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在现代被“平反”,这说明了什么?(曹操反了反了)

原创 野人  2023-07-28 10:35  阅读 16 次

网友大汉子民14说:

历史人物的是是非非,並不是一个人的真实记录。赞美的,色彩灿烂些,反对的,抹黑的多。不管是正史还是民间传说,曹操的是与非,都与书写者的观点有莫大的关系。秦始皇统一中国,是一大功绩,被传颂千年。曹操要统一三国,为何就是大逆不道呢?无非是要渲染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名不正,言不顺而已。曹操在东汉以后被抹黑,正是各朝各代的统治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而实施的一大政治阴谋,避免“犯上作乱”的事情再次发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曹操不是神仙,肯定也会犯错。站在今人的观点看历史,必须要有客观的立场,不能人云亦云,也不能全盘接受。要看到和理解时代的局限性,拿今天比东汉,我们可以说曹操是阴险狡诈的军阀。但是,总是持有这种非白既黑的观点,后人又会怎样评价我们这代人呢?

网友林城—布衣说:

曹操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曹操生逢乱世,通过努力统一了中国北方,为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进步都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千百年来,曹操的艺术形像一直是“白面奸雄”。这是因为“三国”故事,特别是罗贯中所著《三国演义》都有“拥刘贬曹”的思想,曹操的形像被人为丑化了。现代对曹操的“平反”,说明了社会的文明和文化的进步。人们越来越多的通过学习,认识了解了真正的历史,人们越来越多的有了独立的思考与判断。

网友小书虫文摘说:

导语:“往事越千年,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这首词大家因该都很熟悉。曹操在现代被“平反”,这说明了什么?这个我觉的也不算被“平反”,毕竟时代不同了,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都发生了改变,立场不同,看法自然不同。被认为给曹操“平反”,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在评论曹操时,不只评论曹操的过,很大一部分都在讨论曹操的“功”。虽说功过任由后人评,但我想,曹操连当时的评论都不在乎,还在乎后人如何评说吗?否则,他也不会做出那么多违背当时社会规则的事情来。鲁迅先生曾有言:“我们讲到曹操,很容易就联想到《三国志演义》,更而想起戏台上那一位花面的奸臣,但这不是观察曹操的真正方法。……其实,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鲁迅先生虽然翻了全盘否定的案,但并没有到另一个非黑即白的极端。从两宋以来,曹操的形象急转直下、直线下降,基本成为了乱臣贼子的代称。都要成为政治对手相互攻击对方的“专用名词”了;但五四之后,老曹突然时来运转,评价一路走高。曹操的才干是毋庸置疑的,还记的历史书上对曹操的介绍吗?“东汉末年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这么多称号集一身的人,历史上不多吧!对于曹操,许劭曾评:“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曹操奸雄之名自此传开,能力方面,基本没人唱过反调,哪怕到了毛本演义,仍然定位是“奸雄”。魏蜀吴三国,虽说为鼎立,但鼎足的承重程度是不相等的。纵观三国历史,基本上是吴、蜀联合以拒曹。每次吴、蜀联合必胜,分裂则必败。如果一对一地单打独斗,吴、蜀是很难占到便宜的。因此,不论吴、蜀怎样骂曹,曹的实力都是明摆着的,也就是说,在三国中,曹魏的势力是最大的,最具有统一天下的实力。要说为曹操“平反”,典型文章便是郭沫若的数篇翻案大作,上纲上线得狠狠吹了一波,直接上升到民族英雄,曹丞相地下有知,恐怕要哈、哈、哈的笑醒了。郭沫若洗曹操屠徐州一事,先是质疑被杀人数,后又言道:“这里可能是战死的,也有可能是在败走中被水淹死或者自相践踏而死的,不一定都是曹操所杀”。你看,文化人能说出这种话!还不如说那些人都是自杀,来的巧妙。这种事总是有人看不下去的,在谭其骧先生指出屠徐州一事史料记载极多,相互印证,无案可翻后,郭沫若才就此偃旗息鼓。你看,文化人还待文人制。(有兴趣的可以去找找郭老彼时的剧本《蔡文姬》,那个好看呀!)曹操作为一个实用主义者,他为当时的社会,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改良。一方面,确实促进了当时的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他还是一个具有地方军阀性质的统治者。评价历史人物,应该是是非非,尽可能做到恰如其分,不应该恶之则恨不得把他打入地狱,爱之则唯恐捧不上天。总之,曹操是一个有优点、有缺点,功劳很大,罪孽也不小的历史人物。过去有许多人并没有把他说成是罪过于功,所以这案子基本上无需翻。历史人物离我们很遥远,我们的评价不会对他有任何影响,他们也可能不需要我们的评价。历史的长河中,谁又能留下来什么呢? 唯有珍惜现在,享受现在,不要徒增无谓的烦恼。

网友住着月亮的小屋说:

千百年来,曹操一直都是以奸雄大白脸的形象出现,给人的印象很差劲。但现在这种现象正在扭转,欣赏曹操的人开始成倍增多,曹操糟糕的名声开始有了很大好转。互联网的出现大大促进了信息的流通,为各种观点的交流与碰撞提供了便利。很多对曹操有好感的人借助这个平台影响了大批的人。在过去,国人受正统思想的影响很大,尊刘贬曹再自然不过。但现代人对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并不感冒,谋权篡位的"乱臣贼子"不再罪不可赦。曹操善于用人,帐下谋士众多,名将云集,基本上都能做到人尽其才。对希望竞争环境公平,自身才能能得到充分发挥现代人来说,曹操这样的老板不可多得。曹操肚量很大,陈琳曾为袁绍写了一封"讨贼檄文",把曹操骂得很惨,甚至把曹操祖上都给骂到了。可曹操抓到陈琳后,并未为难他,反而重用了他。这种度量还是很让人佩服的,也给曹操的形象加分不少。曹操很有文才,是个大文学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等千古名句就是出自他的笔下。才子的身份给曹操贴了不少金。 当然,曹操形象的"平反",还和一些宣传刻意回避曹操的残暴一面有关。曹操多次血腥屠城、诛杀异己等等负面的事情,被很多人选择性避开了。

网友汉文化竞华居士说:

曹操文才武略是三国时期唯一被评为政治家、文学家的人物。他自起兵以来由弱到强,一生南征北讨,厉行节俭,以法治国治军。待人宽宏大量,唯才是举,网罗天下人才。不计较陈琳写过征讨曹操檄文,张绣杀其子不予追究,刘备来投又反叛,走投无路又来投奔,曹操还接受。

从曹操被董卓通缉,艰难起兵,到统一战乱不息的北方,曹操九死一生,立下汗马功劳,他奉天子以令诸侯,但是至死始终没有加害汉献帝,古代手握兵权,自己打下江山却不称帝的也不多见。

《三国演义》作者笔下的曹操,虽然明面上说他是奸雄,但是却用诸多事实让读者去了解曹操的为人,他好乱杀人,杀掉的其实都是一些无用的小人物,和拒不归降的对手,换成谁,谁也不会给自己留下祸患。他治家有方,以身作则让妻妾带头织布劳作,教育出来的25个儿子没有为争权发生内讧。他唯才是举,不拘一格任用一大批人才治国理政,政治清明稳定,他对手下有功必赏,有罪却不一定罚,打了败仗就把责任归咎到自己身上,于禁先投降关公后投降东吴也不予计较。祢衡赤身裸体辱骂曹操,曹操也没有杀他,后来到了黄祖那里还非要自己寻死。

反观刘备,表面上仁义道德的美名流传的刘皇叔,前后多达十数次寄人篱下,都是去图谋人家领地,先后投奔刘焉,公孙瓒,曹操,袁绍,陶谦,吕布,刘表,孙权,刘璋,这些人在刘备落难的时候收留他,待为上宾,一起饮宴,一起住,而这些人最后都被他害过,可见其奸险至极,刘皇叔夺人城池从来都是不择手段。他多次抛妻弃子,只顾自己逃命,为占领荆州入赘东吴做上门女婿。哭着结拜了关羽张飞,哭着求来了赵云,哭着求来了诸葛亮,哭着挽留结交张松,然后让这些人死心塌地为他卖命。

而东吴的情况, 周瑜赤壁之战后才36岁就死了,然后鲁肃40多岁也死了,吕蒙拿下荆州后立刻死了,陆逊火烧刘备连营以后,因为是孙权侄女婿得以幸免,孙权手下立了大功的将领都年纪轻轻不明不白的早早死掉了,难道这全部都是巧合。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3675.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