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农村里你见过低调的人有多低调呢

原创 野人  2023-04-18 09:40  阅读 21 次

网友遥山清风明月说:

俺庄上的老柳头,今年七十岁左右,听说当过兵,中越边境冲突时打过仗,后来就退伍回家,也当过几年村干,平时在家种地。他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安家,要接他到城里去住,他说住不惯,仍然和老伴守着二亩地过日子。春节时儿子一家回乡过年,也都是打个出租车回来,见到三老四少就打招乎,人家问他在外干什么,他总是笑笑,说是在工厂打工。他有个邻居,姓郑,人家喊他郑二,早年家里穷,大人孩子连件整衣服也没有,老柳头没少接济他,家里来了亲戚,也常把郑二喊去喝酒,每次郑二都会喝醉,一喝醉就哭,说自己穷命。这二年,郑二的儿子在外面发了财,郑二也抖起来了,见人就炫耀儿子有本事,有一次,他在儿子家过了几个月,回来时拿一包大中华烟,给了老柳头一支说:老柳哥你尝尝这烟,两块钱一支的,别看你儿子大学毕业,也不过给人打工,我那小子,虽然未上大学,混得比你儿子还强。老柳头笑着说:你那孩子从小就看出来有出息。你在那过了几个月,闲吃闲住不闷吗?郑二说:是啊,我叫他找点事给我做,他托人安排我去管厕所,你没见过,那厕所比你儿子住房还漂亮,里外贴瓷砖,连一点气味也没有。每天就是用水冲一下,换点纸,一点事也没有。,还给千把块一个月。只要喝点酒,郑二见人就夸儿子有本事,就和人讲城里厕所。老柳头仍然在家种地,每天吸着三块钱一包烟。有一次来亲戚,他又喊郑二去喝酒,郑二掏出烟来说:吃我的,我这是十块一包的。刚端酒杯,几辆高档轿车停在门前,从轿车里走下一位须发皆白满面红光的老人,他身后跟着老柳头的儿子,还有几个穿军装的年轻人。他健步走进院子,老柳头忙迎出去,拉住老者的手说:老首长,你怎么来了?老者端祥着老柳头说:小柳,你怎么老成这样了?老柳头笑着说:首长也老了,当年在战场上我拽你都拽不住,现在眉毛都白了!老者朗声大笑说:是的,咱们都老了,也该老了,那时你还是个童男子,现在你儿子都成国企老总了,我们还能不老吗?老柳头的儿子连忙说:老伯说笑了,我不过是替国家打工,比起你老,我们差多了!老者竖起大拇指说:说得好!我们都是为国家打工。老者让人从车里搬来两箱酒说:我今天特地带来两箱二十年的茅台陈酿,咱们共同尝尝。郑二见状要走,老柳头不让,他说:首长也是农村人,从来就没有架子。老者说:对,我从小讨过饭,即然是小柳的客人,也就是我的客人,大家一起喝酒。那天,郑二没喝醉,尽管那酒让他馋的流口水,在那样场合,他也只好斯文地用舌头尝一尝。后来听郑二说,老者当时是团长,老柳头给他当警卫员,曾在战场上救过他命。就在那场战争结束时,老者去了西藏,老柳头那时在医院疗伤,没能跟他去,离休前后,他一直在找老柳头,一直未打听到。直到他儿子在国企上班,结识了老柳头的儿子,才有今天这场面。从那之后,郑二再也没讲过他儿子有本事,见人就讲那天的酒是怎样的香,老柳头那首长官有多大。

网友岁月如歌90说:

在我丈母娘家村里就有个低调的大婶。大婶家里条件一般,人不是很聪明的那种,在家种地,只读过小学,但是生了个儿子却很厉害,大家都知道农村能考上重点大学就已经很了不起了,但是这位大婶的儿子却考上了清华大学!大婶的儿子从小看起来都不一样,别的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他却在看书,自觉的哟。上课的时候经常和老师辩论,老师有时候都争不过他,常常得到老师的夸奖,高中的时候就在镇上的高中读的,每次奖学金都是第一!儿子考上清华,那在镇上可是轰动一时,大婶不想摆升学宴,可是在亲戚的强烈要求下就大家一起吃了饭简单庆祝了一下。这位大婶有多低调呢,做客车回家的时候,听别人摆龙门阵说我家孩子考上了川大,全车都夸奖。问大婶呢,大婶都说什么学校,只是说了差不多,孩子自己努力。并没有炫耀自己的孩子能上清华呢!孩子博士毕业后去了国家科研单位,待遇很好,给大婶每个月很多钱花,大婶依然很朴实,对人很有礼貌,和人聊天,从不炫耀,反而夸别人的孩子厉害。周围的人都很佩服她!

网友五常大米东北曲姐说:

在我心里最低调的人非我的姥姥莫属。我的姥姥去世快一年了,活了91岁,据我老妈讲姥姥的娘家曾经是地主,相当于现在的富豪了,姥姥年轻时特别漂亮,在那个大革命的年代有钱又漂亮就是个麻烦,必须赶紧嫁出去,还得嫁个穷人,经我的姨姥爷介绍,就和从山东逃荒过来的我的姥爷结婚了,我姥爷当年长的也是一表人才,就是太穷了,在山东老家实在过不了,卖了所有的家当就来投奔在五常的表姐,历经磨难找到表姐基本已经身无分文了。就这样的条件他们结婚了。成家后他们都在生产队大集体干活,赚工分养家,老妈说最难的时候过年没钱,姥爷借了五块钱过年,姥姥硬是把钱缝在被子里一分没花,过了年就把钱还给了人家,接着他们的孩子一个一个出生,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都慢慢长大,姥姥依旧过着节约的日子,别人看了总觉得很穷很穷,大米不舍得吃,就吃玉米面,省下的大米用大缸装起来留着吃,老妈说在国家闹粮慌的年代她居然把两大缸米存发霉了,为了这两缸米她后悔了好多年,在她的字典里什么东西都得备足,永远怕不够,随着孩子们成家立业,有农民,公务员,商人各个都很出色,即便是农民,在农村日子也是过得也不错,但是她依旧保持她的节约路线生活,年轻时去市场卖园子的小菜赚钱,老了就每天过着糊鞋垫,缝鞋垫,卖鞋垫的日子,谁也改变不了她,经商的老舅接她去城里住,给她请客保姆专门照顾她,但她必须带着她的鞋垫,还说高档的地方没有卖鞋垫,肯定快,无奈舅妈找人包了她所有的鞋垫,她更着急了,说这个地方鞋垫卖的太好了,得赶紧回家继续加工,让人哭笑不得。反正我们家几乎所有人在每年九十月份都陪她卖过鞋垫,无论多大干部。其实她根本不缺钱,儿女都特别孝顺,既给钱又都能陪着,对于她来说一点生活开销没有,所有的生活费用都是孩子们花,她还有养老保险,在农村这个年龄有养老保险的她是独一个,可她的性格就是这样80多了还得继续出摊儿,但是人是会慢慢变老的,对钱没有概念,不再关心自己还有多少钱,老的像个孩子,会跟她的重孙女抢吃的,会跟孩子说让我尝尝你水杯里的水是什么味,慢慢不能自己吃饭,穿上尿不湿,最后永远睡去!最后整理她的衣柜时有好多没摘标签的新衣服,有很多当年做鞋垫时不舍得用的大块布,她从不与人炫耀他的孩子有多优秀,在外人看来她过得永远是揭不开锅的日子,她总说家有余粮,生活不慌!不管现在有多少钱,在遇到大事儿的时候都不够花。这就是她的一生。

网友刚哥蔬果说:

谢谢邀请。要说在农村低调的人其实也很多的,很多人可以说“其貌不扬",但对挣钱那是特别有本事的。相反有的人不是很富反而特别爱显摆,生怕别人说他穷一样。对于低调的人,人们都是很敬重的。我举两个我身边的例子吧!1.我一亲戚以前(八九十年代〉是卖牛的,因天天与牛打交道,所以基本上每天都穿一烂绵袄,一辈子也没讨到媳妇,平常生活也低调。不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就一乞丐。他也不反驳,九三年由于得重病过世了,亲戚从他家里找出来八万块钱。那个年代八万元是什么概念?2.重庆有一老人在九七之前在城边上有一幢老房子,后来改建成楼房。平常就靠收房租和外出帮人做石匠活生活。他训说那时他收租就有几干块一月。平常生活记帐式的,一天开支不超二十元。后来重庆改直辖市征地占房。听人讲得了一干多万,但他生活还保持记帐每天不超四十元。二干年左右过世,他把余下的钱捐了。这就是低调但让人尊敬的人,哪像现今社会上的“富二代、拆二代、暴发户”等,就怕别人不知道他们有钱一样!

网友黔农大地说:

张伯,20年前在省城拥有一套房,但是,他在老家,只有一双草鞋一身满是补丁的泥巴衣服。为了节省60块车费,他扛着80斤大米翻过两座大山步行4个小时,坐中巴车回单位报到。4个女儿出嫁,统统陪嫁66666元。左右邻居们,只知道张伯在省里某单位工作,每年春耕、秋收和过年都会回来帮忙,但从来不知道他家很有钱,直到他大女儿出嫁。张伯有4个女儿2个儿子,个个能说会道,尤其是那一手毛笔字,十里八村的人都很佩服。他大女儿出嫁那一年,木匠把家具做好了,张伯要支付工钱,他拿出的钱一搭一搭,整整齐齐,全是百元钞票,最关键的不是多,而是这些钱都已经发霉了,与他们家的生活状态极不匹配。我印象中的张伯,一年四季只穿草鞋,一身的泥巴衣服,肩膀上不是扛着一架犁就是一把锄头。常常听一些人说,他很小气,很吝啬,那么好的工作单位,连一件像样的衣服都舍不得穿。但,张伯从来不去理会。

为了省60块钱,一个人扛80斤大米在山里走4个小时才天亮

张伯在贵阳上班,在20年前,从我们老家到贵州贵阳,只有中巴车,一共有两条路,路费相差60元。一条最便捷:家门口上车,但是路费贵。就是从我们老家出发到我们乡里,坐中巴车到县城,然后再转车到贵阳。另一条最省钱:翻过两座大山,穿过无人区,路费便宜60元,但翻山越岭很难走。从家里出门就是上坡,离开我们寨子之后,这一侧的山路最陡最窄,沿途没有人家(就是现在有些地段还没有手机信号),到达山顶后再下另一侧山,那边有3公里长的黄泥巴路,下雨天很滑,最容易翻下山沟。很多农户的牛从山上滑下去,连尸体都找不到。就算是白天,空手走这条路都很吃力,更不用说晚上一个人扛着80斤大米了,那种艰难,只有张伯一个人懂。翻过两座大山,空着手什么也不带的情况,至少要走3个小时,才能到达有中巴车的地方。据张大娘说,张伯每次离开老家回单位上班,凌晨1点就要起床,吃一碗冷饭后,扛着80斤大米往山上走去,他从来不要家人送,那么多年,总是一个人来,一个人去。那个时候,中巴车班次很少,想要当天到达贵阳,张伯扛着80斤大米,必须在天亮前赶到中巴车出发站,否则就得在途中住宿一晚,张伯舍不得花那钱钱。

每年回家3次,春节只停留1个星期

张伯在贵阳工作,具体什么单位没人去问,只知道他每年都可以请假回家。在春耕、秋收和过年,这三个时段,我们都可以看到张伯。张伯每次回来也是走那条最省钱的山路,从来都是空着手,穿一双草鞋和满是补丁的衣服。如果遇到我们在山里放牛,他就会找我们借砍柴刀,砍一大捆柴扛回家。遇到家人在地里干活,他就直接去地里了,饭也不吃先干到天黑再收工。在老家,很少能听到张伯的声音,就算是孩子们顽皮捣蛋,他也不会大声吼骂,而是耐心教导。回到老家的张伯,从来就是穿着草鞋,衣服满是补丁,周围的人都说他很“小气”,挣那么多钱都舍不得花,一辈子活得太没意思了。但是,张伯从来不去理会这些,只是嘿嘿一笑,又去干活了。虽然每年春耕、秋收两个季节,张伯都会请假回来半个月,但是在春节那么重要的时间,他最多只呆1个星期,并且从来不走亲戚。就算是除夕之夜,他也只是在香火前烧烧纸,不放鞭炮,桌子上全是园子菜,就如同平日里的一日三餐一样。张伯的生活习惯也受到一些人的怀疑,有人怀疑张伯根本没有工作,只是在外面打工,也有人说他很吝啬,很低调,很小气。各种声音都有,但他从来不理会。直到他大女儿出嫁,所有人对他的看法都变了。

女儿出结婚,陪嫁66666元

张伯有4个女儿,统统师范毕业,除了小女儿以外,全部是老师。大女儿出嫁那一年,人们对张伯的看法也彻底改变了。在我们这农村,嫁女儿没有特别的嫁妆,家具是本地木匠手工制作的,都是常用的桌子、凳子、衣柜、木箱、洗脸架等。到了女儿出嫁的年龄,家里就会去自家的森林里砍树木,风干后制作家具。张伯的大女儿出嫁那一年,家具特别多,就连婴儿玩具车都有。家具打造完工,张伯拿出了一叠一叠的钱,工人们一看 ,那些钱都发霉了,但并不影响使用。大伙还打趣地问他这些钱到底放了多少年。张伯只是淡淡地说:哪有什么钱呀,几个娃要读书要吃饭,连衣服都穿不起了。一时之间,张家有钱的消息被传开了,人们纷纷议论,说他们家的钱一搭一搭都发霉了,多得数都数不清。转眼就到了张家大女儿出嫁的日子,张伯的穿着有了新的变化,脚上还是一双草鞋,衣服还是那么多的补丁,最大的区别就是衣服没有泥巴,很干净。张伯还是停不下来,忙里忙外,招呼客人,端茶倒水,非常热情。当地的风俗,嫁女儿,正酒席是在头一天,第二天早上发亲。在头一天,张家的亲戚朋友都会来祝贺,有3辆贵阳牌照的车停在路口,是张伯的同事,一行10几个人,他们在张家院子里放了好多的鞭炮,那场面真是地动山摇,几百年的老寨子,从来有过的热闹。第二天一大早,接亲的队伍到了张家,吃完饭,大伙把家具捆好,张伯端着盘子牵着女儿从屋里出来,盘子里铺着厚厚的钞票,上面有一卷缠着红纸的土火炮。按照当地习俗,土火炮一响,主家准时发亲,那些钞票是女儿的陪嫁。事后,有人才说出来,张家的陪嫁金额高达66666元。这在20年前的农村,真的罕见。要知道,我们老家是在2000年才通电的。大伙压根就没想到,一年四季穿着草鞋的张伯,嫁女儿竟然那么大方阔绰。随着时代的发展,农村的生活条件也有了很大的改善,张伯退休在家,种种地,养养鸡,穿着照样朴素,夏天还是喜欢穿草鞋。左邻右舍的年轻人,都开着10多万的小汽车,而张伯家只有一辆几万块钱的面包车,不是出远门,他们也很少开动。有些人总会嘲笑张家太吝啬,太小气,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只要周围的人家有什么事,或者需要帮助,他们都会主动站出来,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从不吝啬。只是在生活品质上,低调得让人不敢相信,张伯在省城已经有2套房了。

本文地址:https://www.yerenwz.com/10843.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 野人 所有,欢迎分享本文,转载请保留出处!

发表评论