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敷衍了史说:
林则徐因虎门销烟在朝堂遭到构陷,道光将林则徐“发配”新疆,仍然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可见林则徐的高尚人格和爱国情操。几年以后,林则徐被清政府委派南下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时公已负重病,最终出师未捷身先死,病逝于潮州。在谢世诀别之际,林则徐指天高呼“星斗南”!因为这三声“星斗南”是林则徐最后的歇斯底里,无论是从时机还是场合去琢磨皆显得极是突兀,便是家人朋友也不知何意。时至今日,史学界仍然无法对此作出定论。
星斗南?新豆栏?
因为林则徐是福建人,因此将闽话“新豆栏”误解为“星斗南”的说法流传较为广泛。因为林则徐患有疝气病,曾于1839年由新豆栏的西医伯驾为其诊治,1850年林则徐在前往广西镇压太平天国的途中逝世,并在死前三呼星斗南,于是有人猜测林则徐在借“新豆栏”告诉家人,他受洋人所害。然而这种说法是经不住推敲的,一是时间距离伯驾治病已经过去了十年;二是如果林则徐真要是出于此意,大可说“洋人害我”,虽说古人说话委婉,可这是死生之大事,且又是对外夷,倘若真是为了死因和证据又何必故弄玄虚;三是林则徐是前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并不是针对洋人,即使洋人仇视林则徐,可是在满清最高统治者已经妥协的情况,他们已经没有必须的理由去毒杀林则徐;四是如果将星斗南解读为新豆栏,则或多或少显得林则徐有些过于“严监生”了。
星斗南?星斗南?
我们都知道林则徐是奉命去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可是不料在途中殒命,林则徐是个忠臣,忠臣有个毛病,身负皇命却没有尽到职责,这便是不忠了。太平天国运动在广西兴起,广西地处天南,林则徐死前呼“星斗南”,或是在悲叹不能履行皇命,不能为满清政府除去这个在南方兴起或将兴盛的星斗。
星斗南?星斗阑?
林则徐被称作中国近代史上“睁眼看世界第一人”,必然极具敏感的政治眼光,清帝国先后经历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运动的洗礼,陷于内忧外患不断的境地,那么在弥留之际的林则徐所呼“星斗南”究竟是何意呢?明清皇宫,即紫禁城,位于紫微星正下方,而紫微星是帝星。阑,有“将尽”之意。林则徐所呼“星斗南”是否是“星斗阑”,意指帝星即将陨落,清帝国即将崩塌?林则徐虽然睁眼看了世界,对于世界格局已有所了解,甚至更是对满清的结局已有了预料,可是他仍然忠心于清朝,作为封建王朝的忠臣,他不可能大逆不道地直呼“帝星将陨”,于是只好说“星斗阑”。这三声“星斗阑”或许既是对预料中清帝国的结局的悲叹,也是对自己再无法更无力去挽救这个病入膏肓的帝国的悲叹,他已经将命运给他的时间全用完了。关于以上三种观点,第一种应该是流传较为广泛的,第二种应该也有不少人持有,至于第三种,则是我根据林则徐的品性和家国情怀所做出的推测,至于真相如何,也许已经无从考证了。
网友123456GaaN说:
1850年秋天,清廷任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也就是后来的太平天国。林则徐抱病前往,于十月十九日病逝于潮州普宁行馆。一代名臣,怀着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不甘地闭上了眼睛。令人无语的是,由于当时信息传递速度的滞后,十月二十四日,清廷还命林则徐暂署广西巡抚。随后使者进京报丧,整个清廷为之震动。
当时陪伴在林则徐身边的只有儿子林聪彝和幕友刘存仁,据说他临终前指天三呼“星斗南”,神态凄切。
但是,刘存仁在自己的悼亡诗中的诗注里提到,林则徐“语音蹇涩不了了”,意即口齿不清,即便是他这个当事人,也不太能听明白林则徐临终前说的究竟是什么。事实上,“星斗南”这三个字,出自林则徐的老朋友杨庆琛。林则徐之死,让杨庆琛十分悲痛,写诗纪念,诗中有这么一句“星斗苍茫何处寻”,他在注释中说“公疾革,随侍公子挥泪默祈,公回顾曰:星斗南。”这是“星斗南”首次出现在文献中。当然了,虽然杨庆琛没有在现场,也不能断定这三个字是他杜撰的,还有可能是林聪彝向他转诉了父亲去世时的场景。随侍公子,指的就是林聪彝。作为幕僚的刘存仁,和林则徐的关系肯定比不上亲儿子林聪彝。林聪彝能听懂林则徐语焉不详的话很正常,刘存仁听不懂也正常。那么“星斗南”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围绕着这个问题,从清朝到现在都有多种猜测。其中一种,说林则徐喊的不是星斗南,而是“新豆栏”,他在借此表明自己的死因。怎么回事呢?是这样,新豆栏是广东十三行附近一条街道的名称,聚集了众多洋商。林则徐到广东禁烟的时候,曾传讯十三行洋商伍绍荣、卢继光等人,责令他们迅速向外商传达他的谕令。谕令内容是要求外商将鸦片尽数缴出,并写下“嗣后来船永不敢夹带鸦片,如有带来,一经查出,货尽没官,人即正法,情甘服罪”的书面保证。伍绍荣等人想要贿赂林则徐,遭到林则徐的痛骂,只好向外商传达了这条谕令。虎门销烟后,洋商们利益受损,双方就此结仇。据《果庵陋笔》中记载,伍绍荣曾收卖了林则徐的厨子,想要投毒杀害,以防止林则徐再到两广任职。林则徐死前身体极度衰弱,很有可能就是中了毒。但这种说法不太站得住脚,林则徐若想表达这个意思,大可直接告诉儿子林聪彝,用不着转这么多道弯,又不是小说,需要这样子九转肠回吸引读者注意力。
林则徐已经是66岁的老人,身体抵抗力下降,1849年就因身体问题辞职回乡。再次出仕时还没有康复,疝气不时发作,只能躺在特制的卧轿里,到潮州后又严重下痢,一步步病入膏肓。死因很清晰,不是中毒而是生病。
还有一些人认为,太平天国在广西兴起,广西地处天南,林则徐是在悲叹不能履行皇命,为朝廷除去这个在南方兴起或将兴盛的星斗。另有一些学者这么解读,星斗南是“星斗阑”。阑,有“将尽”之意,星,特指帝星紫微。意思是明清皇宫紫禁城位于紫微星正下方,上应帝星。林则徐具有极为敏感的政治眼光,对当前局势看得很明白,预料到了帝星即将陨落,大清即将灭亡,可他无能为力,又对大清有着忠心,不能大逆不道地说出来,只能三呼“星斗南”表明内心的悲伤。
这种说法也没有明确的依据,是根据林则徐的品行和家国情怀所做出的推测。站在事后诸葛亮的角度,往后给清廷不断打压的洪秀全、最终终结清王朝统治的孙中山,还真都是南方人。
近年来,又有了一种新的说法。说林则徐笃信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从政后也坚持“日课”,不忘诵经念佛。因而星斗南实际上是“心大南”,心即《心经》和《金刚经》,大即《大悲咒》,南即念佛声“南无阿弥陀佛”。不得不说这种猜测同样很扯,弥留之际的林则徐,大概想不到这么多。究竟是星斗南?还是新豆栏?或者星斗阑、心大南?正确答案谁也不知,也许林则徐只是透过窗户,看到一颗明亮的星星悬挂在南边,才会发出这种惊叹,根本没有太过复杂的意思。顺带一说,虽然虎门销烟让林则徐扬名世界,但他会的可不只是禁烟,还懂民生、通水利,是那个时代较为杰出的政治家,不仅中国人,外国人对他的评价也很高。那时的英国驻香港总督兼驻华公使认为,林则徐是中国政治家中最卓越的人物,是一位理想的爱国志士,他不会被人遗忘。
的确如此,能写出“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种诗句的人,怎会埋没于历史中?作为中国近代史上“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林则徐的作用可谓是意义深远。
网友南飞说:
林则徐在逝世之前,手指天大呼三声“星斗南”,然后去世了!为啥林则徐喊出了“星斗南”三个字?
星斗南,福州话,广东地名“新豆栏”同音。
新豆栏,是当时洋人走私,泛滥的聚居地。
林则徐是福州人,临死前喊了三句“星斗南”,是想告诉世人,他还没有完成全国戒烟的这个使命,就要离开这个世界了,感觉非常悲痛,并提醒大家,啥时候能把,走私泛滥的聚集地广州的“新豆栏”给管制在没有鸦片交易。
林则徐,出生于1785年八月,福建省侯官人,是清代政治家,思想家,诗人,民族英雄。曾任湖广总督,陕甘总督,云贵总督,两次受命钦差大臣。因为主张严禁鸦片及抵抗西方列强的侵略,有“民族英雄”的称号。林则徐一生力抗西方入侵,但对西方的文化科技和贸易则持开放态度,主张学其优而用之,林则徐略通英葡两种外语。林则徐的主要成绩,虎门销烟,镇压刀客,治水。
在道光18年,也就是1838年11月15日,林则徐受命钦差大臣,入广州查处禁烟。
林则徐还表明,“若鸦片一日不绝,本大人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终始,断无中止之理”
可见当时林则徐戒烟有多么雄心壮志,在林则徐和邓延桢等官员的协同下,与外商经过坚决的斗争,挫败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和鸦片贩子收缴了全部鸦片近两万箱,约237万余斤,在1839年6月3日,在虎门海滩上,当众销毁鸦片。历时23天的虎门硝烟,在林则徐的指挥下,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决不屈服于侵略的决心。虎门销烟,是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展示出中华民族无与伦比的伟大形象,是抗击外来侵略的胜利。林则徐是这个事件的组织者,指导者,完成者,成了历史的巨人!销烟的正义行动,取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虎门海滩每天都有上万人观看,人们无不拍手称快。外国人看到这种情况,也对,林则徐禁烟的果断表示佩服。虎门销烟是中国近代史上反帝斗争中的光辉一页,是中国人民反侵略斗争史上的第一个伟大胜利,这一壮举严重打击了外国鸦片贩子,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尊严和利益,曾长,中国人民的志气。在道光19年,1839年3月18日,林则徐发布了两个谕贴。3月19日下令禁止外国人离开广州。21日下令包围商馆。3月22日,下令查拿英国鸦片贩子赖地。
在1840年六月,英国派舰队封锁珠江口,进攻广州。林则徐严密布防,使英军的进攻未能得逞。
英军受阻后,沿海岸北上,于7月5日进攻了定海在8月9日抵达天津大沽口,微逼北京。由于琦善等妥协派的骨干,进行各种诬陷,陷害和打击,指责林则徐,林则徐被当做替罪羊被革职并发落。
林则徐抗英有功,却遭投降派的诬陷,被道光帝革局,他忍辱负重,踏上戌途,还是忧国忧民,
曾满腔愤怒地写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激励诗句。在道光25年,也就是1845年开始,超清重新启用林则徐,调任陕甘总督,陕西巡抚,云贵总督在1847年三月,清廷命林则徐为云贵总督。到印后以为是云南边界安定得力加太子太保,赏戴花翎。1849年秋天,林则徐因病奏请回乡调养治疗疾病,在1850年三月返回侯官,在1850年九月,又被清廷命为钦差大臣,去广西镇压拜上帝会的反清武装起义。林则徐带病从侯官起程,(因为林则徐病根本没康复,疝气经常发作,一路上须躺在特制的卧轿上面,等到了潮州,开始严重下痢,到了普宁,已步入膏肓,不得不暂住普宁行馆)。在1850年11月22日去世于潮州普宁行馆。
千古未遇的西方资本主义列强入侵,促使林则徐最先从封建的闭关自守的昏睡状态中觉醒,以全新的态度睁眼看世界。
林则徐在与戒烟和侵略者斗争中,意识到自己对西方知识的缺乏,国人对王朝之外世界的无知,通过分析外国的政治法律,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林则徐认识到了,只有向西方国家学习,才能抵御外国的侵略
林则徐是我国近代史上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和杰出的民族英雄,他在了解世界,研究西方方面带了头,成为中国近代传播西方文化,促进西方东进的带头人。
我们从国际法学史角度看,林则徐在鸦片斗争中,不仅是维护了国际法原则的中流砥柱,而且也是中国引进国际法的第一人,是中国近代国际法学的开山者。林则徐还是出色的治水专家,在试图升压宗,十分重视和努力举办水利事业,新修浙江上海的海塘,太湖流域各主要河流等水利工程,治理运河黄河长江,并写下了很多有关治水的篇章。
林则徐高瞻远瞩,,曾从伊犁到新疆各地考察,并发现了沙俄对中国的威胁,促使他抗英防俄的国防思想,成为近代防塞论的先驱
曾在临终前大声疾呼,“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呼!吾老矣,君等当见之。”曾提出在边疆,屯田耕战,有备无患!
林则徐生于乾隆50年,历经嘉庆道光两代,咸丰登基后不久病故。从政为官40年,先后担任了多只,但他正直清廉,处事一丝不苟,责无旁贷的奉献精,从来不敷衍马虎,一生实干加智慧,被人民敬仰
关于林则徐在逝世前,高呼三声,“星斗南”,也有人分析是他要告诉别人,他是被杨颖所陷害的。也有这种可能,因为虎门销烟,杨颖恨死了,林则徐,找机会报复。事情已过了很多年,也无法去考证!但是我的观点,还是认为,以广东“新豆栏”这地方为首的,走私贩卖鸦片还没杜绝,才是林则徐发出三声高呼,因为这是国家的耻辱,带着国家的耻辱,林则徐离开这个世上!
网友曾园说:
1851年11月22日,林则徐逝世于去广西赴任途中的广东潮州普宁县。在死前,林则徐大呼“星斗南”。据郭柏苍《林文忠公遗事》云:“后刘孝廉述公弥留时,群见大星坠地,公举一指曰‘星斗南’即逝,闻者不知谓。”后人附会“星斗南”是“新豆栏”。那么这个“新豆栏”有可能是美国医生伯驾在广州新豆栏街丰泰洋行开设的新豆栏医局。也有可能是指十三行。我在回答《清末广东十三行总商为何与林则徐有理不清的恩怨》一文中提到过这两件事:https://www.wukong.com/answer/6491889027954770189/但我觉得如果林则徐临终遗言真的是“星斗南”,似乎不太可能是感谢伯驾医生,虽说伯驾医生医术高明,对林则徐的疝气治疗颇为上心,但林则徐作为重要政治人物,一生风云变幻,一点小病应该不会放在心上。如果是后者,更没有可能。虽说《东莞县志·逸事余录》明确指出:这个谋杀案的主谋是广东十三行总商伍某,他在林则徐查禁鸦片时曾被擒拿于越华书院。但实际上,伍秉鉴、伍华元、伍崇曜父子三人都曾反复被官府捉拿,敲诈勒索。尤其是伍华元,因为英国商馆搭建栏杆,伍华元被广东巡抚捉拿。巡抚认为英国人侵犯中国主权,作为保商的他被命令下跪一个多小时。后来伍崇曜在调停中英外交纠纷的时候,被巴夏礼打耳光,总之商人受的屈辱实在是太多了。相比之下,林则徐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国家,只是威胁,没有敲诈。事后还请伍秉鉴帮忙联络看病,说明私下关系还不错。伍家不至于怀恨在心甚至下毒手毒死林则徐。商人完全没有那个胆量,因为一旦破案,巨额家产就灰飞烟灭了。
网友读史品生活说:
【谢邀】关于这个问题,坊间传得神乎其神,最主要有两个:一是,新豆栏(街)。认为“食夷利者”即洋商及代理人贿赂厨子下毒,毒死了林则徐,林临死前高呼。二是,防俄。林则徐虽被发配新疆,却实施考察,提出一系列治理新疆策略,还做出重要预言:“终为中国患者,其俄罗斯乎!吾老矣,君等当见之。”至于什么预言清朝灭亡之类的,恐怕不怎么靠谱!首先要搞清楚的是:当时陪在林则徐身边的,有他的儿子林聪彝和幕友刘存仁。“星斗南”这三个字,就出自刘存仁所做悼诗中的诗注,即:“临终口授折,经余代录,而语音蹇涩不了了,尚以未及出师为撼,呜呼!忠矣!”在林则徐灵柩被护送回原籍时,老友杨庆琛前往迎接,后写有“星斗苍茫何处寻”的诗句,在注释中说:“公疾革,随侍公子挥泪默祈,公回顾曰:星斗南”。这是最早的出处,根本没有什么“以指向天”,那是后人以讹传讹。“以指向天”的说法,出自金安清《林文忠公传》:“公易箦时,以指向天,呼星斗南三字。”上述材料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林则徐当时“语音蹇涩不了了”,也就是吐字不清;二是,临终遗言是“回顾”“随侍公子”,也就是对他儿子说的。林则徐笃信佛教,是一位虔诚的佛门弟子,早在青年时代,就恭恭敬敬的誊抄《心经》、《金刚经》、《大悲咒》等,并亲题“行舆日课”、“净土资粮”八个字,贮于一匣,随身携带,便于诵读。从政后,林则徐仍坚持“日课”,不忘诵经念佛。因此,在行将与世诀别的时刻,看到儿子趴在那里流泪祈祷,心生佛念才最符合当时情境。意思是,希望儿子代替自己完成“日课”,往生净土。也就是说,林则徐去世前喊的,很可能不是“星斗南”,而是“心大南”(心即《心经》和《金刚经》;大即《大悲咒》;南即念佛声如“南无阿弥陀佛”等),是诵经念佛的简称。【“祥说近代史”问答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