徐世勣有帅才,成了唐太宗口中的的活长城。翟让、单雄信等,同样以骁勇著称。尤其单雄信,人称有万夫不当之勇。唐太宗破洛阳后,不照秦叔宝程咬金等恳求,不肯赦免单雄信之罪,一直是演义中最煽情的情节。但真实历史上,只有李世勣去求情了,因为他俩真有交情。秦叔宝与程咬金决不会去为单雄信求情,因为他们之间,真没什么交情。

李密对瓦岗军的建设与破坏。

瓦岗寨本来与隋末的张金称、卢明月等义军一样,虽然人多势众,只要遇上朝廷正规野战军,农民起义军虽然拥兵十万,也会让一二万官军一役击溃。这是为何什么?就是因为农民起义军缺乏知识,没有制度。没有制度,当然就没有战斗力。李密的曾祖李弼,与李渊的祖父李虎,同为西魏八柱国,关陇军功贵族集团中的重量级人物。这样的人物,当然是掌握知识的阶层。所以李密上了瓦岗寨,程咬金、秦叔宝等正规军官,才肯投瓦岗寨。瓦岗军最精锐的部队,是李密的八千内军骠骑。统率内军骠骑的将领,就是程咬金、秦叔宝、罗士信、裴行俨等,清一色的原隋军将领与官宦世家子弟出身,没有一个平民出身。李密为瓦岗寨带来了制度建设,也招来了英雄相投。军功贵族与官二代加入瓦岗军,把瓦岗军变成了一支正规的野战军。但是李密诱杀了翟让,迫使单雄信伏地乞饶,徐世勣被砍了一刀,负伤,连夜奔回黎阳,从此拥兵自保。不教而诛,最难以服众,这就动摇了瓦岗军派系的团结。所以,当瓦岗军与王世充大战时,一役之败,导致了全军崩溃。瓦岗兵败后,大将俱在,力量仍存。当时,徐世勣拥兵在黎阳,部队也是完整的。正因为李密贸然杀了翟让,而使得军中人人自疑,李密也对所有人都失去了信任,茫然之下,竟然弃军西循,去投了李渊。然后,树倒猢狲散,瓦岗军也就烟消云散了。而瓦岗军中的大将们,则是初唐名将中最富有传奇色彩,最璀璨夺目的将星。图来自网络。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3689.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