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史晓生说:
白江口之战,是中日海军历史上首次交锋,大唐以碾压式的实力,让居心叵测的日本彻底认清了局势,自此之后的近一千年里,日本再也不敢犯我华夏领土。很少人知道,早在7世纪时,中日之间就曾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海战,在这场战役里,大唐将士将4倍于己方日本海军打得溃不成军。也正是因为此战的胜利,让当时的日本成了大唐忠实的“小迷弟”,并且,在此之后的近一千年里,日本再也不敢冒犯华夏。这场战役,就是著名的“白江口之战”。那么,白江口之战是因何而起的呢?大唐将士又是如何击败兵力上占据绝对优势的日本呢?这要是说起来,还得从大唐立国后,周围几个不安分的邻居说起。
几个不安分的邻居
公元618年,唐高祖李渊代隋建唐,经过数年的征战,到了唐太宗李世民的贞观时期,大唐已然成为当时世界上的超级大国。而在大唐强大之后,周边的几个邻居,由于忌惮大唐的实力,因此纷纷低头示好,选择向大唐臣服。不过,表面上是臣服了,背地里则是颇为不安份。这其中,以朝鲜半岛上的三个国家,也就是高句丽、百济和新罗三国最具代表性。这三个国家,都有想吞并其他两国的念头,因此摩擦始终就没停过,三方没少大打出手,但一时半会谁也奈何不了谁。而到了唐高宗时期,百济的国王不知道怎么想的,居然联合高句丽一共攻打新罗,俗话说双拳难抵四手,新罗招架不住两方进攻,很快就节节败退,还丢了十几座城池。无奈之下,新罗国王只能向宗主国的大唐求助,希望大唐出兵来帮助新罗摆脱困境。最开始,唐高宗李治在收到新罗的求援后,并没有马上出兵,而是下了一封国书送到百济,以宗主国的名义,要求百济停止对新罗的进攻,更不要助纣为虐去联合高句丽。但是当时的百济很狂,根本不听唐高宗这一套,毕竟在百济看来,自己身后有强大的高句丽撑腰,大唐不足为惧。事实上,百济敢有这个底气也不是没有原因的,从隋炀帝开始,一直到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期,中原就曾多次征讨高句丽,但基本上都以失败告终,包括李世民组织的远征同样也是如此。所以,百济就觉得大唐不算什么,只要自己抱好高句丽的大腿,那就什么都不怕。因此,在拒绝了唐高宗的要求之后,百济我行我素,与高句丽再次联合,又夺下了新罗三十多座城池。而看到百济如此嚣张,唐高宗李治坐不住了,如此宵小之徒,不给他点颜色看看那还了得?同时,李治也考虑到,如果联合新罗出兵的话,将来还可以与之形成夹击之势,共同对付高句丽。所以,经过权衡之后,李治在公元660年,决定派兵与新罗组成联军,出征百济。当时的大唐一方的将领是大将苏定方,他带领着十三万大唐水陆军,以摧枯拉朽之势,迅速攻下百济多座重要城镇,到了当年六月时,苏定方已经打至百济都城。眼看大唐大军压境,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带着太子扶余隆连夜跑路,把二皇子扶余泰留下守城。而扶余泰也很有意思,看到父亲和大哥把自己丢下,一气之下便自立为王,准备和大唐死磕到底,但是没等他开始死磕,他的侄子扶余文思(太子扶余隆之子)果断投降了唐军。扶余文思这一投降,城里的王公贵族纷纷有学有样,也都投降的唐军,而扶余泰眼见如此,也知道大势已去,所以最终不得不出城投降。至此,百济灭国,此战以大唐完胜而告终,唐高宗下旨,在原百济的国土上设熊津都督府,派朗将刘仁愿驻守百济。
搅局的倭国
按理说,自此之后朝鲜半岛的局势应该较之前稳定一些,毕竟百济都没了,但实际上,稳定只是暂时的,因为很快一个搅局的就要来了。那么是谁来搅局的呢?没错,就是当时还叫做倭国的日本。倭国虽说与朝鲜半岛隔着一片海,但是其对于朝鲜半岛上的局势历来就十分关注,长期参与到这片土地上的混战之中。比如,向百济暗中送点物资,再或者往高句丽增援点兵力等等。如果仅从表面上看,倭国似乎是想从高句丽和百济攻打新罗的战役中捞点好处,但实际上,倭国的真实目的是大唐。毕竟大唐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这些都让蜗居在一方狭小领土的倭国人垂涎不已。因此,历代的倭国掌权者,都是不断寻找机会,想要进攻大唐,但由于实力悬殊太多,加上没有合适的路径,因此只能无限期的等待。不过,倭国发现,如果能占据朝鲜半岛,将这里作为跳板,那么攻打大唐就方便多了,所以,倭国才会不断参与到朝鲜半岛的纷争之中,他们其实就是想在这里挑起混乱,然后趁机将这里殖民。原本,按照倭国的计划,是让高句丽和百济灭掉新罗,然后再在剩余的两者之间挑起战争,但不曾想大唐直接出手灭掉了百济,这就打乱了倭国的全盘计划。为了让计划回到正轨,倭国的天皇经过谋划,决定出兵加入战局。倭国的计划很简单,当时原百济国国王的另一个儿子扶余丰在倭国当质子,因此,倭国就准备将扶余丰送回去,同时给他兵卒和资源,让他组成“百济复国军”,计划复国。与此同时,大唐这边也是麻烦重重,在灭掉百济之后,唐高宗下旨,要求苏定方趁势攻打高句丽,但由于唐军属于远征作战,再加上高句丽举全国之力抵抗,因此战局陷入了胶着状态。在此之后,因为气候原因,唐军又损失了两员大将,眼看打不下高句丽,唐高宗李治不得不下令撤军。由此,唐朝征讨高句丽的行动,再一次失败。而在百济这边,由于在此的唐军并不多,百济的复国军迅速占据了优势,同时倭国又派遣了数千兵力进入百济,这么一来,大唐对百济几乎失去了控制。一方面是攻打高句丽受挫,一方面是百济持续混乱,最终,唐高宗李治决定,将留守在百济的所有大唐将士全部撤走,把百济留给新罗人折腾去吧。但在这个时候,有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站了出来,表示坚决不能撤军。
坚决不能撤军
他就是刘仁轨,一个当了半辈子文官,并且前半生默默无闻的人,但却能在年逾花甲之际,却大放异彩的唐朝大将。在刘仁轨看来,如果大唐自此撤军,那么曾经耗费在百济的精力,将会全部化为泡影,而一旦百济复国,那么大唐想击败高句丽的计划,将会更加不容易实施。因此,他认为坚决不能撤,而为了向李治表决心,刘仁轨带着部下,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态度,一举攻下百济不少城寨,并打通了大唐至新罗之间的通道。也正是因为此战的胜利,让李治看到了希望,他在接到捷报后,当即下令,派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七千将士前去支援。与此同时,倭国的动作也一直没停,在大唐攻打高句丽期间,倭国就先后三次派兵进入百济,同时向百济送钱送物资,表面上是支援百济,实际上就是为了将来和唐军作战做准备。得知大唐调兵之后,倭国天皇中大兄意识到,与唐军的决战就要来了。于是,他指派倭国名将庐原君臣,带领一万精锐部队前往百济,并计划在白江口登陆作战。之所以选择白江口,是因为这里距离百济的老巢周留城很近,因此,就能在较短时间内支援百济复国军。与此同时,探知百济向倭国求援后,唐军也做出了反应。刘仁轨提出,应当抢先一步,打下周留城,这样就能让周边的小城不战而降,恰逢大唐援军已到,这就让刘仁轨更加信心大增。最终,经过刘仁轨等人的商议,定出了“海陆联合”的作战计划。陆路方面,由孙仁师、刘仁愿以及新罗国王金法敏率领,直袭周留城。海路方面,则由刘仁轨率领,自白江口而上,从水上进攻。这种作战方式,采取的就是“前后夹击”的策略,最终的目的,就是让敌人无处可逃。公元663年八月十三,唐罗联军的陆路大军,先攻下豆率城,之后用了四天的时间,又将周留城拿下,而此时,百济的大部分军事力量,都被压缩在周留城至白江口一带。从表面上看,唐军似乎已经胜利在望,但其实并非如此,因为倭国支援百济的援军还未到,因此,只要百济能守住周留城至白江口一带,等到倭国大军一到,再来个逆风翻盘也不是不可能。因此,白江口一带至关重要,能不能彻底胜利,就看会不会击败倭国援军了。当年八月二十七日,倭国先遣部队抵达白江口,这一次,他们带来了精锐士兵一万余人,战船高达一千多艘,加上百济的士兵,共有三万多人。而唐军这边,仅有170艘战船,兵卒也就不足七千人。不管是兵力还是战船数量,唐军明显逊色于倭国,但就是在这种占据劣势的情况下,唐军用娴熟的战术和绝对的实力,好好的给倭国上了一堂军事教育课。
白江口之战
八月二十八日凌晨,倭国首先发动了进攻,数千艘战船齐头并进,气势汹汹的冲向大唐海军,同时,倭国不断发射火箭,刹那间白江口上空一片火红。面对这一切,唐军将领刘仁轨并不慌乱,开始有条不紊地进行布置。刘仁轨为何如此淡定呢?很简单,他有充足的底气,而他的底气来源,就是这一百多艘大唐巨大的战船。唐军战船数量上虽说少于倭国,但是优势就在于,大唐的战船体积更大。并且,除了体积大之外,大唐的战船还装备有火器,另外,配套的还有楼船、斗舰、游艇、海鹘船等。而相比之下,倭国的战船就有些不够看了,体积小只是其一,质量也差,在大唐巨大的战舰面前,就犹如蚍蜉面对大树一般。而开战之后,就出现了一幕很有意思的场景,倭国的船只就好像一群蚂蚁,在围着唐军的大船在敲打。而远远看去,战场上就形成了“中间高、四周低”的场景。不过,虽说在装备上占优势,刘仁轨同样也没有掉以轻心,他一声令下,命令楼船和海鹘船依次出击,向倭军发射火箭。随着唐军发起进攻,距离唐军最近的一波倭军纷纷落水淹死。这个场景,让倭军将领庐原君臣十分着急,因此,他下令加大攻势,更多额倭国战舰冲了过来。而刘仁轨再次下令,派出了艨艟、斗舰两种轻巧的战船,向倭军反包围过去。艨艟是一种蒙有牛皮的船只,船头安装有尖刺,是海上近战的利器,而它们所到之处,倭军队恶船只纷纷被撞散,唐军的近战士兵趁势开始收割倭军的生命。同时,那些唐军的弓箭手也没闲着,除了点射落水的倭军之外,还往远处发射火箭,点燃那些意图冲过来的倭国战船。如此一来,不管是近战还是远程攻击,唐军的攻击层次分明,让倭军顿时方寸大乱。不过,虽说这种攻击给倭军造成了一定损失,但架不住其数量多,因此,依旧还有源源不断恶倭军船只冲向大唐战队,如果他们要是对唐军形成合围的话,那么局势就会一面倒。而就在这个时候,仿佛天助大唐一样,原本平静的海面上,突然刮起了一阵狂风,并且,风向还是朝着倭军的方向去的。正在指挥作战的刘仁轨,顿时有一种熟悉的感觉,没错,当年诸葛亮就是借助东风火烧赤壁的。没有任何犹豫,刘仁轨当即下令,迅速派出了二十多艘装满干草、油料的走舸,乘着风势,迅速向倭军冲去。就在倭军队唐军的举动不明所以之际,这些走舸已经来到他们面前,与此同时,刘仁轨一声令下,唐军的神射手射出了几十根火箭,瞬间点燃了这些走舸。紧接着,冲天火光顿时升起,几乎所有的倭军船只都被点燃,随处可见倭军士兵落水,哀嚎声更是不绝于耳。就在此时,刘仁轨拔出佩剑,一声中气十足的“冲啊”之后,唐军将士在他的带领下,冲下倭军战舰。下一刻,倭军犹如待宰的羔羊,一个个被唐军看下头颅,跌落水中。不久,倭军士卒的鲜血染红了白江口整个海面,到处都是他们的残破的尸体,以及七零八落的船只。此战,刘仁轨大获全胜,并且,大唐170艘战舰,无一损毁。
平定高句丽
战后,刘仁轨被唐高宗任命为熊津都督,而他开始模仿大唐建制,在熊津建立了招兵买马的折冲府,训练自己的军队。他这么做,就是为了将来大唐征讨高句丽时,自己能出一份力。毕竟这个与大唐死磕了数代的小国,一直是每个大唐将领心里的遗憾。而到了公元666年,刘仁轨终于等到了这一天,高句丽内部政权更迭,继位者能力平庸,并且皇室夺权现象频频发生。而得到线报的唐高宗,意识到机会来了,在当年年末,委派老将李勣率大军远征。历时一年,高句丽被灭,至此,其四分之三的领土被纳入大唐,整个朝鲜半岛,仅剩新罗一家占据着东南角的土地。至于之前不断搅局的倭国,这一次并没有插手,毕竟在白江口一战后,倭国清楚的认识到自己与大唐之间的差距,而他们试图攻打大唐的野心,也在当时沉入了海底。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倭国国内对大唐产生了超乎寻常的崇拜之情。除了不断派遣使者前往大唐之外,民间的交流也日趋旺盛,而其国内,也掀起了学习唐朝文化的浪潮。并且,倭国经长安恩准,正式更名为“日本”。小结:白江口之战,是中日之间爆发的第一次正式对战,大唐用强横的实力击败倭国,同时也奠定了东亚的霸主地位,更重要的是,此战让双方关系进入了新的时期,不仅促进了日后的双方交流,更让日本在之后近一千年的时间里,再也不敢犯我华夏领土,
网友月光先生看世界说:
在强大的唐朝海军面前,日军根本不值一提。别说才4倍兵力,即使是10倍兵力,唐军也一样让他们有来无回。白江口之战是中日海军在历史上的第一次交锋,此战之后,日本彻底开启了舔狗模式,彻底成为了大唐王朝忠实的小弟。唐高宗时期,发生了一场波及整个朝鲜半岛的大战。而白江口之战,就发生在这场大战的后期,想了解此事的前因后果,我们还要从头说起。
一切的开端,只因一封信
公元660年,在唐高宗李治的治理下,大唐王朝的国势蒸蒸日上。此时,大唐朝廷却收到一封急报,新罗国危在旦夕,新罗国王金春秋向唐朝求援。这新罗国位于朝鲜半岛上,当时朝鲜半岛处于三国鼎立的状态,同时存在着高句丽、新罗、百济三个国家。其中,高句丽最强大。按理说,百济和新罗应该联合起来,一起对抗高句丽才对,但是不知道百济国王怎么想的,竟然和高句丽结盟,一起攻打新罗。这新罗是唐朝的铁杆小弟,面对高句丽和百济的两面夹击,新罗无力抵抗,只得向自己的大哥唐朝求救。听到高句丽三个字,唐高宗就气不打一处来。对于唐朝来说,高句丽就一个弹丸小国,然而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三代皇帝都在它身上吃了亏。尤其是唐高宗的父亲,唐太宗李世民,此生最大的遗憾便是没能攻下高句丽。唐高宗收到消息,二话不说就开始点起大军,准备出征。这一次,他下定决心要完成父皇未了的心愿。经过商议,唐朝决定水陆并进,先消灭高句丽的帮手百济,替新罗解围,然后再全力攻打高句丽。水路由老将苏定方率领,共计10万大军。而陆路则由新罗国王金春秋率领本国兵马出击。这里不得不说一下唐朝的海军。当初唐太宗攻打高句丽未果,让他意识到想从陆路消灭高句丽,太难了,因为补给跟不上。因此他投入大笔经费发展海军。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此时唐朝已经拥有一支世界一流的海军,可以说是那个时代的“无敌舰队”。也正是这支海军,成功葬送了兵力是自己四倍的日本军队。
第一阶段,得而复失的百济
同年八月,苏定方率领的唐军便到达了,位于朝鲜半岛南端的熊津江口。在这里,他们看到了严阵以待的百济大军。这百济真的没见过世面,竟然妄图在野战中击败唐军。换做是高句丽,早就坚壁清野,龟缩在城墙里了。果然,这支军队没能阻挡唐军的脚步。在放下登陆部队后,唐军采取前后夹击的战术,轻松消灭了这支百济军队,斩杀数千人,算是来了个开门红。接着唐军水陆并进,目标直指百济的国都。很显然,百济并没有吸取教训。竟然集结举国之兵,在都城前面排兵列阵,企图与唐军进行决战。其实,百济和高句丽一样,其军队擅长守城而非野战。此时百济军队放弃优势,说明其指挥官是个门外汉(可能是百济国王下的命令),这一战,唐军赢定了。果然,双方交战不久,百济大军便溃不成军,唐军顺势斩杀上万人,将百济都城给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前面说了,百济军队擅长守城,因此唐军一时半会拿这座城池还真没办法,双方陷入了相持阶段。好在上天眷顾大唐,百济这边自己出问题了。在都城被围之前,百济国王扶余义慈和太子扶余隆连夜跑路了,留下二皇子扶余泰守城。扶余泰一看,这不明摆着坑自己嘛。他一气之下,干脆自立为王,横竖都是一死,自然要死得风光点。当时扶余隆的儿子扶余文思也在城中,他一看大事不好了,万一扶余泰真守住了都城,那么自己的老爹就要倒霉了,于是他连夜逃出城去,投奔唐军了。其他人一看,连皇族都投奔唐军了,看来这城是守不住了,于是纷纷出城投降。到最后,才当了几天国王的扶余泰眼见大势已去,只得开城投降。既然整个百济朝廷都投降了,那些地方上的官员自然有样学样,望风而降。就这样,不到一个月,整个百济便被纳入唐朝的掌控之下。为此,唐高宗还特意搞了个献俘大典,好好地风光了一把。然而,事情没有那么简单。百济毕竟是立国六百多年的国家,不认同唐朝的人大有人在。没过多久,百济各地兵锋四起。其中实力最强的,当数道琛和福信率领的军队了。他们联系上倭国(也就是后来的日本),想要接回在倭国的王子扶余丰,让他继承王位。为此,倭国特意派遣5000士兵护送扶余丰前往百济。这应该是日本投入到这场战争中的第一支军队(关于当时日本的情况,后面会详细介绍)。由于此时唐朝的大军已经班师回朝,只留下少量驻军驻扎在百济,根本无力控制局势,最后只得在中郎将刘仁愿的带领下,坚守熊津都督府(也就是原百济都城)。至此,唐朝已经失去了对百济的控制。
第二阶段,天佑大唐,唐朝的绝地反击
就在百济局势危急之时,一个人的出现,彻底扭转了局势。这个人就是刘仁轨。这刘仁轨是个地地道道的文臣,一辈子没上过战场。但是在唐朝初期,由于战乱频繁,不仅武官懂得带兵打仗,就连文官也要学习很多军事知识,以备不时之需。这刘仁轨,你让他上阵杀敌,那是为难他了。但是让他制定战略,指挥作战,他却绰绰有余。为了挽救在百济独守孤城的唐军,刘仁轨临危受命,率领在新罗的部分唐军,会同新罗军队,前去支援熊津都督府。很快,百济方面便察觉到唐军的意图,于是在熊津江口设置重兵布防。然而,唐军为了救自己的袍泽兄弟,可谓是士气高涨,再加上刘仁轨指挥得当。百济军队的防线像纸糊的一样,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此战,唐军杀敌过万。正在围攻熊津都督府的道琛得到消息后,吓得连夜撤军,熊津都督府之围就这么解除了。而与此同时,为了支援刘仁轨的行动。唐高宗下旨,水陆并进,攻打高句丽。在他看来,百济之所以会降而复叛,是因为有高句丽在后面撑腰。只有消灭了高句丽,才能彻底解决百济的问题。唐军一度进展顺利。走水路的部队,甚至一度兵临高句丽的都城,将其围了个严严实实。然而陆路方面却出了问题,还是老问题,战线太长,补给跟不上了。这也就是当初唐太宗为何要大力发展海军的原因,因为他意识到,想消灭高句丽,走陆路是行不通的。然而,仅凭一路军队,不足以攻下高句丽的都城。毕竟高句丽专业挨打几十年,早被打出经验了,其都城的城防在当时估计属于顶级了。由于久攻不下,徒增伤亡,最终唐军只得撤军。虽然这次作战没能取得预期结果,但是高句丽也元气大伤,一时半会是没法掺和百济的战事了。战事到了这一步,折腾了这么久,徒劳无功。换成其他皇帝,肯定要投入更多兵力,就为争个面子。然而,此时唐高宗已经动了从百济撤军的打算。不为别的,就因为他是个好人。他心疼那些留在百济的将士们,不愿他们在以身犯险。唐高宗特意给刘仁轨下令,让他带兵撤出百济。如果新罗王希望他们留下,那么唐军就驻扎在新罗。否则直接班师回朝。然而刘仁轨却认为不能撤军,此时高句丽已经废了,正是一鼓作气解决百济的时候,然后才好集中力量解决高句丽,彻底消除唐朝的一个心腹大患。他一方面激励士卒,说服他们选择继续坚守,等待时机。另一方面他致信唐高宗,分析其中利害,使其改变主意。最终,在刘仁轨的不懈努力下,他的方案得到了朝廷和手下士卒的支持。唐朝因此没有错失解决百济和高句丽的机会。此时,百济方面也得到了唐高宗要求撤军的消息,为此,还特意修书一封,询问刘仁轨何时启程,他们好送行。刘仁轨明白,此时的百济已经以为胜券在握了,这正是反击的好时机。于是他率领唐军对百济军队发起了全面反击,连战连捷。同时又派兵攻下了战略要地真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通道,补给源源不断地从新罗方向运来,唐军彻底没有了后顾之忧。正所谓天助自助之人,就在唐军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百济内部却发生了内讧。当时,扶余丰只是百济名义上的国王,军政大权都掌握在福信手中。对此,扶余丰非常不满,他不甘心做个傀儡,于是设计除掉了福信,同时将福信的亲信一网打尽。然而,论军事才能,扶余丰远不如福信。没有了福信的指挥,加速了百济军队的溃败。扶余丰万般无奈之下,只得向倭国和高句丽求援。高句丽已经被打残了,自然无力出兵。倒是倭国确实出动了一支大军,前来增援百济。白江口之战即将爆发。
第三阶段,倭国正式出兵,白江口之战爆发
日本在当时还不叫日本,而是叫倭国。这个国家让人一言难尽,简单的说就是夜郎自大。毕竟倭国是个岛国,平时接触最多的也就是朝鲜半岛那三个国家。即使是三国中最强的高句丽,实力也远不如倭国。这也导致了倭国变得盲目自大。举个最简单的例子,隋朝时期,倭国的推古天皇就派遣使臣出使隋朝。国书上写着:日出之地天子致日落之地天子。很明显,推古天皇觉得自己地位比隋炀帝高。倭国的自大可见一斑。当时,倭国的局势很不好,天皇想推动变革,然而贵族集团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处处阻扰变革,天皇的日子很不好过。为了缓解内部矛盾,同时树立天皇的威信,倭国确实需要一场大胜仗。其实,早在唐军第一次出兵百济的时候,百济就向倭国求援了,倭国也确实集结了大军。结果就在大军出发前夕,天皇突然去世了。这是不是贵族集团的阴谋,我们不得而知,总之这次出兵就这么黄了。于是倭国只是象征性的派了5000士兵,作为先遣队前去支援百济。后来,倭国又派遣170艘战船,携带大量物资去支援百济。不过这都是小打小闹的,这点人起不来多大作用,主要是用来稳住百济,让其继续挺住。到了公元663年八月,倭国局势已经稳定,且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当再次接到百济的求救信后,倭国正式出兵了。白江口之战就此拉开帷幕。这次,倭国是真的下了血本,出动了上千艘战船,以及至少四万人的大部队。如此规模的海军,在当时确实少有国家能媲美。然而少有不是没有,倭国海军遇到了他们一生的噩梦——大唐海军。在接到倭国海军挥师北上的消息后,唐朝也派出了自己的“无敌舰队”。总计170艘战舰,超过一万名士兵,而唐军的指挥官正是刘仁轨。打仗,从来不是看哪边人多,哪边就能获胜。别看倭国船多,而且也有模有样,但是和唐军的战舰一比,就是个玩具。双方根本不是一个级别的存在。倭国的船最多只能称作战船,而唐军的才是真正的战舰。巨大而厚实的船体,强大的舰载武器,训练有素的士兵,这些都不是倭国海军可比的。不过,这种规模的海战,在当时双方都没有经历过。因此打起来还是很小心谨慎的。第一天交战,双方主要以试探为主。看看对方船只的性能,以及使用的武器、战术。因此双方并没有多大伤亡。此后,双方很默契的都没有出战,而是积极部署船只,商讨战术和对策。到了8月27日,双方终于迎来了最终决战。倭军的战术很明确,就是利用自己船只的机动灵活,快速接近唐军舰队,将其穿插分割,然后逐个击破。也就是群狼战术。这战术没毛病,完全发挥了倭军的优势,很有针对性。然而,倭军不知道的是,唐军之前并没有拿出真本事来,于是倭军倒霉了。就在倭军船只按计划接近包抄唐军战舰后,眼看唐军快要进入弓箭射成的时候,唐军率先开始了射击。只见漫天的箭矢如雨点般落下。倭军还没搞明白,明明还没进入射程,为何唐军的箭矢能射中自己,他们又发现,自己的船只着火了。原来,唐军使用的是火箭。这还没完,从唐军的战舰上,射出一块块石块,狠狠的砸在倭军船只上,不少船只被砸开个大窟窿。有的船只干脆直接被砸沉了。倭军彻底蒙了,这是什么东西?他们压根没见过。那个年代,是没有火炮的。最早的火炮也要等到500多年后,是宋朝发明。而唐军所使用的是名为投射器的武器,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舰上武器了。其原理与投石机类似,简单的说就是将投石机进行小型化后,固定到战舰上,通过投射石块来对敌方舰队进行大范围打击。投石机在当时本就属于先进武器,只有少数国家掌握其技术。而将其小型化,则更加困难。毕竟很多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科学理论,那时候是不存在的。投射器的研发,是无数工匠,历经多少代心血的结晶。当时掌握这一技术的,大概只有唐朝了。于是,在投射器和火箭的双管齐下之下,整场战斗已经变成了单方面完虐。倭军船只不是葬身火海,就是直接被砸沉,无数倭兵在海水里挣扎着。而迎接他们的则是唐军的弓弩。这样的战斗,别说倭军人数才是唐军的4倍,即使是10倍,也是有来无回,毫无悬念。最终,唐军四战四捷,全歼了倭军主力,只有少数船只见势不妙提前逃跑了。不过百济才是唐军的目标,因此也就放任倭军逃跑了。否则,他们一个人也别想活着回去。
唐军能歼灭四倍之敌的原因
白江口之战,唐军能够成功歼灭四倍之敌,有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自然是武器技术的先进。首先是战舰。唐军的战舰巨大且坚固,不仅拥有强大的防御力,而且也具有更好的稳定性。在茫茫大海上,人们如履平地。同时,巨大的舰身,才可以安装投射器这种大型武器。而且还能储备更多的武器装备,尤其是石块和箭矢这种消耗品。海战,有时候就是比拼炮弹等消耗品的数量的数量。炮弹多的一方,自然火力更猛,更敢宣泄火力。其次是弓矢。唐军的弓矢,射程明显超过倭军,无论在什么时代,射程远的优势都是巨大的。最后是投射器。投射器在当时属于划时代的发明,在那个火炮连影子都没有的年代,一般国家海战要么用弓矢,要么跳上对方战船拼冷兵器。而投射器可以直接摧毁敌方战船,敌人却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挨打,却无法还击。而且这种无力感,还会使敌人丧失斗志,加速战斗的结束。但是,光有先进的武器技术是不够的,还需要人给力。首先是指挥官。白江口之战的唐军指挥官是刘仁轨,他的整个布局看似简单,但是又没那么简单。倭军是根据自己的优势制定战术。而唐军则是先预判倭军的战术,然后再反推该如何作战。正是预料到倭军会采取群狼战术,唐军才故意让他们接近自己,等倭军进入射成后,才将火力全部倾泻而出,在短时间内造成最大的伤害。如果换成一个平庸的指挥官,很可能在敌人近身前就开火了,那时候倭军见势不妙,很可能早就开溜了,那么就无法做到全歼倭军主力了。其次是兵源。除去唐朝人和倭国人在体格上的差距不说(日本人的身高,大家都懂的),双方士兵的战斗力也差距巨大。唐朝采取的是府兵制,其士兵战时为兵,闲时为农,没事的时候进行操练,实际上属于半职业化军人。这些士兵的战斗力是远高于普通百姓的。再加上隋唐年间战乱不定,士兵们在战场上得到了历练,可以说个个都是百战之兵。这些士兵无论是心理素质,还是战斗技巧,在当时都属于一流的。再看看倭国的士兵,说白了就是一群临时征召的农民,即使有少数类似武士的存在,也不足以影响战局。这样的两支军队,即使不打海战,而是在陆地上硬拼,唐军照样可以以一敌四,甚至以一敌十都有可能。毕竟,当年女真打辽国,不就是几万打百万还大胜嘛。因此,虽然日军人数是唐军的4倍,但是在武器技术、战术以及兵源等各方面,都处于被碾压状态,最终被唐军打得惨败而归。
白江口之战的影响
在白江口之战中,唐军彻底解决了倭军主力,使得百济彻底绝望了,只得开城投降。在彻底平定百济后,下一个轮到高句丽了,没过多久,凭借着强大的海军,加上新罗的支援,唐朝终于除去了高句丽这个心腹大患。至于倭国,通过白江口之战,终于认清了现实,明白和强大的唐朝相比,自己就是个蝼蚁,于是开启了舔狗模式。大量派遣遣唐使,前往唐朝学习先进的文明和技术,后来干脆连国号都改成日本了,大概是为了告诉唐朝,日本已经不是之前那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倭国了。可见其受到的刺激有多大。和平,永远不是靠讲道理讲出来的。想要和平,就要拿出实力,让那些有野心的势力知道疼了,双方才能打出了共识,和平自然就来了。白江口之战,打出了大唐的威名,让周边国家都意识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这才有了后来的万国来朝,以及很长一段时间的太平盛世。
网友浩荡扬子江说:
五世纪中前期,朝鲜半岛上高句丽(高句丽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建立的国家,并非后来的高丽)、百济和新罗(韩国古代国家)三国鼎立,三国皆欲统一朝鲜半岛,故而三国之间的关系显得极为微妙,时友时敌。新罗最初与高句丽结盟以对付百济,百济因受此威胁,转而向与其有较长时期经济与文化交流的倭国(即日本)寻求援助,而倭国亦希望通过百济以达到其扩张势力的意图,于是,两国结盟。因新罗受到百济的攻击,丢失30座城池,抵挡不住转而向大唐求助,大唐最后出兵帮助新罗灭掉了百济,唐军班师回朝后,百济的太子即刻反叛,并请来倭军来与唐军决战。公元663年,倭军携战船400余艘与唐军13万人战船120艘,在韩国白江口展开了激烈海战。八月二十七日,倭与百济水军四万余人(倭水军四万,百济水军五千),乘坐一千多艘战船抵达白江口,双方水军于此遭遇。倭与百济水军经过简单布阵之后,率先冲向唐新水军水阵。由于唐军船皆是艨艟巨舰,舰大而坚利于防守,而倭军船多是舢板小舰,船小而薄弱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经接触,倭与百济水军立刻便处于下风。倭与百济水军在统率的命令下,慌忙将战船撤回,并重新整队布阵,与唐新水军继续对峙。但此时,唐新水军并没有乘胜追击,而是立刻重整水阵坚守。八月二十八日,经过一夜重整的双方水军继续鏖战。倭与百济水军统率们总结前一日的败退原因,认为“我等争先,彼应自退”,于是,倭与百济水军统率们遂各领一队战船,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坚守的唐新水军。倭与百济水军首先进击唐新水军中军巨舰,意图将唐新水军由中军为突破点分割为两部,并分别加以围困,然后歼灭之。唐新水军统率刘仁轨等见此形势,遂命令唐新水军自中军佯撤,引诱倭与百济水军进入唐新水军水阵,倭与百济水军不知其计,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入唐新水军水阵。待倭与百济水军完全进入之后,唐新水军即由左右合围,倭与百济水军被完全围困在水阵之中。此时,双方水军水战已进入胶着状态。于此,唐新水军凭借船高厚舰,自上而下发射火箭,倭与百济水军因舰小船薄,纷纷中火燃烧,水军军士纷纷弃船跳入海中,又于海中中箭,顿时海水被染红。见此形势,倭与百济水军统率于是命令向唐新水军舰船发射火箭,无奈唐新水军船高舰厚,虽然一处着火,随即可以扑灭。眼见发射火箭亦无作用,倭与百济水军登时慌乱。有的舰船不辨方向与唐新水军巨舰相撞,即刻沉没,军士死伤无数;有的舰船慌忙逃窜,烟雾之中不分敌我,竟然与己方船舰相撞,亦即沉没,军士亦死伤无数。最终,日军战船全部被焚毁,统率战死,数万日军被杀或溺死。唐军大获全胜。白江口之战后,日本认清了唐朝的实力,开始致力于发展与唐关系,目的在于吸收唐朝先进的政治制度和经济文化成果,而唐王朝也不计前嫌,主动遣送白江口之战的日本俘虏回国,并派遣在唐的日本留学生和学位僧回国,借以改善两国的关系,经过双方的共同努力,中日关系又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时期,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文化的传播与发展,对中日双方都有利。
网友风去了无痕D论史谈兵说:
从史书上有关此战的记载看,整场战役进程,处处显示着唐军有以下特点:士卒骁勇善战、斗志昂扬、求战欲强、敢打恶仗;统兵将领又特别擅长抓住战机,敢于毫不犹豫的以少数精锐主动进攻,并凭借强悍战斗力,以少胜多,击溃数倍之敌。这就是唐军,就是这样能打!这也是日军虽有4倍兵力优势,却仍遭惨败的主要原因。他们与唐军比,战斗力就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上。初唐没有日本这称呼,那时候还叫倭国。所谓日军,正确称呼应为倭军。直到白江口之战结束数十年后,倭国颁布法令,才张称日本。
白江口之战:是指公元663年8月间,唐朝百济驻军与倭国\百济联军在今日位于韩国锦江入海口处的水面与陆地上一场战役。而在唐时,这地方就叫作白江口。
双方兵力对比:(1)唐军水陆总兵力一万七千余人,战船百余艘。(2)倭国\百济联军总兵力不下六万,倭军近四万人,战船一千余艘。战役过程:唐军以数量居于劣势的精兵,果断发起进攻,直捣倭国百济联军巢穴周留城,打了敌人一个出其不意。战役结果:唐军水战陆战全胜。倭军伤亡惨重,大败而溃逃,从此近千年不敢跨海东来。百济则成为了历史,二次复国梦彻底破灭。而白江口之战的详细,必须先说清楚战前背景与来龙去脉。
战前背景——狂妄自大而自取灭亡的百济国。
大唐时代的东北,除了横跨辽东的高句丽,还有百济与新罗二个小国。高句丽横跨辽东,妄图与大唐并立。而百济倚仗有高句丽撑腰,又与倭国交好,屡次侵犯新罗。新罗求救,由此大唐让百济罢兵。百济却毫不理会,没把大唐当一回事。这叫什么?这就是没挨过拳头的人,不知挨打是何滋味,纯属是讨打的节奏。公元660年,三月。(唐高宗显庆五年)在西域横行万里、连连灭国擒王的左武卫大将军苏定方,刚凯旋班师不久,又一次被任命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统帅诸军出征,讨伐百济。大唐兵锋,岂是百济这种小国所能抵挡得了?数月间,唐军阵战斩获敌首万级,百济兵溃不成军,随之国都被破,国王成了俘虏。同年十月,百济国王、贵族九十三人及宗族百姓一万两千多人被唐军押送渡海凯旋。国王扶余义慈及其子扶余隆、扶余泰等五十八人,被献俘于大唐东都洛阳则天门。
大唐留守百济的二刘——刘仁愿与刘仁轨。
(1)左骁卫郎将刘仁愿。刘仁愿,为汉时匈奴右贤王刘豹之后。自北魏至隋唐,刘氏便为世代将门。刘仁愿早年,先为弘文馆学生,又入选为唐太宗亲卫,武艺过人,据说有徒手格猛兽的勇力。百济灭亡后,唐军主力转伐高句丽。已升任左骁卫郎将的刘仁愿率部驻百济旧都;左卫中郎将王文度为熊津都督。二将率唐军留守百济,总兵力约为一万人。百济遗臣们对唐军的反攻。百济旧将僧道琛与鬼室福信等,不甘亡国,联结残部,据守白江出海口附近的周留城,招兵买马,并向倭国求援,欲反攻旧都,图谋复国。百济集合数万众围攻刘仁愿驻守的旧都城,声势浩大。熊津都督王文度到任不久便病殁,所部群龙无首,猝逢形势突变,无法支援刘仁愿。使得刘仁愿失去了策应,孤军困守百济城,只得向朝廷飞书告急。这时候,就急需派一得力之将,去统领王文度的兵马,去协助刘仁愿。那么派谁呢?(2)已被贬为庶民的原青州刺史刘仁轨复起。朝廷集结大军伐高句丽时,青州刺史刘仁轨奉命督运军粮。没料,运粮船队跨海航渡时遇上飓风,致使粮船多覆,损失惨重。于是问责,夺去刘仁轨一切职务,从一州刺史贬成了平民之身,还被勒令在军中带罪服役。待百济告急,一道诏令,刘仁轨从平民又成了刺史,被任命为检校(代理)带方州刺史,节制熊津都督府兵马,协助刘仁愿平叛及镇守百济。已经历了一次大起落的刘仁轨,仍然壮志满怀。赴任前,仁轨对麾下左右说道:“我此去将荡平东夷,颁行大唐正朔,诸位协力助我,又何患功业不建!”这一番话说的,麾下众人无不踊跃鼓舞,斗志昂扬。刘仁轨接管王文度旧部兵马,并征发新罗兵若干,申定军律,编好部伍,率砺士卒,直向百济旧都。沿途势如破竹,战无不克,击溃围旧都的叛军,并与刘仁愿会合。此后,二刘合兵。大唐文武一体,州刺史都是能统兵打仗的!因熊津口为冲要之地,唐军弃百济旧都,主力移驻熊津城。由刘仁愿任职熊津都督,刘仁轨仍以检校带方刺史辅之。
西北叛乱与极端气候等多重因素,迫使大唐暂停了对从高句麗的讨伐、全面撤军,驻守百济的唐军成了孤军。
公元662年,二月。唐军开始从高句丽全面撤离。唐高宗对驻守百济的二刘颁下敕令,说道:“大军都撤了,熊津驻军势单力薄,不如弃城先入新罗;若新罗王留卿等驻守,可先驻新罗。否则,那就全军渡海回国了吧!”由此看,大唐对坚守海外的将士,是很关心的!刘仁愿接敕令后,颇为踌躇,一时难决。刘仁轨坚决反对撤军,奋然力劝刘仁愿道:“大臣为国家计,有死无二,岂可贪生避害。主上欲灭高句丽,所以先讨平百济,并留我等驻兵、分守据险,也是为制高句丽之心腹...如果今弃城而走,将使数十年血战徒劳无功等等。”总之,刘仁轨极力说服刘仁愿,百济熊津城决不可弃,坚守下去,必能建奇功。刘仁愿及唐军将士们,闻刘仁轨之言后,虽然明白自己已成孤军,但却都愿意继续坚守熊津,卡住敌军的心腹要害之地。于是,刘仁愿上表朝廷,二刘决意以孤军坚守熊津城,继续控扼百济。朝廷允许撤军,却自愿孤军留守,这就是盛唐军队将士们的高昂士气与斗志!
然而,此时的百济遗臣们,在取得了倭国支援后,新国王又立,元气逐渐恢复,实力慢慢得到了增涨了。
倭国对百济倭支援。661年正月。倭齐明天皇亲自乘船西行筑紫郡,为远征支援百济作出动员准备。没料到了七月,天皇就病死了。但是倭国妄图与大唐一较高低的野心,却愈发炽烈了。661年八月。倭军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倭军正式登陆百济。九月,兵力为5000人的倭军护卫送已流亡在国的百济王子扶余丰归国,被鬼室福信拥立为百济国王。由此,倭国正式走上前台,开始源源不绝的向百济输送大量兵力与物资,帮助百济对抗唐军。这实质上,就是公开在向大唐叫阵了。
百济新国王的狂妄与刘仁轨的决断。
唐朝大军全面撤出高句丽,从倭国返回继承了百济国王位的扶余丰顿时便腰杆硬了起来。于是,派出使者赴熊津城探虚实,使者面见二刘,煞有其事的问道:“听说上国大军已返,不知二位何时返程,届时我王将派兵护送!”百济以为,唐军势孤,必不敢再留驻熊津。刘仁轨将计就计,故意装作气愤,对使者说:“我国大军既撤,我等当然也将返归,不劳相送。”待百济使者归去,刘仁轨与刘仁愿计议:“虏贼欺我太甚,今以为我必将撤走,而不作戒备,我军正可趁此机会衔枚疾进,打他一个攻其不备。”于是,唐军整队备战,秣马厉兵,突然向百济余部据守之地发起了攻击。
百济万万没料到,已成孤兵之势向唐军还敢主动进攻,顿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连连丢城失地。
刘仁愿亲自督军突袭支罗城,一鼓而破。然后,又连克大山、沙井等要隘军栅十数个。刘仁轨督军攻克岘城,打通了与新罗的粮道。二刘再次上奏朝廷,说明形势,请求添兵,以一举歼灭百济残部。于是,朝廷征发淄、青、莱三州海陆兵七千人,开赴熊津;又派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任熊津道行军总管,统一指挥诸军,会攻百济。
百济王扶余丰大惊失色,急忙向倭国请援兵,而从未与大唐交过手的倭国,自以为天下无敌,决定征集大军赴百济,与唐军一决胜负。
663年五月。倭国大军扺达,此时在百济的倭军,就已有兵力四万余,战舰千余艘。加上百济各部,倭国与百济的兵力远超唐军。然而大唐的制胜秘诀,就是抓住战机,果断进攻,直取敌军心脏。刘仁轨提出的攻击建议,就是这样的:集中兵力,直捣百济新都,位于白江口边上的周留城。唐军进兵方案:孙仁师、刘仁愿率步骑,刘仁轨率唐军水师,水陆并行,急袭周留。八月底,唐军出击。当刘仁轨的船队先行至白江口。很快就与倭国水军遭遇。百余艘唐军战船,对阵千艘以上倭国战船,激烈的水战随之开打。唐军船少兵少,但是船壁高大而坚厚,设计精良,士卒甲械精良、骁勇敢战。战斗一开始,唐军水师就抢占上风口,连发火箭,顺风投火,一时间火焰涨天,四百多艘倭船被焚毁,倭军死伤无算,海水被浸染成了血红色。孙仁师与刘仁愿又督步骑自陆上攻来,当时的一万唐军步骑战斗力,在野战中击溃五万突厥骁骑都不在话下,真不是倭国与百济兵所能对抗的。于是,倭军残部及百济新王扶余丰仓偟逃回倭国。扶余丰之子,扶余忠胜、忠志等,大开周留城门,率众投降,至此,百济又一次灭亡。而倭国有史以来与中国古代中原王朝的第一次交战,就这样以一触既溃的惨败收场了。(图片来自网络)
网友围炉煮酒话春秋说:
事实上,那时候日军根本不是唐军的对手,不管是海战还是陆战,唐朝都可以取得对日军的完胜,哪怕敌人四倍于己也无济于事,因为实力差距实在太大了。隋唐时期,朝鲜半岛上有三个国家,分别是高句丽、新罗和百济,其中高句丽最强大,百济和新罗相对较弱。隋炀帝时期,他曾两次发动对高句丽的大规模战争,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李世民继位后又数次攻打,这才将高句丽打残,但还没有灭国。唐高宗继位之初,忙着处理内政,因此没功夫搭理这三个国家,时间长了,他们自己内部就乱起来了,主要是都想吞并对方,从而成为半岛上的霸主,其中新罗亲唐,反唐的高句丽和百济就经常攻打它。655年,高句丽和百济联合靺鞨进攻新罗,新罗国王金春秋紧急向唐朝求援,唐高宗派遣苏定方率军一万出征高句丽,这其实只是一种围魏救赵的办法,当苏定方在小胜高句丽之后,就撤兵而还了。之后数年,高句丽和百济又数次攻打新罗,唐高宗依然采取相同的办法,派遣薛仁贵等人出征高句丽,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后来,唐朝灭掉了突厥、击退了吐蕃的侵犯之后,唐高宗这才腾出手来,决定将高句丽和百济给灭掉,顺带将新罗也给收复,只不过需要一个师出有名的时机。659年,高句丽和百济再次联合攻打新罗,金春秋便又向唐朝求援,唐高宗下令,由苏定方率领十万水陆大军征讨百济,其目的是先消灭百济这个高句丽的羽翼,再一鼓作气将高句丽给灭掉。在唐朝大军的攻打下,百济举全国之力抵抗,但没有坚持多久就被灭国了,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等王室成员投降唐军,唐军得到百济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唐高宗又下令在百济建立熊津等五都督府。660年,在朝廷的授意下,苏定方率领主力大军继续攻打高句丽,唐将刘仁轨则作为代理熊津都督,与新罗王金春秋一起镇守百济。然而,苏定方大军出征之后,百济旧将僧道琛、鬼室福信等人拥立王子扶余丰为王,在百济国内兴起了百济复国运动,声势十分浩大,参与的百济百姓非常之多,他们对唐军进行猛烈攻打,刘仁轨只得退守到几个孤立的据点。尤其是苏定方大军在661年因为遭遇大雪而被迫班师回朝后,百济国内的复辟势力就更加猖狂了,唐廷为此十分担忧,但也暂时无计可施。起初,唐高宗认为百济形势不利,便下旨刘仁轨也率军返回国内,但刘仁轨认为一旦撤出百济,将会前功尽弃,他主张坚守百济,并陈述了利害关系,唐高宗觉得有理,便嘉奖了刘仁轨。事实上,刘仁轨的军队人数并不多,但他很有自信能稳定局势,他派人去侦查鬼室福信等人的动态,在掌握军情之后,决定先发制人。很快,刘仁轨派人趁夜潜入鬼室福信的老巢真岘城,一举捣毁了他的阴谋,唐军也因此打通了通往新罗的粮道,形势猛然变得豁然开朗。唐军虽然艰难,但百济内部其实并不团结,国王扶余丰因为猜忌鬼室福信等人,而设计将他们杀死,朝局因此变得动荡不安,得知消息的刘仁轨趁机发起进攻,扶余丰一方面撤退,另一方面又派人向倭国求援。这里要说明的是,百济之所以向倭寇求援,是因为那时候倭国一直都有在百济建立势力范围的想法,但苦于没有机会,扶余丰早就知道倭国的意图,所以才向其求援的,他料定倭国肯定会出兵。倭国齐明天皇接到扶余丰的求援信之后,兴奋得不得了,便在661年派遣中大兄皇子奔赴九州,为跨海求援百济做准备。不久后大明天皇去世,中大兄皇子拥立孝德天皇继位,他本人则成为皇太子、监国,并很快就下令五千日军作为先遣部队,先期开赴百济,帮助百济抵御唐军。由于刘仁轨兵力薄弱,只能与日军相持,而唐朝则因此再次派遣苏定方率领大军,发起了对高句丽的战争,所以暂时无暇顾及百济。662年,中大兄皇子开始加紧准备,他派人向百济运送了大批物资,并下令打造了一百七十艘战船,载着士兵和大批武器,全部开赴百济。663年,中大兄皇子认为时机成熟了,便决定与唐军展开决战,他向百济又派遣了二万七千余人,由大将毛野稚子率领,这样倭国在百济的军队人数就达到了四万多人,战船则达到了一千余艘。唐朝得知日军动态后,抽调右威卫将军孙仁师率军渡过渤海与刘仁轨会师,军队总人数也只有区区一万余人,但唐军士气很高,纷纷表示要与倭国一战。就在唐军商讨进攻目标的时候,百济内部再次发生纷争,扶余丰与大臣争权夺势,相互之间打打杀杀一番之后,扶余丰掌握了绝对大权,但军队实力也因此大减,最后的希望只能在日军身上了。在这种情况下,唐军坚定了主动出击的决心,但有人建议刘仁轨攻打水陆交通要道加林城,但刘仁轨认为加林城的城池太过坚固,而且有重兵防守,贸然攻打一定会造成重大伤亡,不如擒贼先擒王,先攻打百济的老巢周留城,只要消灭了扶余丰,其他城池就手到擒来了。值得一提的是,刘仁轨最初只是个文臣,因为受到李义府排挤而被贬黜到外地,苏定方第一次攻打高句丽的时候,他负责转运粮草,因为立下功劳,又熟悉朝鲜地形,所以在战后被任命为方州刺史、代理熊津都督,成为镇守百济的唐军统领。而在面对白济复国运动、大批城池得而复失的时候,是刘仁轨挺身而出,使用计谋让唐军在百济占有一片之地,也为后来反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是因为刘仁轨表现出了出色的军事才华,唐高宗对其十分欣赏,让他担任反攻百济的主将,而之后发生的白江口之战,其实他真正意义上的首战,那他的表现如何呢?按照刘仁轨的部署,他让孙仁师、刘仁愿率军由陆路向周留城进发,他本人则率领一百七十多艘战船走海陆,经过熊津、白江奔赴周留城,由于唐军总人数不过万余人,因此刘仁轨率领的海军大约也只有数千人。日军很快就侦查到了这个消息,于是让一部分日军和百济军队负责陆面进攻,日军主力则负责在白江口阻击唐军主力。不得不说,那时候倭国还是十分自大的,不但不把朝鲜三国放在眼里,甚至对隋朝和唐朝也很轻视。比如说,有一次推古天皇派遣使者去见隋炀帝,并带信给隋炀帝,但信中却说日出之地天子致日落之地天子,言外之意是说他比隋炀帝地位高,隋炀帝当即就发飙了,差点就要下令攻打倭国。在军事方面,倭国也是很自大的,认为自己所向无敌,只不过碍于国内政局不稳,一直无法对外发展罢了。因此,当日军听说刘仁轨只带着万余人就敢来攻打周留城,就感到十分不屑,认为自己胜券在握了,只不过这种想法有多强烈,后来日军的耻辱就有多大。刘仁轨进入白江口的时候,日军已经将战船铺开了,密密麻麻全是日军旗帜,看起来声势十分浩大。然而,刘仁轨见到日军的战船后,却长舒了一口气,因为日军战船数量虽然多,但大多都很矮小,设计也很落后;反观唐朝战船,数量虽然不多,但设计先进,船壁很高而且坚硬,日军的战船根本没法比。刘仁轨知道,他高估了日军的实力了,此战唐军必胜,所以他感到压力缓解了不少,这才长舒了一口气。但是,刘仁轨也没有因此轻敌,毕竟在打完日军之后,还要继续攻打周留城,必须要将损失减少到最少才行,怎么办呢?刘仁轨突然想到了几个关键词,顺风、弓弩、火,投石机,一个绝好的策略立马浮现在他脑海中了。刘仁轨下令,所有战船全部布满弓弩手,使用沾满火油的箭头,并准备好投石机,装载好石头,一旦日军战船达到射程之内,就迅速放箭并投石砸船。当然了,日军也有自己的战术,那就是利用自身战船数量多、速度快的优势,将唐军战船包围,然后各个击破,也就是所谓的群狼战术,这种做法当然是正确的选择,但他们根本不知道的是,他们根本没机会接近唐军战船。日军求战心切,首先展开进攻,几百战船向唐军行驶而来,但当他们快要接近唐军、又没有达到箭的射程的时候,漫天的火箭突然射向他们,几十艘战船瞬间就燃起了大火。这是怎么回事呢,不是说还没抵达箭的射程吗?原来,日军使用的弓箭射程其实不高,但唐朝使用的弓箭,早就进行改良了,射程远比日军高,因此日军出现了严重的误判,毕竟这是两国第一次交手,也是在所难免的。这还没完,唐军又用投石机向日军战船投射大石块,很多战船因此被砸破船舱,进水后沉入海底,日军的第一次进攻就此失败。这一波操作就让日军彻底蒙圈了,因为他们根本没见过威力这么大的投石机。其实,投石机并不是我国独有的,当时各个国家都有,但历史发展到唐朝时候,能够投射大重量的石块、且能够将投石机运用到战船上的国家,也只有唐朝了。比如说,唐军在攻打高句丽的时候,就使用了能够投射三百斤重石块的投石机,对高句丽的防御工事造成了极大破坏,也为战争的胜利立下汗马功劳。虽然唐朝的投石机也是人力的,但在那个年代,绝对是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之一,是无数工匠的不懈努力,以及千百场战争中不断实践而得来的。日军没怎么跟唐军打过仗,不知道唐军有这种投石机,因此感到惊讶不已。在唐军火箭和投石机双管齐下之下,日军的第一次进攻就损失了百余艘战船,其他战船则拼命逃了回去。接下来,日军再也不敢发起进攻了,刘仁轨岂能放过日军,很快就下令主动进攻,日军硬着头皮三次与唐军交战,但都以失败而告终,并且又损失了四百余艘战船,绝大多数将士或被溺死于海中,或被唐军射杀于海面之上。逃出去的日军,一部分逃到了周留城,一部分则漂泊到远海,或许是逃回国去了。反观唐军,除了消耗弓箭和石头之外,基本没有大的人员损失,刘仁轨便下令火速赶往周留城与陆路军汇合。结果毫无悬念,唐军三下五除二就将周留城给攻克了,扶余丰逃亡高句丽,其他王室成员和大臣则全部投降,至于那些逃到周留城的日军,则大部分被歼灭,其他人也跟随百济王室投降了唐军。至此,百济彻底灭亡,除了少数城池还有百济军队顽抗之外,百济大部被唐军占领,而后唐军全力攻打高句丽,高句丽最终也在668年灭国了。最后,说一下白江口之战的影响,唐朝和倭国是有着有着天壤之别的。这场战争对唐朝来说,并不是什么大的战争,尤其当时唐朝攻打高句丽才是主要战略意图所在的前提下,这场战争就显得更加不起眼了,因此史书上也只是简要介绍了一下而已。不过,刘仁轨在战争中表现出的沉着冷静和运筹帷幄是值得夸赞的,毕竟这是一次以少胜多的战役,他没有辜负唐高宗对他的期望,回去之后唐高宗不但升了他的官,还赏赐了一座宅邸给他。后来,刘仁轨负责治理百济,也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因此越发受到唐高宗赏识,不断得到升迁,并长期担任宰相,武则天执政时期以八十四岁高龄去世。但是,白江口之战对倭国的影响可大了去了,倭国自此意识到唐朝是不可战胜的,因此在668年天智天皇即位之后,确立了积极与唐朝交好的基本国策,并由此开启了全方位向唐朝学习的时代。此后,倭国隔三差五就派人出使唐朝,并派遣大量留学生到唐朝留学,倭国因此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受到唐朝的极大影响,并最终发展成为唐朝“具体而微”的一个翻版模型。由于倭国认为自己不如中国,需要全面向中国学习,因此与唐朝之后数个历代的关系都很好,直到明朝时期万历朝鲜战争爆发为止,在中间将近一千年时间里,两国都没有爆发战争。由此可见,白江口之战对倭国的震撼实在太大了,让他们意识到自己是井底之蛙,而唐朝则是天朝上国,是自己只能瞻仰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