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以史为鉴说:
大家好,我是以史为鉴,今天我来给大家讲一个非常冷的冷知识:为什么高僧舍利会如此之少?原因就是被吃掉了!大家都知道,佛教高僧在圆寂的时候都会产生舍利,一些著名的寺庙都以供奉这样的舍利为荣。但是生活在一个万物都可以好、能、怎的国度,舍利也逃不开好、能、怎的命运,不但被和尚被当做大补,对于普通人来说也是大补。许多舍利就被这样吃掉了。因为舍利子是高僧的佛法结晶,对于某些僧人而言,据说吃掉高僧的舍利,可以增长自己的佛法。【是不是有点玄幻小说的感觉了?】距不可考证的来源,吃舍利子也要有方法才行,一般是用牛乳油或用水和服。吃下后,舍利子不下肠胃,即上升顶门。吃舍利子之人,罪业日见减少,善功日见增高。如临命终时吃舍利子,一定往生。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舍利子冲水喝,可包治百病。如果是孕妇的话,服用舍利子可免于难产,产下的婴儿也有福气、好养活。如将死之人,气息微弱,舍利吞不下去,也可用舍利泡水给他吃,亦一定往生,舍利仍留下供养。
当然上面的故事都来自于民间,是不是真的已经不可考,今天以史为鉴要给大家讲的是苏轼记录在自己日记中的关于梦境中吃舍利的故事。一天苏轼做梦,梦到和弟弟苏辙在一起准备进京(连做梦都要在一起,可以看到苏轼多喜欢自己的弟弟了),结果路上碰到个和尚。于是苏轼拉着和尚就问:此去前程如何?和尚说:向去甚好,无灾。苏轼又问到京师有啥必须带的东西?和尚说:要好硃砂五六钱。苏轼看见和尚手中捧着一座小塔,问这是啥?和尚把塔给苏轼看,说里面是舍利子。苏轼接过塔,这座塔自个就打开了,其中舍利灿然如花。大吃货苏轼看到后馋的不行,求和尚让把舍利子给自己和苏辙吃。和尚竟然同意了!于是把舍利子分成三份,三个人一人一口吃掉了。舍利子虽然粗细大小不等,但大约都有一两重,皆明莹而白,也有掰碎了飞迸到空中的。和尚叹息说:“本来打算修建一座佛塔,不想如今却吃了!”苏辙开玩笑说:“我们三人肩上各放一座小塔便好了。”苏轼也说:“我等三人,便是三所无缝塔。”和尚被逗笑了,三人一起哈哈大笑,结果就笑醒了。醒来后苏轼觉的胸中像吃东西噎着了一样,好像肚里有东西。梦中的故事也记得清清楚楚,就干脆记到了日记里。我是以史为鉴墨上桑,每天都有有趣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网友野史日记说:
【精选回答】来自优质账号→野史日记
我知道几个冷知识,颠覆你三观,让你想不到。
秦始皇
你知道吗?秦始皇虽然是中国第一位皇帝,但是他却没有皇后,13岁登基,22岁执政。他这一辈子,一直在努力奋斗,为国忧心,为天下一统做善后工作。以至于这位皇帝,没有时间搞对象,虽然建立了后妃制度,但是却没有皇后,想想秦始皇,真的是太可怜了,一辈子在付出,却没得到人生的快乐,后世还有不好的评价。中国第一任皇后是刘邦的汉高后吕雉。其实邦比秦始皇就大了三岁,他们属于同一时期的人,如果秦始皇活着,刘邦哪有机会欺负大秦呢。
圣旨
可能是电视剧给大家留下的印象,让大家对圣旨有了什么误解,好像皇帝不论对谁说了啥,都要派个太监,带一份金灿灿的圣旨去大声朗读:“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据我了解,皇帝其实不是给谁都下圣旨的,一般没有什么重要的事情也就也是派个人传一个口谕,也就是传话,大太监什么的皇帝身边的人去将皇帝原话告诉给某人,并不拿圣旨,否则一年圣旨的开销都要很多钱了不是?据我所知,皇帝即便是下了圣旨,对五品以上官员的圣旨,和电视剧里一样,金灿灿的,然后有大太监去宣读。其实给其他人的圣旨就不是这样的了。包公铡刀都分三六九等呢,这个圣旨自然也不会例外了,五品官员以上,分为由三彩、五彩或七彩绫制作圣旨,级别越高,圣旨颜色越多,越花花。五品以下的圣旨,就直接用白绫了,当然了,这白绫是短的,要是赐的长了恐怕要发生什么误会。尽管白绫是一样的,但是为了区分等级,圣旨上的字体颜色还是不一样,以此来区分等级,不得不说的是,古代的等级真的是森严。
女子嫁人要检验
古代女子,不是处女你想嫁人?抱歉了,您嫁不出去了。据我所知,在明清时期,那处女情结可是相当的眼中,这关系到家族的名誉。如果谁家有了婚前非处女,真是钻地缝的心都会有。在古代结婚的时候,你可能看到新郎骑大马,带大花迎娶,但是电视里没演的是,在结婚之前其实是有验明正身的程序。在婚礼前一天,会有人去新娘家打探消息,查明这新娘是不是处女,至于验明正身的方法,今天在这里不详细说了,欢迎关注我持续关注。其中的一种方法就是守宫砂,这种方法是最直接,也最容易观察的。如果验证后确实姑娘是处女,那么好了,皆大欢喜,两家人按照既定程序完成婚礼仪式,迎亲,热热闹闹。如果验证后证实姑娘不是处女,好吧,只能是当场撕破脸皮了,索要回聘礼不在话下,还要进行赔偿和所有开销。然后第二天婚礼流程全部撤销,因为当时的人都明白咋回事,一旦撤销婚礼,邻居相亲都知道这家闺女不是处女了,这辈子就甭想出嫁了。
“古稀”罪
这世界什么罪名都有,甚至还有“莫须有”的罪名,但是以“古稀罪”被处死的人却只有一个,这个人就是乾隆年间原大理寺卿尹嘉铨。据我所知,本来原大理寺卿尹嘉铨已经退休在家,颐养天年了,一生优哉游哉好不快活,但是不知道他怎么了,突然想起来给自己家的老爷子争取点虚名,想给过世的父亲申请个从祀文庙的待遇。本来这也没什么,但是在上奏乾隆的时候,犯错了。这尹嘉铨在奏折之中说明原委和请求,但有一点致命了,他自称是“古稀老人”。乾隆一看,这是要造反啊,我自称“古稀老人”你也称自己是“古稀老人”。我自称“朕”,你也要自称“朕”吗?于是下令给尹嘉铨处死了,罪名是“古稀”。不得不说这乾隆的脑洞真的是大,想了那么多,估计尹嘉铨自己都没想到,自己会这样送命,乾隆的造文字狱能力也是真的高明,这不是孤例。
将相和
语文课本里讲过一个故事“负荆请罪”,这个故事主要是想表达一个“将相和”的主旨,在文中廉颇和蔺相如,一个将军,一个丞相,相处的融洽。但是根据我查询资料得知,这廉颇是将军不假,这蔺相如却从来没当过丞相,最大的官职是上卿,这一点在《史记》中发现的,至于为什么会有“将相和”这一出,我还没找到原因,知道原因的朋友可以留言说一下。
其他冷知识
关于这样的冷知识实在是太多了,我再说几个给大家分享一下!历史上最长命的皇帝其实不是乾隆,还有一位叫南越武帝赵佗,这位老哥一直活了103岁。“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人搞笑的改为“床前明月光,地上鞋两双。”其实这里的“床”意思是“井栏”,意思是说有水井的故乡。地上鞋两双咋回事儿?难道跳井了吗?看看人家诗人杨万里,人家吃雪糕都能吃出诗来:“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米盘底碎,雪到口边消”在宋代的时候,有一种叫“冰酪”的冷饮,当时杨万里就买了一个吃,顺便吟诗一首,看了让我很脸红,吃那么多,什么也没写出来。……
今天就说到这里,我是野史日记,欢迎大家关注我,顺便给我点一个赞支持一下,谢谢大家!
网友西府赵王爷说:
竹书纪年应该算得上是颠覆三观了!西晋武帝年间,有个名字叫作不准的盗墓贼,在汲郡搞了一笔大生意。他盗掘了一座战国时期的陵墓,其主人乃是魏襄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四任国君,信陵君魏无忌的爷爷。所以不准盗的乃是一座诸侯王陵,而且是战国时期雄踞一方的魏国王陵,比起后世的王侯含金量可以高太多。王陵被盗后过了几天,官府才得到消息,匆匆派人赶到。然而,此时不准已经将墓室盗掘一空,留下一片狼藉。当地官府一边派人通缉捉拿盗墓贼不准,一边收拾王陵现场,对其进行保护性发掘,毕竟亡羊补牢,为时未晚。没想到,还真有意外收获。当时官府在整理被盗墓地现场的时候,在墓室里面发现了许多被烧过的竹简残片,上面都刻有文字,且皆为古文。这可不得了,对于盗墓贼来说,他们更为看重墓中的陪葬财物。而对于专业的史官来说,里面带有文字记录的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当地官员也意识到,这些竹简应该是有价值的历史文献,于是将情况上报给了朝廷。当时的晋武帝对此非常重视,立即组织人手清理发掘墓中竹简,并且派出了一个非常专业且权威的考古团队,参与竹简的整理以及释读工作。这个团队的负责人是荀勖与和峤,二人在当时分任中书监和中书令,相当于皇帝的秘书,掌管宫内的图书机要。而团队成员们则就更厉害了,文坛名宿束皙、史圈大佬傅瓒、书法名家卫恒……几乎是汇集当了相关圈子里面的高手大家。而经过他们的整理和解读,最后确定这批竹简应该是一部官方史书,或者说历史资料。由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整理或编撰,记录了大量的先秦历史。当时傅瓒他们将这批史料,以当时的文字考订释意,按年编次,最后得到了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由于竹简出土于汲郡古墓,所以也称《汲冢纪年》。昔日秦国统一天下,秦始皇收六国编史于秦王宫,后遭项羽一把火给烧掉了。当然,也有说法称,当初秦始皇收书之后,便发布《焚书令》,全数烧之。不过,在这里我们没有必要讨论是谁烧的,因为结果都一样。那就是秦朝灭亡后,几乎没有先秦史籍传世了,而《竹书纪年》的出现则是弥补了这一空白。作为魏襄王时代的史书,其成书时间比司马迁著的《史记》还要早二百多年。在这段时间里,各国湮灭,大火肆虐,先秦史料遗失殆尽。很显然,司马迁的史料来源,无论可信度还是丰富程度,都不如《竹书纪年》。所以,《竹书纪年》应该是有着很高的历史研究价值的,由其是在先秦历史这一块,堪称权威。然而,令人没有想到的是,这部书却被史学界批为异端,为历史主流所不容,甚至于一度被禁。究其原因,乃是《竹书纪年》所载的内容过于颠覆,其在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描述上,都和以《史记》为代表的主流史书大相径庭。比如《史记》中的尧舜禅让,在《竹书纪年》里面却成了政变篡位:
舜囚尧于平阳,取之帝位。舜放尧于平阳。舜囚尧,复偃塞丹朱(尧的儿子),使不与父相见也。
其大致意思就是,舜把尧囚禁起来,然而抢了他的位置。后来又流放了尧,还不让尧的儿子朱丹去见他。同样,后面的舜禅让给禹,也是一场政变。当初舜夺取政权之后,开始铲除异己,禹的父亲鲧与其他几位尧时代的老人,惨遭杀害,还被安上了“四凶”的名头。禹为父报仇,据夏地抗击舜,最终将其击败,并将其流放苍梧。再比如《史记》中为臣之典范的古代先贤伊尹,其辅佐太甲治国,用心良苦。商王太甲本是暴君,伊尹将其流放,令其改过自新。七年后,太甲劳改完毕,伊尹还政于太甲,继续为其效力。在《竹书纪年》中,伊尹却成了一位篡位权臣,他流放商王太甲自立,后来被太甲所杀。
“仲壬崩,伊尹乃放太甲於桐,而自立也。伊尹即位於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
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几乎是将后世人印象中的古代先贤们给来了一次大换脸,而我们所津津乐道的道德典范,也都成了一个个阴谋故事。满篇的“囚”与“杀”,将那些人们呈送赞扬的道德典范,变成了一个个自私自利的现实争斗,为后人展现了一个充满了血腥和阴谋的上古时代。这不仅仅是对在颠覆主流的历史认知,更是在否定现行的道德传统。《史记》所代表的主流观点,乃是宣扬先贤们的道德礼制。而《竹书纪年》所表现出来的观点,则是在毫无保留的表现权谋欲望。这并不符合儒家思想,自然会遭到作为主流的儒家历史学派的否定。不过话说回来,虽说《竹书纪年》的内容有些颠覆三观,但从人性、逻辑的角度来讲,却又合情合理。以尧舜禹禅让为例,在那个文明初建的上古时代,人们缺乏生产物资、没有道德约束。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才应该是主旋律。然而在《史记》中,他们智慧、儒雅、高尚,道德水平远胜于后人,这本身就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难道人类的发展倒退了,从文明走向了野蛮,由儒雅走向了血腥?当然了,仅仅以所谓人性逻辑,不足以证明《竹书纪年》不是“伪史”,更不足以推翻《史记》的观点。因为《竹书纪年》本身就存在一个真实性的问题,其在出土之后,有过数次的遗失、编撰,再加上主流史学派的排挤,不为人所知。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已经不是卫恒他们考证整理的原始初稿,而是多方整理后修订版本,里面到底有着原本《竹书纪年》的几分内容,不得而知。此外,《竹书纪年》的立意动机也值得怀疑,因为其出自战国时期的魏国。魏国得立,本身就是依靠以下犯上,所谓三家分晋,其实就是晋国的赵魏韩三卿瓜分了自家主上的地盘。按照传统礼制,这样的做法是不对的,简而言之就是得国不正。从这个角度来看,《竹书纪年》的反乌托邦,很可能就是魏国史官为了宣扬篡位犯上的合法性。当然了,对于《竹书纪年》,我们甚至可以将其认为是法家史学派的代表作。咱们都知道,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各派都在为自己的思想学说寻找依据。法家宣扬“人臣太贵,必易主位”,认为君主必须加强集权,否则即使再贤能,也会有被推翻的危险。这正好与《竹书纪年》的一些记载不谋而合。事实上,像《竹书纪年》里面的内容,在战国时期的法家学派里面,是有着较大市场的。比如《韩非子·说疑》就曾记载。
《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
三晋本为法家起源之地,那么《竹书纪年》作者倾向篡夺也不足为怪了。所以,我们也有理由怀疑,《竹书纪年》所记载的历史,乃是为了宣扬法家学说而存在。如此一来,想要用《竹书纪年》去推翻《史记》,就有些站不住脚了。毕竟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你信法家的学说,凭什么不信儒家?说到这里,倒是让我想起了一句话: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在没有确定证据之前,孰是孰非,只能见仁见智了。
网友历史吐槽机说:
爱玄幻的毛熊
很多人对苏联的印象偏刻板,总觉得那时候的毛熊都一副宁死不屈的战斗脸,大概是忘了有段时间毛熊被骂苏修来着。其实毛熊们的日子比我们想象中浪,而且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超出人们想象。1985年,大概是受了《星球大战》系列电影的刺激,毛熊们决定拍一部更牛的。当然,作为有理想有追求的毛熊自然不可能跟风美帝拍科幻电影。几个熊导演凑一块研究了几个月终于做出了决定,美帝拍科幻,俺们拍玄幻!熊这种单细胞生物自然不可能玩得起脑洞太大的玄幻题材的,还好他们不拒绝拿来主义,很快就确定了故事出处——1937年英国作家约翰·托尔金出版的《霍比特人》!是的!你没看错!第一个拍玄幻大片的是毛熊!以现代的眼光来看,这部被命名为《比尔博·巴金斯的奇妙旅程》的电影确实惨不忍睹,看完全片65分钟后氪金狗眼尚在的人绝对不多。但我们不能否认当年的毛熊很时髦,虽然五军之战被压缩的只剩十几秒.......
赖下来的国旗
英格兰的国旗大抵上都应该熟悉的,白底红十字的圣乔治旗,其实这个旗号根本不属于英格兰人。它是属于意大利半岛的热那亚共和国,这个小国成立于11世纪,别看国家非常小,但当年是西地中海上的超级霸王。挫逼英国佬惹不起他们,又想去地中海做生意,只好每年给热那亚大笔保护费,换取自己在船上挂人家旗子的权力。保护费足足交了几百年后,热那亚共和国衰落了,这帮臭不要脸的就把国旗给赖了下来。对了,十字军的圣乔治标记也经过人家热那亚授权的,只是没像英格兰这么死皮赖脸的不还人家。
跨世纪的公司
清宣统三年6月16日,美国人查尔斯·弗林特利用股票收购将四家公司合并,成立了一个新的公司。这种手段在当时非常罕见,弗林特称之为“联盟”公司,大抵上这就是现在企业集团的雏形。弗林特将这家联盟公司命名为CTR(Computing Tabulating Recording),开始耐心的经营,只是这个金融高手实在没有做企业运营的天分,公司被他带一塌糊涂。1914年5月1日,他从竞争对手那里挖来一个运行天才——托马斯·沃森。沃森到来后公司的运营状况果然大幅度好转,四年内收入就翻了一番,达到900万美元。只是有个小问题,沃森不止是运营天才,同时也是个金融好手,在担任总经理期间他不停的吃进CTR的股票,很快就成了大股东,弗林特被踢出了董事会。到了1924年沃森觉得CTR这个名字太土,配不上自己近万名员工的企业,于是他将这家公司改名为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简称IBM。总觉得中国的近代史和西方不同步,大概这就是所谓落后过吧......
网友七追风说:
为了能喝上可乐,德国和苏联都很拼……
二战之前,美国的可口可乐因为其特殊的口味,非常畅销。这种能给人带来快乐的“肥宅水”,也受到了德国人的喜爱。可口可乐德国公司当然不会放过这个巨大的市场,于是和希特勒达成协议,在德国建立瓶装厂,大卖特卖。在1940年以前,德国已经有43个可口可乐瓶装厂,源源不断的销售这种德国人都喜欢的饮料。但是,1940年以后,美国和德国的关系开始紧张,美国在德国的可乐生产,也开始受到影响。到了1941年,因为贸易禁运,可口可乐德国分公司已经完全拿不到总公司的配方,无法继续生产了。所以,问题就大了。除了工厂的工人需要工作以外,更关键的是德国人已经爱上了这种饮料。
没办法,工人们开始琢磨,能不能自己研发出一种类似的饮料?于是,开动脑筋,寻找手头的原料。很快,他们就用做芝士后剩余的乳清,和榨果汁后剩下的水果残渣,这两种边角料调配出了一种新饮料。为了给新饮料取一个朗朗上口的名字,工厂里还搞了一次全体人员的创意会,大家开动脑筋,发挥想象力,给饮料命名!一个销售人员脱口而出:“芬达!”(芬达的词根与德语幻想、想象力相同。)于是,一款划时代的饮料出现了,在德国大卖特卖,火爆了。
和德国相比,可乐与苏联的关系,就劲爆多了。
二战以后,美苏冷战。苏联的军工产业虽然很发达,但是其他民生产业就不太行了。可偏偏可乐在苏联也很受欢迎,大家都想喝。那怎么办?于是,苏联政府开始联系百事可乐公司,希望能购买一批饮料。百事口乐公司一看,这是大买卖啊!必须重视,让苏联拿东西换就行!拿什么换呢?武器装备相当多,就用这个换吧。于是,百事可乐公司通过饮料,换来了苏联的17艘潜艇、一艘巡洋舰、一艘护卫舰和一艘驱逐舰等装备……作为一个饮料公司,百事可乐获得这些装备后,迅速成为了当时全球第六大军事力量。
还有一位朱可夫元帅,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吧,他就是个可乐的狂热爱好者。冷战时期喝不到可乐,他就很不舒服,于是也不顾什么美苏对抗啦,叛国嫌疑啦……直接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艾森豪威尔将军,表达了自己渴望喝可乐的愿望。艾森豪威尔哭笑不得啊,赶紧把这件事告诉了杜鲁门总统。于是,朱可夫就联系上了美国总统,希望喝上可乐……杜鲁门完全被感动了,于是让可口可乐公司生产了一种无色的可乐,用透明玻璃瓶包装,然后在瓶子上打上了五角星标志,秘密的运到了苏联。五十箱可乐,够朱可夫喝一段时间了……可见,可乐的魔力是多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