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非易信说:
《1917》作为一部电影,把电影技术和电影艺术做到了完美的融合,是人类电影工业的最高体现,其看似单薄却又充满意趣的剧情,表现出了看似不太宏大却又十分厚重的主题,属实是难得一见的电影佳作。故事线极其简洁:讲述的就是两个士兵要在8小时内穿越敌对区,去向前线送出一封信,以此拯救1600条生命。 多像是一个游戏桥段,要突破层层关卡,最后打完通关,这让观众有一种很强烈的沉浸感,让你欲罢不能。毫无疑问这部电影的亮点是它毫不间断、一镜到底的长镜头。《1917》中,萨姆门德斯艺高人胆大,在运动长镜头的加持之下,依然完成了高超的场面调度,摄影机跟随主角的变化移动,让电影画面有了游戏的质感,给观众带来了沉侵式的观影体验。而且由于剧情上的时间变化,主人公从白天到夜晚,这对摄影机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又要完成长镜头,又要呈现出观影美学,这拍摄难度可想而知,结果是人家做到了。现代电影中的长镜头,因为特别且稀有,往往可以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像是《金牌特务》的教堂大屠杀,或是再长一点的《一尸到底》,甚至还有几乎全片都使用长镜头、再透过剪接「伪一镜到底」的《鸟人》,《1917》也是属于这个类型,而因为都在外景拍摄,让它难度变得更高。一镜到底很容易只专注在主角身上,去特写他的一举一动和脸部表情,但《1917》的镜头除了跟随主角,还会不定时的全景环绕,让你在不熟悉的环境下仍然保持全知视角,再回到主角身上感受战场上的压力。最明显的地方在于很多一镜到底的追逐戏跟拍,是从侧面或背面的视角拍摄,但《1917》很多场的「长跑」都采用正面拍摄,明确让你知道敌人的位置、四周的环境以及主角的情绪,反倒制造更多的紧张不安。另外在拍摄上有几处刻意安排的场景,让流畅的画面增添了美感、诗意和恐惧。像是盛开的樱花树,那随风飞散的花瓣在电影的前后都有出现,只是同行的伙伴已不在,风景的永恒凸显了世事无常。在水中跋涉时会出现成堆的浮尸,在这么惊悚的景象前主角们却只能视若无睹的往前,甚至踩在尸体的上头前行,让人感受到他们必须完成任务的急迫。开场与结尾做了个呼应,都是主角倚靠着树的画面,尤其最后战场上的这棵树出现的极为突兀,却一点也不影响合理性,它让观众在一番折磨后获得了安全感,如此不是为了美而美,而是为了增添情绪的拍摄更为高明。《1917》出色的第二点:节奏。一部引人入胜的电影往往不是从头到尾都是高潮,而是会适时的放置「休息站」,让观众有喘息的机会,整体下来才会是好的观影体验。高潮的部分不用说,看完《1917》根本就像跑了10圈操场一样累,而休息的部分《1917》不像大部份的电影是拿来解说剧情,而是好好的聚焦在角色上,让观众可以好好的了解角色的心理状态。布雷克说着笑话,舒缓史考菲的紧张,在最后提到他是个贴心的人的时候,这段安排就成了一个记忆点。在难民家中的短暂停留看到史考菲与女婴的互动,在最后才知道原来有家室在远方等着他回家,这时更能理解他之所以如此照顾女婴的原因,这些片段都有助于观众在空档中休息,同时建立情绪厚度,再加上配乐的提醒,让观影者就像士兵一样知道何时该出发,何处该休息,节奏分配的相当准确。
网友大学生新视频创作计划说:
花香可以掩盖尸体腐烂的恶臭,但是掩盖不住战火的硝烟,倚靠大树,不管是闭目休息还是翻看照片,都是对回家的期望。《1917》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战争类型电影,电影中很少展现两军交战的惨烈的场景,而是通过战后遗留下来的尸体、环境等来展现战争的残酷。在影片一开始时,战士们休息时的鲜花草丛与战壕战场形成的鲜明对比,夜晚光影变化的废墟与逃离废墟后白天的圣歌树林也是一段明显的对比画面。斯科菲尔德穿过废墟,铺满火焰的画面中是十字架和斯科菲尔德的剪影,这似乎是影片中美学表现的高潮,明显带有宗教意味的表现罪恶与救赎,却又显得不那么真实,就像《美国丽人》中躺在铺满花瓣的空中的女孩,似乎成为了表达某种条件而产生的必要零件。逃离废墟的斯科菲尔德在湍急的河流中起起伏伏,当他停下时,被大树拦住的尸体已经被水泡的面目全非,然而主角对此已经毫无反应,他只是依靠这些尸体为自己找到生路。重获新生的斯科菲尔德爬上了鸟儿婉转低鸣、树林绿意盎然的岸边,战前的士兵唱着怀念家乡的歌曲,却空灵的好似对心灵的救赎。不去表现战争中残酷厮杀的场面,仅仅使用战前的宁静安详与战后城市废墟就已经把战争的残酷描摹出来。《1917》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了足够的震撼,也引发了我们的深思,这是一部优秀的战争题材影片,十分值得一看。
网友青海湖甘南旅游说:
首先非常感谢在这里能为你解答这个问题,让我带领你们一起走进这个问题,现在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 《1917》由《美国丽人》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背景在一战期间,两名英国士兵斯科菲尔德(乔治·麦凯 饰)和布雷克(迪恩·查尔斯·查普曼 饰)受到指派,被要求完成一个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影片由众多大腕加盟,比如“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安德鲁·斯科特、马克·斯特朗等,但影片主要焦点是两个年轻士兵,众多大牌沦为“配角”。 《1917》是部“伪一镜到底”的电影,镜头跟随两个士兵,在第一视角和第三视角之间来回切换。这种拍摄方式,最突出的就是“沉浸感”,观众仿佛跟主角一同在战场匍匐前行。 影片找来好莱坞知名摄影师罗杰·狄金斯,用突破性的ALEXA Mini LF摄影机进行动态拍摄,试图展现无间断单镜头拍摄效果。 尽管《1917》总体口碑不错,烂番茄90%新鲜度,但先期仍存在争议,主要焦点在叙事的薄弱、以及花哨的技巧是否喧宾夺主这一点上。 不过,没有看到全片之前,真的不好评判!该片有望在内地公映。在以上的分享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都是个人的意见与建议,我希望我分享的这个问题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在这里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够喜欢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关于这个问题的解答,还望分享评论出来共同讨论这话题。我最后在这里,祝大家每天开开心心工作快快乐乐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万事兴,年年发大财,生意兴隆,谢谢!
网友三哥的快乐yu生活说:
战争的残酷,生命的无辜(两个十六岁的少年)。生在和平的年代是件幸福的事。
网友老树科普匠说:
《1917》该片是由著名导演萨姆·门德斯执导,乔治·麦凯、迪恩-查尔斯·查普曼领衔主演的电影。影片讲述了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一战时期接受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深入敌军内部送一份绝密情报,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1600人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评价这部电影,我想从两个方面来说:首先是这部电影的拍摄手法其实这部电影本身故事很简单,1917年的春天,在一战的法国战场上,两位士兵被派去敌军深处执行一个送情报的任务,这个任务能挽救1600人的生命,只有8小时的时间,看似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1917》是采用时间同步的一镜到底的拍摄手法,整部电影由一个连续的长镜头构成。虽然《1917》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一镜到底,仍然是由多个长镜头拼接而成,但是作为第一部采用一镜到底呈现形式的战争片,已经足以让人眼前一亮!这种拍摄手法首先带给观众的就是超强的沉浸式体验,当看着主人公终于步入狭长而拥挤的战壕,长镜头重新拉回,随着主人公焦急地奔跑,然后开始整个影片中最震撼人心的横向穿越。他不惜生命的奔跑,唤起了我最深刻的内心波动。这种给人的感觉,可以说是一场视觉和感知的盛宴!2.其次就是电影本身的故事其实这个送情报的故事听起来非常简单,感觉有一种不想观看的感觉,但是在导演的组装下,从前线到终点的前线,从战壕到农庄再到黎明中的炮弹盛宴,从瀑布、河流、森林,转场到最终的前线,每个场景设定都深入人心。其中最深入人心的,是当主人公从昏迷中醒来,他眼中看到的刺眼而美丽的太阳光映在变成断壁残垣的焦土上,以及最后迎着炮火的一跳,演绎了一出经典的末日美学。《1917》获得了奥斯卡最佳音响效果和最佳摄影奖,在英国电影学院奖上,一部电影更是包揽了最佳影片、导演、摄影、特效在内的七项大奖,成为最大的赢家,更是奥斯卡最佳影片的有力竞争者。综上,《1917》绝对是本年度最有竞争力的影片之一,也是喜爱战争片的观众必看佳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