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平阳狐狸奇谈社说: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抗金名将张叔夜,在水浒传中主张招安梁山好汉。在历史上,张叔夜的形象更加丰满,更让人钦佩。
官宦世家,文武全才
(张叔夜)
张叔夜生活在北宋末期,出生在一个世代为官的家庭。其曾祖父曾任大宋枢密使,封徐国公。「枢密使」也就是水浒传中童贯所担任的职务,类似于现在的国防部长。其祖父父亲皆任过参军,大夫之职。张叔夜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且喜爱谈论兵法。他的仕途也是从边关的参军做起,并且获得进士出身,算是一个文武全才之人。
仕途跌宕,转任全国
张叔夜入仕之初,受父荫任兰州参军。兰州为大宋西北边境重镇,常与羌人对垒。张叔夜将防御重点从城防推至外围险要地势天都,有效阻止了羌人的进犯。又历任知县,因人举荐而受职中央,后因与蔡京不和而被贬谪。在地方上曾任海州,信州知州,济南府知府,开封少尹等。在中央任中书舍人,龙图阁直学士,礼部侍郎等职。
从兰州到海州,从地方到中央,从西到东,仕途跌宕起伏,经历十分丰富。
山东杀贼,海州降江
(宋江 剧照)
张叔夜诏安梁山泊最被大家熟悉。其实,张叔夜招降宋江是在江苏海州,而非山东梁山泊。
张叔夜任海州知州时,宋江等农民军纵横转转战各地,后至海州。张叔夜设伏,,击败宋江部队,擒拿其副帅。诏安宋江,宋江于是投降。张叔夜后升任济南府知府,山东盗贼四起,农民起义不断。张叔夜用计稳住农民起义部队,后派精兵斩杀数千人。
父子血战,以身殉国
北宋末年,金兵大肆南侵。张叔夜率军与金兵持续血战,后金兵逼近首都汴京,张叔夜奉召前去勤王。父子三人一路与金兵血战,张叔夜受伤仍坚持战斗,后至汴京受宋钦宗嘉奖。金兵围困汴京,攻破之后将宋钦宗张叔夜等所有宗室朝臣一同俘往北方。
张叔夜在半路自缢而死,以身殉国,时年六十三岁。
网友文之戈说:
张叔夜,北宋著名将领,忠臣。
寥寥几字,怎道得尽这位北宋名臣的英雄事迹……《水浒传》中轰轰轰烈烈的梁山108条好汉,由宋江带领,搅得大宋朝野寝食难安。一个个都是天神下凡,英雄了得。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事件中,在我们今天的主角张叔夜大人的手下,只走了几个回合,轻轻松松地被拿下了。招安宋江投降,这只不过是张叔夜英雄事迹里的一段小插曲而已。要想全面的了解张叔夜是怎样的一个人,来来来,请您先搬个凳子坐好,听我慢慢道来。
建西安州,阻羌人之患
张叔夜是个世袭官二代;自小喜谈兵法战略,是个天生的将才。在父亲的荫护下年纪轻轻就担任了兰州录事参军之职。兰州地处北宋边界,自古依黄河天险防守外族入侵。每临冬季黄河冰结,就无险可守了。羌人在一个叫大都的地方集结,越过黄河冰面,侵犯掠劫内地百姓。张叔夜到任后巡视了那里的地形,谋伐了用兵之策后,连夜率兵突袭五路之羌兵,迅速占领了大都方圆之地。并在此建了一座叫西安州的城池,常年派兵戍守,自此兰州再无羌人之患了。
仕途风顺,文武全才
张叔夜不但打仗在行,建议书也写得不错,经常上书朝廷。上面认为他有功升任他为知安隶军。张叔夜深谙厚德载物,德要配位之官场定律,他认为自已没有大功,靠动动笔就升迁,朝廷对他待遇太优厚,婉拒不肯上任,还是担任原职为安。是金子总得发光,后来还是一路飞升,先后任命为舒州,海州,泰州知府。文章写着写着也日益精进,又被朝廷召为考试制诰,(也就是现在的教育部长,)赐进士出身。(颁发了大学文凭。这架式怎么和现代的官员一样呢,仕而优则学问等身。)我们的张大人终于成长为一个文武全才了。
出使辽国,技压群雄
大观年间,张叔夜出使辽国。当时宋辽金三国耸立,宋为抗金而想联辽。派文武全才张叔夜出使辽国联盟。辽本狼子野心,狼视中原日久,宴请张叔夜席间,要同文质彬彬的张叔夜比试他们赖已强势的射箭技艺,想让张大人出出丑,趁机辱笑大宋无能懦弱。好个张叔夜大人,二话不说,从怀中掏出一把小弓箭,嗤嗤几箭,箭箭中标。唬得辽人惊诧不已,争着要查看张叔夜的小弓箭。张叔夜岂肯将中原这等神兵利器让他们窥察,找个理由搪塞了过去。回到国内,连夜画出辽国山川、城廓,服饰,武器、仪范等五篇资料,上呈给宋徽宗。完美,不辱使命,原来还是一个优秀的间谍奇才。
伏击宋江,缉匪功高
宣和元年,官逼民反,宋江在河朔起事,起义军迅速攻战了沿途十郡,所向披靡。宣和三年二月,宋江军转战海州,张叔夜连夜在义军路经途中设下重兵埋伏,一向勇猛的宋江军在张叔夜拿手的夜袭战中不堪一击,高帅勇的副帅卢俊义被擒,张叔夜许以邀枪不杀、高官厚禄迅速瓦解了宋江军的斗志,迫使宋江投降。后升任济南知府,又陆续斩杀了几路盗匪,因战功卓越又升任龙图阁大学士,青州知府。被施耐庵大咖写成洋洋洒洒几百万言的梁山好汉就这么被张叔夜解决了。本想作为本文重头戏来大书特书的章节,也就被张大人的镇压功夫轻描淡写地解决了。我也只能轻描淡写,我被这种历史上真实的梁山好汉气得吐了一口血。
浴血勤王,明志殉国
靖康元年,金兵大举南侵;画画写字很厉害的宋徽宗慌忙把皇位传给了儿子宋钦宗。宋钦宗慌忙下旨召六十多岁就要退休了的张叔夜进京勤王。张叔夜立即率领他的俩个儿子连夜进京,接连四天四夜与金兵大战,斩杀金兵将士无数。宋钦宗又令各州府官兵快速来勤王,但各路州郡军无一来援助。张叔夜父子血战数天,开封城快守不住了,宋钦宗吓破了胆,不顾还在受伤血战的张叔夜的极力阻止,竟开门前往金营投降,宋徽宗钦宗俩皇帝被金兵俘掳。这就是著名的靖康之难。(真是被这俩位艺术皇帝气得吐了三口血。)张叔夜陪护着俩位亡国之君准备渡过黄河时,他看着俩位懦弱窝囊的昔日皇帝,自知复国无望,不免仰天大呼哀恸,自缢殉国。
各位亲,你说张叔夜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呢?北宋名臣,文武全才,剿匪功臣,抗金名将,护国忠臣,千秋功业留予大家评说。
我掩卷一声长叹:忠烈千秋。
网友碾子说:
《水浒传》第八十二回“梁山泊分金大买市 宋公明全伙受招安”,此章中明确写出,最终解决“横行河朔”三年的梁山泊起义军的关键人物,是济州太守张叔夜。朝廷在对梁山泊多次镇压损兵折将,两次招降无功而返之后,采取怀柔政策,让太尉宿元景带着圣旨、礼品去收编。具体执行这一方案的人是济州太守张叔夜。张太守亲赴梁山水泊,成功劝说宋江接受了招安。《宋史》记载张叔夜曾经担任舒州(州治在今潜山县)、海州(济州)、 泰州知州。张叔夜在舒州是有德政的。
网友文史砖家说:
两宋交替的数十年堪称超级大乱世,与局势混乱不堪、百姓生死流离相伴出现的,是一大批忠肝义胆的英雄人物,演绎出一幕幕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在这些人中,曾剿灭梁山好汉、浴血抵抗金兵的名将张叔夜,无疑是典型代表。张叔夜,字嵇仲,开封人,出身官宦世家,曾祖父是真宗、仁宗两朝名相张耆(官至枢密使、侍中)。张叔夜年轻时喜欢谈论兵法,成年后以父荫被任命为兰州录事参军,在任期间夺取宋、西夏之间的军事要地天都,并奏请朝廷在此设置西安州(故治在今宁夏海原县西20公里),从而有力地遏制住羌人的侵犯,其军事才能由此可见一斑。由于防守西夏有功,并得到河北转运使蒋之奇等人的提携,张叔夜此后官运亨通,在地方和朝廷历任要职,曾官至礼部侍郎。在此期间,张叔夜曾出使过辽国,并在宴射中拔得头筹,令辽国君臣震惊佩服。然而,由于张叔夜生性耿直,不肯阿附权贵,由此遭到权相蔡京的嫉恨、排挤,在朝为官仅数年,便被外贬为海州知州。而正是海州,张叔夜取得一生中最大的成就,即剿灭宋江义军。宣和元年(1119年),梁山泊周围的贫苦农民、渔民因不堪忍受官府的盘剥,遂公推豪强宋江为首领,公然打出反抗朝廷的旗帜。由于宋朝承平日久,官军久不习战,所以义军人数虽不多,但每到一地却能将守军打得落花流水,以至于河南、山东一带的宋军望风披靡。史载,“宋江起河朔,转略十郡,官军莫敢婴其锋”(引文见《宋史·张叔夜传》),可见其战斗力是何其强劲。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宋江率军转战至海州,他先在海滨抢到10余艘大船,装满所有的劫掠物,并派专人防守,一旦战事不利便可扬帆出海、另谋出路。张叔夜派人探知义军的行动意图后,一方面贴出榜文,悬重赏捉拿宋江等人,一面募敢死队千余人,在海滨附近设伏。准备停当后,张叔夜派出小股士卒赶往海滨诱战,同时将精兵埋伏在海边。宋江果然中计,率领主力军离船上岸作战,结果没多久停泊在海滨的船只便被伏兵烧毁,后路也被断绝,义军见状难免为之气夺。张叔夜见海滨火起,知道伏兵已经得手,遂指挥官军会同敢死队攻击义军,宋江等人虽然浴血奋战,但终究难以冲破重重包围。经过一番恶战后,义军死伤惨重,副帅也被擒获,宋江见大势已去,只好向张叔夜投降。至此,轰轰烈烈的宋江起义以失败告终。(宋江)声言将至,叔夜使间者觇所向,贼径趋海濒,劫钜舟十余,载卤获。于是募死士得千人,设伏近城,而出轻兵距海,诱之战。先匿壮卒海旁,伺兵合,举火焚其舟。贼闻之,皆无斗志,伏兵乘之,擒其副贼,江乃降。引文同上。张叔夜因剿灭宋江义军有功,被宋徽宗晋升为济南府知府,加任徽猷阁直学士,在任期间因斩杀数千盗匪有功,数年后又升任龙图阁直学士、青州府知府。靖康元年(1126年),张叔夜改任邓州知州,不久便发生金兵大举南侵事件。张叔夜得知京师有难,遂率军3万人勤王,在汴梁城下与金兵鏖战4天,斩杀金军悍将金环、贵将二人,使敌军为之气夺。金兵虽然数败于张叔夜,但主力尚存,因此汴梁的危险并未解除,有鉴于此,张叔夜建议宋钦宗暂时前往襄阳避难,后者虽然表示同意,但最终却因误信佞臣李邦彦等人而没有付诸行动,遂导致败局无法挽回。同年闰十一月,金兵攻占汴梁,将城内公私积蓄劫掠一空,稍后又将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以及赵氏皇族、妃嫔、公卿朝臣等三千余人押往金国,史称“靖康之变”。在被押往北上的朝臣当中,张叔夜亦在其中,并因强烈反对金国另立异姓为帝而遭虐待。为表示抗议,张叔夜在途中开始绝食,并且整日不发一言。当队伍行至宋金两国的界河-白沟时,张叔夜悲愤异常、仰天大呼,并在当晚自缢身亡,终年63岁。一代名将落得如此结局,实在是令人唏嘘。此时,宋高宗赵构已经即位,在得知张叔夜的死讯后,下诏追赠他为开府仪同三司,谥号为忠文。史料来源:《宋史》、《续资治通鉴》、《宣和遗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