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以江东六郡为根基,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东吴的江东指的是哪里?)

原创 野人  2023-07-28 13:20  阅读 17 次

网友魁哥说历史说:

三国时,小霸王孙策在其父孙坚死后,率领其父的旧部过江袭取江东,击败刘繇、王朗、严白虎等人,兼并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建立霸业。甚至曹操在听说孙策的骁勇后,称赞“狮儿难与争锋”。在孙策死后,孙权上位,年纪轻轻的小将军成了一方霸主。在周瑜、张昭等人的辅助下,安定了内部,又接连取得赤壁之战与夷陵之战的胜利,击败了当时的头号枭雄曹操与刘备,进而保住了江东之地,于公元229年开国称帝,把父兄的霸业变为了帝业。在三国中孙权一般被称为“江东孙权”,当然孙权是以江东六郡作为根基,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成就帝业,三分天下有其一。那么历史上的“江东”是现在的哪里呢?历史上的“江东”与现在的“江东”有所不同。现在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中下游地区,就是江西九江以下,江南地区的东部(也包括安徽省和江苏省的部分江北地区)被称为江东。可以说现在的江东是中国的富饶之地,基本上各个GDP在全国名列前茅。但三国时的江东和现在江东有所不同。孙权坐镇江东六郡八十一州,在古时指的是哪里呢?由于自江西九江至南京,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因此,此段以东地区称为江东。至于江东六郡,自然是属于这一区域,也即为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至于江东六郡,分别指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会稽郡(郡治浙江省绍兴市)、丹阳郡(郡治初在宛陵,后移至建业即江苏省南京市)、豫章郡(郡治江西省南昌市)、庐陵郡(郡治江西省泰和县西北)、庐江郡(郡治安徽省庐江县西,后移至安徽省潜山市)。下面为大家分析这六郡,为什么说孙权得此六郡便可称霸一方。其一,吴郡(郡治江苏省苏州市)。主要包含今江苏省南部和浙江省北部一带,可以称之为吴越之地了,也即为春秋战国时期吴国和越国的所在地。而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因此,对于吴郡来说,可以说是孙权家族的起家之地。东汉末年,孙坚乘乱而起决战天下的时候,他的弟弟孙静就集合乡里及宗族子弟五六百人跟随孙坚。孙氏宗族在孙策平定江东时也立功不少,孙静为孙策鞍前马后,征伐镇守。而江东的武将中,也有不少出自吴郡,比如凌操、凌统父子就是吴郡馀杭(今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区)人。其二,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始于秦朝的郡,在设立之初,会稽郡的疆域非常辽阔,北至江苏省,南到福建省。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会稽郡的范围明显缩小。会稽郡的治所为山阴(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领十五县,其疆域范围主要集中在今浙江省一带。其三,丹阳郡。汉末三国时期,丹阳郡的郡治在今南京市,而孙权称帝之后,也定都于此地。丹阳郡主要包含了江苏省的中部和安徽省的南部等地。而闻名天下的“丹阳兵”也出自于此,袁术曾经以“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来评价丹阳。而作为江东都城的建业也就是现在的南京,为六朝古都的开始。其四,豫章郡(郡治今江西省南昌市市区),主要包含今江西省南昌市及其周边的市县。在汉末三国时期,豫章郡和吴郡、庐陵郡、会稽郡一样,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也即这几个郡都处在东吴势力的后方。在此基础上,这几个郡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和钱粮,支撑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其五,庐陵郡。公元200年,孙策分豫章郡设立庐陵郡,治所西昌县(在今江西省泰和城西北15千米处)。在汉末三国时期,庐陵郡、豫章郡这两个郡,包含了今江西省一带的大部分地区。其六,庐江郡。西汉高祖十年(前196)年七月,庐江郡设立,境内设舒县(治今庐江县城)。不过,在汉末三国时期,庐江郡移治移至皖城(安徽省潜山市)。彼时,如同曹魏和东吴分别设立扬州一样,二者也分别设立了庐江郡。对于庐江郡来说,主要包含了今安徽省中部一带,也即合肥周边地区。在此基础上,庐江郡因为处在东吴和曹魏的交界地带,自然是兵家必争之地,比如石亭之战、合肥之战等战役,就爆发于该地区。因此,庐江郡和丹阳郡一样,聚集了东吴的重兵,以此抵抗强大的曹魏。综上,孙策留给孙权的江东六郡,主要包含了浙江、江西两省和上海市的全部地区,以及今江苏、安徽两省的中部和南部地区,也可以说是长江下游一带了。无疑是东吴势力的核心地区。在江东六郡的基础上,孙权偷袭关羽攻占了荆州的大部分地区,让东吴的疆域扩大今湖北、湖南一带,又通过收服交州一带的士燮,从而使今广东、广西等地也成为东吴的疆域。所以说孙权因有江东六郡,进而有实力成就霸业,成为与曹操、刘备并列的霸主。孙权自公元229年立国到280年东吴灭亡,前后共经历了52年,成为了三国中国祚最久的国家,也可看出江东确实兵精粮足,若不是当政者失德,绝非久居人下之地。

网友喝下这口历史的鸡汤说:

万里长江,自九江到扬州,呈东北走向。其中,芜湖到南京一截,其长江南岸部分,在古代被称为江东。东汉时(孙策渡江前),按照行政区域划分,江东包括了丹阳、吴、会稽、豫章四郡。后来,孙策击败刘勋,夺取了西面的庐江郡大部,又从豫章郡中分出庐陵郡。因此,丹阳、吴、会稽、豫章、庐江、庐陵被称为江东六郡。尽管后来孙吴将此六郡中的一些郡又作了分置,但江东六郡的说法一直保留了下来。那么,江东六郡,究竟是今天的哪些地方,为何会成为东吴三足鼎立的根基呢?

江东六郡

1、丹阳郡。丹阳郡,包括了今天江苏南京、常州、无锡,以及今浙江杭州、湖州,安徽的马鞍山、芜湖、铜陵、池州、宣城、黄山市(只作大概位置示意,并不与今天各市行政区域完全吻合)。其郡治汉时在今安徽宣城,后来孙权将其郡治迁移到了建业(南京)东部。此处陪辅金陵,阻山控江,形势便利。据险而守,择利而东,可以纵横大江南北。自上游来攻的敌人,有梁山可以阻之;横江来渡者,又有采石扼其咽喉。而且,丹阳,当时更是天下精兵所出。曹操、刘备、孙策,都曾在此招募精兵。2、吴郡。吴郡,在今苏州、昆山、余杭、丹阳、嘉兴一带。其郡治在今苏州。尽管东吴都城后来在建业一带,但吴郡枕江倚湖,通海盐之利,拥土膏之利,是江东最富庶的地区。3、会稽郡。会稽郡是一个老牌郡。早在秦始皇分三十六郡时,会稽郡就囊括了春秋时吴、越两国江南故地。东汉时,将会稽郡西部分出了吴郡。因此,孙吴时期的会稽郡,包括了今天的绍兴、金华、衢州等地及福建部分地区。(后孙吴又将此地分置三郡)会稽襟海带江,也是一富庶之地。春秋时,会稽(包括前面提到的吴郡)为吴越首府所在。4、豫章郡,5、庐陵郡。豫章郡,其原本辖地大致相当于今江西省,郡治在今南昌。孙策后来将今吉泰盆地划出,另设庐陵郡。这两郡大致为今天江西省,对于连接(或攻略)荆州起着咽喉作用。6、庐江郡。就地理意义而言,庐江郡并非江东,其大多数地区在大江以西的今安徽地区。因此,孙吴政权从未全据庐江郡。魏、吴均设有庐江郡。吴庐江郡,其郡治在今庐江县一带。此地为争夺淮南的重地,也是魏吴攻守争夺的最频繁的区域。

被“忽略”的江东六郡

尽管春秋时吴越称雄一时,但江东地区,其战略价值长期为人所低估。这是因为此地的经济发展水平一直低于中原地区。在三国之前,历代统一战争,没有以江东为中心,抗拒中原者。所以,汉末乱世之初,有野心的诸侯,都没有将目光投入江东。曹操、陶谦等人,都曾来丹阳募兵,但募了兵就迅速离去,逐鹿中原。即使是自称扬州牧(江东皆为扬州辖地)的袁术,虽近水楼台,但其一直将发展重点放在北方,对江东并没有特别重视。孙策计划开拓江东时,对袁术所说的话,也表示出袁术对江东的战略意义毫无认识:开拓江东,可以募集兵马3万,帮助袁公匡济汉室。因此,当时江东地区的长官,多是比较“纯粹”的地方官。他们多只图保境安民,无四方之志。比如,豫章太守华歆,“久在江表,常思北归”。而曲阿刘繇、会稽王朗,用诸葛亮《后出师表》的话说,“各据州郡,论安言治,动引圣人,群疑满腹,众难塞胸,今岁不战,明年不征···”可以说,当时的江东,似乎是一块被忽略的区域。

足以立国

孙家,历代在吴地为官,对江东的情况有深刻了解。因此,孙策敏锐洞察到:江东足以为根基!1、兵源精锐可用。项羽争雄天下,起家时靠的就是江东子弟。而丹阳,更是天下精兵所出。曹操败于徐荣后,第一件事就是到丹阳募兵。因此,招募丹阳兵,足以打造精锐。所以,孙策在安葬父亲,前投袁术之前,就对张纮说,他将来要“就舅氏(吴景)于丹阳,收合流散(招募散落的丹阳兵源)。2、经济发展水平虽低,但人口急剧增加、自然条件优越。江东的自然条件非常不错,只是因历史原因,汉人不多,开发程度不高而已。但是,自黄巾之乱以来,北方长期动乱,而江东比较安定,因此,不少北方人避难到了江东地区。所以,张纮告诉孙策:如今世乱多难,如果你平定江东,“当与同好俱南济也”。徐州一带的世家大族都可能跟着去江东,江东的发展还有更大潜力!而且,一旦“收兵吴会”,则“荆扬可一”,“仇敌可报”。而据长江,可以匡扶汉室,建立齐桓公、晋文公的伟业,何只是“外藩”?3、造船技术的迅速发展,使以长江立国变为可能。尽管孙策、张纮讨论时,北方仍然出于分裂状态,所以不必讨论“划江而治”问题,但他们第一次提出了“据长江”的概念。汉末之前的历次统一战争,从没出现过以水军立国的情况。这一方面是因为当时的长江两岸开发程度很低,难以发展出抵抗北方的物质力量,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当时的造船技术不足,水师主要用于支援步兵渡江、运输等工作,未成为独立兵种。汉代的造船技术迅速进步,使得水师成为战略力量。因此,孙策死后,北方统一,“曹操不可争锋”之后,孙权、鲁肃等人提出“全据长江”,以长江立国的思想,为三国鼎立打下重要基础。东吴,是历史上第一个以江东立国,与中原鼎足而立的政权。虽然鼎足而立,某种程度上延缓了天下一统的步伐,但就长远来看,刺激了南方经济开发,给历史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网友江湖小晓生说: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杜牧江东子弟今犹在,肯为君王卷土来。---王安石

这些诗句里所提到的江东,是项羽发家致富的地方。那么它和三国时期东吴孙权所占领的江东六郡是否是一个地方呢?一个在汉初,一个在汉末,其实这里的江东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指的是同一个地区。那么具体是哪儿呢?这里的江,指的自然是长江,我们现代人一直都称江南江北,这是根据长江南北划界限分的,其实在先秦、两汉时期,一直都是以江东、江西来划分区域的。

一、江东也就是大家俗称的江左。

现代不少人会左右不分,那是什么原因呢?除了自身原因以外,其实跟古人的传统也是有一定关系的。在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边。所以我们这里提到的江东,指的就是江左。江左梅郎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江东地区姓梅的帅哥。那么这里的江东或者说江左,是怎么划分区域的呢?我们去观察中国地图就能发现,长江在江西九江一直到江苏南京这一段,那是呈南北走向的。至少这一段是一条由西南往东北走的趋势,而古代人可搞不那么精准,直接认为他们是南北走向的。因此这一段长江的东边,就是我们所俗称的江东。江东地区包括了如今的江西、浙江、福建、安徽南部、江苏南部等地区。也就是说,项羽曾经是在这里招兵买马,逐渐壮大起来的。这一地区,在战国时期属于楚国,项羽在起兵反秦的时候,回到自己的母国招兵买马,是非常正常的一件事。后来项羽被刘邦和韩信围剿,一路退败到了乌江畔,自认为无颜见江东父老,这里的江东指的也是这一地区。至于乌江,不是卖榨菜的那个地方,而是在安徽和县乌江镇境内。此外还有一个鸿沟,估计大家也很感兴趣。鸿沟这个地方在如今的河南省荥阳市境内,当年项羽和刘邦在这里签订了和谈协议,打算罢兵言和,东西分治。可惜后来刘邦一言不合就偷袭了项羽,结果导致项羽一路向东逃窜,只好逃到了乌江畔,他没有继续渡过乌江,前往江东,从而丧失了东山再起的机会。

二、东吴孙权的江东六郡,指的具体是哪些地区?

既然汉初的江东指的是长江以东的这些地区,那么到了汉朝末年,孙策带着一帮家将打天下的时候,打下了江东六郡。这里也就成为了孙权后来建立东吴帝国的基础,那么这里的江东是否跟项羽时期的江东是一个地方呢?还真是一个地方。古代文化更迭其实没有那么快,汉朝虽说有400年的历史,可是那是一脉相承的历史,没有经过外族的改造,也没有外国人输入新鲜血液,很多地理文化名词是不会发生改变的。孙权所占据的江东六郡指的分别是:吴郡、会稽郡、丹阳郡、豫章郡、庐陵郡以及庐江郡。这六个郡都是有来头的,孙策拿下这些地盘其实还是相当顺手的。公元195年,孙策击败吴郡太守许贡,攻占吴郡。公元196年,孙策赶走了会稽郡太守王朗,攻占会稽郡,自领会稽郡太守。后又从豫章郡中分出了庐陵郡,分别让孙贲和孙辅担任太守。赶走了扬州刘繇以后,孙策又占领了庐江郡、丹阳郡,任命吴景为丹阳太守。孙策打下了这些地盘虽然很顺手,但是存在安全隐患。因为这地方是士族土豪聚集地,大小家族在这里享受惯了,根本受不了外来户的统治。于是在吴郡太守许贡被杀以后不久,许贡的门人便找了个机会,将孙策给刺杀了。一代青年枭雄孙策,就这么没了,年仅26岁。

三、那么这六个郡,是现在什么地方呢?

吴郡我们很熟悉,是根据古代吴国所在地设立的,具体在苏州一带,包括浙江北部,以苏州为治所。吴郡本来属于会稽郡的吴县,在东汉时期分出来单独设立一个郡。会稽郡指的是浙江大部分地区,除了分给吴郡的以外,浙江大部都属于会稽郡。这里也是古代吴越故地。丹阳郡,占据了现在安徽东南地区,外加江苏南京、镇江、常州部分地区。又称之为丹杨郡,治所在安徽宣城。那时候是重要的经济发达地区。豫章郡在现在的江西省,治所是南昌,所以王勃的《滕王阁序》里,会写到:豫章故郡,洪都新府。这里的豫章郡治所和洪都指的都是南昌。庐陵郡是从豫章郡里分出来的,我们也就能知道了,这地方在现在的江西以南地区。治所在西昌县。庐江郡指的是安徽西南地区外加江西北部地区,包括了现在的安徽铜陵、池州市,江西九江市、景德镇市、上饶等地区。治所在安徽庐江县附近。这么一来我们就能看得很明白了,三国东吴时期的江东六郡,指的其实就是长江以东的地区。只不过这里的长江,指的是从江西九江到江苏南京这一段的长江。

总结:江东子弟从汉朝灭了以后,就开始没那么好斗了。

我们常常开玩笑,说汉武帝一出手,打得匈奴温顺多了,从此载歌载舞地迎接汉朝使团。其实江东子弟何尝不是呢?在先秦时期,包括楚汉相争时期,江东子弟的战斗力都是相当强悍的。可是汉朝灭亡以后,江东子弟的战斗力就逐渐下降了。为啥?因为不断被打压,除了江东缺少马匹以外,江东子弟的那股子战争精神,其实已经被消磨掉了。三国东吴时期是这样,两晋东晋也是这样,南北朝时期还是这样。尤其是到了隋唐宋时期,这里更是成了温顺的代名词。到了元明清时期,江东成了文人辈出的摇篮,也成了经济文化发祥地,至于战争精神,似乎跟这个地区的子弟们,没什么多大关系了。参考资料:《汉书》、《后汉书》、《三国志》

网友钱越说史说:

提及三国中的东吴,“江东六郡”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话题,因为它是东吴能够三分天下掩有其一的根基所在,甚至东吴的奠基者孙策也被称为江东小霸王。要搞清楚三国的“江东”指现在的哪里,首先要搞清楚什么是“江东”?

什么是“江东”?

在古代,如同常常以“河”指代黄河一样,提到“江”而不加限定词,一般都特指长江,是故“江东”一词自然与长江有关。虽然万里长江自冲出虎跳峡后,大致呈东西走向,并不存在如同黄河晋陕段那等几乎呈笔直的南北走向的江段。然而自江西九江至南京段,长江向东北方向斜流,且更偏向于北,给古人以南北向奔流的错觉。于是乎,800里皖江成了古人分割长江东西岸的标志性江段。位于皖江东侧的区域,也即包括皖南、苏南、上海及浙江在内的长江下游江南一带,被称为江东,广义上也会把赣东北囊括进江东这个概念中。有江东自然就有江西。隋唐以前的江西与现在的江西省不是一个概念,现在的江西属于行政区划,隋唐以前的江西则是一个地理概念,特指皖江以西的皖中地区,一个位于江南、一个位于江北。由于古人以南为尊,所以划分地理上的左右时,以面南而为标准,是以在古代以东为左,以西为右。故江东又称江左,江西又称江右。东汉时期广义上的江东、江西范围,与十三刺史部中的扬州辖地重合。东汉扬州本辖九江郡、庐江郡、豫章郡、吴郡、会稽郡、丹阳郡六郡,汉献帝时期,孙策、孙权兄弟又分豫章郡置庐陵郡、鄱阳郡,分丹阳郡置新都郡。故汉末扬州共辖九郡,其中九江郡、庐江郡位于江西,其余七郡位于江东。那么,“江东六郡”究竟指哪六郡呢?

小霸王的进击

孙坚虽然是东吴势力的肇始人,但真正奠定东吴根基的是其长子小霸王孙策。初平二年(191年),孙坚奉袁术之命攻打荆州的刘表,结果被江夏太守黄祖的部下射杀,所部除一部分由其妻弟吴景及侄子孙贲统领外,皆落入袁术之手。孙策结束守孝后,继续为袁术效力。但袁术见孙策能力过人,唯恐其脱离自己的掌控威胁到自己,于是一直提防着他。不仅拒绝交还孙氏旧部,孙策两次交涉才仅仅要回千余人,还屡屡不讲信用,将许诺的好处吞没。摄于袁术的实力,孙策只能一面为他效力,一面苦苦等待机会。黄巾军起义后,天下乱象丛生,各地军阀势力开始抬头,掌控淮南的袁术就是其中之一。朝廷自然不会坐以待毙,妄图通过任命宗亲为刺史、州牧,来扳回主动权。汉高祖刘邦长子刘肥之后刘繇,借着这股东风乘势而起,于兴平元年(194年)被任命为扬州刺史。然而扬州治所寿春(今安徽寿县寿春镇)已经落入袁术之手,成为其老巢,刘繇在吴景、孙贲的支持下在吴郡曲阿(今江苏丹阳市)建立幕府。次年,野心膨胀的袁术准备攻略扬州的江东诸郡,袁、刘之争就此爆发。自觉机会到来的孙策毛遂自荐的主动向袁术请命,表示愿领兵攻打刘繇。袁术虽不放心孙策,不过觉得单凭他手中的小猫三两只,压根掀不起多大波浪,遂准其所请。不想,此举竟是放虎归山。孙策自寿春出兵时,手下仅有步兵千余、骑兵数十,进抵历阳时,部众队已增至五、六千人。于此同时,他的好友,那位有“曲有误,周郎顾”之称的周瑜也率部前来与他汇合。凭借着周氏在丹阳郡的影响力,孙策迅速突破长江天险,在丹阳站稳脚跟。以丹阳为此为攻略江东前进基地的孙策,先后在牛渚山(即采石矶,今安徽当涂北)、秣陵(今江苏江宁秣陵关)击败刘繇部将,进而逼近刘繇的大本营曲阿。于曲阿之战中,成功击败刘繇,占有此地。随即,孙策令孙坚之前部将,已经效忠自己的吴郡都尉朱治从钱塘(今浙江杭州)进攻吴郡,在由拳(今浙江嘉兴)击败吴郡太守许贡。战后,朱治代理吴郡太守的职责,而吴郡也成为孙策拥有的第一块地盘,算是在江东站稳了脚。击败刘繇后,孙策将矛头转向会稽郡,建安元年(196年),孙策出兵进攻会稽。会稽太守就是汉魏之际著名的经学大家,《三国演义》中被诸葛亮骂死的王朗。王朗手下苦劝其不可与孙策交锋,然而王朗固执己见坚持要打,结果惨败。占据会稽后,孙策兼任会稽太守,随即转身收拾严白虎等残余割据势力。至此,吴郡和会稽郡完全为孙策所掌控。建安二年(197年),袁术占有传国玉玺正式僭越称帝,孙策正式脱离袁术阵营自立。次年孙策派徐琨攻打丹阳郡,驱逐袁术之弟、丹阳太守袁胤,平定宣城以东各地,任命舅父吴景为丹阳太守。随即亲自领兵攻打丹阳郡西部,擒获当地山越势力首领祖郎,及自封丹阳太守的太史慈,据有丹阳全郡。建安四年(199年),在曹操、吕布的攻势下,众叛亲离的袁术病死,其势力分崩离析。袁术跌倒,刘勋吃饱。袁术的部将、庐江太守刘勋,借机接收了袁术很大一部分遗产,实力因此迅速增强,以至于形成了“兵强于江、淮间”的局面。孙策对此相当忌惮,决定解决掉他。不过面对强大的刘勋,孙策明白只能智取不能强攻。恰巧,因实力膨胀过快,刘勋陷入了缺粮的境地。而豫章郡在华歆的治理下风调雨顺,余粮众多。于是孙策以假意向刘勋示好,鼓动他攻打豫章。刘勋中计,孙策果断率重兵袭取皖城(今安徽潜山市),击败回师的刘勋,并西进击败前来救援的江夏太守黄祖所部,据有庐江郡一部。当年十二月,击败黄祖的孙策,回师途中征讨豫章郡,驻军椒丘(今江西新建县),派遣虞翻前去说以利害。华歆知道孙策善于用兵,于是出降。随即孙策分豫章郡南部设庐陵郡,治西昌县(故城在今江西太和县西北1.5公里),任命堂兄以孙贲为豫章太守,孙辅(孙贲之弟)为庐陵太守。至此,孙策占有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五郡,及庐江郡一部,大半个扬州落入他之手,江东孙氏的基业初现雏形。

江东六郡

新都和鄱阳两郡为孙权在赤壁之战后所设,所以“江东六郡”指的就是上节提到的吴郡、会稽、丹阳、豫章、庐陵,及位于江西的庐江六郡。吴郡:郡治为吴县(今江苏苏州市),辖区为包含苏南中东部、上海、浙北在内的太湖平原地区,为春秋时期吴国的核心区,开发较早,算是江东地区的精华地区之一。江东猛虎孙坚就是吴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阳区)人,可以说是孙氏的起家之地。会稽郡:郡治为山阴(今浙江绍兴市),会稽郡始建于秦代是江东地区最早的两个郡之一,由于地域过于广大,东汉中期以钱塘江为界一分为二,北部为吴郡,南部继续称会稽郡。辖区包括浙江钱塘江以南及福建大部。丹阳郡:郡治为宛陵(今安徽宣城市宣州区),秦代为鄣郡,西汉改名,与会稽郡并为江东地区最早设立的两郡。辖区包括皖南大部,南京市及其周边,浙北西部山区,及江西婺源县。曾被袁术称为 “此地精兵辈出而闻名”的丹阳兵就出自于此。东吴的都城建业(今江苏南京市),也位于丹阳。豫章郡:郡治为南昌(今江西南昌市),辖区早期几乎与现在的江西省区域相重合,汉末分南部设立庐陵郡后,只剩下以鄱阳湖平原为中心的北部区域。庐陵郡:郡治为西昌,为汉末新设之郡,辖区主要为现在江西吉安、赣州两市所在的赣南地区。庐江郡:郡治早期在舒县(今安徽庐江市),汉末迁移到皖城,辖区包括皖中西半部,及湖北、河南一角。东吴只占有南部半个庐江郡。六郡之中,位于江东的五郡处于不受重视的江南,远离汉末战乱的风暴中心,较少受到战争的影响,成为东吴势力的大后方,为东吴贡献了大量的人才、精兵和钱粮。同时江东地面人士自古深谙水性,使得南方可组建起北方所不具备的军事力量——水师。春秋时代的吴国就拥有一支战力不俗,可远航千里跨海攻击齐国的水师。两汉时期,造船技术迅速进步,使得水师成为可独立作战的战略力量。半个庐江郡、长江、水师三合一,构成了东吴的对抗曹操等北方势力的重要防线,奠定了东吴和曹魏、蜀汉三分天下的基础。

网友韶华倾梦说:

所谓江东,大致上指的是长江从芜湖到南京之间这一段河道以南以东的地区。而从古代上南下北右西左东的情况来看,所以也有江左这么一个称呼。当然了,古代历史上的“江东”范围并不是固定的。说起江东,很大程度上会想起项羽。毕竟,项羽所带的那一班士卒就被称为“江东子弟”,而且项羽在乌江亭自刎时也是因为一句“无颜见江东父老”。但是,在秦汉时期,“江东”指的是长江以南的江浙沪地区。项羽是泗水郡下相人,也就是现在的苏北地区。要知道,苏北地区可没有大江,所以江东和项羽的出生地并没有关系。实际上,“江东子弟”指的是“吴中子弟”,而吴中则是现在江浙交界的太湖平原一带。到了三国时期,江东一定程度上泛指江东六郡,在原本江浙的基础上再扩张到了江西和福建。所谓江东六郡,分别指的是吴郡、丹阳郡、会稽郡、豫章郡、庐江郡、庐陵郡。在孙策的带领下,孙策的势力范围从原本的会稽郡和吴郡,扩张到了扬州,也因此奠定了江东的势力范围。而且,我们现当今的江西省,很大一部分在当时是被豫章郡和庐陵郡所覆盖的。但是,从一些相关记载来看,在汉至三国这一段时间里,还有“江南”一称的存在。

《史记·货殖列传》有载,“江南出木丹、梓、姜、桂,金... ... ”

而这个广泛的江南,指的是长江中下游河道以南,南岭以北。所以,从江南的范围来看,它当时是包括江东的。而到了隋唐以后,江东的范围逐渐缩小,江南被命名为江南道。在唐玄宗时期,江南道更是被拆分为黔中道、江南西道,以及江南东道。到了宋代,江南东道又被改为江南东路,因为经济中心的南移,以及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开始对江南东路进行拆分。在当时管辖的仅是安徽省长江以南,以及江西省北部的一小块地区。其中,把江苏南部、浙江部分和福建部分给分离出去了。到了元代,以至明清时期,江东一词消失,朱元璋把元朝的江浙行省和两宋的两浙路进行拆分和重组,组成了“南直隶省”。但在清朝时,南直隶省又被改为江南省,而后又一分为二,东部被称为江苏省。所以说,到了清代时,江东早已是名存实亡,被拆分的七零八落了。在三国时期,孙策攻略江东,占据江东六郡,为东吴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到了孙权,在襄樊之战中,孙权夺取了荆州,把刘备势力赶回益州,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地区。在以长江为天险的基础上,孙权又再次和蜀汉联合,一边剿灭南方的山越,夺取交州;一边重兵在淮南巢湖一带抵御北方的曹魏。直到了公元229年,孙权才建都武昌,建立东吴,而后迁建业。但可惜的是,在孙权驾崩后,政权更迭。到了吴末帝孙皓登基为帝时,东吴的实力衰弱,根本比不上东晋。而且,孙皓前期虽然励精图治,整顿吏治,但到了中后期后,孙皓却开始暴虐施行起来。而且,在东吴的栋梁支柱陆抗病逝之后,东吴更是难以苟延残喘。到了公元219年,晋武帝司马炎派六路大军南下,很快就攻破了东吴的长江防线。在公元280年,晋军兵围石头城,吴末帝孙皓投降,仅存在了52年的东吴就此灭亡了。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3658.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