匈奴真的被汉武帝击败了吗视频

原创 野人  2023-08-13 12:05  阅读 19 次

网友指动济南说:

如果说汉武帝之前,匈奴一直是傲慢甚至狂妄的,处于战略上的攻势,经汉武帝的连番用兵,尤其是卫青、霍去病的沉重打击,匈奴已充分意识到大汉民族不可欺辱,在“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强音下,匈奴最终被消灭。可以说,汉武帝为后世子孙解决匈奴之危打下了坚实基础。纵观对匈奴用兵,大体可分两段,前段以卫青、霍去病为主导,后段以李广利、李陵为主导。1、马邑设伏失败汉武帝对匈奴的第一次用兵是马邑之战。当时,汉人聂翁壹假装把马邑城出卖给匈奴,军臣单于率兵10万进入汉界。汉军在马邑埋伏30多万人,只等匈奴进入埋伏圈。匈奴离马邑还有100多里时,发现旷野中无人放牧,抓住雁门尉史得知内情就退走。投降的汉军尉史被匈奴封为“天王”。汉将王恢原来袭击匈奴辎重,惧怕没敢出击。而马邑伏兵之计首倡者就是王恢,汉武帝将其斩杀。此后,匈奴主动断绝与汉朝和亲。2、卫青收复河南之地马邑设伏失败后的第5年秋天,汉武帝派4将各率1万骑兵攻打匈奴。卫青兵出上谷,直到龙城,杀匈奴700人。公孙贺兵出云中,一无所获。公孙敖兵出代郡,被匈奴打败,损兵7000人。李广兵出雁门,被匈奴打败,匈奴活捉李广,李广半路逃回。战后,公孙敖下狱、其他人均被贬为庶人。元朔二年,卫青率3万骑兵出雁门,李息兵出代郡。二人从云中向西大迂回包抄,突袭匈奴白羊王、楼烦王,“得胡首虏数千,羊百余万”,歼敌数千,收复河南(今内蒙古伊克昭盟一带)土地。修筑朔方郡(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东南),修缮蒙恬抗击匈奴所筑的长城要塞。此战是汉武帝用兵匈奴的转折点,汉军有了主动出击匈奴的前沿阵地,把匈奴对长安的威胁完全解除。3、漠南之战大败匈奴右贤王军臣单于死后,伊稚斜自立单于,企图夺回河南之地,多次攻打朔方城。元朔五年,卫青率6将和10万铁骑兵出朔方、高阙。匈奴右贤王以为汉军不会长途袭来,喝醉了酒。卫青率军奔袭六七百里,连夜包围右贤王的王庭(今蒙古南戈壁省),右贤王逃脱,部众1.5万人被抓。此战是汉军第一次深入匈奴赖以藏身立命的沙漠纵深。4、定襄之战赵信投敌元朔六年春,卫青再率6将和10万铁骑兵出定襄攻击匈奴,杀敌1.9万余人,汉将阵亡2人,损兵3000余人。右将军苏建只身逃脱,前将军翕侯赵信兵全军覆没,投降匈奴。赵信本是匈奴小王,后投降汉朝,被封翕侯。伊稚斜得到翕侯封他为“自次王”,把姐姐嫁给他。“信教单于益北绝幕,以诱罢汉兵,徼极而取之,毋近塞。单于从之。”赵信让单于再往北退去,越过沙漠,不靠近边塞。伊稚斜听从赵信建议。此战后,匈奴主力驻兵大漠以北,河西(今甘肃武威、张掖、酒泉)匈奴已无法构成威胁。5、河西之战天赐霍去病元狩二年,天才将军霍去病率1万骑兵从陇西出发,越过焉耆山1000多里,消灭匈奴8000多人,夺到休屠王的祭天金人。第一次河西之战后,同年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率兵从陇西、北地出发,行军2000里,攻击祁连山,消灭匈奴3万多人。此战以大纵深、大迂回战术,翻越贺兰山,绕过居延泽(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北)进入祁连山觚得(今甘肃张掖),歼灭浑邪 王、休屠王部3万余人。两次河西之战中匈奴昆邪王、休屠王损兵折将,伊稚斜准备杀此二人。二人害怕,商议投降汉朝,霍去病率部迎接,昆邪王杀休屠王,率部投降。6、毕其功于一役的漠北之战元狩四年春,汉武帝与军臣商议“翕侯信为单于计,居幕北,以为汉兵不能至”。赵信给单于献计,把主力迁居大漠以北,认为汉军攻不到那里。于是出动10万骑兵,另有自带衣粮、马匹志愿军共14万人,运粮车马不计在内。卫青、霍去病各领一半兵马,卫青兵出定襄,霍去病兵出代地。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漠北之战打响。史载,伊稚斜率精兵迎战卫青,打了一天,天黑后刮起大风,汉军出动两军包围伊稚斜。伊稚斜与数百骑兵突围逃跑。汉军连夜追击,没有抓到伊稚斜。此战俘虏和消灭匈奴1.9万人,一直追击到赵信城。霍去病出兵后北跨2000多里,与左贤王交战,斩杀俘虏匈奴7万多人,封狼居胥,兵临瀚海(今俄罗斯贝加尔湖)返回。“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本次大决战使匈奴边患基本消除。但因为汉兵死亡也有数万,战马死去10万余,无力再用兵匈奴。7、浮沮井、匈河水之役无功而返其后,匈奴多次主动提出和亲,但汉武帝均没有答应,双方也常把互派的使者扣留,外交上较力持续不断。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西汉对匈奴的用兵就进入后段时间。元鼎六年,公孙贺率1.5万骑兵出九原,纵兵2000里至浮沮井、赵破奴出令居(今甘肃永登)数千里至匈河水(今蒙古拜达里格河),均未遇匈奴部队。8、受降城北之战赵破奴被俘太初元年,匈奴发生内讧,左大都尉欲杀单于降汉,汉武帝令公孙敖建受降城。太初二年,又派赵破奴为浚稽将军,兵出2000余里,率2万骑兵接迎左大都尉。赵破奴按约到达浚稽山(今蒙古音河之南),左大都尉事变被发觉,单于杀之,出军攻打赵破奴,赵破奴一边退军,一边击杀匈奴数千人。退军到离受降城400余里时,被匈奴8万骑兵包围。赵破奴夜里独自找水,被匈奴活捉,失去主将的汉军全军覆没。匈奴进攻受降城,没能攻下。9、天山、浚稽山、余吾水三战无大收获,损失李陵此后,汉武帝分别派李广利、李陵发动了天山、浚稽山、余吾水三战,但未取得大战果。浚稽山之战中,李陵被单于8万大军截击。汉军只有5000名步兵,箭射光了,士兵死伤大半,边退边战,8天后在被堵在山谷里,截断归路,最终李陵投降,全军只有400多人返回。李陵被俘后,单于把女儿嫁给他,汉武帝则杀了李陵的母、妻、儿全家。10、燕然山之战李广利投降征和三年,李广利率军7万兵出五原,被匈奴主力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打败,李广利降匈奴。燕然山之战后,汉武帝重新采取休养生息国策,至死没有发兵匈奴。11、陈汤千古豪言: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随着汉宣帝刘洵时的国力恢复,西汉对匈奴再启战端。通过本始二年、神爵二年的两次用兵,匈奴大败,避战远逃,匈奴的日逐王干脆投降汉朝,汉朝设西域都护府控制了西域。甘露元年,匈奴分为南北两部,南匈奴归附汉朝,北匈奴迁至康居(今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建昭三年,西域副校尉陈汤矫诏,借兵西域诸国、屯田汉军4万人灭北匈奴,“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陈汤的此言威震西域,匈奴彻底败亡于茫茫沙漠,汉匈百年大战以汉朝的胜利告终。

网友月望东山y说: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搞清楚一点,汉武帝这一生为什么要执著地击打匈奴,将匈奴打得鬼哭狼嚎,慌不择路呢?原因有二:首先,自周朝以来匈奴从来都是中原的北方威胁,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第一件事就是派蒙恬打击匈奴,却匈奴七百里之外,从此不敢南下牧马。秦末汉初,匈奴趁中国内乱,趁机起势,刘邦统一天下以后,深感匈奴威胁,于是亲率三十万大军攻打匈奴,奈何不是人家对手,被困白登城。之后,不得已采取了娄敬之策,实施和亲,暂时稳住匈奴。可是匈奴就像饥饿狼群,也不管什么和不和亲,每年都要出来到汉朝边境抢劫几次,直到汉武大帝登基之前,依然没有改掉这个恶习。而汉武大帝为一劳永逸地解决西北这个巨大威胁, 就要雄起发兵, 将匈奴打残打废。其次,到汉武帝登基之前,汉朝立国有六十余年,之间还出现了一个著名的文景之治。汉朝数十年的韬光养晦,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及粮食,战马准备也相当充分,且骑兵训练也已到位,战争准备已经完成,对匈奴发动战争的时机已经相当成熟。于是,汉武帝就挑了个日子,对匈奴发起了前所未有的攻击。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汉武帝命马邑人聂翁壹出要塞之外,引诱匈奴进占马邑。 当时,汉朝三十万大军已埋伏马邑附近,只要匈奴单于上钩,即使一举出兵全歼对匈奴主力。不料,匈奴单于隐隐觉得不妙,行到半道时,立即率十万兵马撤回。此次双方没有打成,但是匈奴却惹了一身火。于是此后,匈奴大举兵进攻汉塞,而汉武帝也陪着匈奴大打特打,于是打出了三次著名的击打匈奴大战。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匈奴举兵犯境,汉武帝早就等着这一天了。这一年,他派卫青领兵出击,卫青也不负众望,出云中,抵高阙,至陇西,夺河套,一举解除了多年以来,匈奴一出兵长安就受直接威胁的痛苦。从此以后,汉朝就在河套一带设朔方郡,修筑边塞,并且迁十万人口屯守朔方。这是第一次大捷!汉朝得朔方以后,匈奴恨上牙齿,连年发兵攻打上谷,代郡,雁门,定襄等地。卫青屡次出兵还击,但极为被动。而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汉朝决意要打一场主动出击之战。这一年,汉武帝没有让卫青出征,而是派霍去病出去。霍去病从陇西出发,过焉支山千余里,缴获匈奴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同年夏天,霍去病再次出击,过居延海,南下祁连山,围歼匈奴。这次收获极大,不但沉重打击了匈奴,匈奴浑邪王还杀掉了休屠王,率四万匈奴投降。谈起这次战争,匈奴无不色变,有歌为证:“失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这是第二次大胜之战,这一战让汉朝人第一次挺直了腰杆!经历第二次大战以后,匈奴活动区域极度萎缩,不得已向北迁移。但是,汉武帝非但没就此罢休,反而乘胜追击,在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再次派兵击打匈奴。这一年,卫青及霍去病全出来了,俩人率骑兵十万骑,私自从军者有十四万骑,步兵及转运者数十万人,分两路追击匈奴。西路卫青从定襄郡出发,在漠北击败单于,单于率残路向西北逃亡。东路霍去病从代郡出发,出塞两千余里,击斩匈奴左部,全胜。然后直进狼居胥山,刻碑拜天而还。这次战役比上一次更具杀伤力,匈奴人从此不敢在漠南设王庭。汉朝占有大片土地,并迁六十万人屯守,逐渐开发占领土地。经此三大役,汉武帝尽管没有彻底打败匈奴,但是匈奴人已被打个半残,元气大伤,力量大度削弱。从此以后,匈奴人只能在西域称王称霸,不敢向东发展了。

网友渔樵之人W说:

谢谢邀请!匈奴确实被汉武帝击败,这是有史为证的。公元前119年,卫青北击匈奴,杀敌七万余人;霍去病追至匈奴的狼居胥山,杀敌七万余人,大获全胜。霍去病在狼居胥山上筑坛祭神,庆贺胜利,这样,使匈奴20多年未能恢复元气。那么,为什么后来匈奴又骚扰汉朝边境呢?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匈奴是游牧民族,虽然被打败了,可不是消灭,还有一部分逃往漠北,南匈投降汉朝,北匈奴还有一部分实力,漠北春天来得晚,他们要到南方匈汉边境,寻找肥美的水草,掠夺汉人的粮食、衣物,所以他们要骚扰汉朝边境。这股劲敌到东汉光武帝的时候才被消灭。

网友只爱潘多拉说:

汉武帝时代中原政权解决了内部的诸侯王问题,文、景两朝又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这样汉武帝时代就动用全国的人力、物力,试图使用军事手段彻底解决匈奴对中原的威胁,先后发动了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河南之战、河西之战和漠北之战。首先是河南之战,前127年武帝派卫青为主帅,率大军进攻匈奴的楼烦王部和白羊王部,占领了匈奴的河套地区,在这里设置了朔方郡,随后筑城屯兵,挡住了匈奴对朔方郡的反攻,此役使匈奴人失去了在地理上最好的地方,使匈奴的畜牧业受到很大的打击,同时也使匈奴不像以前那样容易直接进攻汉朝的边境。其次是河西之战,前121年,武帝以霍去病为主帅,率领大军进攻匈奴浑邪王部和休屠王部控制下的河西走廊,获得大胜,解除匈奴对中原西部边境的威胁。最后是漠北之战,前119年,汉武帝决定对匈奴主力进攻打击,派卫青和霍去病分别出击,这次深入漠北,直接与匈奴单于决战,匈奴军队的主力遭到重创,有八九万骑兵死亡,此后匈奴单于不敢再到漠南驻牧。自汉初以来形成的匈奴对于汉朝的军事优势正式逆转。不过汉武帝的战争政策,虽然取得不小的成功,但也要注意的是,他的代价也是巨大的。对匈奴的战争是硬仗,每次作战的伤亡都很大,卫青和霍去病的胜利,靠的是拼消耗,二人的军事才能都是吹出来的。根本没有以少胜多,出奇制胜之类的。差不多达到一比一的地步,如漠北之战,歼敌八九万,而汉军损失士兵数万,战马十多万,加上长途作战,每次都要调动和消耗大量的财富,三大战役下来,汉朝的财政也濒临崩溃,武帝为了打仗,想了很多增加财政收入的办法,其实就是巧立名目,苛捐杂税,弄得老百姓生活反比匈奴人来侵扰时更痛苦。其中一些办法,后来为历代专制政府所继承,给人民造成了长期的痛苦,也给中国社会造成了持续的伤害,如盐铁酒专营专卖政策、算缗告缗政策(打土豪、分家财)等。因此战争政策可以说是一个两败俱伤的政策,从汉初一直到汉武帝时代,一百多年间,汉与匈奴的关系紧张,互相攻战不断,特别是汉武帝中后期,约有二十多年基本上处于不间断的大规模战争阶段,上面讲到的汉朝方面发动了对匈奴的三大战役,而事实上每次汉军出击之后,匈奴都要组织人马反击,双方几乎年年都有大战,可以说无论是汉朝还是匈奴都遭到人力物力的极大消耗。相对而言,战争对匈奴造成的经济破坏远远比汉朝为大,首先,从战争本身来说,虽然汉朝方面为了保证前线军需供应,需要调动大量的物资,其损耗非常大,但因为汉—匈奴战争的主战场基本都在匈奴境内,所以汉朝的农业生产本身不会受到什么影响,对汉朝而言,战争消耗了大量农业生产积累起来的财富,使得海内虚耗、府库空竭,换句话说就是存不起钱来,但对匈奴来说,战争造成的后果就要严重得多,因为每次大战,对匈奴的游牧经济都是重大打击,牲畜的直接损失很大。比如河南之战开始时,汉军首战虽然只取得了俘敌3000人的小胜,但却在战斗中抢获了匈奴人的牛羊超过百万头。其次,汉武帝发动的三大战役,使匈奴在漠南地区不能立足,特别是使匈奴失去对水草丰盛的河南地和商业发达的河西走廊的控制,也就在经济生产能力上对匈奴造成根本性的打击,为了避开汉军,匈奴人基本上不会再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好的漠南地区活动,三大战役后,有一年汉军曾组织了一次五千人小规模北伐,但深入匈奴境内,行军二千余里,结果是不见匈奴一人而还。汉匈之间的竞争,最终以匈奴的臣服,汉朝的胜出结束,那么双方的竞争,汉之所以能够取得最后胜出,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直接的原因可以说是“文化上”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很明显的一个事实是,匈奴不是在军事上被汉朝打败的,而是自己内乱造成国内统治秩序崩溃,整个社会陷入困境,最终不得不求助于汉朝,主动归服于汉朝,如果我们从历史的角度来看的话,公元前60年开始的五单于争立之乱,并不是偶然的。匈奴帝国的每一次最高权力转移的过程,几乎都伴随着剧烈的政治斗争,前126年军臣单于(冒顿的孙子)死后,其太子于单被其弟左谷蠡王即后来的伊稚斜单于打败,投降汉朝,汉封为涉安侯。前85年,狐鹿姑单于死后,也发生过单于的颛渠阏氏及其亲信废除单于之弟右谷蠡王,而另立己子左谷蠡王为壶衍鞮单于的事件。每一次权力交接的明争暗斗,都在摧毁单于的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威,最终以五单于争立达到白热化,使得匈奴的实力受到毁灭性的打击,再也无力跟汉朝相争,分裂的匈奴不得不借助汉朝的力量生存了。由于缺乏像汉朝那样成熟的政治文化,汉朝经过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逐渐形成一个“大一统”的国家意识形态,和以“忠孝”为核心的政治伦理,皇帝的权威和神圣性获得全社会的认可,因此尽管汉朝也有皇位继承的斗争和内乱,但各方力量在这个成熟的政治文化氛围中还没有失控,整个社会的稳定性没有遭到破坏。比如说类似的权力交结期中的斗争,汉朝也有,前91年,卫太子因巫盅事件而发动兵变,兵败而死,太子一方和武帝大臣一方在长安各有数万人参与战斗,前87年汉武帝病死,他生前的司机霍光成为首席辅政大臣,昭帝在位的十多年间,实际上完全由霍光专权,前74年,昭帝病死,霍光迎立昌邑王刘贺为皇帝,时年19岁,但只做了27天的皇帝,就被废掉,据说霍给他罗织了多达1127件,其中所谓的大罪,有一条还是在服丧期间常私买鸡豚以食这样的事情,之后霍从民间找到汉武帝的孙子刘病已,就是后来的宣帝,这时的汉朝天下,可以说尽在霍光之手,但由于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政治文化成熟,这一系列事件并没有动摇皇权的根基,霍光权侵朝野,也不敢自己做皇帝,宣帝是他在民间找的一个孩子,既无显赫的政治身份,也没自己的政治实力,前68年霍光死后,他最终还是做稳了皇帝之位,后世还是明君的身份,成为汉代最受人景仰的皇帝,以这样的情况,当时居然也没有暴发皇位争夺的战争。这就很能说明问题了。

网友李潜远说:

匈奴真的被汉武帝击敗了,我答是真的,但不保证一小撮人意見一致,因我观看很大一部人,已不尊重历史事实,恶意诋毁历史圣人,民族英雄,好象他们比圣人和民族英雄等强百倍万倍,混淆视听,黑白颠倒,长期以往,我看他们连祖宗八代都会批垮批臭,汉武帝特三次派卫青,霍去病率部击販匈奴,收河套地区,夺取河西走廊,封狼居胥,使汉朝北部疆域从长江沿线推至漠北,基本解决了匈奴长期以来对中原的威胁,为后来西域并入中国版图奠定了基础。这就是打得一拳开,免得二次麻烦来的道道了。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23317.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