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江晓风残说:
当道据守确实可以保证不被击败 但无法完成任务
关于街亭之战,不管是诸葛亮、王平的当道据守,还是马谡的上山据守,都必须要了解马谡军和张郃军的目的。只有从目的出发,才能看得出来战术布置是否妥当。地形和兵种只是作战的条件。马谡军的目的是阻止张郃军进入陇西,给诸葛亮完成接受天水三郡的时间。张郃军的目的是快速进入陇西,平定天水三郡的叛乱,稳定陇西人心。即:马谡守街亭,是不给张郃能够进入陇西;张郃攻,是为了有路进入陇西。因此问题就来了:
除了街亭,张郃可以绕路吗?
或者说:
当道据守真的可以阻止张郃进入陇西吗?
街亭的地形
街亭是今天甘肃天水秦安县陇城镇。街亭的基本地形是:
南北两山夹一河一路
见下图北山因为有河流的阻隔,不需要防守,只需要固守河南边的平地即可,即当道固守方案。当道固守方案确实可以免受张郃断绝水源的困难,但就放弃了南山这个制高点。因为南山虽然算是山,但并不高,坡度也平缓。见图:南山一旦被张郃占据,张郃可以:1、在上山放箭射击山下当道固守的马谡军,配合正面进攻的曹魏军,如下图红圈处;2、从山上绕路,或从后方袭击当道固守的马谡军,配合正面进攻的曹魏军,如蓝线;3、甚至张郃直接绕路,不理会马谡军,直奔天水三郡。放弃南山,就等于给张郃夹击马谡军的机会。马谡大部队守南山,目的有二:1、把王平当道留守的1000多人马作为诱饵;2、控制南山的制高点,不给张郃夹击的机会。
马谡为什么失败
1、马谡和王平二军并无配合。面对张郃军断绝水道,马谡和王平没有夹击,而是继续固守。二人这样做的原因,也许是兵力太少的缘故,害怕自己一旦移动就会被张郃以重兵攻取。无论是失去王平固守的当地城寨,还是南山上的马谡军据点,都足以让张郃占据有利地位。2、双方兵力优劣太明显。张郃军有5万人,马谡军不详。但从王平本部只有一千人左右,估算马谡军不最多不会超过2万人。
结论:
马谡采取山上、山下同时据守的方案,并没有错。只是可能是因为马谡军人少,在面对张郃的优势兵力面前,无法在街亭狙击张郃军。第一次北伐颗粒无功的关键是在于诸葛亮过于贪功——一心想要吞并整个陇西,而非步步为营,先占据陇南,以渭水为界,日后趁机蚕食。如图:先占据理县、西和、天水等陇南之地,作为进攻凉州的基地,才有资本去蚕食。虽然诸葛亮突袭凉州,导致曹魏大惊,更让天水三郡直接投降,但诸葛亮是没有预料到曹魏应对策略如此之快。街亭之战不在于守,而在于阻拦曹魏军进入凉州。街亭守住了,但曹魏军进入凉州了,也是没有用的。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网友一国之君历史研究说:
街亭之战诸葛亮实在是输的冤枉啊,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不是输在战略上,也不是输在战术上,而是输在用人上。在这里,我们来一步一步还原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期的街亭之战。一、街亭在哪里?街亭也叫街泉亭,大概位置是今天的甘肃省天水市秦安县城东45公里的陇城镇,在三国时期属于天水郡略阳县管辖,街亭正好在长安与陇右的中间位置,是从关中的长安、陈仓进入陇右的唯二通道,另一个通道是上邽。从关中平原进入陇右五郡,有两条路可走,一条是从陈仓经渭水边的陆路到上邽,这条路叫渭水道,再从上邽进入陇右,这条路是小路,不适合大兵团行走,只适应小部队通过;另一条就是从长安到街亭的大道,叫陇山道,这条路也是当时张郃走的那条道。街亭山高谷深,地势险要,在陇山道谷口有城池扼守道口,城内有水源。街亭城东北方向有一座山叫龙山,也叫断山,也就是马谡驻守的山。守住了街亭,魏军就无法从陇山道进入陇右,诸葛亮就能在陇右收割郡县,而另一条进入陇右的道口上邽当时被诸葛亮亲率蜀军团团围住,魏军所有进入陇右的通道都被蜀军暂时控制。二、诸葛亮的目的和战略部署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是228年,当时的魏国一心就盯着东吴,大军都在与东吴交界的边境,压根就没有把弱小的蜀汉放在眼中,蜀汉自夷陵兵败,刘备去世,南中叛乱,在魏国眼中实力非常弱小,弱小到魏国在与蜀汉交界的关中地区军备松驰。1、疑兵:诸葛亮派赵云和邓芝为疑兵,由箕谷摆出要由斜谷道北攻郿城的姿态,吸引魏国主力曹真的军队。2、主攻方向:陇右。诸葛亮亲率军队进攻祁山,围住上邽,之后开始收割陇右五郡。陇右五郡中,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不战而降,仅陇西郡和广魏郡拒不投降。3、主守方向:街亭。诸葛亮派马谡为主将,王平为副将镇守上邽北边的街亭,阻挡魏国的援军。诸葛亮还不放心,同时派出高翔率领一支军队驻扎在临渭以北、街亭以左的列柳城接应马谡,魏延率领一支军队在街亭之右的山谷之中接应马谡,三支蜀军呈犄角之势。三、战场形势由于赵云和邓芝的疑兵在箕谷和斜谷道吸引了魏军曹真的主力,在战争初期,诸葛亮成功的实行了调虎离山之计,开始亲率主力进攻祁山,围上邽,取陇右三郡,派马谡、王平、高翔、魏延分守街亭及附近地区。当蜀军主力出现在陇右时,魏国就已经发现了诸葛亮的意图,魏明帝曹睿反应神速,立即从荆州前线调张郃赶往街亭,曹睿亲自坐镇长安。张郃是从荆州南阳郡先赶往洛阳,再从洛阳带领5万大军出发,但实际上张郃是先率骑兵部队急行军,仅仅用20多天,就从洛阳赶到街亭,从洛阳到街亭有700多公里,张郃军行进速度非常快,但实际上只有张郃的骑兵先头部队,约有五千人左右是率先到达街亭的,张郃的步兵大部分是掉在后面的,远远赶不上骑兵速度快。在街亭马谡率领的蜀军实际上与张郃军队数量差不多,马谡是驻扎在山上的,街亭城内可能有很少的蜀军,张郃击败马谡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围山断水源,人最多只能忍受3到4天不喝水,蜀军也储存不了多少天,最多7天,蜀军全线溃败,没水喝,人都要崩溃。马谡一败,街亭失守,左边的高翔又被魏将郭淮击败,右边的魏延被张郃堵在山谷中,只得后退,蜀军在街亭全线溃败。街亭一败,诸葛亮在陇右的军队有可能会被魏军断了归路,只得撤退,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就失败了。如果你是街亭守将,你怎么防守?街亭在短时间内是可以守住的,在长时间内是绝对守不住的。诸葛亮给马谡的任务是守街亭,而延缓魏军的进攻,为诸葛亮在陇右的军队争取时间,我估计这个时间只需要马谡守一个月,只要守住街亭一个月时间,诸葛亮完全能拿下陇右五郡,然后马谡就可以撤军了,陇右全部易帜,魏军再来也得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打,就不是那么好打的了。我只需要守住一个月,那么只需要据城死守,张郃根本无法破城。为什么?攻城是需要攻城武器的,张郃轻骑兵急行军,是根本带不了攻城武器,张郃即使赶到了街亭,看到据城死守的蜀军,张郃是没有办法破城的,只能等待攻城武器到位后,这都是需要时间,那个攻防战打的就是时间,谁更能争分夺秒,谁才有可能是最后的赢家。守街亭只需要按照诸葛亮的部署据城死守,同时在张郃未抵达这段时间内加固城防,如何加固城防?1、挖护城河,将水源引入护城河;2、加高、加固城墙;3、设置内墙;4、城内挖横沟,防止敌人挖地道。如果魏军后续部队全部到达,街亭还是守不住,不过只要能延误魏军进入陇右的时间,诸葛亮也会取得北伐的重大战果,然后街亭蜀军有序撤退,也不至于落败。
网友逍遥1906说:
大家都说马谩失街亭是马谡不按诸葛亮的安排行事的错,本人不认同。马谡失街亭应该是为诸葛亮的重大失误背锅。一是,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交战对手是从未作过战的夏侯懋,连战连捷,很快天水,安定,南安三郡落入手中。针对夏侯懋的无能,魏延提出子午谷偷袭计划,直取长安。诸葛亮过于谨慎拒绝此议。此议对无能之辈可收奇效如阴平事。二是,形势大好之时,应该效仿韩信故事,直取三秦,安民的事情交给他人,这样就迅速进入了关中,战场进入魏的腹地,而诸葛亮却三郡安民亲为,甚至西县这种县城的安民也是亲为,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机会。三是低估了曹魏的应变机制和应变能力。夏侯懋连战连败后,自认能力不足,立即将作战指挥权交给在陇西的只有二十多岁的曹操养子曹真,自己退回长安,并上表魏皇请求曹真任职和援兵。(夏侯懋并没有象演义说的被生擒)而年仅十七岁的魏主曹睿也不是刘禅那样的庸主,接表后,立即任命曹真统领陇西兵马,拒位各要口,不与诸葛亮战,待援兵到后合击蜀汉军。任命张颌为副督都,兼任先锋,领兵五万前往陇西救援。起用司马懿为大督都,假节,领本部军马(约二万左右〉克日往长安会合。自己带兵十二万前往长安督战。司马懿接到命令后又得知孟达将叛的情况,立即起兵昼夜兼程八日绕道赶往新城先灭了孟达,再兼程赶往长安会合。居然没有误期。四是军事安排上的重大失误,五路总口街亭居然没有留将留兵驻守!按司马懿的说法,欺我大魏无人!(司马懿在长安看了线报和战区地图后就发现了街亭漏洞)。探马告知:曹魏任司马懿为督都救陇西,且司马懿已收孟达的消息后。大惊失色,才想起细看战区地图,猛然发现街亭居然没有留兵驻守!而此时蜀汉军队已离街亭三百多里!立即升帐研究派将事,首先想让魏延去守街亭,魏延看透街亭必守不住,诸葛亮要借人头来掩盖自己的失策,当然不干。而马谡却认为魏大军还在长安,并不一定发现街亭漏洞,即使发现,从长安起兵过来也要十天八天,这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功,立即争抢。此时有人愿去赶紧派出去才对,诸葛亮要显得自己高人一等,对马谡是左交代右安排,还不放心,还要立下军令状才行。而魏先锋张颌已发现了街亭漏洞,一面派人报知司马懿,请司马懿领大军随后跟进支援,自己领五万军马,不管沿途蜀汉兵的袭扰,直接扑向街亭。双方军队紧急赶往街亭,蜀汉军先到,马谡到了街亭地形,发现街亭没有城池,没有预设阵地,又五路总口地盘过小不利兵力展开,立即决定上山以求与魏兵决战,又安排王平接应。马谡刚上山,还没来得及建立防守工事,张颌的魏军就到了。立即将马谡团团围住断其水源,马谡失败,后下狱被杀。
网友小97mm说:
图中所有线条都是道路,包括干道和山道,没线条的地方都是山。从实际情况看,鸡头道、瓦亭道以及高平第一城那条道路,相对都比较靠北面,距离远一些,比较近的路线实际就是三条:陈仓狭道、番须道和陇坻道,这是从南到北的顺序。陇坻道在东汉初期是最常走的道路,但是进入东汉不久,就把番须道重新修建了由此以后,番须道就成了主要道路,而陇坻道就逐渐荒废了。陇坻道出了山口之后几十里,就是街亭城,是西汉时期的街泉县城,后来降格为亭,简称街亭。至于列柳城的位置,由于史料不足很难考证具体位置,分析应当是番须道的西口附近。历史上的街亭的经典战役还是有的,三国时期魏国援军由张郃统领,从目前的资料分析,大致是以郭淮帅州军冒充主力走番须道上陇,最后在列柳城击败了蜀将高翔。而张郃帅主力走陇坻道上陇,出其不意,这才导致顺先锋马谡没能按照诸葛亮的指示,先手抢占陇坻,也就是陇山的山口。从战术上讲,守山最好的是守山口,因为可以利用两侧的山势构筑防御工事,抵挡优势敌军,而敌军在山口里面,地形相对狭窄不利于展开兵力,优势就难以发挥。而如果是优势敌军通过了山口,进入了平川地区,你就只能据守城池了。这就是后来蜀汉的汉中防御战略的两个方案:魏延、诸葛亮、王平守汉中,都是守山口,并取得了成功;而姜维改为不守山口守平川上的城池,最后是失败。所以,守陇山的道理一样,最好是守住陇山的山口,比如陇坻就是陇山山口,番须口也是陇山山口。我相信诸葛亮也是这样部署的,要求马谡先赶到陇坻山口,依托险要地形挡住张郃。问题是,马谡才走到街亭,就发现张郃的先锋已经占了陇坻山口,他已经无法完成诸葛亮交给的任务了。没法,他只能在街亭就地转入防御,等待诸葛亮主力到来。其实,街亭,根本不是诸葛亮事先部署的防御地点。所以最后失败也是必然趋势,两军在人数和兵力上的悬殊,战线拉得太长的,兵力分散的严重,根本低挡不住魏国的攻势。还有就是在这战役中粮草的问题的,补给不充足就没办法打,所以换谁来守都守不住。
网友老威观史说:
我是老威,我来回答。在分析街亭之战之前,我们先看一下当时的形势。
街亭之战的形势
要分析街亭之战的形势,我们就应该看《三国志》的描述,而不是《三国演义》。实际上当时诸葛亮的战略目的并不是长安,而是陇右地区。那一次诸葛亮先是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出动赵云、邓芝率一支偏师佯装成主力进攻陈仓,魏军中计,由大将军曹真率主力部队在陈仓和赵云对峙,所以街亭之战的时候赵云是不可能去守街亭的,因为当时来说赵云还在陈仓。之后诸葛亮的主力走了祁山大道,几乎拿下了整个陇右地区,当时还剩下陇西城没有攻下来,所以一旦陇西拿下,那么整个陇右就落入了蜀国手中。如果陇右到了蜀国手中,那么之后诸葛亮进攻长安就比汉中进攻长安要容易许多了,陇右地区到长安是平坦的大道,而且陇右产粮,可以解决诸葛亮大军的后勤问题,并且占领了陇右地区还可以为蜀国提供更多的兵员。得到诸葛亮进攻陇右的消息,魏国皇帝曹睿立马坐镇长安,掉来了荆州的大将张郃,率五万骑兵迅速驰援陇右。从长安到陇右,只有两条路,一条是陈仓渭水道,一条是陇山道。诸葛亮当时在陈仓渭水道和郭淮对峙,如果张郃要快速驰援陇右,就只能走陇山道,而街亭就在陇山道的必经之路上,所以街亭就成为了双方的焦点。再说一下诸葛亮的阵容情况,当时蜀军的另外两名大将,魏延和吴懿正在攻打陇西城,所以街亭之战他们也不能参加,因此才剩下了马谡、王平、姜维这些人在诸葛亮的大营之中。而王平、姜维当时都是魏国投降过来的,让他们为主将去守街亭实际上诸葛亮是不放心的,而马谡和诸葛亮亦师亦友,私交非常好,能力也得到了诸葛亮的认可,所以诸葛亮最终派出了马谡为主将防守街亭。至于人选问题,向来是争议非常大的,个人认为王平实际上是最佳选择,因为此人擅防守。不过这是后话,我们还是按照题目的设定,还是马谡为主将来防守街亭。
街亭攻防战分析
诸葛亮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要马谡在街亭拖住魏军,毕竟魏军主将是张郃,基本是从三国刚开始的时候就是大将,一直打到了三国末期,可以说这个时候的张郃是满级满经验的大将,当时天下能和他匹敌的很少,再加上他带来的五万骑兵基本都是魏军精锐,所以要赢下来基本是不现实的。之所以街亭重要就在于,街亭是通往陇西的必经之路,我在地图上标的红色粗线条就是通往陇西城的道路,街亭正好处在两条道路的交汇低点,所以守住街亭就至关重要了。按照当时的历史记载,马谡是防守了南山,图中标红色的就是当时蜀军的布置情况,蓝色是魏军张郃的布置情况,大概如此。可以看出,魏军三面包围山上的蜀军主力,断绝了水源,那么山上的蜀军基本就只能等死。而王平驻守在街亭城里的部队才1000多人,根本没法救援马谡,再加上南山实际上地势平缓,冲下来也不能对张郃造成多大的冲击,所以就一直被困住了。因此可以说,马谡的策略本身就错了,对付张郃还是要按照诸葛亮的安排,狙击住对方就可以了,而马谡的想法是打败张郃,确实是太不切实际了。那么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当道挡住魏军,可行么?如果按照诸葛亮的想法,当道阻挡魏军,那么南山和北山都是要有一定的兵力防守的,因为一旦放弃南山和北山,那么魏军占领了那里,一是可以从高处尽望街亭城内的蜀军东向,二是可以绕过街亭驰援陇西城,三是可以绕过街亭,直接从背后包围街亭。所以如果按照这样防守街亭,那么接下来就会成这样的局面:由于魏军多为骑兵,而蜀军多为步兵,魏军善于平地作战,蜀军善于山地作战,街亭城只要守住就行,两边因为是山地,骑兵无法发挥作用,就只能用步兵攻击,所以这样打的话,基本就是胶着状态,双方就基本是打消耗战了。从指挥上来看,张郃犯大的失误的可能性很小,毕竟是老司机了,如果蜀军这里也没有什么失误的话,基本就耗住了,就看蜀军能不能在这里拖住魏军了。因为这个时候时间就是胜利,拖的时间越久,魏延那边打下陇西城的概率就更大。当然,实际上马谡还可以考虑层层防守。如上图,从街亭到陇西城,也只有那一条路可以走,而且过了街亭之后,这条路实际上是很窄的,这条路上也有足够的水源。实际上在一边和魏军消耗的同时,也可以出动一部分部队在这里层层布防,一旦街亭防线失守,还可以继续守剩下来的路段,因为蜀军的目的不在于打败张郃,而在于拖住张郃。我个人认为诸葛亮所谓的要马谡当道挡住魏军也是有这样的打算的,就是层层设防,一道防线没有守住就守下一道防线,再加上道路狭窄,张郃的兵力优势在这里无法展开,就只能一层一层地消耗下去,马谡只要拖住魏军,赢得时间就是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