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听蒯彻还会死吗?(韩信如果听蒯彻的话)

原创 野人  2023-08-11 10:10  阅读 14 次

网友94310417小云说:

汉王刘邦与西楚霸王以鸿沟为界就乐天喜地的回彭城吃喝玩乐去了。刘邦也正欲回关中休养生息被张良陈平点醒,不可退兵应呈势攻击夺取天下,可令彭越在其后断其粮道,令韩信,英布同来助战以求一击而定天下。刘邦大喜,于是又背信弃义大举进攻占领了大片土地城池。楚王项羽正乐不思蜀昏天暗地的歌舞升平,突报刘邦入侵不觉盛怒,乃发兵十余万,亲领三万铁骑金戈铁马七八日便袭致刘邦营垒,被打了个鸡犬不宁溃退百余里。损失了十余万人马,刘邦思前想后不禁大怒,若韩信,英布,彭越,齐来岂会大败。~~~~不几日一谋士向项王献计献策,我与蒯彻私交甚厚,大王可交好齐王韩信分汉王军势必会宜于楚国,王大喜遣使入齐金银满车美女十余,楚使见蒯彻言明来意于是蒯彻引见齐王韩信,言当今天下以呈三分大势,王助楚则楚胜,王扶汉则汉必霸,但皆为下略,今王贵为齐王有领兵几十万兵多将广人才济济,何不裂土分疆自利为尊。那汉王刘邦非善类,王别忘了封齐王之事。韩信左思右想,思楚王凶险无德暴劣岂可依靠。想己身本为一介书生酸儒手无寸铁傳机之力,被汉王披以金甲拜为大元帅,有抚车驾何其荣也。于是拒绝蒯彻之言,,,,蒯彻大惊王不用汝谋必为汉王而害齐王不信,蒯彻随隐退山林以避祸事。汉王刘邦依张良言,遣使入齐见韩信,彭越,英布,言击败项羽,必裂土分茅共享天下。于是各位大王领本部人马汇集于垓下统为百万大军,以韩信为大元帅,布下了十面埋伏阵,入夜张良有献了四面楚歌之计,一夜间几十万大军只留下千余骑。次日一早被一击即中项王自刎于乌江岸边,韩信随为杰出的伟大军事家然德行有缺,无政治权谋之术,当大元帅尚可,为一国己主恐免为其难。随可三分天下自立为王,终为一个奴才命而已。

网友百闻广记小书童说:

蒯(kuǎi)通,本名蒯彻,范阳(今河北徐水北固镇)人,因为避汉武帝刘彻之讳而改为通。蒯通辩才无双,善于陈说利害,曾为韩信谋士,先后献灭齐之策和三分天下之计。韩信死后被刘邦捉拿后释放,后成为相国曹参的宾客。汉四年(前203年),汉将韩信俘虏魏王豹,攻破赵、代,使燕国降服,接连平定三国,然后率兵向东将要攻打齐国。军队还没有过平原县,听说汉王刘邦已派郦食其劝降了齐国,韩信想停止进军。蒯通游说韩信,说: "将军您受汉王的命令攻打齐国,而汉王又另外派兼有暗探身份的使者单身前去劝降齐国,难道有诏书命令您停止进攻吗?为什么不进军?况且郦先生以一个士人的身份,乘车前往,凭三寸不烂之舌,而劝降齐国七十余城,将军您率领几万兵众,才攻下赵国五十多座城。当了好几年将军,反而不如区区一个儒生的功劳大。"于是韩信认为他说的有道理,采纳了他的建议,终于渡过黄河。齐王已听从了郦食其的劝说,就把他留下,一起饮酒作乐,撤除了对汉的防御。韩信因而袭击历下的齐军,于是来到临苗城下。齐王认为郦食其欺骗了自己,就把他用沸水煮死,于是兵败逃走。韩信最终通过自己的军事突袭平定了齐国,于是派人请求刘邦册封说:“齐人狡诈多变,反复无常,南边又与敌国相邻,如果不设王,就难以镇抚齐地。望能允许我为假(代理)齐王。” 刘邦当时正在荣阳受围困,一听韩信请求封为齐王的信息后,愤怒不已,当着使者的面,破口大骂道:“我被困在这里这么长时间,日夜都 盼望着他能赶来帮我,没想到他竟然要自立为王! ”当时,张良正坐在刘邦的旁边,张良非常清醒地认识到,韩信的向背对楚汉战争的胜负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况且,韩信远在齐地自立为王,刘邦无可奈何,根本没有办法阻止。于是,连忙在案下轻轻踩了他一脚,刘邦如此精明的人,反应相当快,立即感觉之前的失言,于是改口假装骂道:“大丈夫既定诸侯,就要做个真王,何必做个代理的王!”刘邦本来就很爱骂人,因此他之前这一骂也并没人觉得奇怪,况且先后衔接自然,天衣无缝,竟然没露出什么破绽。于是在同年的二月,刘邦派张良拿着印绶去齐地封韩楚。将韩信封为正式的齐王,安抚韩信,使他坚定站在刘邦的一边。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对韩信采取了暂时妥协的方法,却成功地拉拢住了韩信,解决了汉内部的权位矛盾,赢得了楚汉天平上关键的一个筹码。在刘邦派张良封韩信为齐王的同时,项羽也派武涉去劝说韩信,想要和他联合。蒯通知道天下局势的变化取决于韩信,想劝韩信背叛汉朝,就先用隐语暗示韩信说:"我曾经学过相面术,观察您的脸谱,最多不过被封为侯爵,又总是处于危险之中;而看您的背形,则非常尊贵,难以说出。"韩信问:"您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蒯通于是请求让别人走开,进行了一番鞭辟入里的分析并试图说服韩信割据一方,说辞要点有四,前三点是:一是楚汉相拒三年,谁也无力取胜,韩信的军力就成了决定性因素,“二主之命悬于足下,足下为汉则汉胜,为楚则楚胜。”;二是人生多欲,人心难测,不能信任刘邦,以原来是刎颈之交的张耳、陈余后成为死敌为例说明;三是“勇略振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以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勾践、文种、范蠡为例说明。蒯彻的说词逻辑性极强,所举例子也很恰当,道理也是浅显易懂。蒯彻的说辞的确打动了韩信,韩信没有一口回绝,而是去考虑一番。但韩信因为在项羽属下任职时不受重视而在刘邦麾下受到重用的对比,不忍背叛刘邦,又自以为功劳大,刘邦不会来夺取自己的齐国,于是没有听从蒯通的计谋。最后帮助刘邦在垓下消灭了项羽的军队,刘邦最终统一了天下!但刘邦对攻必取、战必胜的韩信一直很忌惮,先把韩信的齐王改封为楚王,接着又以韩信叛乱的名义俘获降封为淮阴侯,感觉鸟尽弓藏的韩信因为参与到响应陈豨的叛乱当中被人告发,最后被吕后联合韩信一直信赖有加的萧何以平定叛乱、群臣共贺的名义进宫,在长乐宫的钟室被吕后杀掉!韩信临斩时非常悔恨地说道:“我后悔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以致被妇女小子所欺骗,难道不是天意吗?”综合史料分析,韩信选择继续效力于刘邦麾下没有选择三足鼎立,是因为对刘邦的敬服,对刘邦实力的忌惮。刘邦“将将”的能力刘邦曾问过韩信关于带多少兵的问题,韩信说刘邦只能带十万人,而自己是多多益善。刘邦问他,为什么我能擒你。韩信回答说:“陛下不能将兵而能将将”,而且这种能力是“天授非人力也”。什么是“将将”,不能简单地解释为能指挥将军们打仗,至少要加上知人善用以及控制将领的能力。成功的君主都应该有“将将”的能力的:能识人、用人、驭人。这可是很不简单的事,从古到今能作好这些的人并不多。而刘邦则是帝王中的姣姣者,韩信对刘邦不忍背信弃义的行为来看,就是刘邦“将将”的能力。此外,刘邦麾下还有着许多能征善战的将军,这些人的实力虽然比韩信要弱上一个或者几个层次,但胜在猛将如云。刘邦对韩信的超强控制力刘邦对韩信麾下兵士有着超强的控制力,能够轻而易举地收其兵权,这从刘邦三次收复韩信的兵权可以看出。第一次刘邦得到韩信军是在前205年,韩信大破魏王豹,平定魏、代等地后,刘邦派人收其精兵,只给韩信留下几万人,去和赵国几十万大军战斗。第二次在前204年,韩信破赵降燕,平定北方。刘邦突然驰入韩信军营,到其卧室收其兵符印信,韩信竟然还在睡梦中。第三次在前202年,垓下之战消灭项羽后,刘邦也以突然的手段夺取韩信的大军(“高祖袭夺齐王军”)。其中第一次是比较正常的,而后两次就耐人寻味了。韩信绝非马虎人,他从没有被敌军偷袭成功过。刘邦能直进他卧室,只能有一种解释:在韩信身边有刘邦的内线,刘邦通过内线能轻而易举的控制韩信,并且轻而易举的缴获他的队伍。刘邦麾下谋士的能力前201年,刘邦想整治下军功赫赫的韩信,陈平给他出主意,要以皇帝狩猎,诸侯来见皇帝时的名义,在见面时突然袭击抓住韩信。果然,韩信就这样被陈平设计轻而易举的擒获,被剥夺了楚王的爵位,改封淮阴侯。除了陈平,刘邦手下还有如张良、萧何这样优秀的谋士。韩信对张良的能力,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萧何的能力无疑都有着深刻认知和清醒的判断。韩信对手下兵士的控制能力非常弱虽然韩信攻必取、战必胜,但他给人的印象是归属于刘邦旗下的一员大将,他的一切权力和军队的管控都来自于刘邦的授权,没有刘邦的授权,他就成了无水之鱼。此外,从韩信与麾下兵士的感情来说,韩信也并没有值得称道的个人魅力,能让麾下将士只听从他的个人命令,一切以韩信马首是瞻、感恩戴德,而从韩信被擒杀后,并没有生前属于自己的部下,打着为韩信复仇的名义进行叛乱。种种表现来看,韩信对手下兵士的控制能力实在一般,其平时没有注重拉山头、建立自己亲信队伍的行为。综合分析,韩信如果听取了蒯彻的说辞,谋划三足鼎立的局面,脱离了刘邦的控制,韩信仍然不会取得个人成功,最大的可能性是提早结束了自己的军事生涯,提早遭致刘邦的擒杀!

网友聋王异史说:

感觉蒯彻就像项羽的奸细,让韩信同项羽、刘邦三分天下,等于拆散一股结实的绳子,韩信会死的更快更惨。

蒯彻三足鼎立之策可行吗?

从《史记》记载看,蒯彻在韩信军中并没有任什么重要职务,就是一个门客,第一次打齐国时,他以范阳养辩士的身份劝韩信以武力抢郦生的功劳,结果害死了郦生,也让刘邦加重了对韩信戒心。第二次更是蹊跷,项羽使者前脚走,蒯彻就以齐国人的名义出现,并且劝韩信与刘、项三分天下,而且从他的话中可以听出,他很清楚韩、刘、项三方实力,如果韩信和项羽、刘邦哪方联合,哪方就可获胜,但是如果打破联合,三方各自为政的话,会不会呈鼎足之势呢?

各方形势分析

当时正是楚汉争霸胶着期,随着刘邦势力的强大,项羽丧失了屡战屡胜的气势,特别是灌婴杀龙且后,楚军士气低落,在追击汉军时,部队在京、索之间,被成皋以西的山地阻挡,与汉军对峙三年,无法顺利进击。此时项羽无论从兵力、补给,还是士气,都无法与前期与秦军做战时相比,正处滑坡阶段。刘邦一直是只打不死的小强,可谓屡败屡战,多次在楚军围困中化险为夷,被楚军杀成光杆司令,又厚颜无耻的抢走韩信的十万大军,占据山河险要地形,和项羽打消耗战,要不是后方有个萧何拚尽全力为汉军补给,士兵连饭都吃不上。韩信却鸿运当头,从一个管粮草的小官,一跃成为大将军,而且是刘邦亲自授职,上任后三把火烧得旺,先灭魏国杀了魏王豹;之后攻三万人破赵国二十万大军,活捉赵王歇;用李左车的计谋迫降了燕国;平定齐国时,捎带杀了楚国大将龙且,势如破竹,顺水顺风。从当时的形势看,韩信无论从声势,到军力,暂时处于强盛期,有与刘、项抗衡的实力,但从长远看,能否形成鼎足之势,韩信有硬伤。

韩信有哪些硬伤?

硬伤之一:基础不扎实。项羽基础最好,他是楚国名门之后,凭借项燕的号召力,赢得楚国百姓的依赖,有一大群磁粉,一呼百应,直到死后,很从楚国人都不相信是真的,一直坚决支持项羽不降汉。刘邦虽然地痞出身,但他有群众基础,凭借仗义的性格,黑白两道都有支持者,加上刘邦特别会用人,身边有几个得力的左膀右臂,文有萧何、张良、曹参,武有周勃、英布、夏侯婴,在攻占秦国首都咸阳后,更是名声大噪。韩信更像个暴发户,他不会经商,不会种地,也没被推荐当官,游手好闲,一直不被人待见,在淮阴时,穷得连饭都吃不上,被卖肉的欺负;投奔项梁后,人家没正眼瞧过他;跟项羽后,只当个管车马的小官;跑到刘邦部队后,也只是个粮草官。后来被萧何发现后,一发不可收拾,一夜之间从芝麻官一跃成为大将军。但他毕竟只是个带兵的,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培养好的部队还经常被刘邦拐走,有个好朋友钟离眛还是从项羽部队逃跑过来的,因此他上没有大将帮助,下没有兵士支持,基础太差,如果割据一方,很难服众,很可能成为众矢之的。硬伤之二:胸无大志。韩信没有想过当什么皇帝,他的目标不远大,当个齐王就满足了,《史记》记载:

“韩信犹豫不忍倍汉,又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也就是说韩信小富即安,做个齐完已经完成了他的人生目标,这也是平衡车蒯彻诟病:

“夫随厮养之役者,失万乘之权;守檐石之禄者,阙卿相之位。”

用白话说就是“甘心做奴仆杂役的人,就会失去争夺君权的机会,留恋微薄俸禄的人,就得不到公卿宰相的位置。”按现在的话说就是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韩信胸中没有大舞台,不会有大的成就。硬伤之三:过于仁厚。韩信一直对刘邦充满感恩,他觉得汉王识人善用,有知遇之恩,不能辜负刘邦。其实刘邦只是看重他的能力,一直对他不信任。韩信的仁厚说明他没有帝王气魄,驾驭不了国家和臣民。三个硬伤注定韩信没有称霸一方的能力,就像他对刘邦说的,他就是一个带兵的,带兵可以多多益善,但是在治理国家和用人上,他远远比不上刘邦,刘邦才是“将将”的大才。如果听了蒯彻的话,离开刘邦,那么形势将大变,刘邦被断臂,独木头难支;项羽得到喘息的机会,将重振雄风,很快可以击垮刘邦的汉军。而韩信虽然暂时可以割据一方,当项羽干掉刘邦后,就会全力对付这个不依附他自立为王的叛逆,如果项羽联合诸侯全力进攻,没人同盟的韩信,再有计谋也是无法抵挡的,残暴的项羽估计会凌迟这个背叛他的家伙。蒯彻所作所为很像是项羽的奸细,按他的话做,韩信、刘邦都不会有好果子吃,历史将被重写。

网友渭水老头说:

韩信如果听了蒯彻之言,战争就不会结速,英雄还有用武之地。

网友闲人历史故事说:

我的答案可能很多韩信粉都不爱听,但事实上韩信既便听了蒯彻建议也只不过是多闹腾几年,最终还是会被刘邦灭掉,不过是晚死几年与早死几年的的区别罢了。原因无他,军事是政治的延续和表现手段。正如局部战斗胜利不能扭转整个战役的趋势一样,军事手段的高明也最终挽救不了政治上的低能。韩信作准阴侯时,密谋造反,还没动手就走漏了风声。什么原因,就是他不能得人,而得人则是重要的政治手腕之一。这一点,韩信一百年也赶不上刘邦。韩信把手下的士兵都看作棋子,他自己则是高明的棋手,驱使他们去做韩信想要他们做的事。而刘邦则会把他看作一个个活生生的个体,会去研究他们心里究竟想要什么。这也解释了为什么韩信一旦失势就会众叛亲离,成为孤家寡人,而刘邦则不论沦落到多么惨的地步,总能拉起一帮兄弟,东山再起。一个不能得下属拥戴的韩信,不管他有多少势力和本钱,遇到刘邦终会土崩瓦解,一败涂地的,这一点,毋庸置疑!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344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